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尘除障正修之法
佛历三0一五(公元一九八八年)年中秋节闭关期间
(九月二十六日)
修证正因
学习密宗,首须起信,信自心是佛,信一切有情本具佛性,然后皈依上师三宝,籍所皈依之上师三宝为外缘,依之修持正法,而显发自心本具之上师三宝。
闭关前,首先要发菩提心。为什么要闭关?当知修密乘的人,无论一言一行、乃至举心动念,都应利益众生。因此,我们今天应是为令法界一切众生,都能究竟离苦得乐、福慧圆满、圆证无上菩提,而闭关修持。是为闭关成证之正因。故任何修持,皆以发菩提心为根本。
发心之后,忏悔业障,以免宿世业力造成障碍。如虽发心修持。却为尘缘牵缠,或是障碍太深、妄念炽盛、疾病缠身等种种违缘,则不能一门深入,专心修持。
毗卢七支坐
毗卢七支坐,既坐中须注意之七项重点:
一、跏趺坐:单跏趺或双跏趺皆可,通常是由单盘开始,再逐渐进入双盘。跏趺坐能令身体稳固而持久,尤其是双跏趺,身体西平八稳,使身形不散。
初修者,座后垫子加高二、三寸,能令气息平顺;修久了可依本身的舒适度而调整高低。久修之密乘行人,也可以不必加高,则气易入中脉。
坐定后,手结“法界定印”,安住于本来不动的法界体性上。世间万物虽有种种变动,自性本体却究竟不动;一切现象,皆是由绝对不动的本体所现之动静二相而已。既结些定印,当不为一切尘相之动静所迷。法界定印,以左手置右手上,掌心向上,左手表水,右手表火,以水制火,以平息众生心中热恼。左右拇指轻轻相触,以交流体内左右氯息,两手拇指轻触,以达松境。身心互为表里,身体紧张,引致呼吸急促,心即不易安住;全身放松。呼吸自然细长深远。氯血亦随之舒缓,则心易安在。
二、两肩平正:两肩不可一高抵。或歪斜,致脊骨左右前后弯曲。脊骨挺直,有如叠钱,由下直叠而上。平日如已习于弯腰,则须在墙边或门边时时练习,自尾椎、腰椎、胸椎、颈椎、头骨。依序向墙靠直,以后脊骨就能渐渐垂直。保持脊骨垂直,对于打坐十分重要。因为脊骨上接头部,下接尾椎,是支全身骨骼及神经系统的重要支柱,同时又支撑着五脏六腑。经常保持正常资态,则全身骨骼、及附在骨骼上的神经系统都会健全,五脏六腑能安于本位,不受压迫,而正常运作,如此精神自然平衡健旺,不会一坐就昏沉。
三、颈压喉结:将下巴微向内收,轻压颈部喉结,可使习惯于弯典的颈椎垂直。资深的行者,资势会自然调整颈压喉结的状态,使气息通畅,中脉垂直,外观脊骨如叠铜钱一般垂直。颈压喉结的另一功用,能令颈部动脉血流缓慢,呼吸变的细缓而深长,息除妄念而生智慧。
四、调整视线:目视鼻前、鼻尖、或前方虚空,眼睛不攀缘,就不会因外境而起妄念,易入净境。眼可以全开、半开、或微闭,随意而定。但易昏沉者,眼睛要睁开,以免昏睡;妄念多者,眼要微闭,或注视鼻尖,以免被境牵。亦可内视自己脑部的正中央,也就是额轮的位置,相当于人体脑下垂体的地方,是全身荷尔蒙的中枢,一切的意志和原动力都是从这儿发布。于久修者,本门第五代诺那祖师开示:睁眼入定,则定中任何可怕幻想或现量境界现前时,都不致惧怕。
五、舌抵上腭:舌尖轻触上牙龈后的上腭部位,睡腺就源源分泌唾液。睡液是人身三宝之一,将它徐徐咽下,以滋润口舌脏腑。另舌抵上腭,可令周身气息前后交流,循环畅通。
六、调息:前五点都是侧重在外形姿态上;此为调节呼吸。呼吸分为“喉头呼吸”、“胸腔呼吸”、“丹田呼吸”、“涌泉呼吸”、及“体呼吸”。
初习静者,多为喉头、胸腔呼吸,是为粗呼吸。稍久,气息由粗转细,逐渐由口、鼻、胸腔呼吸,转为“丹田呼吸”。丹田在脐下三寸处,采“丹田呼吸”时,此处微有起伏。进一步连足掌下的“涌泉穴”也会微有牵引之感。最后,全身毛孔都呈辐射状,直通心间,呼吸时每一毛孔都随之开闭而呼吸,是为“体呼吸”。
七、调心:调心,在显教初学,多用数息,或是观像、诵经等。至于密法,则是以持咒配合观想,将万念摄归与佛心相应的咒语或是种子字上,密咒是佛的语言,而种子字正是佛的心印;更进而三密相应。这样念念归一而又了了分明,不落昏沉,自然定境现前。
欲入正定,须外不攀缘六尘,内不住空有。凡属色、声、香、味、触、法,都不去势取;过去的事不追忆、未来的不期盼、现在的不思想,如此定境自然现前。在定中,凡所呈现的一切境界,均非真实自性,不可执取。故瑞相现前,勿生欢喜;恐怖情景,勿须畏惧。如此清净正定自然现前;反之便易为魔所扰。
以上七点是“眦卢七支坐”正确的调身、调息、调心所应注意之事项,必须遵循。
禅坐之忌
禅坐时,要心平气和地上座。不要在太饱、太饥、大寒、大热时修持,尤其是避风。子午二时(中午和晚上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亦要避免,因为这两个时辰,气较容易进入病脉,若老修行即无妨。另外在天气骤变,诸如闪电、打雷、台风、豪雨、或是地震、决堤,或酒、色、悲忿、忧伤等七情六欲炽盛时,都要避免禅坐。
上座准备
坐定后大哈三声,以排除体内浊气:双手结金刚拳,分置于下腹部与大腿之间下凹部位,上半身尽量向前弯。并将胸俯伏于大腿上。注意弯腰时,脊骨必须保持挺直。弯下时张口大“哈-”一声,吐出体内浊气,并将一切污垢、烦恼、惑业、病障,皆哈吐出去。再吸气,回复坐势,吸气时观想前面皆是传承、本尊、诸佛加持之光明,具足智慧、神通、威德及力用,由鼻缓缓吸入,充满全身。如是反复大哈三次,恢复坐姿定印。已传“九接佛风”者,可依之而修。
如是清净身心之后,两手以等持印放在脐下,保持禁语,舌抵上腭,气息平顺。如是坐定,即合掌同发愿:
“敬礼具恩根本上师!
愿与法界一切众生,消除罪障,福慧圆满,同证无上菩提,虔心闭关修持。从今以后,念念安住正定,修持正法,念念相续,不令间断。
愿尽形寿,直修无上心法,不著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佛菩萨;但愿与法界一切众生,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愿尽形寿、尽未来际,度尽一切众生,若有一众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觉。
虚空有尽,我愿无尽,虚空有尽,我愿无尽。”
发愿之后,先修上师瑜伽,因为密乘以传承最为重要。
下座准备
将下座时,将心放松,缓缓地呼吸几次,观左手有日轮,右手有月轮,两手相檫七次,令其生热,然后以双手由面部、头部各按摩七至二十一次,再按摩西肢,西肢最易受风而着凉,故不可忽略,然后按摩全身七至二十一次,再缓缓摇身散息下座。
(九月二十八日)
光明与无明
密宗讲即身成佛,必须直破无明,方能此生成证。
破无明,是古今中外一切宗派、一切哲学家、思想家,乃至人、天、鬼、神,都无法达到的境地,唯有佛子才能直破无名而证自性。什么叫做“无明”?无明即是“不明”无明法界一相,真如平等,不明身、心、世界皆自心幻现,遂与幻中坚固执著我、所、取、舍、致令心本具之光明被六尘遮盖,故称无明。
我们都知道觉者即是佛,佛就是觉者,那么“觉”到底又是什么呢?原来觉的体不可见、不可闻,觉的相即为“圆明普照”之光明,就如明月的光明一般。当佛性彰显,一切妄念、烦恼与执著,都不再留碍,自然消散,化为乌有。就如千年暗室,忽然亮灯,虽积千年之暗,于刹那间全明。此即修明月观能除一切罪障之缘故。
亦又当了知此本空、本寂的本来光明,一切众生本自具足,非因修而得,非因不修而失,只不过尘埋已久,须籍此自心明月观为方便而修证,使自性本具之光明彰显。众生的佛性,犹如深埋于六尘中的摩尼宝珠,只要除去六尘,本有的光辉即自然显现,此即禅宗所谓“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之理。
自性又如秋日晴空,无片去,空净、明耀、无碍,吾人自性如是究明,而芸芸众生,都无法彰显,苦海觉沦,无有出期,皆因无始以来在这空净光明之中,累积了无量的色尘、声尘、味尘、触尘、法尘,种种的虚妄尘垢和识执,把本来自在无碍的光明自性遮蔽,而不得自在。
是故凡能久久息心于明空中,不染尘识者,即能与诸佛真身相应。在此光明中,无人无我,无利害得失,无分别取舍,唯大空自在,安乐无碍而已。故彻证自性光明之时,即破无明而证无生。
修持重点
修持的重点,为深信、切愿、力行。深信:必须深信自已与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深信师父所传的法即是佛说,与佛无异,如此方为正信。切愿:愿严持戒律,忏悔罪障,永不再造;愿六度万行,自度度他,发广度众生之菩提大愿,为度众生愿成佛。力行:时时摄心,安住体性,外不染六尘,内除五盖障。
一、外不染六尘
1)色:以概括而言,虽泛指一切色相,但其中最要紧的,还是指男女之色,其次则为财宝之色,因为在所有的色中,以这两者令众生最不易了其如幻而远离。若能离之,及其他的色尘,就容易远离了。
2)声:听到的声音中,最易遮自已真心的,就是男女相悦的爱淫之声。若于此不染,则于其他声音自易远离。
3)香:在各种香气中,最难离的,当属男女身体上的体香或者体臭。倘能离此,其他较为易离。
4)味:指对食物美味的贪著。就密乘的行人而言,在进食前,见到桌上有荤食可诵六道金刚咒七遍至二十一遍度他(六道金刚咒至少应先持十万遍为基础),观想荤食中众生的体性汇归法界,或者往生净土:继而诵三字明三遍至九遍,令食物清净、广大、遍满、殊胜,以之上供十方诸佛,下施六道有情;正食之时,为供身中三根本三宝。若未观想持诵,则未离味之贪著。若能如是,则随缘食荤食素皆无大碍。假如沙漠中无蔬可食,只好吃荤,但不可籍此说食荤才能度他。我们若能发心吃素最好,吃素一样可照此观想持诵,度素食中的微细众生。究竟而言,若那祖师说吃荤吃素平等。吃荤不要以为非要吃荤才能度,吃素不要以为高于吃荤者,这样心不平等。未能舍离分别之见。
5)触:触有许多种,例如穿衣有粗细之触,温度有冷暖之触。而在各种触尘中,还是以男女身体之触,最不易离。倘能离此,其他的触尘也就容易舍离。
外不染六尘,最殊胜方便之修法,即时时安住于自心明月观及咒字、咒音上,并放光上供下度,令一切有情皆成本尊,皆归法性。如果安住,自然外离六尘,见一切色、声、香、味、触、法,于第一念不分别,继之而来的取舍、得失、人我、是非、恩怨等,自然无从生起。初修者可住于一切众生皆本尊,一切意声皆咒音,一切情器皆光明刹土,以达不分别之境。谁人能于第一念不分别,谁即登地之菩萨。
二、内除五盖障
五盖障和六尘一样,能盖覆障碍光明智慧。除五盖障之方法,亦为修自心明月观。众生外六尘、内五盖障所以难除,只因宿业所牵;自心光明能除千年暗,能消众罪,能除宿业。
五盖障为烦恼障、业障、法障、生障、所知障。今分别简略说之:
1、烦恼障:烦恼障分贪、嗔、痴、慢、疑:
1)贪:即贪心,切匆认为贪一点钱财、衣物之类无所谓,殊不知放任此贪心滋长,会演变成偷盗,抢劫。
2)嗔:嗔恨心,也和贪心一样,若以为发一点脾气没有关系,任嗔恨心发展,将扩展成杀业、暴乱、战争。嗔恨犹如猛火,能烧毁一切功德,更能毁坏菩提种子,故一定要远离。
3)痴:就是愚痴。上座时不要去想过去、现在、未来种种的是非、恩怨、欲求、得失。没有得到的,如男女之色,想要去追求到手,这就是痴。修行者还有另外一个常犯的毛病,就是痴睡,八小时的睡眠已够,如超过八小时还要睡,那太可惜了。以在家居士而言,工作、生活琐事已占去大部分时间,如果再将剩余的都睡掉,还有什么时间用来修持呢?
4)慢:就五毒而言,是指我慢;但是在修持上,则是指“掉举”。所谓“掉”,乃指好动,这可由身、口、意三方面来说。身掉,就是身不安定,坐不到十分钟,就心猿意马,想跑、想走,想种种方法溜出去。口掉,就是将宝贵的时间和人身,浪费在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搬弄是非、说长道短,讲不完的废话,造成种种的过失。至于心掉,比口掉更为严重,种种妄念不舍,不是追悔过去,就是展望未来,在钱财、利禄、权势、名位、家庭、眷属、事业、男女上,起种种的希求,或者又想到过去某人对不起我,或者污蔑羞辱我,要如何去报复等,都称为心掉。无论身掉、口掉、或意掉,都应当舍离。
5)疑:这也是修持上最大的障碍。第一、自疑,初修佛法的人,或是显教的行人修习密乘,对于自观为本尊,承认自己本具佛性、本来是佛,往往不敢承当,认为自己罪业深重,成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胝劫修行,如何能一生成办?就是自疑。第二、疑师,心想:这个师父,即要吃、又要穿,还要受供养,不过在座上讲两句话,就要我依他修,他真的能领导我脱离轮回吗?真的能指导我修持成证吗?第三、疑法,这个法这么简单,有可能仅依此法修持,就能证到本来吗?熟读三藏十二部经,都未必成佛,单依这薄薄的法本修持,就能成佛吗?殊不知密法愈殊胜高深,愈是简单。
诸如此类的疑心,有别于禅宗的疑。禅宗是怀疑到底什么是自己的清净本来,因此大疑大悟、小疑小悟,疑得愈多愈好。但是以上这三种疑,皆为宿业所牵的疑,只要有其中任何一疑,无论如何精进,都无法成就。华藏祖师说:“信师父是佛,你才能成佛,见师父是凡夫,你最多乃为一凡夫而已。”古德说:“应肯定上师为佛的代表,上师所说即为佛说,并加上师本身证悟的经验。修行人如对师父有所怀疑,即无法成就。若明知这一点仍不免怀疑,应自忏宿业深重,障碍信心。应知师父身中有真经,要取得真经、就应接受这个师父,依他教导而修行。”
我们今天得入佛门,值遇甚深无上密法,都是宿世累积了无量的福慧资粮。虽然众生皆具佛性。却各依过去的业力,而遇到各种不同的教派或善知识,每个教派又依他本人因地所修的法门而教授开示。但有的教派修持境界尚未达天界,有的虽达天界,亦只到帝释天或梵天,总是未出轮回,报尽还堕。有幸得入佛教,在显则须经三大阿僧胝劫方成佛,若遇净土宗,大都是带业往生,往生净土再慢慢地修,多历阶级。即使遇到密宗,如为下三部,却总是在事相仪轨上迂回,与自性了不相关,难见本来面目。唯有得遇无上密法,方能即身成佛。但亦须看遇何宗派?传承有否中断?传法上师本身之证量、心量如何?是否广具悲心?是否视众生如子女?是否愿一切众生皆成佛?传法有无保留?是否能当下直指?是否能将修持途中之幽微处,亦向弟子呈显阐明?以上如果都是正面而肯定的,则诸位必定是多生积聚福智、曾在千万亿佛前深种善根,才能有此殊胜因缘,各位务必要善自珍惜。
1)业障:若过去世乃至现世,曾造种种罪业,或是谤师、谤法等重罪,由于业障未净,致修持中即有种种障碍,难以贯彻始终。
2)法障:若宿世或现世曾毁谤正法,则些人即使能遇正法,亦不得善知识;或者幸值遇善知识,又得传正法,奈其人心中总是不信,怀疑自己、怀疑师父、怀疑法而不肯实修。
3)生障:此人虽得密法,又十分深信,无奈家庭担子太重,须日夜谋生糊口,或疾病缠身,无法修持,又或见异思迁,不能专精。
4)所知障:有人法法皆知,但无修持,虽精通三藏,学富中外,徒增所知障,反离见性更远。故修持当一师、一法、一本尊、一门深入,不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即使世法,如不专精,尚难有成,何况成佛乃惊天动地的大事。
定中修
正修,可分“定中修”及“随缘对境修”。
在“定中修”最殊胜的方法,当以明月观配合本尊法同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菩提心体无相,凡夫不易观入,应观菩提心相,如清净圆满明月,明明朗朗悬于胸臆之间,凝然不动。”若欲证不退转位,应于静室端身正念,亦即, 依昨日之眦卢七支坐及明月观而修。双手结金刚拳印、金刚缚印或是定印,瞑目观察胸臆中明月,有如中秋之月,光明澈照五十由旬(一由旬相当于四十华里,五十旬则当中国里二千里方圆以内,)皆明净晶莹,内外澄澈,无限清凉。如此观察,明月即是自心,自心即是明月,心月如一,纤尘不染,妄念不生,能使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定不移。
行者若能正念根深,不摇不动,系心观察胸臆中的明月,此即“胜义菩提心成佛三昧”。修此观的善男子、善女人,在未修前所做种种五逆十恶、四重罪,以及一切邪魔境界皆因修此明月观而完全消灭。
修此观,可得五种三昧:刹那三昧、微尘三昧、白缕三昧、起伏三昧、安住三昧。三昧即是“定”,这五种三昧,亦为众生由乱到定的里程,兹分述如下:
1、刹那三昧:谓众生心如猿猴,自晨至幕一直打妄想,不得清净。由修此明月观,刹那之间,心暂安定,故谓之“刹那三昧”。
2、微尘三昧:谓修此明月观,已有少分相应,在世间尘劳无量无边中,今能专心一境,得于短暂时间内,与此明月之定相应。此短暂相应,犹如无量尘中一点微尘,故谓之“微尘三昧”。
3、白缕三昧:是指众生无始以来,无名业垢如黑布,今与自心明月稍稍相应,犹如黑布,得见一缕白色,所以喻为“白缕三昧”。
4、起伏三昧:修此观尚未纯熟,时定、时烦恼,如天秤之互相高低,时而定境胜烦恼,时而烦恼胜定境,故称“起伏三昧”。
5、安住三昧:修前四定有成,心能安住,并善于守护自心明月,不染六尘。如人炎夏于沙漠之中,受种种酷热煎熬,身心疲劳,饥渴不堪,忽得甘美甘露,热恼顿消,身心舒泰,故名为“安住三昧”。若能入此三昧,即远离一切惑障,出生无上菩提心芽,速证菩萨十地的功德。
随缘对境修
在行住坐卧、见闻觉知中修。譬如欲行时,先想此行对自度度他有无利益,倘有则行,倘无则止,如损恼众生、或障碍自修,则宁可安住家中。其他住、坐、卧,亦复如是。
又若对自度度他皆为有利之事,在行之中亦须进一步了知:色身虽行,或做某事,心体安住不动,此即“行而不行、不行而行”。时时如些,不忘自心本体,即由体起用,空有圆触,行住坐卧,了了觉知,时时在动,时时在修。这是在行、住、坐、卧中的修持。
在随缘对境中,就见、闻、觉、知方面之修法,当见一切众生皆本尊,闻一切音声皆咒音,觉甚深般若,知一切世法是假非真,如是了了安住诸法实相,而于本空本寂之实相中,不立一尘,不舍一众生,以种种善巧方便,领一切众生究竟离若得乐而不住著。
成就之境
《圆觉经》云:“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胝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生死涅 ,犹如昨梦”。这就是修自心明月观成就的境地。经中“圆觉普照”,即如月光之普照;“寂灭无二”,即如光体之本寂本定,绝待无二。
《楞严经》云:若有众生“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即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是指修心者,若不攀缘六尘,则六根与六尘不相结合。因六根与六尘若相合,则形成六识、七识、八识,分别取舍、人我纷纭,不得休止。若根不住尘,则六用不行,回归本来。回归本来后,所显境界,即是“十方国土,皎然清净”,犹如琉璃中悬了个明月,身心一如,得大安隐;一切如来的密、圆、净、妙,都显现在这犹如琉璃中悬明月的妙明自心中(即如遍满虚空之月光中悬明月),此人就证到菩萨第七地无生法忍的境地。
佛说:“若有男女等,得遇善知识,修行得正法(自心明月观即殊胜之正法),无一不成佛。”今天,在座的诸位,受到无上密法之灌顶,堪为佛子。更当珍惜此殊胜因缘而勤修,发奋即生取证,广度众生,方无负诸祖诸佛之宏恩。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