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经论讲记>> 入菩萨行论>>正文内容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183)

       

无著菩萨[著] 索达吉堪布[译讲]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15日
来源:智悲佛网   作者:索达吉堪布 宣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一百八十三节课

本课音频下载地址:http://www.zhibeifw.com/audio0/rpsxl183.mp3

本课视频下载地址:http://www.zhibeifw.com/video0/rpsxl183.WMV

思考题

981、《金七十论》中,数论外道如何安立因中有果的观点?如果没有学习佛法,你会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学习本品以后,你对此又有什么样的认识?

982、学佛的时间长,是否就意味着是学佛的境界高?为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例进行说明。

983、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是依止的多好,还是依止的少好?请说明理由。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984、有人说:“既然抉择究竟义时,一切都不存在,那空性法门也成了虚妄,如此一来,修空性就不合理了。”对此你该如何驳斥?最终得出什么结论?并请以比喻进行说明。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破斥数论外道的观点。

昨天也讲了,若承许因中有果,吃食物就成了吃不净粪,不用花钱买衣服而应穿棉花种子。这时候有一个辩论:

卯三、破彼之回答:

谓愚不见此,然智所立言,

世间亦应知。何故不见果?

对方回答:“虽然事实本该如此,但因为世间人愚昧无知,慧眼被各种烦恼染污覆盖着,所以见不到事物真相。你们佛教徒不是说众生都具有无明烦恼嘛,我们数论派也承认众生烦恼习气相当重,不能见到因上本来存在果,因此,众生不会穿种子,也不会吃不净粪。”

驳斥:就算众生愚昧无知,见不到事实的真相,但你们所谓证悟实相的淡黄仙人(又名色迦大师)及其传承弟子,应该能领悟到这一点,为什么他们不见因中有果呢?若说他们已见到因中有果,那从传记中为何看不到他们吃不净粪以及拿种子当衣服穿呢?通过这种观察方法可以看出,你们只是一种立宗而已,你们的本师和最得力的上座弟子,都没有按自己宗派的观点行持,这不是正好说明汝宗立论自相矛盾吗?

数论外道因中有果的说法,没有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其实如果笼统而言,这种观点在名言中也可以成立。以前上植物课老师说,种子里有胚芽、胚根,因缘聚合以后,就会变成茎、叶、根。看起来果是在因中存在,但这种关系并非实有,否则,以离一多因或有无生因来观察,因生果定然无法安立。

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通达龙猛菩萨、圣天论师等二胜六庄严[1]为主的大德教言,否则,表面上看来很有道理,认为因中有果是对的,假如因中无果,果岂不是从非因中产生?但实际上,这种说法不堪一击。我们的传承祖师,如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著书立说时费了大量笔墨剖析外道的观点,原因就是让我们明白佛法教义,同时还要懂得如何驳斥外道。否则,每个人都有前世当过外道的习气,一旦遇到外缘,相续中的种子很容易成熟,从而有舍弃佛教的危险。

不仅藏传佛教中驳斥外道的理论相当丰富,汉传佛教《大藏经》的“外教部”,实际上也有破析外道的观点。尤其是讲数论外道时,有一部论典叫《金七十论》,是真谛法师翻译的,其中说数论外道从五个角度证明因中有果:

一、无不可作:因中若无果,果则不能产生。如同沙子中没有油,所以榨不出油,而芝麻中有油,所以可以榨出油。

二、必须取因:要得到某物的话,必须先具备它的因。譬如,我明天要请婆罗门做客,到时想供养他醍醐,今天就要先预备牛奶,如果因中无果,醍醐怎么不用水来提取呢?

三、一切不生:如果因中无果,则一切能生一切物,草木也能产生金银。然而,由于无此现象,故知因中有果。

四、能作所作:比如陶师制作瓦罐时,不能用草木,而要用泥土,可见在泥土上存在瓶子之果。

五、随因有果:随因的种类,果亦当如是。如麦种可生出麦子,却无法生出稻芽,由此可知,因中存在果。

表面上看来,他们的话是有道理,尤其是不分名言与胜义、一概而论时,好像确实无懈可击。然而,青稞的种子生青稞、麦子的种子生麦子、非因中不生果等说法,佛教中也是承认的,我们不会笨到那种程度。说实话,有些人对外道知道一点点,就认为佛教什么都不承认,这是完全不对的。其实,外道承认的是实有、经得起观察的因中有果,但以中观理来剖析,这根本不合理。《瑜伽师地论》卷六中也讲了16种外道,其中第一个就是因中有果论,这方面用了许多理论进行遮破,最后总结道:“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缘果生。”胜义中果先存在于因中不成立,但在名言中,因观待因缘可以生果,这是一种事势理[2]

所以通过闻思,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教在哪些场合承许因果、哪些场合不承许因果,对每个道理一定要生起坚定的信心。否则,简单的道理要是舍弃的话,这是非常可笑的。《中观藏论》云:“若人舍现量,岂言真实语?”如果有人舍弃现量(简单的道理),那他说的肯定不是真实语。同样,用可现可得因观察时,所谓的因中有果不成立,因为果的功能、形状、颜色、性能等在因上无法现量见到。既然这些现量的东西,外道都搞不清楚,那更深一层、隐蔽、深奥的道理,他们绝对不可能知道。就好比你连眼前的事情都看不见,遥远微细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不过,也有些特殊现象吧。据说有天眼通的人,前世后世看得见,但出去方便时,没有电筒什么都看不见。这些人对眼前的事物看不见,却可以看到很隐蔽的生生世世,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但真正的天眼通恐怕不是这样。)

学了外道的观点以后,我们自然会对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缘起理生起稳固的信心和定解,这一点非常有必要。如果没有好好闻思,表面上剃着光头,在僧团中保持寂静的威仪,这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一旦遇到外面的违缘,自己的见解很容易退转。以前台湾就有个比丘尼,她在家时读过大学外语系,后来26岁出家,到49岁之前一直是出家人。她于49岁舍弃佛教,加入基督教,并写有《从空门到教堂》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她说:“2649岁,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我却在出家的日子中耗掉了……”她告诉世人自己最终的选择时,似乎很有魄力,但实际上,真正懂道理的人看了她的文章、听到她的事迹,都知道她23年的出家生涯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并没有精通佛教的真理。

居士中也有这种现象。曾有一位先生,从小就信仰佛教,25岁以后越发虔诚,将时间精力全部用于佛教方面。有位高僧对他特别信任,还约他一同乘专机到泰国迎请佛牙,之后他每天虔诚祈祷,在一段时间内,事业达到了顶峰。后来爆发“9·21”台湾大地震,他的房地产生意受到严重打击,祈祷佛陀好像没什么感应,他女儿就让他祈祷上帝。(原来他很想让女儿出家,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女儿嫁了个美国人,一起学基督教,并想方设法把父母拉进来。)先生当时觉得,反正信了那么多诸佛菩萨,再加一个上帝也没关系,于是就开始双重信仰,既信佛教又信基督教。女儿一直劝他放弃佛教,他就一心祈祷上帝,据说手头的房屋马上卖出去了。但这到底是诸佛菩萨的加持还是上帝的加持?他也不一定清楚,毕竟那么长时间虔诚拜佛,应该有非常大的加持,可是因为他业力现前,认为这全部是上帝的力量,于是就把家里的佛堂统统撤了,二十多年的信仰彻底放弃,还写了一些文章自我宣扬。

这些人学了这么多年佛,平时看起来很有信心,经常上供下施、虔诚祈祷,然而由于佛教的真理没有融入心,最终轻易舍弃佛教,并将自己的无知大肆宣扬。你们有些人也出家或受居士戒很多年了,但这并不等于你学佛很好,其实你们学佛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根本不如读小学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你们读小学时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基本上都用来学习知识。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不像我们一样,以前读书时,每天都在教室里打架疯闹,有时候老师3天都不来,问老师哪里去了,说是打猎去了。过了几天,老师背着打来的獐子、鹿子、马鸡等,一边唱歌一边回来……我的学生时代就是这么过的,天天打架,哭的哭、笑的笑,每天过了中午就可以放学。但你们读书应该不是这样,时间大多数都是用在学习上。

所以有些人说自己学佛五六年了,扪心自问,这只是从皈依算起而已。你在佛教方面的观想、持诵、祈祷花了多少时间?不妨拿来跟读小学的时间比一比。我们佛学院的人应该算是不错,大量时间都用来闻思修行,但外面其他人的情况我略有耳闻,包括现在学习《入行论》的人,一本一本的,学是学完了,但什么也没有记住,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下功夫。没有下功夫的话,世间的学问都学不会,何况是更深更广、与凡夫习气背道而驰的佛教了。因此,要想通过佛教对治恶劣分别念、调伏净化自己的相续,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否则,成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学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就很了不起,自以为是、骄傲自满,这没有任何意义。学佛的时候,应该踏踏实实、老老实实,所学的知识要认真对待,严格衡量自己。不然,今天依止这个上师,明天拜那个师父,该学的甚深道理不学,一天到晚流于表面形式,没有信心、没有清净心,哪怕依止多少个上师,也没有多大的利益。

法王如意宝讲过,只有信心强烈、清净心特别好的人,才适合依止多位上师,就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一辈子依止150多位上师;格鲁派的夏东格西在有些教言中,也用阿底峡尊者的比喻说明了这个道理,两位高僧大德的观点都不谋而合。噶当派的教言中也记载:有一次,衮巴仁钦和博朵瓦尊者讨论说:“仲敦巴尊者一辈子依止过5位上师,而桑普瓦格西依止的上师非常多,到底该依止多好还是依止少好?”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通过修行法门令自相续得以清净,不管是看见谁,皆观为本尊和上师,这样的人可依止多位上师;没有以修行法门净化自相续,邪见比较重、成见比较厉害的人,依止的上师越少越好。

现在很多人的清净心和信心特别差,依止一位上师听法,过两三天就开始诽谤,说各种难听的语言,一个小小的批评都忍受不了,马上开始反口大骂,跟上师讨价还价……今天依止这个、明天依止那个,最后自己把自己送入危险的境地。这种人对该学的甚深法理从来不关心,成天在似是而非的状态中荒废,真的非常可惜!

所以我们遇到正法时,一定要辨别哪些是外道、哪些是佛教,然后进行如理取舍。不过,现在有些法师太过分了,说外道的观点我们也应该接受,佛教和外道一模一样,不应该舍弃基督教来信佛教,因为众生都是上帝的儿女,把上帝儿女拉过来背叛上帝,这就是背叛父母……这种说法特别可笑,他老人家自己可能也没分清佛教与外道的基本差别,没弄明白佛教到底承不承认上帝、上帝到底存不存等问题。当然,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各大宗教互相理解、互相团结是有必要,但内外道的见解千万不能混为一体,毕竟佛经中说过“皈依佛后,不能与外道同流合污”,这个道理都不懂的话,不要说其他大经大论,连最基本的皈依戒也没有通达。

现在有些法师和居士,言行不如法的来源是什么?就是没有通达佛法。如果真的通达了,那些邪知邪见绝不会动摇你山王般的见解。现在有些人就像山上的经旗一样,东边吹来一个谣言风,自己就往西边飘,西边传来一些诽谤风,又朝另一个方向飘不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自己的佛教理念特别薄弱,基础没有打好。

因此作为佛教徒,不要认为学佛就是一步登天,马上获得感应、出现验相,或者长着翅膀在天上飞来飞去。世间人得一个中学毕业,尚且要花一定的时间,学佛就更需要极大的付出了。当然,对个别利根者而言,当下开悟的现象不是没有,但我们也应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这种根基?有没有智慧,有没有信心,有没有正知正见?……每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不是这种根基的话,先了解佛教的道理非常重要。

世见若非量,所见应失真。

刚才对方说:“世间人之所以不见因中有果,是因为他们被无明烦恼缠缚着,所见所闻不是正量。”对此,我们继续驳斥道:如果说世间人能见的智慧是假的,那么所见的对境也应该是假的,因为能见与所见互相观待而安立。比如用望远镜看东西,望远镜是假的话,它所见到的对境也肯定不真。既然所见之果虚妄不真,那么你们说因中有果、后渐明显有何意义?这样一来,你们的观点岂不是不攻自破了吗?

对外道的观点了解之后,将其前前后后与佛教相比较,就会发现它的说法并不究竟,只算面积、不算体积的话,事物的正确性没办法判断出来。佛教无论从空性、显现,还是绝对、相对,哪个方面进行观察,其合理性都无与伦比、至高无上,我们的智慧只要跟得上佛教,不用担心自己会输给外道和世间学问。

当然,有些人的智慧有限,不要说是高深的理论,仅仅讲一个皈依戒,在别人面前也表达不清楚。但这是人的过失,不是佛法的过失,不要认为佛教有过错,其他宗教能推翻佛教。这一点不是我今天在这里说大话,原来写《智海浪花》的时候,就有一百二十多位知识分子,相对而言有一定的名声,在他们面前,我也不是为了完成一本书,而是为了和他们探讨佛教,看自己的见解会不会失败。但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觉得,世间任何一个学问在佛教面前,都显得特别软弱无力。后来,我准备接触一百多个博士,但因为时间和身体种种原因,《博士访谈录》中只提到了十多位。跟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又觉得,现在的“博士帽”并不权威,他们的理论在佛教面前也不太管用。再后来,又遇到一些身份不便透露的科学家、文学家,与他们探讨佛教与世间问题时,也始终能体会到佛教的伟大。所以,希望各位道友通过各种方式把佛教的甚深道理融入自心,到了最后,哪怕成千上万个人摧毁你的信仰,你也根本不会动摇。

有关经典中说,修行人不应以信仰为重,而应以智慧为重。若以信仰为重,很可能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在外道的神像前祈祷也能流出眼泪、生起信心,但若将智慧与佛法融为一体,遇到什么困难,自己的见解都不会改变。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为主的论典中也讲了智慧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应该随时磨砺自己的智慧宝剑,不然,遇到邪知邪见的敌人时,智慧宝剑生锈了,出家二十年也会缴械投降,最后站在外道的立场上反驳佛教,显露自己的愚昧无知。因此,以智慧破斥外道是很有必要的。

卯四、遣除妨害自宗:

若量皆非量,量果岂非假?

真实修空性,亦应成错谬。

对于中观宗的妨难,对方辩驳道:“按你们的承许,假如能衡量对境的智慧是假的,不是正量,那它所得出来的果——万法无常、轮回痛苦、众生皆有如来藏等结论,也应该是假的。因为有境有错误,对境也会错误,就像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心识是迷乱的,此心识的所见所闻也不会真实。这样一来,你们大乘佛教特别强调的空性法门,不就成了虚妄的吗?既然空性成了虚妄,修行空性也就不合理了。”

有些道友可能也这样认为:一切法在胜义中都是空性,名言中如幻如梦、现而不实,既然心识如幻不实,(按因明的说法,是一种错误意识,)那它所抉择的果——诸法空性也是假的了。如果能见、所见都是假的,我们祈祷佛陀、修空性、放生等行持善法,是不是全部没有意义了?

这种疑惑是很正常的,你们若也有类似的邪见,认为佛教的道理不正确,应该直接说出来,没有必要憋在心里。否则,憋的时间太长了,病入膏肓时要开刀也很困难。因此,我们如果发现自己病了,就应该想办法找一个有智慧的医生。

不依所察实,不取彼无实,

所破实既假,无实定亦假。

对方刚才提出一个问题:心识是假的话,所得的结论也是假的,这样修空性没有意义了。中观宗回答说:究竟而言,修空性确实也是假法,因为能见与所见互相观待,一法是假的,与之相待的另一法也应该是假。但如此承许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我们之所以要修无实单空,是为了破除对实有的执著,断除了这种执著后,抉择究竟胜义时,无实法也是虚妄的,一切戏论皆要远离,此乃佛法最精华、最甚深的密意。

我们在修行的最初,必须要依赖心所假立的法,而不能以无实法作为对境,直接缘取它来修持。观察一个法时,首先要确定它的存在,将其析为无生空性后,无生空性的本体亦非实有,就像燧木和燧垫摩擦生火,最终这二者本身也被烧尽一样。所破是假的,能破也是假的,所破的万法不存在,能破的空性也是假立。瓶子没有的话,无瓶也不存在,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人宣讲《般若经》、《心经》、《楞严经》时,只是将不存在抉择为空性,这种见解很多法师都会讲,却不知道不存在属于无边,并非究竟离戏的大空性。《三摩地王经》云:“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抉择空性时,不住于有边、无边,也不住于清净边、不净边,真正的智者远离四边八戏,任何一边也不会住。

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讲,真的很重要,否则,一直认为空性就是不存在,将这种不存在执为实有,只是滞留在单空的层面上,这种执著很难破除。龙猛菩萨云:“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如果执著空性实有存在,诸佛也没有办法调化。佛经中说:“宁可我执如山王,不可有空执如芥子许。”单空能摧毁无始以来的实有执著,但进一步抉择时,毕竟单空是一种实执,也是解脱的障碍,最终也要灭尽的。所以,《四百论》中说:“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对愚者宁可让他起我执,也不可以说空性无我之理,为什么呢?原因是“一者向恶趣,胜者趣涅槃”。听闻无我空性之后,愚者会因不信诽谤而趣向恶趣,利根者则可依此迅速趋入解脱。

耽著单空的现象,藏地发生也得比较多,麦彭仁波切在中观论典中曾严厉批评过。汉地也有些大德以前执持这种观点,但这绝对不合理。此处讲得非常清楚,所破的有实法既是假立的,能破的无实法怎么会存在呢?因为有实与无实互相观待的缘故。现在也有很多人,知道贪心是空性的、不要去执著,但心里一直惦记着这种空性存在,其实这也是一个边,应该要破斥。

下面寂天论师通过比喻进一步说明,对有和无的执著都不合理。这个比喻非常重要,口口声声自称为中观证悟者、开悟者的人,不妨好好对照一下,看自己是不是将万法不存在当作实有,以这样的境界认为已经开悟了。

那么开始讲比喻:

如人梦子死,梦中知无子,

能遮有子想,彼遮也是假。

此颂的比喻,要跟前颂的意义结合理解:如同有人梦到生了孩子,极其欢喜,孩子死了,又非常伤心,若能了知这是一场梦,孩子的生住灭都是虚无的,怎么会有痛苦呢?无的执著,能遣除有的执著,但它也是虚妄的。因此,孩子不存在的念头是假,孩子存在的念头也是假,不可能说一者正确、一者不正确。抉择最甚深的见解时,有无之相皆不存在,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凡是有相的事物,都是虚妄的,不要认为执著有相不对、执著无相正确,其实一切相统统是假的,若能证悟这种境界,则可现见不是有面有臂的真实如来。

类似的比喻,其实在其他佛经中也有。《楞伽经》云:“犹如石女,梦见抱儿。”《三摩地王经》亦云:“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未婚少女梦见自己生孩子,生时非常欢喜,孩子死了极其痛苦,其实欢喜和痛苦这两种心态都是假的,同样,我们对一切万法存在的执著、不存在的执著,抉择究竟见解时也是虚妄的。

这样一来,中观的究竟见解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这一点凡夫人暂时无法接受,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只能接受有或是没有,而远离有无是非一切边的境界,除了缘取总相以外,不可能有真实的体悟。但不管怎么样,大家一定要明白,对有和无的执著都属于边执。《中观庄严论》中讲了几种常边和断边,凡是有的执著属于常边,无的执著属于断边,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凡是有的东西就是常边,无的东西就是断边,因此了解中观的修行人,对有无的执著要全部抛开,安住于入定时无有任何戏论、出定时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这才是大乘佛法的教义。

这些比喻和教证,希望大家要融入于心,对其含义有一种感触,没有感触的话,我讲得再起劲也是浪费口水。你们听受大乘佛法,确实有功德,但若从来没有串习,这不是很好的现象。大家以后听法时,不管一个小时还是半个小时,时间都要用在佛法上,传法者应该不会讲与佛法无关的内容,所以你们听到佛法以后,应该看自己的接受能力如何,一定要将佛教的智慧与自己的思维交融起来,这样的话,见解才会逐渐改变。最后你会发现,堕入常见或断见的人非常可怜,自然而然生起无法抑制的强烈悲心,想伸出慈悲的手去救护他们。但如果对佛法没什么感觉,即使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你可能也无动于衷、置若罔闻。一个人内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见解,从其行为中也看得出来,如果见解非常正确,真正体会到了佛法妙味,一定会想分享给周围的人。

总之,大家要时时刻刻祈祷上师三宝,遇到般若空性的甚深见解,这是相当难得的缘分,欢喜心、恭敬心、精进心在求学过程中不可缺少,在这样的心态下,理当将自己求得的智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传给世人。如果实在找不到人,遇到旁生时也可以转法轮——那天我就看见有个人,拿着转经轮在追一头牦牛……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二胜六庄严:二胜,谓精通佛教最胜根本,即戒律学的两大论师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谓装饰南赡部洲的六庄严: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和圣天;精通对法学的无着和世亲;精通因明学的陈那和法称。

[2] 事势理就是法尔理,也就是说,一切万法的客观规律即是如此。而按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四种理最后都包括在事势理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