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净土宗>>正文内容

修行法语·净土篇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18日
来源:摘自《索性做了和尚》   作者:忏云法师 集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劝修净土

  余少闻轮回往返之说,辄自悲流浪五浊,怅怅然靡所依也。夫百年须臾耳,身家妻子之谋日固,悲欢得失荣辱之数日生,而死已随其后矣。昔人谓念佛一门于居士尤为吃紧,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烦恼之海,一息不来而铁床铜柱随之,非仰仗佛力,何以敌此。(彭际清)

  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省庵大师)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乃刮翳眼之金鈚,治膏肓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宜书于屋壁,铭之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幽溪大师)

  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也,于此二者宜加审察。(省庵大师)


  ○念佛方法

  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观经》)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以上《楞严经》)

  念佛心即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更不问念佛是谁,谁是佛。)

  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金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欲得心一:
  第一要为生死心切。
  第二要恳切至诚。  
  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印祖)

  三福:(求生极乐者应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三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八要:(彻悟大师)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反闻自性。(观世音菩萨法门)
  都摄六根。(势至工夫)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须将死字贴在额头上。若将作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念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印光大师)

  念佛要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印光大师)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是念佛最妙要诀。

  眼观佛像,心念佛号,口诵佛名,声从舌流,耳还注听,摄归自心。

  又舌尝法味、鼻嗅檀香、身感轻安、意耽禅悦、心怀法喜。

  须知佛法真利益必由不着无住而得,欲不着无住,非竭诚尽敬不可。竭诚尽敬,乃修习佛法成始成终之要道也。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方知。(印光大师)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观真)寂想(止妄)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观而止),想寂则气虚神朗(止而观)。(慧远大师)  

  省常大师,念佛一声,口出光明。

  行住坐卧,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才遇病缘,便念无常,一心待死,求生西方。(省常大师)  

  若一心念佛,才能得一心。要相得一心,还得一心念。(慈舟大师)

  妄想多,昏沉重,宜大声念佛。 

  念佛方法六种:
  一、勇猛念:太文弱来不得,如孝子报父母深仇,纵高崖深涧,磷途虎窟,必往不怯故。
  二、悲伤念:太洒落来不得,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如忆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儿故。
  三、感愤念:太和平来不得,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
  四、恋慕念:太淡泊来不得,如己所深爱物,魂梦缱绻,惟恐或失故。  
  五、踊跃欢喜念:如寒得衣,如饥得食,乐事现前故。
  六、悔恨激切念:如死里逃生,恶缘逼迫故。  
  总之心口相一,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念佛分事念、理念二法。  
  事念:深信念佛法门可以了生脱死、遂恳切发愿求生极乐。至诚恭敬,执待名号,如子忆母,忆念弥陀,都摄六根,念念相续,久久纯熟,打成一片。
  理念:了达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全佛即心,全心即佛,心佛不二,一心持念。念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念无间,证得一心不乱。

  事有情理之切,执事废理,犹不虚入品之妙。
  理无独立之能,执理废事,便不免落空之诮。


  ○融会三观

  竖论三观:
  一、看开世界,万缘放下。(空观)
  二、一念佛号,历历分明。(假观)
  三、知能念心体空空寂寂,而念者宛然,即空不空。即空即假。所念佛号历历分明,如空谷响声,即假非假,即假即空。双遮双照,境观双亡。(中观)  
  念佛时,不作三观,但在末念前知之,体会之而已。

  横论三观:
  能念属乎三观,所念属乎三谛。(一心三观,一境三谛,谛观不二。)
  三观:
  空——念佛时,了能念心,非内非外无形无状。
  假——虽非内外形状,而能念之心,历历分明。
  中——而此能念非离假而有空,亦非离空而有假,双遮双照。

  三谛:
  真——所称佛名及以音声,如谷中响,如水中月,了不可得。
  俗——虽不可得,而佛号音声宛然在口,显然在耳。
  中——而此所念,亦非了离真而有俗,亦非离俗而有真,俱存俱亡。

  五方便念佛门:前二为事修,后三为理观。
  一、凝心禅:往心一境,名曰凝心。(宗趣)
  二、制心禅:前虽凝心,倘有驰散,制之令还。(工夫)
  三、体真禅:前属事修,今体本空。(空观)
  四、方便禅:前滞空寂,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从空入假,万相洞明。(假观)
  五、息二边禅:体真及方便,各据空有,不离二边。今谛观静(空)动(有)本无相貌,名言路断,思想亦绝。(中观)


  ○预防诸障  

  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之现相。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则自可澄清。(印光大师)

  至于念佛,必须志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乃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凡有适意时,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印光大师)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中作怪,久之渐渐消灭,意地自然清净平定。(印光大师)

  用工夫若有任何境界,不怖不喜,不可炫耀,不可执著,不要管他,仍须在工夫上一直用去。

  不作圣心,是善境界,若起圣解,即着群帮。(经)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谚)

  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勇为,若不如是,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须卑以自牧,韬光潜耀。上效古人,躬行实践。若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无涵蓄,其人非坎坷终身,必少年夭折。(以上印光大师)

  汝信心虽好,不知一法普摄一切法之至理,及不知要紧之时,愈约愈妙。儒教亦云: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汝若知此义,当以光言为至论。(印祖)

  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主张不得。(憨山大师)

  (—)
  欲欲我知汝,汝以思想生;我今不思汝,汝即不得生。(迦叶佛)

  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打坐之时,宜念四字佛号。(印光大师)

  死心念佛,七日无有不得一心不乱者,不肯死心不能济事。(慈舟大师)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掏珠,唯凭心记。(印光大师)

  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
  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

标签:净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