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宗萨仁波切
宗萨仁波切开示 马君美、李香兰译
虔 诚
噶举传承的祈祷文中,可以找到有关虔诚最精华的偈颂:
法教说:
对上师的虔诚乃修持之首
上师开启口诀宝藏之门
加持这位连续不断恳求的禅修者
令无造作之虔诚能够升起
虔诚是维系修行的基础,有了它,我们会得到重要的胆识,来面对修行道上无法预料之事。少了它,会失去引领修行直至成佛的决心与毅力。
虔诚会带来某种超凡的受伤性,因而使我们赤裸的呈现自己,而不再善巧的隐藏自己的各种心理问题。缺乏虔诚,就会害怕受伤害,成为自己傲慢的受害者,缺乏足够的勇气发露自己。
虔诚打击修行道上开始升起的疑虑,这些疑虑惟有藉时间及修行才会消失。只要我们仍在道上,虔诚是条珍贵的线绳,把我们与见、修、行紧系在一起。完全证悟后,则转化成大悲心。
上师与弟子(1)
金刚乘的各种方便法门之中,首先就是要介绍佛性,大乘介绍佛性的方法是分析式的,或者修观。金刚乘介绍佛性的第一道密续之门就是灌顶,不只是心,大乘说心很重要,但是在金刚乘里头,身、口、意都包括在里边,受灌顶时,这一切都是佛性的化现,当然我们用不同的名字如度母、文殊师利等等,当然这也要看给灌顶的人、接受灌顶的人及两个人的缘是怎么样?受灌顶的人如果对灌顶的上师以及灌顶的道,有坚固不摇动的信心,当然这是非常困难。仁波切经常跟西藏修行人及出家人说,他们都认为自己对上师很有信心,但是多半的时候,这不是真正的信心,只不过是一种喜好,就像喜欢党主席,你很喜欢你的党主席,所以投他的票,这个不是虔诚心,这其实非常危险,因为他如果做错一件事,或忽视了你,下一次你就不投他的票了,这就是为什么党主席到处竞选,老是送你啤酒、毛毯,一直讨好你的理由。
对于上师的虔诚心并非如此,话虽然这样说,但是对我们这种人来说,刚开始喜好还是需要的。问题是我们要怎么发展出这种不是喜好,不是喜欢的虔诚心呢?仁波切说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件事就是你的发心,你的发心应该是要成佛,先不要谈帮助众生,就说自己要成佛,这应该是你的发心。譬如说你到一个餐馆去,你很饿,去那边就是要吃。只要那个餐馆能给你吃,别的都不重要。餐厅给你的菜单,是怎么装订的,都是次要的。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当我们接近一个上师,我们的动机根本不是想要成佛。包括他自己,偶而不晓得从哪儿来的会有一点点成佛的发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当老师忽视他们的时候,就会非常痛苦的原因。因为他们接近上师的发心,是希望得到上师不停的关注,而不是想成佛,这个可怜的上师有五百个学生,他不能廿四小时只盯著一个人看,偶而要看看别的学生,他一看别的学生,因为你的动机是上师的关注,势必你就会觉得非常难过。当然仁波切这样讲,只是希望他自己的生活能过得更舒服一点,这就是他们操纵别人的办法。如果最初的发心是想要成佛,至少百分之五十,甚至是百分之九十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你去见他是想要知道怎么样成佛的方便法门,他讲完了,你就可以挥挥手,下次再见,除非师父要你留下。
但是刚才说,师父要你留下,这是很多问题的原因,但这不是非黑即白,因为我们不明白真正的状况,有人会觉得说,哦,这是上师在测验我,大半的上师其实是蠢到极点,跟蔬菜没什么分别,根本就做不出什么,但是因为学生自己胡想,说上师知道,说上师在试验我,自己把自己吓坏了。仁波切经常将此事向本尊忏悔,很多自称仁波切学生的人,仁波切都称他们为他的受害者,很多的时候,他们认为仁波切知道,仁波切全知。仁波切要向你忏悔,很多时候他让你们认为他知道,这个仁波切要向Tara(一个人)忏悔。但是很多时候仁波切当面跟他们讲,我不知道,但是那些学生反而说你太谦虚了,上师永远都会赢的。仁波切是告诉你有这个非常艰难的系统,你要像溜冰一样,很技巧的知道,哪里滑,哪里要刹车等等,这些当然在成长之中学习,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发心,如果说是为了要成佛,不是要这个人注意,也不要上师把你包括在他的小圈圈里头,就会比较好。前面说过,进入金刚乘的第一道门就是灌顶,对于灌顶的上师有虔诚心。至少对追求解脱有虔诚心。追求解脱,既或不为所有的众生,至少为你自己。如果这个上师是具格的上师,同时他也有正确的传承。什么叫具格的上师?等到你知道他具格,你也相当不错了。这个道是很容易让人迷惑,具格的上师非常非常的少,吉美林巴的那个时代,他就曾经为了具格的上师那么少而痛哭失声,而吉美林巴是几百年前的人了。现代是很末法的时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这边仁波切用了英文的"agenda"用中文来讲就是策略或计划,这是一个观察上师的办法。
上师与弟子(2)
基本上,上师应该要对你的解脱有兴趣。如果你碰到的老师,能教你的东西非常有限,只能教你一点点,但是他对于你的解脱有真诚的兴趣,你就很安全;但是如果上师非常有学问,对经续,对各种咒都非常的清楚,但是如果他真正关怀的是中心会员的人数、你的能力、你富裕的程度、你的技能和能为他服务多少等,这就有些危险,实际上是非常危险,因为学生的问题和老师的问题,会互相影响。如果学生去找老师的真正动机,只不过要得到注意,而老师想帮助他成佛,假如老师的方便法门运用得不太好的话,就可能把这个学生赶跑。如果学生对老师的兴趣,只不过希望得到注意,建立关系,而非成佛,正巧这个上师也只是希望能出更多的出版物,更大的名声,更有钱,更大的能力,如果是这样的话,两个人可能蛮合得来的,但是这种状况其实让人蛮悲哀的。这两个人互相喂养对方的‘自我’。但是这些东西很难条列出来。这几项是所谓具格上师,很难表列出来,希望我们能够成长。
最近仁波切有一些经历,甚至写了一篇文章,他会把文章的内容稍微跟大家说一下。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民主使事情越来越透明了,当然并不都是用好的方法,最近越来越多对西藏喇嘛行为的批评,尤其是西方居多,最近有一位西方的女士,写了一篇文章批评西藏喇嘛,乍看之下第一个反应当然是要保卫自己,可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位女士写得其实很有道理,她说西藏喇嘛到西方传法都说西方人太物质化了,这个女士说,那你们自己呢?你们到西方传法,拿了钱,回尼泊尔或印度买最新的轿车,买最新的手表,这是真话。这位女士也讲,现在灵性已经非常物质化了,连佛法好像都在卖了,如果从狭窄的角度来看,西藏喇嘛用的杯子,又是银的又是金的,把这个杯子卖掉,可以喂依索匹亚的许多小孩一个月,这样讲之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不能忘掉,这种简朴、谦逊、谦虚,可能是虚伪,对于某些喇嘛或某些人来说,怕损失掉简朴、谦虚的形象,这是很大的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说,仁波切反倒羡慕那些想做就做的人,那些人身上可能有四支劳力士表,两支戴脚上,两支戴手上,仁波切讲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能依靠理性系统得出结论,谦逊、平静不见得能够帮助你成佛。
进入金刚乘得到灌顶,灌顶包含介绍佛性,跟你说你具备佛性,如何观想等等。仁波切想跟大乘比较一下,比较时,我们的态度,不是要说这个好那个坏。大乘以分析及思考的方式来认知佛性。金刚乘依自己的虔诚心,产生功德,依功德由上师介绍认知佛性。
在大乘中,对佛性有一点认知以后,就以沉思及三大阿僧祇劫行六度的方式,尝试完全证悟佛性。而在金刚乘中,行者于一座修持──例如修圣度母──之中,就能修持六度。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