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捐箱变成“垃圾箱” 慈善文化何时远离尴尬?
收银小票、宣传海报、口香糖……这些原本应该扔进垃圾桶的东西,却被人塞进方便市民献爱心的募捐箱里。据报道,上海市不少设置在公共场所的红十字会募捐箱竟成了不少人随手抛物的“垃圾箱”。这种募捐箱让不少想献爱心的市民望而却步。“本来还想放点钱进去为社会献一份爱心,可不知道那到底是募捐箱,还是垃圾箱。”上海市民许大爷叹息道。
募捐箱遭遇“变脸”
募捐箱变“垃圾箱”,不仅影响了公众捐款的热情,也让不少市民对募捐钱款的用途产生怀疑。有市民尖锐地指出,“募捐箱塞了垃圾也没人及时清理,谁知道这箱子有没有人管?捐的钱谁知道最后能不能落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手里?”
其实,出现募捐箱成垃圾箱现象的城市远不止上海,全国许多城市都出现过类似情况。募捐箱不只是单纯地募集善款,也是向公众募集爱心。这种对公益事业的不尊重心理导致的不文明行为,带给人们的是深思和反省:把募捐箱当作垃圾箱,丢进去的是垃圾,亵渎的是捐助善款者的爱心,折射的是对爱的淡漠。既是对他人爱心的不尊重,也是对慈善事业的一种亵渎,更会让一个城市的文明形象因此而蒙垢。
募捐箱里塞垃圾,除了反映部分公民的公德心缺失之外,也折射出我国慈善事业面临的一些困境和自身发展的不足之处。慈善机构各项机制不完善、慈善文化的相对缺失,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反省和思考。
期待慈善机制完善
慈善机构的人员力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让很多慈善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募捐箱变垃圾箱,开箱频率低就是原因之一。而为确保捐款的安全,按规定除了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之外,任何人不得开启募捐箱。“如果红十字会因人手不够来不及前来清理时,募捐箱就会变成接纳废弃物的‘垃圾箱’。”上海一超市负责人介绍。
有关专家指出,面对此类事件,相关社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就此要有所反思,要找一找制度与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并将这类事件作为警示,唯有如此,才不会违背募捐的意义,提高百姓募捐的热情。
而慈善机构缺乏一套让公众放心的公示制度,善款运作的不规范和不透明,也是影响人们捐款热情的原因之一。2006年实施的《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中规定,公募基金会组织募捐活动结束后,应当公布募捐活动取得的总收入及其使用情况;公益资助项目完成后,应当公布有关的资金使用情况。
但是,募捐善款用于何方,不少慈善机构缺少一套公示制度,从而导致了慈善机构公信力的下降。社会捐赠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资金的安全性还存在隐患。不难看到,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募捐箱,一年共收到了多少善款,通过何种渠道,用到了什么地方,哪些人得到了帮助,几乎都没有公示。
“中国的慈善事业水平不高,社会捐赠活动还较弱。这其中有政策鼓励不足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爱心受阻。”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坦言。
慈善文化势在必行
有关专家指出,募捐箱变垃圾箱等一系列慈善活动遭遇尴尬的背后,不仅折射出慈善机制存在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反映出我国慈善文化欠发达的现状。
慈善事业被经济学家誉为“社会的第三次分配”,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太健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中国,慈善事业肩负了更多的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在的慈善事业处于初级阶段,慈善事业水平还比较低,缺乏相应的慈善文化。据统计,美国每年有上千亿美元的捐款,其中80%是个人捐赠,而他们中70%是普通人。捐款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捐赠成为一种文化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而中国慈善业的捐赠只有10%来自普通百姓,并且捐款靠的不是对慈善事业的认可,更多的还是某种行政的力量。
中国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说:“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慈善文化对社会良性运行、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一种心理积淀。”
范宝俊指出,慈善文化建设不仅要树立现代慈善的基本理念,还亟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用以规范和引导慈善活动,此外,慈善文化建设需要将慈善行为纳入持久的机制。慈善事业不能仅靠一时的善举来支撑,慈善文化也不能仅靠“恻隐之心”来维系。
广泛传播慈善文化,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慈善细胞,将慈善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中,人们才会自觉而快乐地帮助他人。那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慈善美德,将惠及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如此,募捐箱变垃圾箱的尴尬事也许会永远告别人们的视线。
走进7名深圳少女慈善助学梦
7名即将要奔赴国外求学的深圳高中生,在一次不经意的聊天中突发奇想:要在出国前发起一场支援贫困山区教育的慈善活动。从今年5月10日成立游子交流团开至近期,7个人一共为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的学校老师和孩子们捐款近20万元。
组织活动的7个孩子都在念高中,平均年龄只有17岁。“我们的初衷只不过是想尽我们所能为黄羊川的孩子做一点点事情”,活动发起人之一欧洁瑜说,“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和关注这个募捐活动的时候,这个活动就已经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小事了,我们希望能把它做成爱心事业一直传递下去”。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