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大德开示>>正文内容

冈波巴大师的教诲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4日
来源:捧一颗赤裸的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Blog   作者:冈波巴大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敬礼大宝上师

  大宝达波仁波且曾经这样教诲说:

  就积累福德而言哪一个方面的效力较大、长进较快呢?那就是对自已的无上恩师所作的承事供养,是积累福德效力较大、长进较快的方法。

  接着冈波大师又教诲说格西支忉向格西博朵瓦请示这一法要时等到的答复是“既便把无量无边不可思义的诸佛菩萨,如对目前地迎请到对面的虚空并向他们奉献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天界美妙受用之物以及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天界大宝堆聚也比不上供养自已无上恩师的一根毛孔所积累的福德来得更大!”

  因此拙纳我也曾向无上恩师密勒日巴尊者请示过这一问题,恩师给予和答复是“《四座》云供师一毛孔胜供三世佛,故彼福特胜“是否有比这积累福德效力更大长时更快的方法呢?我接着追问恩师答道当然有那就是如法奉行上师加持过的教导,积累福德的效力是更大的。”

  另外,至尊密拉日巴尊者曾经这样开示:不要一味追随见解而应遵循实修,在空性方面我们往往会存在四种错谬之处

  一。空性流于“印定”

  二。空性流于“对治”

  三。空性流于“道”

  四。空性流于“‘所知’的本性”

  对于能执。所执等等这些属于心境上的所有的事物。(如果仅仅)只把穹们看作是空性而束之高阁(不求亲证)那么就是空性流于“印定”了

  在贪欲等烦恼生起的时候(如果仅仅)把烦恼看作是“空的而束之言不由高阁(不求亲证)那么就是空性流于”对治“了

  仅仅只交将一切诸法看作是一切皆非,看作是无根无本并在这种观点上搁置其心(不求亲证),那么就是空性流于”道“了

  夸夸其谈地唱言什么除了本自清净本自觉悟本自解脱之外既无所修之法也无能修之人并因此对”空性“放然而去不求亲证那么就是空性流于“‘所知’的本性”了,那么真实本然的空性又是什么呢?

  那就是先靠一位具备法眼的胜妙上师来把弟子引入佛法的正道。其次再明白地指示那遍及一切的“本元心”,即是佛陀的大觉

  而对于瑜伽行者来说又要藉助于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来设法生起对于本然心性的体验。

  在体验升起的那一刻,妄想就会自然而然地断绝了烦恼就会自然而然地息来了而智慧也会自然而然一升起了见解也会自然而然地证悟了

  在那种境界中,名言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安立的地方,在那种境界中,心中真实的体验也是无法向人言说的。

  打个比方说,那种状况,就像是“年轻女子所经验的快乐”一般,或者说又像是哑巴的梦境一样呀!

  虽然所有的众生都拥有这种“本元心”,但是因为,末能如实地认识它,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依止一位胜妙上师来以予开启引导。以上所述仅仅只是以事例略作譬喻、仿真而已,实际上譬喻是无法落到它的真实之处的。

  何以如此呢?

  这是因为这种[本元心],无依无着且不断灭、不落方所又无终极因此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事例,也都无法真实地比喻它;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也都表达不到它的真实之处。

  (如果我们希望如实地了悟这种[本元心],那么就)不假更改造作地安放于本元自处吧!心念,色身与禅境——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且又曾这样教诲说:

  虽然经中说:“正等圆满的大觉佛陀,针对有情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而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实际上由于有情众生的烦恼是无量无边不可思义的,因而,大觉佛陀所赐予的对治法门,也就自然是无量无边不可思义的众多了。

  那么佛陀宣说的这些法门的作用究其人何呢?

  那就是为了我们这些有情众生们,开、解(悟,入)佛陀的知见。

  佛陀所宣说的法要,又是什么呢?

  那就是宣讲有情的蕴聚——心念

  除了有关心念(的真相)以外,佛陀并没有教示过别的什么妙法。

  对于这个“心念”,佛陀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从和合这个角度,佛陀就把“心念”称为“蕴聚”。在本性这个方面佛陀就把“心念”称为“界”;就能力而言,佛陀则又把“心念”称为“处”了。诸如“界”、“处”、“六根”、“十二因缘”等等此类(为令大家了解心念的真相,我佛于是就随顺不同烦恼偏胜众生,从不同的确良角度和立场)对于这个“心念”,而安立了无量无边的名称。

  那么所有这些有关“心念”的说法,到底真不真实呢?

  如梦如幻,犹如镜花水月,又如神变之境。

  “真实”的意思是说并不是没有“心的体性”————要知道,浑然天成的“本知本觉”是真实的现证此心的时候也就会同进现证法性了;由此法性,而呈现出两种色身。

  那么这两种色身,又是肇自何因呢?

  其实那只不过是众生们瞬息万变显的现象罢了,除此之外,并没有另外(特定)的色身现起

  之所以这样讲,那是因为众生凭着所积累的福德,而净化了外显的现象,又凭着净化了处显的现象,固然可以得以瞻仰色身的尊容;但与之相反的,要知道,那些未曾积福的从生,可却是什么也见不到的哟。

  或许有人会这样反驳:如果说“并没有另外的(特定)的色身现起只是众生自显现象”的话,那么,不是就成了在说“两种身的呈现并不需要(大觉)的功德加持”了吗?

  我们也并不认为(两种色身的呈现是源于)大觉的加持——因为大觉就是(两种色身)自已呀!

  如果说这两种色身的呈现是源于大觉的加持的话,那么,那些未曾净化外显境相的普能众生,也应该看得见才对,为什么呢?(因为正如你承许的那样,两种色的呈现)是大觉的功德(加持)嘛!而事实上,却为什么非要依靠众生们自已的福德积累,以及需要依靠最后身的菩萨发起过的利东有情誓愿,才能最终得瞻两种色身?反之如果没有发起过这样的誓愿,(即合是积福的众生,也)不会见到两种色身?

  在轮回与涅槃两者的关系中,那么,这两种身是属于涅槃还是属于轮回?那此已见真谛的菩萨们,及其那些已经净化了外显现象的有情众生们,对于两种色身,自然是见为涅槃的;而那些尚未净化外显现者,则是见为轮回的了。

  在真俗二谛的关系中,那么这两种色身是属于胜义谛呢?还是属于世俗谛?

  当然是属于世俗谛,这是因为胜义谛是没有变化的

  因为法身是在空性方面求索的产物,所以称为“圣身”;为何两种色身,也叫“圣身”呢?

  总体而言,一切落于形相者,都是属于有色之身的,而两种色身呢,因为他们属于具有“殊胜业因”者之身,所以也就叫做“圣身”了呀!

  所有的初地菩萨,都已经证到了心、境平等不二的地步了,因则,他们有能力在一刹那间,利益百有情、于百佛前听教闻法,有能力化身百数,动百刹土;以上这些功德,二地以上的菩萨偏差,他们的能力更是依次倍增的,但这些所谓的“能力”,也仅仅只是由菩萨们先前的愿力,而在身心清净的众生面前自然呈现的一种现象而已,事实上这菩萨本身,却从来未曾有意那样做过。

  初地以上直至十地以下,地上菩萨们依次倍增的能力,虽然巨大无比,但却连大觉佛陀的一根毛孔的能力也是比不上的,

  那么,佛陀到底有着怎样的能力呢?

  用一名成语概括来说,那就是“不可思议”!

  佛陀能够如实地了解到某个众生,从无始时来直至今生,曾经投生为怎样的身体、积累过怎样的善恶之业,曾经积累过什么样的业因;同时佛陀也有能力在每一个身心清净的众生面前,变现出一个化身;另外;佛陀也能够如实地了解到,即合将三千大千世界置入一个小小的芥子,世界也并不会因此而变小,而芥子呢,也不会因此而变————诸如此类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呀!

  这是由于佛陀先前利乐有情的誓愿之力,而在众生清净心中如此这般地呈现着而已,就大觉佛而言,他却从来未曾有意地那样做过呀!禅定状态中所呈现的境界,会有“确定贤良”和“并非确定贤良”两种状况

  安乐、明朗、无念是心的体性,所以叫做(心的)“境界”,如果我们能将它们相续不断地了知为心性的本体,那么,那就是寻向成佛之道的“确定贤良”的境界了。

  在祥定的状态之中即便函是呈现出了安乐,明朗与无念的现象,但是,倘若我们不能将它们了知为自心,那么也就只是“并非确定贤良”的境界了,那只能算是世间的究竟见。若执“安乐”为胜,此世报尽则生欲界;若执“明朗”为胜,此世报尽则生色界,若执“无念”为胜,此世报尽则生无色界。

  声闻乘修行人,是把乐、明、无念三者作为基础,虽然也经验它们,因知其有相但并不执为胜,而是交它们印许为空性;

  菩萨乘的修行人,则把乐、明、无念三者作为基础,不贪不著地发起欲界的心念,再将此心念导向“明知”,“明知”导向“自心”,而来磨练禅定的技艺呀!顿与渐——《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且曾经这样教诲说:

  就现今的大乘行者而言,他们是在走着三种道。

  接着,冈波大师又解释说,这三种疲乏是

  *以“比量”为道

  *以“加持”为道

  *以“理量”为道

  一、所谓的“以比量为道”,是指用推理出“一”、“多”均不成立的论证文艺,而来坏除一切诸法(的实有性),于是最后就可以断言:“除非承认诸法非实的结论之外,就再别无选择、别无去处了”。从而将所有的事物都看作是“空无”而高高挂起(却不再寻求进一步的实修与亲证)。这种用逻辑推理来破除诸法实有的大乘佛学思想,就叫做“以比量为道”呀!

  二、所谓的“以加持为道”,是指认照“生起次第”的要求,来观修本尊天身,持诵秘密真言,并修炼“脉”、“气”、“明点”等。这此“生起次第”的修法都叫做“以加持为道”

  三、所谓的“以现量为道”,是指通过一位胜妙的上师,来向弟子指示心性说:“心性是俱生的,法央是光明的”,通过类似如此地开示无谬的了义教导,从而使我们对此心性的俱生性产生定解,并要在对此“心性的俱生性”所生出的定解的基础之上,而以“见”、“修”、“行”三方面不相分离的方式,来将“本元心”转为道用。类似这种实修亲证的方法,就叫做“以现量为道”啊1

  趋入以上三种道的修行人。他们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渐修者和顿悟者。

  所谓的“顿悟者”,就是指那些烦恼等不顺正法的不良来习薄弱,而往昔已曾所修为的、“圣法习气”浓厚的修行人。类似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极为难得而少见的。接着,冈波巴大师又谦虚地说:“我认为自已也只不过是个“渐修者”罢了”。大圆满的教导——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诸位,生命来日无多!因而大家应以正念之鞭,极力地策励自心(精进),同时,我们也应将上师及其三宝时时地系念在心头(实修)。

  那么,何以知晓生命来日无多呢

  因为你要记住:生命是无常的啊!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大家能够长寿,要知道,我们也不可能长久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这短暂的生命里,若非上师,就没有给我们指示正道的向导了;要知道,所有的三世诸佛,也都是通过依止上师而觉悟成佛的,基于上述缘故,因而,依止上师是极其重要的。有关这层道理,如经论中有偈亦云:

  无有上师前,佛陀名亦无

  有鉴于此,因而,我们应该依止上师并听从他们的所有教诲(依教奉行),要知道,这可是非常关健的啊!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另外,大家应该希求“三宝”,成为我们皈依救护之处——对于我们这些修持正法的行者来说,除了三宝之外,真的就没有其他能让我们获得皈依、获得救护的地方了。

  假如我们能以纯净而纯粹的心态,来系念三宝的话,那么,今生来世所有的需求与愿望,也肯定都能圆满实现,对此,你们不要有任何的怀疑。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若已心系上师三宝,在实修方面归纳而言,按照阿饶`耶喜炯奈(义“智慧生处”)传规的说法,就是应在“显现”、“升起”、“都是”三方面,体会实修。

  那么,这三句要诀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显现”,又显现为什么?“升起”,又升起什么“都是”又都是些什么呢?

  通过观察外在的对境,我们虽然会看到它们在林林总总地“显现”着“升起”着但若反观自身,那就会发现:原来是自心性“显现”为林林总总的缤纷万物原来“都是”自心升起“为林林总的缤纷万物;无论是“显现”也好,“升起”也罢,这两者也“都是”自心的分别心念(的幻变);而这)“分别心念”本身,也不过“都是”我们的心性罢了。

  因为如此,所以说一切显现“都是”源于心性的,因而,也就“都是”这法性本身,“升起”为林林总总的缤纷万象了;而这“升起”着的缤纷万象本身,也就“都是”自已无生心性本身;那个不把“现象”与“自心”割裂开的这位作者本身,也“都是”心性本身,因而,一切“都是”心的显现,基于这层道理,所以,我们就应将自心了知为“无生”,而来修习。

  在修持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验觉受,也应将它们串习为无生,空性,法身;同时也要体会实修“心性无生”,不要惧怕(外在或实修过程中的)现象,因为那就是自心(的幻变)呀!

  在实修过程中,无论产生了“乐”也好、“明”也好,还是产生了“无念”也罢,要知道,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并未超出大乘佛教里所说的“法身的体性”,因此,对于这样的真如深义,我们应该须臾刹那也都不散不乱地串习实修,要知道,这可是极端重要的呀!假如对所有现象都执为真实,那么(从果乘观点来看。)虽然这所有的现象都是法身(的幻变),但我们也不能藉此而出离三界轮回呀!

  纵然是些从不学佛的在家俗汉,他们也不会(全都执以为实),因此,我们这些自称修法的行者们,不要只修片面的悲心。要知道,那种堕于某方某类的片面慈悲,不要说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就算是凶悍的鹞鹰和狡猾的野狼,也同样都会存在,但靠那种慈悲,(对于修行人的拓展)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倘若只会对自已的子孙说“可怜!可爱!”,这其实并不具备佛法里所讲的“悲心”的本质,往往会有弄错的地方。基于这种缘故,因而,所有你们这些聪明人啊,都对自已好好反省检点一番吧!

  同时也要注意,“没有(悲心)”和“不贪”也往往会有弄错的地方。

  既是如此,因而,我们就应避开这些误区,不要修习片面的慈悲、不要流入自私自利,而是应该对于所有的众生,都无所偏颇地全面实修同体大悲。

  另外就实修而言,按照“大圆满”方面的传规,他们是把经教的文辞,撮要归纳为两句要诀,而来实修的。这两句要诀是

  *要将“所有的现象、所有的存在”,全都承当为自心

  *确断抉择以上的道理。

  另外,这两句要诀的意思又是说所有的现象、所有的存在。它们都只不过是自已这个自明、自知、自证的自心本身(的幻变)罢了,要知道,高兴也是“心”在高兴;不市高兴也是这个“心”在不高兴有关这层道理,如经论中有偈亦云:善趣恶涂外器内情皆自心

  既然如此,那对所有的现象,所有的存在乃至整个轮回、涅槃中的所有事物,我们就都就决断为自心,而来体会实修了。

  另外经过一年半载的修习,或许并不能真正达到抉择的目的。因此在“心的体性”尚未现起之前都有应这样反复地抉择着体会实修。这种抉择实修,又可分为四个层面:

  1、对于“所有的现象、所有的存在、乃至整个轮回、涅槃中的所有事物”来说,它们并没有任何“本体上的真实”,而是“从自身本体上”即空。有鉴于此,所以我们要将“心的本性”,抉择为“不生”;

  2、(对于所有的事物)我们也不要执著于“只是梦幻”这样的抉择,这是因为,(自心的)“明知”无所偏颇地周遍显现着。有鉴于些,所以,我们要将这种“心的游戏”,抉择为“不灭”;

  3、就“心的本体”而言,它不流于“不生”或是“不灭”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这就如同海洋与波浪的关系。有鉴于此,所以,我们要将“心的表相”,抉择为“不二”;住着在心境(的造作)之上,这是因为(这种不二)是不能用思想、逻辑来进行分析的,故而,思想(的结果)本是在本性上自然开解的。有鉴于此,所以,我们要将“心的本体”抉择为“(真实现量的)不二”。

  那么,这四种“抉择词句”,到底有何作用呢?

  1、由于担心我们会流于现象(实有的执著),所以将“(心的)本性”开示为“不生”

  2、由于担心我们会流于(顽空断见的)“空无之边”,所以接下来就将“(心的)游戏”开示为“不灭”

  3、由于担心我们会流于“(不生、不灭)二显之边”,所以接下来,就将“(心的)表相”开示为“不二”

  4、假如我们还有“不二”的念头,那就是心意造作的主观臆测的“不二之见”所以接下来就将“(心的)本体”,开示为“(真实现量的)不二”

  由此可见,开示四种“抉择词句”的目的,正是为了断除四种边见,因而,在我们尚未彻底肃清“心意的承许”之前,都应如些的实修。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三条道,任你走——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敬礼大宝上师

  大宝达波仁波切曾经这样教诲说:

  在大乘佛教的修持方法中,共有三条道可以走。这三条道是:

  一、以“断除”为基础的“断道”认为,应该“断除”烦恼、应该使其对治品——本知本觉在心中生起。这其实就是“波罗密多”之道的教授;

  二、以“转化”为基础的“转道”,其实就是秘密真言才教法(的“生起次第”部分)。

  那么,这个“道”又是如何“转”的呢?

  就是把外面的器世界,转观为“越量宫”;把内里的有情世界,转观为男女本尊;把所有的食物饮品都观为甘露。等等。。。。。。。

  三、将烦恼了知为就是“大智慧的基础”,这是秘密真言教法“无上部”中的“大印”或者“大圆满“的道理。

  另外,在师长印心直指之后,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所有的事物也都是没有什么好抛弃的,所有的这些,它们都有不过是“心的变化”罢了!要知道,如果认识到一切诸法都是“心的变化”罢了!要知道,如果认识到一切诸法都是“光明”的,那么也就是认识到“大智慧的基础”了呀!上师与弟子——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且又曾这样教诲说:

  对于根器为上、中、下的三种类型的大乘道修行人。他们到底需要些怎样的教法呢?

  在此中共有研究“性相学”的“波罗密多”教法所承许的观点,以及大乘“秘密真言”教法所承许的观点,两种类型。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其中,“波罗密多”教法所承许的观点,自然是“三士道”的道次第。

  三士中的“上士”或称“胜士”应先重点先以慈心与悲心来净治其心,以此为缘,现来证悟究竟的中观正见。

  至于说三士中的“中士”,则先应修习“中士道”的根本教法——“轮回过患”,通过这样的修习,倘若在心中生起了相应的体验和强烈的认同,那么就能抛弃分忙于今生暂得乐的散乱,而成为一位真实、纯然的修行了。这个时候,一位清净上师所赋予的引导,又是极其重要的

  在这一阶段,又要在慈心、悲心、和菩提心方面净治其心,当这种修养在心中真正生起的时候,,那么,“无论做些什么,一切都是为了利乐如母有情”这种高尚的情操,也就会真正地体现出来了。假设缺乏了在菩提心方面的修学,,那么两种色身是不会现起的;倘若未能现起两种色身,那么,法身也不会真正地显现,这是因为,色身与法身两者是(“一荣具荣、一损具损”的)相互观待的关系。

  假如尚未证悟“法身无生”的道理,那么,我们就不会逃离轮回。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像我们由于堕堕入了无边的虚空,而对虚空所产生的恐惧一样,在虚空里,要知道,无论我们飘向何方,也都不会超出虚空的范围;同样道理,如果尚未证悟“法身无生”道理,那么,要知道,无论我们生在何方,也就都非轮回莫属了。相反地,倘若证悟了“法身无生”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可以逃离轮回(的牢狱)了。

  另外,在教法中也有这样的开示:除了领依靠自已的信心来证悟外,凭借其他什么也是不可能作到的至尊慈氏弥勒菩萨有偈云:本然这胜义,当以信心证。

  由此可见,对于一位具法眼,有证悟、身心之中已经真正地生起了佛法体验的上师,如果弟子能够以信赖与恭敬之情,对他如法地承事依止,那么,证悟一定指日可待。

  反之,如果那所谓的“上师”,(是在“挂羊头卖狗肉”)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证悟,那么,就算弟子从内心深处表现出了信赖与恭敬之情,那么,恐怕也还是不起什么作用的,打个比方说,假设印模里没有刻出画面的版线,那么,即便泥团再好,也不是不会印制出精美的“擦擦”佛像来的的呀!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倘若弟子不具备必要的信赖与恭敬,那么,纵然师长拥有深妙难言的教导,恐怕也不会产生什么利益,打个比方说,这就像是乳牛妈妈虽然具有丰富的乳汁可食,而小牛却不肯张开嘴巴一样(那又有什么办法)

  一位自已的身心之中,也然生起圣法的上师,他是有能力引导一个具有信心和恭敬的弟子的,因而在修行之初,我们首先是需要上师的教导,基于这种缘故,阿底峡尊者经常教诫弟子们说对于具格上师的上师的深信不疑,这可是极端重要的呀!

  对于师长,如果不具备应有的信心,那么就不会对弟子产生回持,对于一位具备信心的弟子来说,他并不需在太多的教法,只要依靠师长们一个个直击要害的教导,来脚踏实地地进行有力的实修(也就可以迅速地成就了)悟者的呓语————摘自《冈波巴大师全集》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且又曾这样教诲说:

  正等圆满的大觉持金刚佛曾有偈云:

  无能修者无所修

  所修毫许无

  基于这种缘故,因而瑜伽士们说,所谓“大觉佛陀”并不真实,(要知道)“说者是我法亦我,具诸自证听都我!”

  他们又说“明知”就是“我”本身。“我”的“明知”,光明而相续不断,(因此)在一切时候都是“修”;“我”的这种“体性”大觉佛陀也无法经历得到,要知道,“能修”就是“我”自身,“所修”也有,“我”也有“一点”经验体会。(因而,或者也可以说)大觉佛陀是真实的“我”也是大觉佛陀的追随都有,舒畅没有“能修者”呀!

  因为自已“明知”是远离所有(主观)认定的,所以他是无法用譬喻和言语来进行模拟和表达的啊!

  就“明知”的形貌而言,三世诸佛也不会看得到;就“明知”的体性而言,并没有一个所修行的对境,基于这种(独特的)体验,所以经中说“所修毫许无”呀!

  另外(“我”)也不承许“乐”“明”“无念”三种体验:

  1“我”不承许为“乐”,若承许为“乐”,则是(有所主观)认定了

  2“我”不承许“明”,若承许“明”,则是(有所主观)认定了

  3“我”不承许“无念”,若承许为“无念”,则是(有所主观)认定了对于“我”来说,你无法用譬喻和言语来进行模拟和表达,你用任何的言议与诠释也都说不到“我”的点子上面,基于这种缘故,因此对“我”不要进行更动改变,而在其本元自处,安然地放下吧!

标签:空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