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文化教育>>正文内容

亲子生命成长营筹划理念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28日
来源:华藏世界   作者:陈颖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们为孩子举办活动的意义究竟何在?

  或许是因为社会的乱象,或许是因为人心的空虚,曾几何时,“生命教育”已成为社会和学校呼吁的课题。当生活的步调迷失在物质感官的追求;当腥膻的媒体充斥大众的耳目,心灵的层面便模糊了焦点。当电脑的虚拟实境取代了亲身体验;当网路聊天取代了人际互动,人与环境之间越趋疏离冷漠。当自我意识强调了人我是非;当主观的执著强过关怀慈悲;当基因工程的决定论,盖过了感人的孟母三迁;生命的本质就逐渐被物化、机械化,甚至血腥的行为,便不期然浮现。

  回顾廿一世纪初,国内外频仍的天灾人祸,动辄造成数百、数千的人员伤亡,使大家更警醒生命的无常,和人心的浮动。这一切的变化,多么的令人彷徨。“三界不安,犹如火宅!”正是如此的写照。乃至八大人觉经所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那么,这一切无常和浮动不安从何而来?经文紧接著说:“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原来一切都来自心念意识的造作,以及为了物质受用、人我是非所形成的炽烈争斗。而人们这些动机与行为,往往又集体引发外在的恶劣环境——不管是形诸自然环境的反扑,或人文环境的纷扰,将和不断计较的内心,再度恶性循环。动机引发的结果是如此重大,无怪乎华严经觉林菩萨偈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我们要给孩子怎样的彩笔?让他们画出怎样的世间?在引导的过程中,引起动机是最重要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原动力。

  在心理学上论“动机”的学者很多,教育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为人重视,他用金字塔的形状,把人心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而一般来说,越高的层次达到的人越少。其中第一层是满足生理的基本需求;第二层是追求安全与安定的需求;第三层是社会的需求——其中包含了被接纳、被关怀和隶属感,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四层是自尊的需求——这当中包含了荣誉、自信的培养,和成就感的满足。第五层也就是最高的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

  所谓自我实现,在方法和取向上每个人都各有不同。有些人会在事业或冒险上寻求挑战;有些人想在各领域追求卓越、追求完美;有些人则在内省智慧有深入的探索,转而尽一己之力去服务社会。不管如何,马斯洛提到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个人的“高峰经验”能让他对喜乐、专注和虔诚有深入的体验,并绝佳地付诸实践。当然在体验“高峰经验”的媒介中,有可能是艺术、是音乐、是文学、是自然的奥秘、是人性的互动、是宗教的启发、是内省的观照…而让身心有著超乎现实难以、言喻的体验,进而让生命个体展现对宇宙人生真善美的境界与行为。当然马斯洛对于东方文化乃至宗教的精髓未曾深入,亦谈不到般若空性的概念。但我们却可以从他的教育理论中,循迹看见——孩子的人格成长,基本上是向乐从善的。但或许像溯溪回游的鲑鱼群,在多重险阻的爬坡中,有些可能壮志未酬,有些搁置于半途,有些直攻顶峰。而对于自我实现的成就与否,倒不必受限于社会上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见: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史或宗教史上,有些人仍然能够超越底下几层基本需求的障碍,往上一层的人格发展迈进。这些少数的典范,也能做为孩子们自我激励的对象,内化为自我潜能。

  依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引导孩子从乐向善的过程,必定是先处于安定的环境下,再订定明确的能力指标、和多元的教学设计,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所“感动”——有感觉、有感想,然后期盼他们付诸行动!所以事前就依孩子年龄妥善的分组,同时准备好硬体设施,并编配各组的照顾人员。

  在当天上课前,就先和孩子亲切的互动,让他有被悦纳关怀的感觉,并且为各小队取队名、练习队呼;一方面释放活力一,方面增进团队的隶属感。在引起动机的时候,先玩团体游戏让孩子参与其中,再渐渐带入主题。接下来的“经验联结”,便依照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既有概念,来进行学习课程,并在问答中鼓励他们主动发表。这些理解、倾听的做法,让孩子感觉受到尊重,便能在互信的活动气氛中,引导孩子作归纳思考,来形成新的概念。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们,在认知发展上已经逐渐进入“形式运思阶段”,慢慢发展出将所知归纳为抽象概念的能力。如果能尽量制造机会,让他们常能轻松的发表想法,不但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也能避免他们在长期接受外界的资讯之后,形成偏差的概念、或过于自我中心的想法。而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在认知发展上处于“具体运思期”的阶段,所以所学、所问都尽量在看得到听得到的范围,与亲身经验密切相关的话题。此时孩子们的行为上大部分仍处于“他律期”,所以在活动中可以用些应答口号来吸引他们的专注力,并且配合正增强的行为技术,多给予立即的鼓励。不管是口头上的赞美、或是可爱的奖品,多用正向的肯定,提升他的成就感,使他能向前迈进!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对课程的内容本身,能够吸收、融入。这些历程简而言之,可说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标签:教育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