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经论讲记>> 普贤行愿品>>正文内容

普贤行愿品讲记(二)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30日
来源:天朝再现   作者:济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六章 忏悔业障愿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困扰人生的重要因素

  这是普贤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忏悔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始以来由于无明和贪嗔痴的原因,使我们造下了种种的罪业,这些罪业招感的果报,造成我们修行的障碍。我们要忏悔的障碍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  

  (1)烦恼障,主要包括贪心、嗔恨心、愚痴、我慢、嫉妒……这些烦恼阻碍我们去修行。因为有贪心,使人造罪业。贪心使人不得安宁。你要打坐,因为贪心,所以总想着贪着的东西:有时想着哪笔钱还没有赚,想要的哪样东西,还没有搞到手,所追求的某件事还没有实现……所以贪心影响修行。嗔是记恨心,一个人记恨心重也很难修行。假如你跟人家吵架之后,时时处在一种记恨、无明火、想报复的心理状态中,打坐时,你能坐得下去吗?坐不下去的。因为内心有烦恼,不平静。愚痴,就是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这也是修行的一种大障碍。比如说,有人听佛法怎么也听不懂,看经教怎么也看不进去,根机太钝,这种人也是很难修行的。懈怠是懒惰,或者说是放纵自己,打坐时,瞌睡来了,腿有点麻了、酸了,就想,睡觉算了,明天再修吧!还有的人放纵自己,克制力差,经不起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刺激,见别人玩得开心,就放纵自己,不分时间地看电视、电影,跳舞,天天搓麻将。时间长了,就养成一种习惯,想改也改不了。搓麻将,搓上隐了,听见搓麻将的声音,心里就慌,就想坐下搓几圈,赢了还想再赢一点才肯下来,输了又想再多搓几圈,想把本钱捞回来,是不是?搓习惯了,一天不打,就感到空虚、难受、坐立不安。所以,学佛的人,不能随便放纵自己,要把心收回来,不去执着那些对我们修行没有利益的事情,这样的话,打坐、念佛的时候,妄念就会减少。

  (2)业障。在佛教理论中,业,是极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业,是梵语羯摩的意译,从身口意产生。身业,指人的行为或行动;口业,指人的语言表达;意业,指人的思想、意志或心理活动。从身口意发生各种业之后,业力会折射成影子,变成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着未来生命的发展。

  我们无始以来,做下许多不应该做的事,造下了许多业力。我想打坐,但是身体有病,患有腰腿痛疼的毛病,经常卧床不起,三天两头往医院跑,这是业障。有的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想修行,但没有时间,为了谋生,一天到晚,拼命地挣钱养家糊口,这也是修行的业障。业障就是障碍。有的人,经济条件好,人又十分聪明,但他不信佛法,或者生在闻不到佛法的地方,根本不知道世间上有佛法的存在,永远也闻不到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永远没有机会接触佛法,永远没有机会接受佛法的沐浴、洗礼,接受佛光的普照。全世界五十几亿人口中,能够闻到佛法的人,并不是很多。我们今天有机会听闻佛法,有机会修学佛法,应该珍惜时间、生命,加倍珍惜佛法!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时间在翻着生命的日历,我们要认真对待,珍惜闻到佛法这份福报!

  为什么有的人能闻到佛法,有的人闻不到佛法呢?这就是业力、业障的缘故。比如你想出家修行,但你是家里唯一的儿女,父母不同意你出家,你不听,父母在你面前要死要活,你一定要走,他就上吊,看你往哪儿走?这个家你就出不成了。这是业障。但是也有很多父母送子出家修行。像我吧!从小就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里,十几岁就出家了,一点障碍也没有。我不知不觉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来到这个世界,好像就是为了出家。还没有认识佛法,我就出家了。出家时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出家?反正那时候就出家了。起先也不知道出家的好处;后来学了佛,才知道佛法原来是这么好。

  我们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任何障碍,不要埋怨或责怪客观环境和其他人。我们要反观自己,想到障碍的出现是自己过去造下的业障,在佛陀面前诚心忏悔。修行碰到人和环境对自己不利时,应这样去想,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己业力的错;不是环境不好,而是自己的业力不好。必需甘心地去承受,然后想方设法改善它。

  (3)报障,因为一个人有了烦恼,就会造下种种的罪业,造了罪业之后,就要受到报应。因为造下的罪业,就像种子一样,种在自己的生命里,时候到了,就要受到报应。也许有人会说,我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干了许多坏事,为什么还活得好好的?;有的人做了许多好事,为什么他处处都不得意呢?你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呀?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没到。你看农民春天把种子播到地里,到了秋天才能收获。所以,干的坏事好事不是马上就有结果,要等待因缘。

  业与果报

  佛教的因果报应,强调因缘。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缘是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把稻种放在仓库里,种子能开花、抽穗、结果吗?不能。这些种子,必须有适合它生存的条件,它才有生命。如果离开了阳光、土壤、水分、气温、肥料、人工管理等这些条件,它就不能开花、结果。因果报应也是一样,做了好事,做了坏事,没有得到报应,这是因为外在条件、内在因缘还没成熟;条件成熟了,迟早是要报应的。报应在佛教里有几种情况:有现报,现在就受报;有生报,来生才能报应,我们看不见;后报,可能要几十、几百、几千甚至几万生才能受报;还有不定报,受报没有一定的时间。  

  业,又有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必然要受报的;不定业,是说这种报应没有一定,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我们怎样去区分定业和不定业呢?所谓定业,是我们故意存心造下的业。例如某人,蓄意谋杀一个人,这种业就是定业;相反,一个人无意间踩死一只蚂蚁或虫子,虽然伤害了一条性命,但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要杀死它们,这种业就叫不定业。这种情况以后可能会受报,也可能不会遭受果报。

  另外,定不定业,也从忏不忏悔说明。你做了某件对不起人家的事,伤害了他人,要是你不感到惭愧、内疚、自责,一点悔改的心都没有,那你做的坏事,就会贮藏在自己的生命(阿赖耶识)里,等到业力的因缘成熟以后,将来一定会受到果报。就像你伤害了别人,对人家不表示一点歉意,对方一定怀恨在心,将来有机会肯定要报复你。反过来说,如果你伤害了别人,感到非常后悔,主动去向人家赔礼道歉,求得别人的谅解,对方气消了,他就不会恨你,报复你。这样的话,你的业力也就消除了。所以,我们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以后,要发自内心地谴责自己,诚心忏悔自己的罪业。不然,你的罪业就消除不了。所以,忏悔业障是重要的修行。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心理,痛改前非,保证不再犯第二次了。忏悔,并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很重视忏悔,共产党也讲批评与自我批评。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忏悔,他们向谁忏悔呢?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宽恕、饶恕。主宽恕了你,你的罪业也就消除了。佛教的忏悔主要是面对大众、面对自己,虽然有时也在佛的面前忏悔,但主要是自我谴责。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佛陀在经中说:有两种人在修学佛法上能有成就,第一种是能如法如律的去修行、生活,不会犯罪;第二种人是犯罪之后能忏悔。一个人有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没有悔过之心,这种人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当我们犯了错误之后,一定要诚心忏悔,痛改前非,保证以后不再犯罪,这样在修学佛法上才能有成就。

  平常的人,都知道把生活的环境卫生打扫干净,然而没有注意打扫、清洗自己不良的行为,没有想到去清除自己思想和言行上的污垢。由于无始以来,我们有很多烦恼,造下了很多罪业,我们的人格被贪嗔痴污染得一塌糊涂,如果不用忏悔去打扫清洗自己被罪业污染的人格,那我们的人格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就像一件十分漂亮美观的时装,本来很干净,如果一位女士穿一段时间,穿脏了,脱下来也不洗,往那里一放,过几天拿来再穿,再脱;再穿,再不洗;过几天,拿出来闻闻再穿,时间长了,已经脏得不能再脏、臭得不能再臭了,然后就这样一直穿下去,一次也不洗。你想这件衣服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呢?

  我们的人格也像新衣服一样,本来很干净,因为有了贪嗔痴的原因,使我们犯下了许多罪业。这些罪业,把我们的人格染污了。因此,我们现在学习普贤菩萨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使我们懂得用佛法的忏悔法门,去清除自己心灵上的污垢,使我们的人格恢复到本来的面目,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佛!

  由贪嗔痴造诸罪业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普贤菩萨想自己(当然也包括我们在内)在过去无穷无尽的劫数,一直到现在,由于贪嗔痴烦恼,造下了身口意业。诸,包括所有的一切恶业,多得不可以用数目来计算。佛教里把贪嗔痴称为三种不善,因为人类的一切不良行为,以及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罪业,大到世界战争,杀人放火、偷盗抢劫、谋财害命;小至撒谎骗人、勾心斗角、面和心不和、相互利用、卖东西以假乱真、短斤少两……这一切丑恶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于贪嗔痴三种不善造成的。  

  贪心使我们杀生,见钱眼开。自己没钱花,见人家很有钱,日子过得比你好,出手比你阔气大方,觉得自己活得不风光,赶不上他人,于是图财害命,起心杀人,造下杀业。另一种人十分富有,钱财用不完,今天吃鸡,明天吃鸭,后天吃蛇,慢慢地吃受保护的动物。吃来吃去,不知吃什么才合他的口味。结果许多无辜众生的性命,不幸倒在他的嘴下。这种人贪着一时的口福,伤害了许多无辜的性命,到头来得了肥胖症、动脉血管硬化、高血压等等,钱没有用完,折福短命!因此,我奉劝诸君,嘴下留情,以免自害害他。

  贪心还表现在另一种人身上。如某个男性贪着美色,见那个女的长得漂亮可爱,拼命地追啊、追啊,想占有她。如果遭到女方的拒绝,或者这人已经有男朋友了,于是就去强奸、或是毁容,毁了别人的身子、容貌。社会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所以贪心既害自己也害别人。贪心也是罪恶的根源,像党政领导干部中的一些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职权玩弄女人、贪污受贿,结果,贪心把乌纱帽给丢了,贪心把自己送上断头台。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贪心不除,那我们学佛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嗔心对于学佛的人来讲,也十分有害。嗔心会使人失去理智,为了一件小事,双方争执起来,互不相让,谁也不服谁。矛盾激化,大打出手,打着打着,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嗔恨心重,使人犯下杀人罪业,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个男青年,刚刚发了工资,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喝酒,本来大家玩得很开心,突然有人提议打麻将,这位青年起先站在一边看,并不参加。后来看见有人接连摸了几把,赢了几百块,见别人得意高兴的样子,加上嫉妒心的怂恿,心里不服气,上去摸几把给他瞧瞧。结果手气不好,一个月的工资,不一会儿就钻进别人的口袋里去了。带着一把无名火回到家里,在妻子面前交不了差。正在妻子唠叨、吵得心烦的时候,家里的一条小狗见男主人回来,本来是上前亲近,表示欢迎主人的到来,没想到主人拿它出气,用力一脚把这条小狗给踢死了。所以嗔心使我们乱杀无辜,嗔恨心使人妄语、邪淫、偷盗……这里就不一一点明了。

  总而言之,如果人类的贪嗔痴存在一天,人类一天就得不到安宁。有的人说,现在国家很穷啊,世界上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呀,所以有很多人去犯法,如果哪一天富起来了,犯罪现象就会减少了。其实不然,富起来也会有人犯罪,因为人有贪嗔痴,即使社会进步了,国家富强了,犯罪现象也还是不能避免。像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的人都很富,但他们国家犯罪的人也不少。所以不在钱多钱少的问题上,而是在世界上的人,有没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和一种健康的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因为有了贪嗔痴,造下的罪业到底有多少呢?说出来,不要把你们吓得晕过去:“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们无始以来造下的罪业无量无边,好在所犯下的罪业没有实质和形象,如果有的话,整个虚空和宇宙都容纳不下我们的罪业。

  我们是什么人呢?我们都是罪人。我们的罪业很多,所以基督教有“原罪说”。那有的人会说:我这一生,自懂事以来,对人一直很好,从来没有干过什么坏事,包括一些学佛的人,也有这样说的。可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他会发现自己经常都在造罪。《地藏经》中说:“阎浮提的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我们一天到晚有多少不好的念头,你们有谁统计过吗?有人说:只要心好就行了。可是,什么叫心好?好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人的心一天到晚,有多长时间是好的,你能搞得清楚吗?其实,我们一天到晚有意无意中不知伤害过多少人,不知不觉犯下多少罪业了。

  如何忏悔

  无始以来造下的无数罪业,应该如何忏悔?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数,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界,一切功德。”从前我所造成的恶业,周遍法界,现在我用清净的三业,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诚心忏悔自己犯下的罪业,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永远安守在清净戒律的一切功德上。那么,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罪业,都可以消除了。

  不过,忏悔的效果有好有坏,比如你今天做了一件很对不起别人的事,随便说两句道歉的话,嘴巴在向别人道歉,心里并不自责、改过、痛恨自己,这种忏悔的效果就很差,你的罪过也许就消除不了。相反,如果在忏悔时,用一颗十分虔诚的心,对这件事感到非常地后悔,埋怨自己当初不应该那样去做,心里感到难受,忏悔时甚至痛哭流涕。这样去忏悔,效果就好,你的罪过才能消除。真正的忏悔应该表现在身口意三业上,忏悔时我的思想、语言、行为三者高度集中起来,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有悔罪的表现,这才是清净的三业忏悔。

  佛教的忏悔方法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是作法忏。僧团每半个月做一次布萨,这是僧伽自新的会议。在会上,把你这半月以来,做了哪些不应该做的事,一一说出来,作自我批评,求得大家的原谅,达到消除业力的效果。僧团的这种忏悔,有一套很严格的规定,根据你犯罪的大小、多少,来看你犯的是哪一种罪,你必须对着多少人的面忏悔,如有的要对十个人忏悔,有的要对二十个人,甚至更多的人面前去忏悔。僧团每隔半个月,僧人要做一次这样的忏悔,这种忏悔叫作法忏。

  第二种叫取相忏。通过拜忏,如拜水忏、拜梁皇忏的形式,之后,你的心才能清净、安乐、轻松。不然,心里老是有一种负担。罪业的包袱没有放下,心情就会沉重。现在社会上有的人,把古代祖师制定流传下来的忏法,拿去替别人忏悔,利用这种方法赚钱,若是古代祖师看见一定要痛哭流涕。其实,忏悔本身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我也念三昧水忏,经常把这种忏悔作为自己的功课去诵,每次念的时候,还是有感应的,觉得自己无始以来真是造下不少的罪业,忏悔之后,感觉特别的好,轻松很多。

  第三种叫实相忏。观罪业本空,罪业也是因缘所生,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罪;但是不要以为观罪业本空,我造罪业多少也无所谓,反正罪是空的,我可以继续造罪,但是果报是空还是不空呢?肚子饿了,还要吃饭;肚子痛了,难受的是你,不是别人。实相忏从观空着手,是一种很高的修忏悔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如果能体会罪业的实相本空,我也本空,罪也是空,造下的罪业也就消失了。但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达不到,所以还是从作法忏、取相忏下手。所谓“诚心忏悔,后不复造”,诚心忏悔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业,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要永远持戒,守住在清净戒律的一切功德上。佛教对一般归依弟子要求持五戒十善。具足戒的条件和要求就更高,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五戒十善对在家佛子来讲非常重要。修学佛法首先就从持戒下手,通过持戒,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去做,哪一些事情不应该做。通过持戒分清善恶,去恶从善,用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我们的人格趋向完善。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话告诉我们,忏悔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不断地忏悔,尽未来地忏悔。众生的业、烦恼不会穷尽,所以我的忏悔也不会穷尽。忏悔的念头一个接着一个,永远没有间断。用身口意清净的三业,不知疲倦,至诚恳切地修忏悔。

  要记住,在我们的修行中,要经常忏悔,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清净的人格,才能使你在修学佛法上有所成就。


  第七章 随喜功德愿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不嫉妒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随,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欢喜、不恨、不讨厌的意思。什么叫随喜功德呢?凡是别人得到利益,或做了好事,不论大小,不管是看见的,或是听到的,哪怕一丝一毫,如像是自己跟随他人同做一样,表示由衷的欢喜、赞叹。比如看到别人给希望工程、给寺庙捐献了一万块钱,虽然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捐献,但是你从内心为他人的这种行为表示赞叹,感到高兴、欢喜;即使你没有出一分钱,但是你所得到的功德,跟这个人所得到功德是一样大的。随喜功德,成本非常低,效益非常大,是十分廉价的。

  有人说,这种功德划得来,反正我又没花一分钱,只是高兴一下,这有什么难的?其实,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对于一个嫉妒心比较重的人来说,恐怕难以做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如两家人,在两对门各自开了饭馆,看到对门顾客多,生意兴隆,一天到晚进出顾客量大,自己这边的生意十分清淡,一天到晚守在那里,自然会生起嫉妒,巴不得这个饭店早一天搬走,或是把他的厨师夺过来。还有的人,自己生得矮小,皮肤又黑,天生一副不引人注目的容貌,老大不小了还找不到女朋友,一次恋爱也没谈过。相反,对门邻居家的小伙子,高大魁梧,长得英俊,一表人才,那些漂亮的姑娘们,成天围绕在他的身边转来转去,有说有笑。那你说,这个人会为别人高兴吗?我看,很难做到,是不是?所以嫉妒心是修学随喜功德最大的障碍。

  对于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好事,或取得的成就,我们要表示由衷的欢喜,不要说风凉话去打击别人做好事的积极性,要说赞叹语,使人家高兴。别人有钱,出一万元修庙、架桥、铺路什么的,你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出上十元、五元表示随喜。我们要学会一种随喜的心态,要修学随喜功德。

  以佛陀为榜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修随喜的功德,首先对佛、菩萨的善行和一切功德表示随喜,诸佛如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诸佛如来,不是一佛、二佛,而是整个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他们所做的一切善事和功德,都是我们修学随喜的物件。诸佛菩萨到底有哪些功德呢?普贤菩萨告诉了我们:“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诸佛如来之所以成佛,是从最初发心开始修成的。佛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普通人经过修行而成佛的。

  佛教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勒。”释迦牟尼佛不是生下来就是佛,弥勒菩萨也不是平白无故地就成为菩萨。佛祖释迦牟尼,原先是跟我们一样的凡人。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他是他们的太子。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说:他的母亲回娘家,路过兰毗尼园,手攀无忧树枝休息时,忽然从右肋生下了他。长大后,像凡人一样娶妻生子,过着世俗生活。从有关史籍上可以知道,他在修道中遍访了当时印度著名的宗教师,最后才摸索出一条解脱人生痛苦的大道。释迦牟尼这个名字,也是后世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指释迦族,牟尼是圣者或贤人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是“释迦族中的圣者”。他的真名叫悉达多。

  悉达多太子早年的生活很幸福美满,拥有权力、财富。在他十七岁那年,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耶输陀罗是邻国天臂城主善觉王的长女,窈窕的姿态,秀美的娇容,像初春的柳絮。英俊的太子,美貌的公主,就这样结下了美好的姻缘。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名叫罗侯罗。有一天,悉达多太子突然抛弃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出家修行去了。关于他出家的年龄,一般资料也不明确。据研究者考证,有的说十九岁,有的说二十九岁。总之出家时很年轻就是了。也许有人会问,他既然生活得这样美满幸福,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这里只介绍一些悉达多修行、证悟的经过。

  悉达多的父母知道他决意出家修行,都十分伤心、难过,想了许多的办法劝阻,都没能改变他出家的决心。只好悄悄地派了憍陈如等五人跟随他,服侍他,尽到父母最后的心意。

  太子出家成了沙门,托着瓦制的食钵,一步一步向王舍城走去。到了城郊,并不急着进城,而是在附近的灵鹫山上找了一个岩洞,作为修道和暂时栖身之地。后来,他离开那里,四方行脚,寻师访道,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这六年的生活经历,是相当困苦的。经文中说“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有一次,在尼莲禅河洗澡,因身体过度虚弱,洗完澡后连爬上河岸的气力都没有了。对六年的苦修结果,他很不满意,觉得根本没有证悟真理。最后,他来到尼莲禅河畔的一棵大毕波罗树下。毕波罗树是梵文的音译,汉文佛经上还将它译为“阿沛多罗树”、“贝多树”、“阿输陀树”等。还有的经文将它称作广为人知的名字,即“菩提树”。为什么叫它“菩提树”呢?“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后来专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因为释迦牟尼在这棵树下证得菩提,觉悟真理。此树沾圣人之光,被称为“菩提树”,原来的树名在中国反而鲜为人知。

  菩提树是一种热带的常绿乔木,树干呈黄白色,异常的高大粗壮;树叶是椭圆形的,叶片非常阔大;树籽坚硬圆润,可作念珠。悉达多在这棵树下铺上一束软草,敷上座具作为坐垫,然后盘腿坐下来,即“结跏趺坐”。并立下大誓愿说:“不成正觉,不起此座!”由此静静地进入了悟道的沉思。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究竟坐了多长时间才悟道呢?经典上说法不一,有的说七天七夜,有的说四十九天。最后一天的淩晨,他突然抬头望见天上的启明星,顿时大彻大悟。这就是佛经上常说的:“释迦尊者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从此,觉悟后的太子,被人们尊称为“佛陀”,也就是“觉者”。

  佛陀觉悟的是什么呢?佛陀初转法轮时,向五比丘讲述了他所领悟的生命的秘密。这就是十二缘生的因果法则的规律。这个内容,是佛陀七天七夜中沉思的主要成果。因为,他破译了生命和宇宙的奥秘,突破了人的理性和思维极限,飞跃到佛的境界。所以,佛也是由人修来的。从佛陀出家、修行、证悟,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佛陀既然是人修成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只要修行,也是能够成佛的。禅宗里有的学禅的人,去问祖师,什么是佛?回答:“你就是佛!”你敢不敢承认自己是佛啊?如果你不敢承认自己是佛,你离佛道就远了。《大本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就是说人人都有成佛的潜能,或者说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成佛的资格,禅宗非常重视这一点。

  “从初发心,为一切智”。佛陀从最初发心修学佛法的时候,就是为了成就一切智。什么叫一切智呢?就是佛陀所成就的一切智慧。佛,是觉悟者或智者,它是梵文的音译。不过佛教中所谓的觉悟,与通常的理解不同,它指一种特殊的智慧或觉悟,不是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所可比,而是指具有断除烦恼和痛苦证得真理的智慧,佛教专称这种智慧为般若智。佛陀就是彻底、圆满、拥有般若智的觉悟者。佛陀跟凡人不同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证悟了宇宙人生真相,解脱人生一切的困惑和烦恼。

  “为一切智”就是修道成佛,成就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普贤菩萨说:“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要想成佛,就要精进修福修慧。佛有两种功德达到圆满,就是福慧达到圆满。我们称佛为两足尊,也就是说,佛陀的福德和智慧达到了圆满。反过来讲,我们的智慧修得怎么样呢?佛陀成就的智慧,我们尚未开发;至于福德呢?每一个人肯定都有,只是多少的问题。因此,福德在修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寿命长、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儿女孝顺、人缘好、临命终时死得安祥……这些都是修福德而得到福报的具体的体现。但是世界上的人,不管是当官的,还是百万富翁,拥有的福报都很有限,只有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圆满的。佛陀的功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打开经书能看到许多这样的故事:地脏了,佛陀会去扫地;看到老比丘老眼昏花,穿针缝衣服,眼睛看不清,佛陀帮他穿针缝衣。老比丘感动地说:我不敢劳累您!佛陀说:“我也要修福报的,我能成佛,就是无始以来我非常重视福报的积累。虽然我已成佛了,但还得继续修福报。”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命运的好坏,福分的大小,是靠自己无始以来,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佛陀这样的圣人都要修福,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之人,更应该向佛学习,勤种福报的善根!

  社会上有的人福报很大,有许多人很有钱,但只懂得吃喝玩乐,享受福报。有的人只懂得拼死地去挣钱、拼命地去享福,不懂得做好事,也不知道一个人的福报是有限的。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只知道往外面取,不知往里存,时间长了,再多的钱也会被取光的,福报的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惜福,要懂得修福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的福报享完以后,他就会提前死。佛教讲人的死有三种:一是福尽死,寿命没到,但福报享完了;二是寿尽死,寿命到尽头就死了;三是横死,就是意外的车祸伤亡。诸佛从最初发心开始修福报和智慧,甚至为了修福报,诸佛不惜献出他们自己的生命。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佛陀的成就不是一生修来的,也不是几十年就能成佛的。佛陀的成佛经过多长时间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佛刹就是佛的世界、佛的国土。我们把佛的国土剖析成微尘,这个微尘就像一个一个微量元素,然后把每一个元素比作一劫。在每一个劫里边,佛舍弃了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头目手足。

  佛陀在过去无数生中因地行菩萨道时,有一次,他在山上看见一只母老虎守在三只小老虎身边。天正下着大雪,已经下了好几天的大雪,山林里的动物都躲在洞里,老虎找不到东西吃,母老虎没有奶水喂小老虎,眼看这几只小老虎就要饿死了。佛陀为了救活这几只老虎,就把自己身上的肉用刀割下来,拿去喂虎。

  佛陀做国王的一生中,天人为了考验他行菩萨道的道心,故意变做一只老鹰,追捕一只小鸟。那只小鸟飞到王宫里,就躲进国王的袖子里。老鹰抓不到小鸟,开口说话:“请您把小鸟还给我,因为我肚子饿,小鸟是我的食物,请把它还给我吧?”佛陀说:“它跑到我这里来是为了避开你的追杀,我只能尽力去保护它,我不能把它给你。”老鹰说:“你既然这样慈悲怜悯它,你也应该慈悲怜悯我呀!你救了它的性命,就意味着夺去我的一顿午餐!”佛陀回答说:“那你想怎样呢?”老鹰说:“你不想让我挨饿,就把你身上的肉,割一块下来,相当于小鸟重量,这样才可以。”佛陀毫不犹豫,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满足了老鹰的要求。

  还有一生,佛陀作为仙人在雪山上修行。有位天人现罗刹相,来到仙人面前,宣称他曾经听过佛陀说法。仙人就向他求教佛法,罗刹说:“如果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佛法,我当然可以告诉你。不过,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否则,我不会告诉你。”仙人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吧?”罗刹说:“你必须用你的身体和性命来供养我,我要吃你的肉。”佛陀马上答应了天人的要求。佛陀为了求佛法在因地时不惜自己的头、目、手、足,这种例子非常多。佛陀的这种行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舍身为法”。为了追求佛法,得到真理,舍去自己的身体和性命,在所不惜。

  舍身为法,对于一般修道人来讲,简直难以想像,更不用说做到了。但对于释迦牟尼来说,他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他说:“我无始以来,生命的时间对于我来说,那简直是太长太长了。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浪费了多少生命。现在为了寻求真理,得到真理,为自己、为众生的解脱利益,虽然死得痛苦一些,但是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孔夫子也曾经说过:早上能听到真理,晚上死了也值得。

  “为法忘身”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别人没有钱,你可以或多或少地拿一些钱给他。假如他要电视,你让他搬去就是了。这些东西对你的身体、性命不会构成伤害和威胁。但如果有人需要换心脏,才能保住生命,要你把心挖给他,你舍得把心挖出来吗?我看一般的人是难以做到的。因为电视机搬走了,还可以再买一个,反正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但是一个人只有唯一的一颗心,如果把心拿给他,自己就没法活了。你肯定会这样说:有钱什么东西都能买得到,但唯独买不到心脏,这个要求我不能满足你。这就难以做到,对吗?但是作为每一个学佛、行菩萨道的人来说,就要向佛学习!佛能舍身为法,佛能做到,我们也应该去学习。

  菩萨道的修行的具体内容是六波罗密。波罗密不是指那种又香又甜又好吃的水果凤梨。佛教中所讲的波罗密,是指修行的六度法门。波罗密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六度,是使我们度过生死的痛苦、烦恼、困惑,到达成佛的彼岸的船筏。六度法门的具体修行的内容是: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忍辱,四是精进,五是禅定,六是般若智慧。

  因为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坚持不懈地修六度法门,所以“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菩萨地,是把菩萨修行的过程分为十地。这十地的名称依次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十地在佛法的修行中,它的果位非常高,要通过修六度后才能得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最高的觉悟,也就是成佛了。成佛以后,说法度化众生,化缘已毕,然后就“分布舍利”。舍利是佛的身骨形状,像珍珠那样圆的,质地有些像水晶,很透明,很坚固,颜色有红绿黄白几种颜色。北京的佛牙塔,就是佛陀的牙齿的舍利。佛灭度后把舍利分散给弟子们永远供养。

  舍利是一种宝贝,本师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阿难等把他的身体火化后,发现许多许多明亮坚固的五色珠,这种五色珠,就叫舍利。佛陀的众弟子们修造了一座塔,藏放佛的舍利,永远供养。他们把佛的舍利分布到各个国家,分布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去。这种舍利分散在各处寺院供养,功德是非常大的。

  供养舍利的意义,也许很多人不一定清楚。佛因为已经涅槃了,世界上的众生,都见不到佛了,所以特地把佛身体的骨头舍利留在世界上,后世的佛子们见了佛的舍利,就像见到佛一样。供养佛的舍利,就像供养佛一样。“所有善根,我皆随喜”。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综上所述的种种功德,对佛所修的一切善法,我都会表示由衷的称赞和欢喜,并以佛陀为榜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就佛果。

  为他人的利益而高兴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一切众生的生命现象在佛教里归纳为六趣四生。六趣,即六道轮回,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四生,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胎生的动物如人、马、羊、猫、狗等等,从娘胎肚里边生出来的;卵生的动物如鸡、鸭、鹅各种鸟类,它们的生命从卵孵化出来的;湿生的众生如蚊子、苍蝇、水里边的沙虫等之类的动物,它们靠湿气出生;化生是无中生有,不借助物质条件而出生的有情生命。我们随喜的物件不仅仅是诸佛,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对他们一丝一毫的善举也要表示随喜。我们不仅对诸佛菩萨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随喜,对一切众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欢喜。  

  随喜功德的修习,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看见某人把几万元钱,拿去为那些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盖上一所学校,给那些贫穷人家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解决特困生学杂费问题。虽然你没有这笔钱去帮助他们,一分钱也没有拿出去,但是,你能对他人行为感到由衷的欢喜、赞叹,那你所得的功德也跟他一样大。又比如说,当你走在街上,看见某人把地上的西瓜皮捡起来,扔到果皮箱里。虽然你没有动手,但是你能为他这种良好的行为表示高兴,那么,你的功德也跟他一样大。

  我们为什么难以做到随喜功德呢?原因是嫉妒心、自私心理在作怪。为他人的利益往往高兴不起来,主要是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就是对治嫉妒、自私、狭窄心量的最好方法。菩萨道为什么说难行呢?因为菩萨道的特点是完全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成就别人。

  见贤思齐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声闻指听闻佛陀说四谛法门之后,然后开悟成就道业的人。声闻成就四种果位:初果须陀洹,他从人间到天上往来七次,然后才能了脱生死;二果斯陀含,他要往来人间一次,最后他才能证得佛果;三果阿那含,阿那含就不再来了,在天上证果;四果阿罗汉,彻底断除烦恼,证得佛果。四果圣人又分为有学、无学。有学是说功德没有圆满,还应该继续向上修的意思。无学是说所有应修的功德已经修学圆满,没有什么再应该修学的了。

  独觉圣人自己看到花开花落,春去冬来,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突然领悟到世界无常,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称为独觉或缘觉。这种人慧根深厚,领悟力强,在没有听闻佛法的情况下,自己也能够觉悟宇宙人生真实,解脱烦恼。所以,佛陀的出世与不出世,客观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你具备独觉的这种慧根,你自己也能觉悟。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意思是说:以上所说佛陀在做菩萨的时候,立志发愿度众生,行菩萨道,证得成佛那广大圆满的功德,菩萨所修极难极苦的功德和行为,我都由衷地表示欢喜和赞叹。“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经文,也是同前面忏悔业障末后一段,完全一样,不再重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