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一项需要关怀的事业
人的生命有两个极端———出生和死亡。然而,当死神悄悄临近时,人们难免有一种无名的恐惧和孤独。这时候,一双温暖的手会伸过来,在他们耳边轻声地说:“不要担心,一切都会好的……”直到他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停止游走。这就是临终关怀,它让每个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光里,安详地、舒适地、有尊严而无憾地走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
临终关怀:关怀临终病人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护理,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
2001年,香港李嘉诚基金会每年捐资2500万元,在全国15个省市设立了20所临终关怀的服务机构———宁养医院,中南医院宁养院就是其中的一所。
“中南医院宁养院”设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一排平房里。这里有6名工作人员:1名主任,4名护士,1名司机。宁养院目前有180多个病人,但他们都不呆在宁养院,而是在家里。宁养院派出医护人员定期到贫困晚期癌症病人家中巡诊,根据病人的病情提供止痛药和心理辅导等服务。
平时,4名护士分成两班,跟车入户探访,两人留在办公室接待病人家属来访及来电。8月26日下午,轮到叶久红和张凤云出车入户探访,她们来到51岁的郭雪岭家。
一进门,叶久红和张凤云就和躺在床上的郭雪岭寒暄起来。“药吃完了吗,最近都吃些什么,感觉怎么样……”她们问得非常仔细。“都还好,看到你们来,我就高兴!”郭雪岭笑得很爽朗,一点也看不出来她是一位甲状腺癌患者。张凤云还仔细向郭雪岭的丈夫询问病情及用药情况,并发放下一阶段的药物。
郭雪岭说,面对死亡她已很坦然,唯一的牵挂就是,死后遗体一定要捐给中南医院作医学研究。
据统计,截至8月26日,中南医院宁养院已为1375人提供了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让临终者带着微笑离开
“现实中,很多老年病人都是在清醒状态下离开人世,生前病痛的折磨以及心理恐惧使他们痛苦不堪。”武昌民福老年病医院医务部主任刘军华说。
从事过多年临终关怀的刘军华这样诠释临终关怀的意义:“人在没有面对死亡的时候,会很轻松地谈及死亡,但如果那一刻真正来临,人都会拒绝离开。在这种时候,哪怕是一句安慰的话,一个手势,都会让老人感到力量,感到温馨。”每当一个老人临终表现得烦躁、痛苦或者极端恐惧时,刘军华总是握着他们的手,轻轻安慰,“不要担心,一切都会好的……”
有一位熊姓爹爹,刚到武昌民福老年病医院接受临终关怀的时候,总是郁郁寡欢,原来,他是惦记着远在安徽的大儿子。医护人员得知后,马上将此情况告知其家人。没几天,大儿子赶过来了,老人才露出笑脸。过完90岁大寿后,熊爹爹毫无遗憾地离去。
当一个生命器官都已衰竭的人在临终期,会处于进食、呼吸等十分困难的状态。“70%以上的晚期肿瘤病人都有中—重度身体疼痛,中度疼痛就会对睡眠及生活有影响。”中南医院宁养院主任张弓说。临终者通过服用一些缓解性药物,可以减轻症状、控制疼痛。
老人安详地离去,对家人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对于一些家庭,特别是一些低收入的家庭来说,临终关怀可以让老人走得安详,让病人家属摆脱沉重的医疗负担的同时,也不至于受到社会上的指责。”武昌民福老年病医院院长张经伦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城市“空巢家庭”的大量涌现,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
临终关怀:发展中的冷遇
据中南医院宁养院主任张弓介绍,临终关怀起源于西方。世界上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是英国的女博士桑德丝于1967年创办的“圣克里斯托弗安息所”。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建有临终关怀机构。
近几年,临终关怀在我国也开始引起注意。1988年上海创办了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1992年,北京市招收濒危病人的松堂医院正式成立。十多年来,临终关怀医院在许多城市纷纷涌现,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已超过120家。
1998年,协和、同济等医院的一批人,专门到北京参加了澳大利亚专家举办的临终关怀培训,民福医院的王志传护士长就是其中之一。从北京培训回来后,院里就开设了临终关怀病区,1999年接待的病人有100例左右。看到发展势头比较好,当时院里萌发了挂“临终关怀医院”牌子的想法。
但是,随后几年临终关怀病人的锐减,使得民福医院打消了这个念头。今年1—8月民福医院只接待了40多例临终关怀的病人。
据同济医院肿瘤科主任于世英介绍,目前同济还没有开设专门的临终关怀病区,但也一直在灌输临终关怀的观念。当病人继续进行放疗和化疗都没有疗效时,医生就会和家属分析病情,改变治疗方法,实施临终关怀,但其中也不乏不愿接受现实者。
据了解,临终关怀在其他地方也遭到冷遇。深圳市福利中心康复医院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宁养院也遭遇过没人去的尴尬。北京松堂医院在10多年中7次搬家,也显示了人们对临终关怀的不理解。
临终关怀:一项需要全社会关怀的事业
中南医院宁养院主任张弓说,临终关怀不是医院一个部门的事,它是一项需要全社会来关注的事业,需要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病人家属以致每个人改变观念,倾情付出。
●很多人不知道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一个舶来品,少人问津,可能还是宣传解释的力度不够,很多人还不知道临终关怀是什么。”民福医院院长张经伦说。记者随机在街头采访10多人,只有3人听说过临终关怀。
鉴于此,从今年年初开始,武昌民福老年病医院深入社区宣传临终关怀,并与各个社区居委会签订了关于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协议书。
●忌讳谈“临终”,呼吁死亡教育
中南医院宁养院主任张弓说,很多有钱的病人最后走得比较痛苦,其实他们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但病人家属就是不愿意承认事实,把病人当成战士,战争打不赢,死也要死在战场上。
在武昌民福老年病医院,很多病人家属同意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却不愿在临终关怀治疗协议书上签字。人们拒绝接受“临终”一词。有的家属说:“临终?这不是没有希望了吗?”临终,令人们感到残酷。
同济医院肿瘤科主任于世英说,病人家属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谁也不忍心承认自己的亲人没救了。但不管怎么样,人们还是应该改变旧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承认死亡是生命的过程,当医学治疗不能拯救生命的时候,怎样减轻临终者的痛苦和恐惧才是最
中南医院宁养院主任张弓也认为,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没有死的教育,对人们进行死亡教育很有必要。
●“孝道”意识,导致临终关怀受冷落
古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让老人接受临终关怀,会不会背上不孝之名?记者调查采访时也发现,很多人都接受不了亲人在最后的时刻由别人照看,认为只有守着亲人才能够表达孝心。一位李女士说:“父母临终的时候让别人来照顾,怎么说我们都于心不忍。”一位张先生也认为:“父母养育自己已经耗费了他们的毕生,无论如何不能放弃治疗,这样才算尽孝。”
“其实让老人在这里享受到人生最后的快乐,这种做法不能说不孝顺。”民福医院院长张经伦说。
●临终关怀,让医护人员感到尴尬
中国自古就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救死扶伤,乃是医生的职业天性,要从“救人性命”到“助人死亡”,是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所不能容忍的。
刘军华在刚从事临终关怀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做医生不能救死扶伤,特别没有成就感。中南医院宁养院主任张弓也有这种感想,但他说,做久了,才发现有那么多人需要他们的帮助。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