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讲记(二十二)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十二节课
“七支供”中的供养支与顶礼支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皈依支。
辛三(皈依)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壬一(总义)分二:一、抉择皈依;二、随皈依而行持。
子一(抉择皈依)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三、各自之自性。
丑一、本体:
所谓的皈依,就是为了遣除一切恐怖而依止皈依处,这样的一种方法就是皈依。
不管是大乘皈依、小乘皈依,还是世间皈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特别害怕某种事物,为了避免这样的恐怖,而皈依一个比较可靠的对境。
丑二、分类:
皈依有世间皈依与出世间皈依,出世间皈依又分为大乘皈依与小乘皈依两种。
它们的自性是什么呢?
丑三、各自之自性:
世间皈依:为了摆脱世间上的恐惧、避免某些痛苦,而皈依天神、树林或者世间上的一些人。比如,有个人马上要被判死刑了,此时他特别害怕,去投靠一位有地位、有权势的人,以寻求庇护,这就是皈依;还有些人偷别人东西,被人追的时候,自己躲在树下或房檐下,这也是一种皈依。皈依的方法有各种各样,有些人害怕轮回的痛苦而皈依小乘,有些人害怕自私自利的心而皈依大乘,有种种不同的差别。
所谓的世间皈依,佛在《胜幢经》中说:世间人在处于恐怖的时候,有些皈依森林;有些皈依山,比如别人追我的时候就躲到山里面;有些害怕世间的痛苦而皈依寺院;有些皈依树木、佛塔……。但实际上这些并非最究竟、最殊胜的皈依处,因为它们不能解除轮回的大痛苦。
有些人可能会想:皈依寺院、佛塔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不能解除大痛苦呢?主要原因在于发心,因为世间皈依不是害怕轮回的痛苦想获得解脱,而是为了躲避一些暂时的怖畏,如被敌人追杀、被债主讨债,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躲在寺院里面。有些人跟家里人吵架,实在没办法呆在家中,就跑到寺院里生活,以前我也见过这种情况,有个人在家里特别烦,于是躲到寺院里,但他并没有诚心皈依佛门,只是为了避开一些家庭矛盾,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世间皈依。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皈依究竟是世间皈依还是出世间皈依。
出世间皈依:可分为小乘皈依与大乘皈依。小乘皈依是指自己特别害怕轮回的痛苦,为了从中获得解脱而在有生之年皈依三宝,这种皈依一定要具足出离心,否则,不管阿罗汉的果位还是独觉的果位,都是不可能得到的。大乘皈依是指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可怜众生,自己发愿要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这种乃至菩提果之间的皈依就是大乘皈依。
所以,大小乘的皈依有很大的差别。小乘的皈依只是“有生之年”,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小乘行人愿意在一生中获得阿罗汉的果位。佛经中也有很多公案说佛陀传了四谛法之后,某某众生马上就获得了阿罗汉果,尤其在佛法的果期,那时证悟阿罗汉的人相当多。而大乘的皈依是“乃至菩提果之间”,也就是在获得圆满佛果之前,一定要皈依三宝。所以,二者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别。
如果是世间皈依,皈依的时间是没有限定的,在寺院里躲几天都可以,在森林里呆多久也没问题。虽然现在有些人说皈依三宝,但他在时间方面根本没有概念,只是因为害怕某些违缘而皈依的,这种心态实际上不属于真正的皈依。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观察。
我们很多人都受过皈依戒,但在皈依的时候,你的发心是什么样的?如果别人问“你是世间皈依,还是大乘皈依,或者小乘皈依”,你应该怎么回答,自己最好观察一下。有些人经常说“我已经皈依十多年了”,但你的皈依属于大乘还是小乘,这方面有很大的差别。
还有人说“我只皈依显宗,不皈依密宗”或者“我只皈依密宗,不皈依显宗”,这种话都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如果你真正皈依了显宗,密宗已经包括在里面了,因为显密都包括在大乘当中,你在皈依大乘佛法的时候,间接上已经皈依了密宗。所以,皈依显宗与皈依密宗并不矛盾,只不过有些人对皈依的概念根本不懂,认为只皈依显宗而不皈依密宗,只皈依密宗而不皈依显宗,只皈依上师而不皈依三宝,有各种各样的谬论。所以,希望大家擦亮慧眼,真正看清楚皈依的涵义。
现在大多数人可能只有一个世间皈依,比如皈依神仙、道士、牧师等等,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这些都不能让我们从轮回的痛苦中获得解脱。如果皈依世间上有名望的人,他们自己尚且在轮回中自顾不暇,又怎么可能帮助我们解脱呢?所以,对于这些皈依的分类,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子二、随皈依而行持:
随皈依而行持,也就是经典中所谓的皈依戒,或皈依的学处。这种学处在《大涅槃经》中是这样讲的:皈依佛陀后,此人则为真正的居士,从此以后任何时候也不能皈依其他天神、外道、邪师。皈依正法后,不能故意损害众生。皈依僧众后,不能与外道徒交往。这是皈依之后不应做的三条。
在一些教言书中,还讲了皈依后应做的三条:皈依佛后,要恭敬佛陀;皈依法后,要认真行持佛陀的妙法,对教法与证法乃至一言一字都要恭敬;皈依僧后,对所有的圣者、僧众要恭敬,哪怕僧衣上的黄色碎片也要恭敬顶戴。在其他的教言书中,还有依止上师身语意的特殊三条。皈依以后,我们一定要明白皈依戒,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虽然受了皈依戒,但并没有真正守护它,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从大的方面,皈依戒有以上六条。我们学《三戒论》时讲过,阿底峡尊者还规定了五条皈依戒:第一、纵遇生命危险或者为了大的奖励也不舍弃三宝;第二、遇到重大的事情时,不寻求其他方法,唯一认为三宝能救护;第三、恒时忆念供养三宝,哪怕是一盏灯、一根香也尽量供养;第四、尽心尽力地令自他趋入佛门,如果自己有能力,就为别人宣讲三宝的功德,引导他皈依;第五、无论去往何方,都要顶礼佛陀,自己随身携带佛像,在住的地方早晚向佛像恭敬顶礼。这是阿底峡尊者宣讲的五条皈依戒,作为三宝弟子,对这些最基本的戒律一定要清楚。
《瑜伽师地论》中也讲了八条皈依戒:第一、皈依三宝后要恒时依止上师,如果没有上师的教诲,我们很容易对三宝不起信心或生起邪见。第二、要听闻正法,如果没有正法的约束,我们的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诱惑,所以就算不能分分秒秒不离正法,但也应做到一天、一月,甚至一年中不离正法。第三、如理作意,作为一个三宝弟子,应时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尽量以正知正念来摄持。第四、如理修法,假如没有一点修持,光是口头上会说、字面上理解是不行的,所以对每个法都要先闻思,然后在相续中认认真真地修持。第五、守护根门,我们的五根经常散于外境,如果未以正念护持,很容易造下种种恶业。第六、悲愍有情,作为大乘佛教徒,一定要对众生有悲心,否则,就不算是大乘佛子。第七、恒常尽心尽力地供养三宝。第八、守持戒律,在家人应守护三皈五戒,出家人则守持自己所受之戒。
总之,不管是哪个宗派、哪个论典中讲的皈依戒,受过皈依的人都一定要搞明白,不然的话,就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了。举个简单的例子,皈依三宝以后不能伤害众生,如果故意杀生,那就是破了皈依戒。我看到有些居士或出家人,一方面可能不太懂这些道理,另一方面可能对因果不在乎,经常用药杀老鼠、蟑螂、蚊子等,如果有这种行为,那算不算是一个三宝弟子呢?绝对不算。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在因地时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来救护众生,他的所作所为如此伟大,作为佛陀的随学者,我们如果看到众生(蚊子)就拿起一个东西“啪、啪”地打,这算不算大和尚、大居士呢?肯定不算。有些人的这方面行为,可能自己确实不懂,但也可能有其他的密意,这一点我也不是很清楚。
我们受了皈依戒以后,应该在一切时分中依赖三宝,心怀恭敬地行持供养,对任何有情也不损害,尤其不交往对三宝持邪见者,否则,终有一天自己的行为会随他们而改变,这些方面大家都要注意。
如果不慎失毁了皈依戒,就要在上师或三宝所依面前再次受戒,通过这种途径来净除相续中的罪业,增上功德。
总义介绍到这里,下面讲论义。
壬二、论义: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佛陀,
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大乘皈依的时间,并不是一年两年、一辈子两辈子,而是生生世世乃至菩提果之间,所以,我们在皈依时要这样想:我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成佛之前皈依。皈依什么呢?皈依一切断证究竟、功德圆满的佛陀,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还要皈依正法——教法与证法,或者说以道谛和灭谛所摄的八万四千法门;同时要皈依大乘的僧众,也就是具有八种功德[1]的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地藏王菩萨等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者,以及小乘中的大僧众和小僧众。按照《大圆满心性休息》的观点,凡夫僧众有大僧众和小僧众,大僧众包括四位比丘以上,小僧众是指凡守持戒律的四众弟子,乃至居士以上都可以称为僧众。在这样的僧众面前,我们一心一意地皈依。
皈依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不是自己躲避轮回的痛苦。所以,大乘皈依与小乘皈依有非常大的差别,大乘与小乘是以发菩提心而区分,此二者的皈依也是以是否具足菩提心来分的,具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做大乘皈依,没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小乘皈依。在座的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如果真是大乘佛教徒的话,当初你皈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现在你相续中的皈依戒是以什么发心来摄持的?这一点大家不得不考虑,应该反反复复地观察自相续。
皈依的方式是:将佛陀作为导师,因为他远离了轮回的痛苦而获得了涅槃的快乐,所以应该依止这样的导师。将正法作为正道,什么叫正道呢?比如我要去某个地方就一定要依靠道路,同样,要获得佛果也必须依靠如来宣说的正法而修持,这就是皈依法的涵义。所以,皈依是什么意思?以前上师如意宝说,就是投靠依止的意思。就像一个人从一个部落投靠另一个部落,他会在首领面前发誓:“从今后我的一切交付予你,全部由你来支配安排。”如果他口里这样说,心里也这样想的话,那他以后就是这个部落的人了。同样,皈依就是我以前没发过这样的誓言,但现在要在佛陀面前发誓“从此以后我是你的眷属”,这种誓言就是皈依佛;发誓生生世世修持佛陀的甘露妙法,这就是皈依法;发誓从此以后以大小乘的僧众为助伴,这就是皈依僧。
将僧众作为伴侣:在修持正法或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孤独一人,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要依靠僧众的帮助。就像我们要去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没有伴侣不一定能成功,只有依靠可靠的伴侣,才会顺利抵达目的地。因此,乃至获得佛果之前,我们一定要将金刚道友、同行道友、大小乘僧众作为依护,这就是所谓的皈依僧。
皈依与不皈依有什么差别呢?从功德、意识、心里约束等各方面来讲,皈依与不皈依是完全不同的。皈依以后念诵咒语、行持善法的功德相当大,而且也能与日俱增;没有皈依的话,即使也在行持善法,但功德并不是那么大。因此,对于修行人而言,皈依的功德非常大,我们一定要皈依。
有些人说:“我心地善良、不害三宝就可以了,这就是皈依,那些仪式完全是多余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以前上师如意宝曾再三讲过,所谓的皈依仪式,就是修行人在三宝和上师面前发下誓言: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大乘行人则应该想: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世间上当总统还是做其他的事,也需要在自己的对境面前发誓,这种仪式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也应该在三宝面前发誓,有了这种誓言以后,自相续中才有了皈依的戒体。
不知道在座各位相续中的皈依戒是世间的还是出世间的,如果是出世间的,到底是小乘的还是大乘的,这方面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样,从今天开始,大家的心一定要调整过来,要想:我皈依佛陀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灾难、痛苦。即使你们有些人刚开始有这种情况,因为感情、挫折等暂时皈依,这也是趋入佛道的一种方便。但从现在开始,你要当佛教徒的话,就要当最好的佛教徒,而不是形象上的佛教徒,所以,大家一定要发大乘皈依的心。
以前没有受过皈依的人,今天可以一起受;受过但当时没有好好作意的,我们今天重新受一次。不管是在座的道友,还是网络、电视等面前的道友,三宝的加持都是一样的,你们心里观想乃至菩提果之间要受持大乘皈依,一边这样想一边跟着我念:(三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佛陀,
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在上师的带领下,大家共同受大乘皈依戒。)
好!这样以后,大家都受了大乘的皈依戒!
乃至佛果之前我们要皈依三宝,皈依可分为因皈依和果皈依,“因皈依”是指把佛陀当作导师、正法当作正道、僧众当作伴侣;“果皈依”是指为获得无上圆满的佛果,自己精进修持佛法的一种誓言。从表面上看来,果皈依与愿菩提心非常相似,愿菩提心也是为利益众生想要获得佛果,对此二者的区别,很多大德说:愿菩提心是从利益众生的侧面讲的,果皈依是从自己想获得佛果的角度而言的。但不管怎么样,从今天开始,你们都是大乘行人了,这种功德和利益是相当大的。世间上的人获得了金牌就高兴得不得了,我认为这没什么值得高兴的,大家以前没有获得大乘皈依戒,今天真正发了这种心,才是令人高兴万分的事情。因为我们得到了一生中难以得到的珍宝,它是生生世世也用之不尽的,世间中哪个奖品有这种价值?有智慧的人会考虑的。
皈依的功德相当大,《日藏经》中说:不管是谁皈依佛陀,即使他违犯戒律或者心散乱,百万魔众也不能害,一定会获得解脱。《无垢请问经》中也讲了:皈依的福德若有形相,整个虚空界也无法容纳,它遍满虚空、超过了虚空。你们想一想,如果真有个虚空都装不下的东西,那这个东西是相当大的,佛陀以这种假设句说明了为利益众生而皈依的功德非常大,就连诸佛与得地菩萨也无法言说。当然,这是佛陀的金刚语,不是我们凡夫分别念所抉择的语言。
因此,我们对三宝一定要有恭敬心,始终护持这几条皈依戒,这一点大家务必要重视。有些人不重视皈依戒,反而特别重视皈依证,其实皈依证掉了也没什么,再换一个就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明白皈依后所应守护的戒条。以前我问一个人:“你皈依了没有?”他说:“我皈依七年了。”“那么说说看,皈依后要守什么戒?”“皈依还有戒呀?……是不是不吃肉啊!”皈依七年了,至少也应该懂七条戒吧,竟然一条都不知道,可见,皈依了很长时间也不代表有很大的利益。
下面讲忏悔支。
辛四(忏罪)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壬一(总义)分三:一、所净罪业之六门;二、能净四对治力;三、净法加行正行后行。
子一、所净罪业之六门:
所清净的罪业是由六种途径产生的:1)时间:有漫长和短暂两种,“漫长”是指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的罪业,“短暂”是指昨天造的、今天造的、刚才造的,这种罪业的时间比较短暂。2)因:依靠贪心、嗔心、痴心、傲慢等三毒或五毒烦恼为因而造。3)门:指三门,即依靠身体、语言、心而造。4)加行:指行为,比如自己亲自造,或令他人造。5)对境:依靠上师、父母等严厉对境而造,或依靠六道众生等一般对境而造。6)形相:包括自性罪的形相、佛制罪的形相。以上六种门是我们所要清净的罪业,《俱舍论》第四品中也讲了很多罪业的差别。
子二(能净四对治力)分四:一、厌患对治力;二、所依对治力;三、现行对治力;四、返回对治力。
丑一、厌患对治力:
对于自己所犯的罪业非常惭愧,后悔得不得了,就像一个人吃了毒药后,腹痛如绞时特别后悔,“我刚才不该吃它”,这种后悔心就叫做厌患对治力。
丑二、所依对治力:
指依靠某种方便方法来摆脱罪业。如同依靠医生、药物来摆脱中毒的痛苦一样,我们应当依止金刚萨埵、上师、菩提心、佛像等进行忏悔。
丑三、现行对治力:
行持善法。如果想解毒必须要服用妙药,同样的道理,若想忏净相续中的罪业,必须要念金刚萨埵心咒、修持菩提心,否则仅是依止是不行的,一定要实际行动中去做,这是现行对治力。
丑四、返回对治力:
如同发誓以后再不服这种毒药一样,自己发愿:从今以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
一旦具足这四种对治力,不管造了什么罪业,必定都能得以清净。有些业力深重的人认为:“我以前造了很多罪业,今生没有解脱的希望了,我该怎么办呢?”不要害怕,如果你对佛陀和佛的教言真有信心,不必如此伤心,因为依靠四种对治力,没有不能清净的罪业。
还有人想:“所谓的四种对治力,可能是藏传佛教的观点,别的教派应该没有吧。”并非如此,佛在《宣说四法经》中说:“弥勒,菩萨若具足四法,则清净一切所造所积之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依止菩提心(所依对治)、现行对治、返回对治。”可见,四对治力的修法并不是藏传佛教所独有的。这四种对治力的数目是确定的,不能多也不能少。
不管学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相续中的罪业都是黑色的,为了遣除这样的罪业,一定要依止最殊胜的法门,既然如此,修金刚萨埵或依止四对治力为何要有教派之分呢?有些人说:“我不修金刚萨埵,我念自己的忏悔文就可以,也不用什么四对治力。”这种教派观念特别重的人非常可怜,佛在经中亲口宣说了这么殊胜的方法,你为什么不用?总认为凡是涉及到教理的都是藏传佛教,自己决不能接受,这是非常愚笨的想法。不管哪一种甘露,东方来的也好,西方来的也好,只要能治病就行,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分别念?都已经病入膏肓了,还在执著“我只用我医院的药,其他医院的都不用”,这实在是一种愚痴之语。这些众生对佛的教理一点不懂,罪业非常深重却不愿意接受好的治疗方法,可能也是业力所致吧。
子三、净法加行正行后行:
在忏悔的过程中,前行一定要发菩提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忏悔;正行依止四对治力来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文》,或者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观想依靠金刚萨埵的威力,使自相续的罪业完全得以清净;后行观想金刚萨埵等忏悔对境发光融入自己,所有的罪业得以清净,并将修法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这是噶当派、噶举派上师们的殊胜教言。
忏悔支的总义介绍到这里。
壬二(论义)分四:一、厌患对治力;二、所依对治力;三、现行对治力;四、返回对治力。
子一(厌患对治力)分二:一、总说忏悔罪业之方式;二、依殊胜对境而忏悔特殊罪业之方式。
丑一、总说忏悔罪业之方式: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
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
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
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
或因痴所牵,随喜彼所为,
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
首先是明观忏悔的对境:观想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佛陀,具足大悲菩提心、以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众,还有传承上师、护法神等所有圣尊全部在自己的前方。如果自己的观想能力比较好,就这样清清楚楚地明观;如果观想能力不太好,总的观想前方有所有的诸佛菩萨也可以。
在这些殊胜对境面前,我们要诚心地忏悔,怎样忏悔呢?身体、语言、心里全部都要恭敬,五体投地顶礼,然后跪在诸佛菩萨面前恭敬合掌。合掌是很重要的,虽然诸佛菩萨并不会因你合掌而特别高兴,但对我们自己来讲,真正发露忏悔的时候,一定要有愧疚、惭愧之心,有了这样的心态,当如此殊胜的对境现在面前时,你自然而然会恭敬合掌的。有些道友在忏悔的时候,恭敬心确实不够,一边撇着嘴一边恨恨地说:“那我忏悔吧,嗡班杂萨埵吽!”这种行为一看就知道不是发自内心的,只不过表示一下而已,这样的忏悔还不如不忏悔好,一忏悔就特别不高兴,这不算是真正的忏悔。
我们在忏悔的时候,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以非常恭敬的心态、非常恭敬的神态、非常恭敬的语言来陈白。陈白什么呢?自己从无始[2]以来到现在所造的种种罪业。我们今世、前世、前世的前世……,以无明愚痴或者放逸,在烦恼特别深重的情况下造了无数恶业,比如杀生、偷盗、说妄语等十种自性罪,以及入佛门后触犯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而造的各种佛制罪,有些我能想得起来,有些根本想不起来,不管怎么样,这些罪业全部都忏悔。
还有些罪业,虽然自己没有亲自造,但是却指使别人去造的杀生、偷盗等等,其实这与自己造是一样的。以前上师如意宝说,在“文革”期间有一些比较愚笨但又虔诚的佛教徒,他们自己害怕杀生,便叫别人去杀牦牛,实际上,这样的过失就更大了,为什么呢?如果是自己去杀,那只有自己一个人堕恶趣,不会连累其他人;但若让别人去杀的话,两个人都会堕入恶趣的。现在有些居士也是这样:“我不能点杀,你能不能去菜市场买一条新鲜的鱼,我们好好地吃一顿。”对此现象,《毗奈耶经》中说:假如劝别人造恶业,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与自己亲自去造的完全等同。比如劝别人做不净行,自己可以不犯根本戒,但如果指使别人去杀生,那自己也犯根本戒。然而,现在很多人都不懂这一点,他们认为只要自己不做就可以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关此理,《俱舍论》中也有广述。
还有一种情况是:以无明愚痴所牵,随喜他人造罪业,比如看到别人在战场上杀了很多人,自己欢喜得不得了,这种罪业也是相当大的。据说以前恐怖分子炸美国世贸大厦时,很多年轻人都认为特别痛快,如果他们中有佛教徒的话,此人已经犯下了杀人罪,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那里死了很多人,如果你心里特别高兴,一直在随喜“活该、活该”,那会因杀生罪而触犯根本戒的。所以,我们平时关系不太好的人遭殃时,自己不能随喜,否则,也造了很大的罪业。佛经中说:随喜他人造善业或造恶业,都会得到同等的果报。
所以,大家应该这样想:无始以来,我亲自造、让他人造、随喜他人造的罪业肯定相当多,这次通过上师的开导,依靠学习大乘教理,我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心里非常后悔,所以在诸佛菩萨面前,并不是口头上,而是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地忏悔。前几天开“金刚萨埵法会”时,一些修行比较好的道友也是这样观想的。
我们在座的人,谁也无法确定自己会在什么时候死,如果能在临死之前,将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于诸佛菩萨面前忏悔清净的话,那就算死也放心了,否则,还没来得及忏悔就死去,这些罪业肯定会跟着你,对你的成就一定是有障碍的。不要说我们,就连一些大成就者也会遭受各种罪业的果报,这在很多经论中都讲过。
总而言之,忏悔很重要,皈依很重要,供养很重要,顶礼很重要,对于相续中想获得菩提心的人来说,每一个道理都是不可缺少的。现在每天早上修菩提心的方法,我还没有特别地讲,其实也不用讲,你们只要将每天所学的内容再三地思维,这就是所谓的修行了。比如你将诸佛菩萨观想在面前,无始以来自己肯定造过许许多多想得起、想不起的罪业,这些一定要好好忏悔,从此以后尽心尽力地改正!这样一边忏悔,一边念金刚萨埵心咒,如此一来,我们的修行应该是很圆满的。
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生起菩提心,但如果自相续特别脏的话,菩提心也不一定会在那里住留,所以忏悔罪业相当重要,除了某些菩萨来人间显现凡夫相以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忏悔!
[1] 按《宝性论》的观点,三宝的每一个都有八种功德。
[2] 轮回是“无始”的,如果有一个开端,布敦大师说则会有无因的过失。
196、名词解释:世间皈依 僧众 因皈依 四对治力
197、以前有些人为了避免非典而躲到山里去,这是皈依吗?如果是的话,属于哪一种皈依?它有什么特点?
198、皈依寺院、佛塔不是很殊胜吗,为什么佛在《胜幢经》里说这种皈依不能解除大痛苦? 请说说你的体会。
199、世间皈依、小乘皈依、大乘皈依在时间和发心上有什么差别?如果别人问你是哪一种皈依,你会怎么回答?
200、有人说“我只皈依显宗,不皈依密宗”,或“我只皈依上师不皈依普通的出家人”,这种说法合理吗?为什么?
201、皈依以后,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你平时做到了几条?
202、对于皈依的学处,阿底峡尊者和《瑜伽师地论》中是怎么规定的?
203、有些居士特别讨厌蟑螂、蚊子,一看到它们,就边念佛边打死它们,嘴里还说希望它们早日超生,这种行为是否会破皈依戒?为什么?作为大乘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所谓的害虫?
204、如果我们不慎破了皈依戒,能恢复吗?怎么样恢复?
205、大小乘的皈依以什么来区分?如果按照这种标准,你属于哪一种皈依?为什么?
206、“反正都是行持善法,皈依不过是个仪式而已,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在行持善法方面,皈依与不皈依有什么差别?
207、果皈依和愿菩提心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希求佛果,二者从哪个角度有差别?
208、请引用教证说明:皈依的利益非常大。
209、我们需要忏悔的罪业是由哪六种途径产生的?
210、有人认为四种对治力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没有权威性,所以不愿意学。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211、忏悔的前行、正行、后行是什么?平时你忏悔时做到了吗?
212、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动作、语言来忏悔才如法?什么样是不如法的忏悔?
213、有些居士看到家里有白蚁,自己不能杀生,就花钱请别人杀,这会触犯根本戒吗?此举与他自己杀有什么不同?
214、有些居士在看记录片时,见到坏人被杀死,就觉得大快人心,连声说“活该、活该”,这样会犯戒吗?为什么?
215、学习了这几天的课程,你有什么体会?你早上是怎么观修菩提心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