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图书连载>> 亲友书讲记>>正文内容

亲友书讲记(五)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8日
来源:宁玛·嘉绒寺» 启迪智慧   作者:索达吉堪布传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五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亲友书》在讲道之本体中的六波罗蜜多,现在是安忍波罗蜜多。它有四方面的内容,前三个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四个。

昨天分析了,众生的心千差万别,善心、菩提心、取舍因果的心应当尽量稳固,不要今天听的法,明天就忘了,刚生起的悲心和信心,再过几天就销声匿迹了,这样增上功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烦恼心、忧愁心、怀恨心,不要让它在相续中呆很长时间。有些人该记的记不住,不该记的一直记得,虽然这是凡夫人的特点,但也跟自己的串习大有关系。大家学习本论之后,应该经常去修持。别人与你有过冲突,说了不恭敬的语言,这个疙瘩没有解开,这个伤痕没有愈合,也要尽量把它忘掉,像水中的波纹一样当下消失。而上师的教言、诸佛菩萨的金刚语、自己的善心,要想方设法让它长期存留,这是要努力达到的一个目标。

己四、断除嗔恨之缘——粗语:

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

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口说,众生的语言,大致归纳有三种:一、上等者——称心如意之语,即随顺六道众生的根基,说不同的悦耳语。如云: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些诸佛菩萨、传承上师所传下的金刚语,可以开示解脱正道,利益众生直至成佛。

二、中等者——真实语,指力求诚实、心口一致的老实话。这种人不会讲什么甚深道理,但说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来也不说谎,不会捏造事实。

三、下等者——虚语或颠倒语,指虚伪颠倒的妄语、粗语、恶语、绮语。它的范围比较广,凡是不悦耳的言词,如语言空洞,无有实义,带有欺骗性、狡诈性,均可包括在这里。

此三种语言可用比喻一一说明:称心如意之语,好似甜美的蜂蜜,甜美的滋味谁都喜欢;真实语,宛如美丽的鲜花,处处惹人喜爱;虚语或颠倒语,如同肮脏的粪便,别说真正接触,哪怕听到一句,也令人极其厌恶。

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语言是非常关键的,它是重要的连接纽带,不管你是否学佛,都应该具备悦耳的语言。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若说柔和悦耳的语言,不但不造罪,功德还会增上。世人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以刺耳的语言伤害他人,很长时间都没办法愈合。所以作者要求我们,与人沟通的时候,说话要真实可靠、柔和委婉,不要说谎话,更不能用粗暴的语言。

有些人认为粗语比较有力量,能承办一些事情,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也讲过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与南风比武,看谁能把一个人的衣服吹掉。北风刮得特别猛厉,那人为了抵挡寒风,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阳光明媚,那人渐渐觉得暖和,于是脱掉大衣。北风喻为恶语,南风则为美语,所以,认为说粗语容易承办事情,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要想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必须依靠婉转的语言。

《入行论》云: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应该让别人乐于接受,说一些称心的话语,把意思表达清楚。有些人说了半天,也不知道他是在赞叹还是毁谤,他自己说什么也不明白,这可能跟性格有关吧。我们说话不但要主题明确,同时要顾及到别人的感受。藏地有种说法是:说一句话,要看一百个人的脸色。又说:语无剑刃,能刺人心。可见,交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否则会得罪很多人。有些道友说:这个人3年前对我说过什么,这话一直刺到我的心坎深处。已经过了这么年,我的伤口还是没有治好……”当然,修行境界比较差的人,经常会受到语言的刺伤,倘若你修行很不错,哪怕别人冤枉你、侮辱你,你也会当成耳边风,不会引生烦恼或者痛苦。可是凡夫人不一定有这么高的境界,经常会受到语言的影响,所以说话还是要注意。

这次学了《亲友书》以后,我们说话要谦恭有礼,不要说粗语脏语。有些人对教理一窍不通,但骂起人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各种教证十分丰富。我看到某些人跟工人吵架时,本来觉得他平时不太会说话,不要说《释量论》或《入中论》,让他解释一下《入行论·回向品》的颂词,他也像嘴里含了块石头一样吐不出来,但是没想到,他骂人时语言源源不断,内心马上变成一个大伏藏。素质比较低的人,最会骂人。不过我们学院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上师如意宝在世时规定:道友之间不能取绰号,不能互相恶口谩骂。学院里常住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这一点,然世间上的有些人,开口不带脏话就不舒服,说出来的语言,我们听后根本不敢重复。有些生意人互相吵架,甚至父母骂孩子时,很多话特别难听。我们也学过《百业经》、《贤愚经》中的公案,这样恶口骂人的果报如何,大家应该比较清楚。

在说话的过程中,一定要说真实、称心的话语。学了这个颂词,希望你们内心有一种誓言。什么样的誓言呢?以前自己说话不太注意,骂过什么什么人,从现在开始,在诸佛菩萨和上师面前发誓,今后嘴巴干净一点,不要像乌鸦一样整天给人带来噩兆。如果你们真有口才,可以多背一点《入行论》的教证,生气的时候,看能不能用上几个?不过,有些人生气时不要说《入行论》,可能连嗡玛呢巴美吽也不想念。

戊四(精进)分二:一、教诲精进之对境;二、教诫表里如一之精进。

《入行论》中说,精进的本体就是喜欢善法。这个方向,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有些人做生意赚钱很精进,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读书很精进,这些都不叫真正的精进,只有为自他今生来世的快乐作奋斗,才是真正的精进。

己一、教诲精进之对境:

今明后明至究竟,今暗后暗至最终,

今明后暗至终点,今暗后明至圆满。

如是四种类型人,国王当做第一种。

每个人的今生来世都有明暗的不同差别[1],由于各自的业力和因缘不同,有些人今生光明、来世光明,有些人今生黑暗、来世黑暗,有些人今生光明、来世黑暗,有些人今生黑暗、来世光明,总共有四种人。

具体而言,

一、今明后明至究竟:是指今生光明,来世也光明,也就是说,即生中生活得圆圆满满、幸福快乐,来世乃至生生世世也享受安乐。例如,在佛教历史上,萨迦班智达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布玛莫札也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还有很多高僧大德,不像凡夫俗子一样生活有压力、心里有痛苦,他们看破了一切俗事,今生中法喜充满,来世也是从光明趋向光明,不会遭受任何痛苦。

二、今暗后暗至最终:指即生中苦不堪言,来世也非常痛苦,如屠夫、妓女等造恶业者。有些屠夫、渔夫每天从早到晚都很辛苦,他们吃穿十分简陋,住处就像狗窝,即生中赚不到钱,温饱也难以解决,一直烦躁、忧愁,由于杀害了无数众生,来世也会堕在地狱、饿鬼、旁生中感受无量苦楚,这是毫无疑问的。

或者说,有些众生即生中是旁生,来世又变成旁生或者恶人。就像莲师等人昔日造塔时,有一头运土的黄牛发恶愿,后来投生为朗达玛魔王,造下非常可怕的恶业,后世也不断地感受痛苦。

三、今明后暗至终点:是指今世安乐无比,后世痛苦不堪。迦叶佛时,有一个出家人叫西哦色嘉,当时是人寿二万岁,他的生活、处境等非常安逸。但因为生起了傲慢心,出言不逊给许多比丘起牛头马头虎头等恶名,他死后转生为庞大鲸鱼,身上具有马头等十八个头,直至人寿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之间,也没有得到解脱。

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今生比较富裕,赚的钱很多,常去五星级宾馆享乐,看起来真的很有福报。可是他们开肉联厂、办渔场,造了大量恶业,以此杀生害命的果报,这一辈子完了之后,就会步入痛苦之旅。有些贪官也是如此,今生灯红酒绿、脑满肠肥,尽情挥霍老百姓的血汗,但他们未来的去向是什么,这一点也不难想象。

四、今暗后明至圆满:是指今生虽然饱尝痛苦,后世却踏上幸福之路。有些人为了利益众生获得佛果而苦行,现在住的条件比较差,每天吃不饱、穿不暖,看起来很可怜。但实际上,今生通过这种苦行,罪业可全部得以清净,未来定会拥有无限光明。还有一些病人,今生被病痛日日折磨,表面上痛不欲生,但依此遣除了重大罪业,来世也会非常美好。

综上所述有四种人,我们不妨观察自己是哪一种。在这里龙猛菩萨要求国王:你应该选择做第一种,今生行持善法、看破一切,不会有痛苦,来世也是非常快乐。米拉日巴的传记中说,曾有一个国王邀请他,但他怎么都不肯去,使者说:国王的皇宫应有尽有,别人受到国王的邀请,高兴都来不及,你为什么不去?米拉日巴给他唱了一首道歌,其中有一句是:贪著欲乐汝王臣,若效米拉臣民行,今生来世皆快乐。你们若能效仿我米拉日巴,今生来世都会很快乐,不必希求皇宫里的快乐。

真正的修行人了知万法无常,不贪著一切。遗憾的是,世间人却执著这些现而不实的虚幻,若能通达万法的真理,对任何迷乱都会看破,以此因缘,今生不会造业,来世乃至解脱之间,会从光明趋向光明。经论中也说:精进修持安忍者,即生中不离快乐,死时成群结队的天人会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前往善趣。所以,行持善法的人今生来世都快乐。

龙猛菩萨把人类作了总结性分类之后,我们应该想到,自己虽然有烦恼,但目标不能离开行持善法,若能如此,今生中非常快乐,来世也不会堕入三恶趣,最终必定超胜轮回。

己二、教诫表里如一之精进:

当知人类如芒果:外似成熟内未熟,

内成熟外似未熟,内外未熟内外熟。

在精进时,要认清人类有几种不同的分类,就如芒果一样。芒果可分四种:一、外表已经成熟,看似可以享用,但里面很生;二、里面早就熟透了,但外表还是绿绿的,好像没有熟;三、里面没有熟,外面也没有熟;四、里面成熟了,外表也显出成熟的样子。

芒果,相信大家比较熟悉。以前藏地没有这种水果,50年代,藏地著名旅游家根登群佩大师去印度时,在《印度游记》中说,他享用芒果时,非常羡慕,觉得藏族人福报这么小,没有如此好吃的东西,芒果就像是新鲜的酥油,如何如何甜美……不过我认为,藏族的福报并不小,如今的佛法除了藏地雪域,印度也没有这么兴盛。一个地方的福报大小,并不是在芒果上安立的,而要看解脱的唯一因在哪里。到目前为止,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有没有像藏地这样佛法兴盛的,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说福报太浅薄,我觉得也不一定。

通过芒果的比喻,人类大体可分为四种:

一、外表成熟、里面未熟:这种人行为上十分如法,但内心的境界并没有与行为相一致。譬如大天比丘,他造了杀母、杀父、杀阿罗汉三个无间罪,贪嗔烦恼极其炽盛,外在却是一位威仪具足的比丘,度化众生的能力非常大,身边的弟子多达十万。据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再也没有一个凡夫能像大天一样摄受如此众多的眷属。

包括现在的有些修行人,外面行为也特别庄重,似乎内心非常成熟,人人对他赞不绝口,但他内在的贪心、嗔心、恶心非常可怕,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去年有一个领导跟我讲:你们出家人中,某某人看起来很好,其实做了很多坏事,所以,出家人中也有很多坏人。我听后有点不高兴,说:你们党员中难道不是吗?你看上海的陈良宇,他没被逮捕前的讲话中,说不准贪污说得那么好听,最后还不是发现他劣迹斑斑?那人也没有说什么。确实,有些人表面上看来特别好,实际上只有自己最清楚。

二、里面成熟、外表未熟:内心与佛法完全融为一体,但表面上没有成熟,甚至疯疯颠颠,就像济公和尚一样。其实包括六祖大师,直至开悟时也不认识字,仍是个在家人,外面好像没有成熟,但内在的证悟已臻究竟。藏汉历史上,这样的成就者也非常非常多,心跟诸佛菩萨的境界无二无别,可是外表的形象却是猎人、妓女等等。

三、内外皆未熟:这是普通的世间人。有些大城市里的人,喜欢去舞厅等不清净的场合,内心除了一堆贪嗔痴,什么境界都没有,从外表也看得出来,留着长长的头发,穿得不伦不类,走路摇摇晃晃,边抽烟边喝酒,嘴里还哼着流行歌……内外都是一模一样。

四、内外皆熟:比如自古以来公认的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包括我们法王如意宝。他们的境界与佛法融入一体,外在的行为也令人生信,挑不出任何毛病,内外都非常圆满成熟,犹如金瓶般,是世间的庄严。

这四种人,在《水木格言》中也曾描述过,如云:佛说内外熟生,芒果分为四种,根据内心行为,人分贤劣多种。论中也以芒果的比喻对人类的不同差别作了分析。可见,外在不如法的人,不一定是真的不如法,故佛陀在经典中说:除了如我般的补特伽罗以外,其他众生均无法了知别人的相续。一个人看似颠颠倒倒,却不一定没有境界;一个人威仪非常庄严,走路都不敢踩地,也许只是一两天的新比丘,不一定有真实境界。

此处从四个角度分析的窍诀,临济宗称之为四料简[2],我们可依之观察自己或他人:到底是内心和行为都如法呢?还是一种不如法?或是全部不如法?虽然颂词中没有明说,但作为初学者,一定要做内外成熟的芒果,这样别人也不会生起邪见。(讲桌上每天都有芒果,今天怎么没有啊?可能明天又拿来了,你们真是……)否则,你内在没有成熟,外在却有种种成熟相,这叫做诈现威仪;或者你有一些超胜的境界,但行为却疯疯颠颠,别人也不一定接受得了,所以,初学者应该做表里如一的内外成熟者。

戊五(禅定)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断除违品散乱;二、修行同品四无量。

庚一(断除违品散乱)分四:一、断除对境之散乱;二、断除世间八法之散乱;三、断除财物之散乱;四、断除受用之散乱。

辛一(断除对境之散乱)分二:一、以转变内想之方式禁护根门;二、以知对境之法相方式而断除贪执。

壬一(以转变内想之方式禁护根门)分四:一、教诫防护根门不贪他女人;二、教诫护根门防止其他欲妙;三、未护根门之过患;四、佛陀赞叹护根门。

癸一、教诫防护根门不贪他女人:

作为一个凡夫人,守护自己的根门非常重要,不然的话,长期行持善法有一定困难。因此,作者教诫国王说:

切莫眼瞧他妻室,若睹亦随其年龄,

作母女儿姊妹想,若贪真观不净性。

乐行国王是在家居士,对在家居士而言,一切烦恼中,贪欲最严重。(我们所处的地方之所以叫欲界,就是因为众生的欲望极其强烈。)所以作者对乐行国王说:你不可故意盯着他人的妻子看,一旦不小心看到了,也要根据年龄,如果比自己年长,那就作母亲想;比自己年轻,就作女儿想;若与自己年龄相仿,则作姊妹想。《杂阿含经》中也说:若见宿人,当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假使这样也不能避免生贪,那应该观其不清净性。

对于男众居士或出家人,戒律中规定了这种观想方法。反之,你若是女众,无论居士还是出家人,看见不同年龄的男众也可依此类推,把他们作父亲想、兄弟想、儿子想。

然而,现在的社会特别疯狂,大多数人没有满足感,尤其是在家人许多行为非常不如法。《华严经》云:行菩萨道者,于自妻常自知足。行持菩萨道的人,对自己的家属理应满足,否则,就会毁坏世间正规,也毁坏了自己的居士戒。

当然,出家人必须断掉一切淫行,这没有什么可说的。假如实在无法对治烦恼,则应观想对方身体不净的本质。《中观宝鬘论》云:女色皆不净,汝贪由何起?异性的身体,从头到脚里里外外分析下来,没有一处干净地方,通过这种方式剖析,就可以断掉相续中的贪心。

这些窍诀的确非常深。那天有一个道友说:我在社会上混的时间比较长,出家时自己也很怀疑:男女问题上会不会烦恼特别严重?担心自己到时候守不好戒,总有这方面的顾虑。后来学习《入行论·静虑品》后,从内心中了解到身体不清净,没有什么可贪的;然后又学了《智慧品》,从根本上了解贪执者的我和所贪的对境都不存在。我这种见解也许是暂时的,但我确实生起了这种定解!我听后生起很大的欢喜心。自己辛辛苦苦给大家传法,如果像在石头上倒水,一会儿就干了,那没有什么意义。所谓的学佛,应该通过这种方式来调伏相续。我们以前没有学佛、没有出家时,烦恼可能特别深重,人尽皆知,但通过佛法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现在完全可以重新做人。其实古往今来有些大德也是如此,他们在家时要么嗔心严重,要么痴心严重,要么贪心严重,但后来依靠适合自相续的窍诀,不仅调伏了自己,还度化了无量众生,这类现象比比皆是。

现在大城市里很多人经常邪淫,家庭关系处理得不好,最后导致离婚等不愉快事情发生,这些都是不合理的。你们应像龙猛菩萨所教诫的乐行王一样,作为在家人,要过一个清净的生活,虽然无法彻底根除不净行或者贪心,但也应该有一种满足感,在清净的生活中行持佛法,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癸二、教诫护根门防止其他欲妙:

当如闻子宝藏命,守护动摇之内心,

犹如猛兽毒刀刃,怨敌烈火厌欲乐。

色声香味等外境时刻都在引诱我们,让我们的心一刹那也不安住,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对治。往昔如群星般的成就者,最初他们的心也是动摇不定,但遇到善知识得受殊胜教言后,依靠反反复复的修持,最终获得无上成就,心也变得如如不动。所以,只要肯下功夫,谁都能成为堪能者、调柔者,这一点没有任何困难。

那么,要如何守护这颗心呢?要像守护闻法、孩子、宝藏、生命一样,千方百计地护持根门,防止对外境的色声香味等生起贪染。我们的心真的很可怕,比如你去一个小饭馆吃饭,在短短的半个小时里,这颗心就会四处散乱:一会儿看看厨师在炒什么菜,他的动作怎么样,穿的什么衣服;一会儿又被旁边的电视吸引,马上专注到电视上,觉得荧屏里这头牦牛好看,那头山羊不错;一会儿前面出现了什么对境,心又开始起伏不定……《妙臂请问经》中说:心如猿猴,贪著诸境乐而不舍。汉地也有一个成语叫心猿意马,说明凡夫人的心犹如猿猴、野马,刹那也不安住。如果心一直这样下去,会把我们带入危险的境地,所以我们要依靠诸佛菩萨和上师们的窍诀,尽量守护自己的心,就如同下面所讲的四种情况:

一、闻法:听闻佛法务必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心完全专注于对境。假如你三心二意、心不在焉,那听什么也记不住。

二、母亲看护孩子:母亲若经常心不在焉,没有时时看好孩子,就会发生很多危险状况,比如孩子被大水冲走了、被车压死了、被恶人绑架了。所以,现在的母亲每天都很担忧,孩子上学时又去送又去接,就算白天上班做事,心里也一直惦念着孩子。

三、看护宝藏:末法时代虽然没有如意宝,但钱包、银行卡就是有些人的宝藏,拥有者随时对它小心保护,生怕被小偷偷走了。

四、生命:每个众生最爱护的就是生命,生命一旦受到威胁,会全力以赴地进行对抗。

我们护心也应当像这些比喻一样,时时刻刻护持,不要为违缘所转。在《方广庄严经》中,以毒叶、猛火、宝剑之比喻,说明了色声香味等欲妙的危害性[3]。无著菩萨也说:五欲六尘如同捕鱼的诱饵,鱼儿被贪欲所牵引,尝诱饵时就会被钩住。同样,凡夫人也因为贪著妙欲,被贪欲所钩,而在轮回的网中永远无法解脱。

欲妙,就好比凶恶的猛兽、剧烈的毒药、锋利的刀刃、残忍的怨敌、熊熊的烈火,我们稍加接触,便会感受巨大伤害,其过患无量无边。诸圣者早就知道这一点,他们不但理论上明白,实际行动中也不会贪执。而我们初学者口头上说得头头是道,可对此并没有深刻领会。其实,贪执色法就像飞蛾扑火,贪执声音就像野兽听猎人弹琵琶,这些比喻都足以说明对五境不应贪执。一有贪执,我们马上要认识到:再这样贪下去,我在轮回的铁网中,永远也解脱不出来。然后,提起诸佛菩萨赐予的智慧宝剑,奋力斩断迷乱之网!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指快乐,指痛苦。

[2] 四料简,是临济义玄禅师所设四种应机教化的方法与态度,即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他们认为,一个胜任的法师,必须掌握这四种接机示教的方式。

[3] 《方广庄严经》云:我知妙欲诸过患,争论怀恨忧苦根,如同可怖之毒叶,如火亦如利剑刃。

思考题

18、众生的语言,归纳起来有几种?请具体阐述,并以比喻一一对应。你应该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19、众生的今生来世,各自有什么明暗差别?分为哪几种形式?请举例说明。

20、请以芒果为喻进行分析,众生内心与外表的不同类型。你属于哪一种?明白此理对你有什么帮助?

21、为了避免对异性产生不正当贪念,作为一个在家居士,应当如何守护根门?请从各个角度加以剖析。

22、面对形形色色的外境诱惑,我们要如何守护这颗动摇不定的心?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标签:亲友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