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文化>> 说法教化>>正文内容

智慧论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23日
来源:录自《般若起用论》   作者:释圣虚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增强智慧也是人生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智慧的实质及其表现等有关问题有所了解。
 
  在“治理论”中已提到,般若是一切矛盾的统一,从其中最先显现出的各类矛盾,反映在治理上是德治与法治,而反映在自然中就是认识和外境。这就是生命的本源——识蕴及与之相对的宇宙万物——色蕴,由此奠定了原始宇宙以及生命的本源形态。它们与生俱来,不分先后。接下来,就开始了矛盾双方的分合演变,时空及生命的演化开始了。在这一过程中,识蕴和色蕴在交合中形成了不同比例的若干层次,这就是受想行三蕴。也就是说,这三蕴既是较浅层次蕴的认识者,又是较高层次蕴的被认识者,兼具“识”与“境”的两重性。
 
  识蕴和色蕴的交合也就是生物体的诞生,而其分离则意味着死亡。对于人类来说,识蕴执取色蕴形成自我的肉体并于其中形成了受想行三蕴,这五蕴的有机复合便是“人”。这种复合完成后,识蕴便“埋失”在肉体之中,一切对外的认识活动都要由肉体去与外界发生关系,再通过受想行三蕴的传递最后落实在识蕴上。
 
  本来,识蕴是神通广大的,能映现及认识无限时空的事物,但由于为肉体所“覆盖”,所以只能间接认识肉体所能及至的范围,认识的深度也同样受其限制,发挥不出本有的潜力,这就决定了人不是智能最高的生命形态。
 
  遗憾的是,由于人类不明了这一道理,不但不努力开掘出识蕴——自我之根本,使其免受肉体的蒙蔽,反而还进一步让自己被束缚和蒙蔽于外境。可不是吗?从自然角度看,人是属于大自然的,大自然也属于人,我们应能随心所欲地去拥抱大自然才对。但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我们越来越失去了这种权利。大部分时间我们要用来工作、休息,剩余一小部分时间还有千头万绪的事情待做。最后那一点空闲时间就能自由支配了吗?不!还得考虑政治、经济、舆论、安全乃至麻烦的手续呀,拥挤的交通呀,等等,为这些因素所限制,使得无法自由自在。总而言之,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进一步被拘缚于“社会”这一强硬的刚性结构之中,更强化了识蕴的被蒙蔽程度,使人类的智慧走向没落。
 
  也许你会说,人类现在对事物的认识比任何古人都丰富巨大得多,怎么反而说智慧退化了呢?
 
  是的,知识确实在飞速增长,但智慧确实在退化。正如一部机器在不断的运转中,制造出的产品堆积得越来越多,但它本身的功能却不断老化,直至最后完全报废。当然,人类现在还没到“报废”的时候,情况还没有如此糟糕,但人类确实已从“生命”、“生灵”退化到接近于一部“电脑机器”。其突出的特征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古人更发达,而直觉思维能力则大为退失;法制建设越来越复杂完备,道德教育却越来越趋于消失。而这些,恰恰是电脑这种机器系统的主要特征。
 
  各位,逻辑思维是想蕴的活动方式,它必须依赖某类工具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语言、文字、公理、定理,等等。由于这些工具越来越趋丰富和完善,人类也就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实际上,这种能力实在并未加强,而只是工具的作用变强而已。正如一位工匠,拥有的工具越趁手,做出的东西就越好,速度就越快,而其本人在技能上并没有什么变化。
 
  从五蕴中分析,想蕴的认识能力实际上就是识蕴的能力,只不过改头换面了而已。识蕴本身是无形无象的,它的认识能力附合于一定的语言文字上时,就表现为逻辑思维能力;若是没有语言文字,那就表现不出任何这种能力。因此,古人不是没有这种逻辑“能力”,而是缺乏丰富的语文文字以及定理公式等工具,是缺硬件而不是软件,而这些只能在历史的进程中慢慢积累而得以完善。
 
  因此,别让科学发展的幻像继续蒙蔽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在硬件不断增多的同时,软件——我们的认识能力确实在整体性地下降,一如滚滚而下的江河,这就是凡夫流。当这一进程到达一个极限后,人类就会从痛苦中惊醒并逆流而上,进入生命的修炼进化历程,开始一个反方向的大潮流,这就是圣道流。
 
  但很多人却不必等到那个时候,由于自己独特的因缘,他们能在那之前就接触到圣道之法,精勤修习而增进自己的生命功能及进化阶梯,现在的你也许正是其中之一。正因为有此可能,所以诸大菩萨和圣者不辞劳苦降生于斯,度化这些因缘成热的众生早契正觉。  
 
  通过以上分析,你应该能悟出智慧增进的门径。确切地讲,不是“增进”智慧,而是让本具的智慧——识蕴不受其他蕴的覆盖而显露出来,让它统摄其他而不是受其他统摄。这样,人类的认识能力便达到一个峰点。接下来,便是让其他四蕴相应的硬件丰富,并依次使较高层次之蕴统撮较低层次之蕴,形成五蕴由高至低的有序化及各自硬件的完备化。由此,则能表现出极其高超的智慧行为。
 
  有序化也就是“人”修行成“天”的过程。当识蕴主宰后,人便成就了最上无比的生天善行,去世后生于无色界天。在人间,他智慧超群,抛弃了对一切欲望及色象的执著,自在解脱,安然不动,无能损害。如果尚未达到这一程度,也有望与色界天或欲界天相应,智慧也增长至相应层次,去世后生于相应天中。
 
  硬件的完备牵涉到前面讲过的“养生”内容,即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五蕴全面强化。另外,像学习、经验等事项也是在强化相应层次的硬件。但是,若不能先做到较高层次蕴的统摄,这些外界输入的硬件反而会成为智慧的障蔽而得不偿失。
 
  善心善行可以升天,升天对应着五蕴有序化,五蕴有序化即能显现智慧。由此可知,智慧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是智慧的有机构成。越是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就越能使人相应于更高层次的天,做到五蕴更高的有序化,从而实现更高的智慧。并且,观点和智慧是同时并起的,互为因果,一体不分,这就是佛法中有关缘起法的体现之一,所谓“此起则彼起”。
 
  人们常爱争议是生而知之呢还是学而知之。实际上,当人去世后,他原先的所有状态信息都在识蕴中有不可磨灭的储存。当识蕴再次执取色蕴—— —个新的身体后,相对来说,最容易显露出来的信息便是识蕴原先对色蕴的执著及不执著程度,也就是五蕴的有序化程度。因此,所谓的“智能”最容易“遗传”。只有当识蕴达到相当高的主宰程度时,有关前世的经验、经历、知识才能程度不等地显露出来而表现出生而知之[注]。因此,既能生而知之,也能学而知之;既能生而得智,也能后天修而得智。而在现今及以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智”多赖于生而得,因为一生所修总敌不过多生所为;“知”多赖于学而得,因为本生所学当时即能现前,而多生累积的却深藏于识蕴中无力检索。这就是常人的情况,而修行人自然不会受此限制。
 
  无福慧者只见本生,有福慧者信任三世。因此,前者于本生中极力加强营养和学习;后者却知道优先提升道德,强化善行。这样,廖廖数世之后,无论在智慧上还是在福德上,前者都无法再与后者相媲美。
 
  因此呢,一个文明的社会,应通过适当的机制弱化人们对外境乃至自身的贪著,而不是相反去促进人们拜金拜物拜权拜势;应提倡和褒奖大公无私的行为,而不是大肆吹捧富翁和权贵而陷入于无形之陷阱。只有这样,才能整体地提升人类的智慧水平。否则,纵然吃得再好,学得再累,也是治标不治本,难以扭转人类退化的整体趋势,最终将会像一些科幻作品描写的那样,人类反被自己制造的高级工具所控制,沦为自己奴隶的奴隶。
 
  读者朋友,以上所述即为人类的智慧问题,是与我们关系最近最密切的,但它还不是般若智慧。关于般若这种最胜无比的智慧在下文中还会专门论及,此处就不提它了。实际上,般若智慧不离世间智慧,希望你不要好高骛远,当然也不能故步自封,而应该以切实修行于人天世智作为进修般若胜慧的资粮。而同时,这种不执于高不舍于低的态度不正是与般若相应的行法吗?
 
  多说无益,企盼!企盼!

-------------
  注:这个论点适于“彻底的”去世和再投生,即去世后,色、受、想三身彻底死亡,或者说,色受想三蕴与识蕴完全脱离。此时行蕴也就自然消亡,因其仅是识蕴与色受想三蕴的“结合状态”。这样,原生命体储藏于色受想三蕴中的信息全部被破坏,新生命体要重现首生的信息,只能完全依赖识蕴的作用,此时正文中的说法才顺理成章。而在少数情况下,死者肉身已死,但受身或想身却未死,如果此时因某些力量的牵引即刻投胎受生,则储藏于受想蕴中的信息也一井转入新生命体中,而这些信息较之识蕴更容易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新生儿很快就能表现出不学而知及回忆起首世的经历。

标签:智慧|般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体相论
下一篇:破执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