治阴虚无上妙方
天一生水,命曰真阴。真阴亏则不能制火,以致心火炎上而克肺金。于是发热、咳嗽、吐痰。诸症生焉。盖发热者,阳烁阴也。咳嗽者火刑金也。吐痰者肾水虚泛而为痰。如锅中之水,热甚则腾沸也。当此时势,岂徒区区草木之功所能济哉?必须取华池之水,频频吞咽以静治于无形,然后以汤丸佐之,庶几水升火降,而成天地交泰之象耳。主方在吞津液,华池之水,人身之金液也。敷布五脏,洒陈六腑,然后注之于肾而为精。肾中阴虚,则真水上泛而为痰,将并华池之水,一拥俱出。痰愈多而肌愈瘦,病诚可畏。今立一法:二六时中,常以舌抵上腭,令华池之水充满口中。乃正体舒气,以意目力送至丹田,口复一口,数十乃止。此所谓以真水补真阴,同气相求必然之理也。也每见今之治虚者,专主六味地黄等药,以为滋阴壮水之法,未为不善。而独不于本原之水取其点滴以自相灌溉,是舍真求假,不得为保生十全之计。此予所以谆谆而为是言也,
附:程国彭(1679~?),清代医学家,字钟龄,号恒阳子,安徽歙县人。因病而学医自治,潜心钻研各家医著,博采诸长,医名大噪于康熙、雍正年间。他行医不求名利,乐施于人,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晚年至天都普陀寺修行,法号普明子。精研医理,凡未明者则昼夜苦思,有悟即加记录,历三十年,于雍正十年(1732)著成《医学心悟》五卷,详论内科杂症,兼及妇、儿、五官病症等;并著《伤寒四字证》,将伤寒诸症病理概括为表里寒热,并引申为表寒、里寒、表热、里热、表里皆热、表里皆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认为病之原有内伤、外感;病之情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纲);治病之方则有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为后世医家广泛采用。所制方剂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沿用至今。雍正十二年(1732年),普陀寺修葺,寺僧及工人等数千,多有患疽疮疥癣者,投以膏散,收效甚速。因此复参外科旨要,撰成《外科十法》(一名《华佗外科十法》,1733年)行世。培养门生很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言教身教并重。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