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图书连载>> 亲友书讲记>>正文内容

亲友书讲记(十九)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5日
来源:宁玛·嘉绒寺» 启迪智慧   作者:索达吉堪布传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十九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丑二(实修因之道谛)分二:一、宣说见道;二、宣说修道。

寅一(宣说见道)分二:一、宣说道之本体七觉支;二、宣说别相与寂止相联甚深智慧瑜伽。

卯一、宣说道之本体七觉支:

下面讲的是见道,即见道时有什么样的功德与智慧。

正念择法及精进,心喜轻安及等持,

等舍此七谓觉支,证得涅槃之善资。

修行人在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积累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之后,终于成就了一地菩萨,也就是证得见道。见道时有七种菩提的觉悟功德——七觉支,哪七种呢?

一、念觉支:见道者不像凡夫人一样,今天以正知正念摄持根门,修持善法非常不错,可是过一段时间,正念就无影无踪了。作为一地菩萨,始终不会忘失自己的所缘,无论专注于什么善法,入定时当然不用说了,即便是出定之后的行住坐卧,也不会忘失所缘的正念。

二、择法觉支:凡夫人的智慧有限,通达这个法的,不一定通达那个法。而一地菩萨抉择一切法的实相为空性,辨别人无我与法无我、善与恶等的智慧无有障碍。

三、精进觉支:对所修的善法精勤不懈,没有时而松、时而紧的现象。凡夫人有时候虽然精进,但不能长期坚持,上师如果说一下,两三天内还可以,每天早上起来磕头,但过几天又不行了。而圣者的精进常年如一日,专心一意,无有间歇。(可见,得到一地菩萨时还要不断地精进,正如昨天所说:未得成就之前永精进。只要尚未获得究竟佛果,精进是永无止境的。)

四、喜觉支:对善法的欢喜心、希求心非常强烈,而且由于心契悟于真法,时时处于喜乐当中。有些凡夫人算是乐观主义、开心派,但不可能永远都开开心心、笑逐颜开,今天开朗活泼、心情舒畅,明天可能就愁眉苦脸。对大多数人来讲,也许观轮回的痛苦观得太多了,看什么都不顺眼,动不动就给别人摆一张黑脸,这说明你并不是时时都欢喜。但具有喜觉支的圣者,一直住于真正的法喜中。

五、轻安觉支:身心得以堪能——身体在一个坐垫上住多久都没问题,心专注在哪一个所缘上都非常听话,想生信心、悲心就可以马上生起。不像我们凡夫人,很想生起大悲心,却始终生不起来,而不愿意生嗔心、贪心,可它一直此起彼伏。

六、定觉支:心一缘安注于善法的境界中,不容易出现散乱、烦恼等各种违品。

七、舍觉支:在修行过程中,内心寂静平等,不会出现特别强烈的贪心、嗔心等高低不平的心态。

以上这七种法,称为七觉支。所谓的,是指涅槃或成就,即一地菩萨的功德得以成就;所谓的,则指依靠上面这些功德,菩提妙智可以显现出来,它是一种甚深的修行方便。

七觉支是一地菩萨的功德,但我们凡夫人也可以相似地具有。汉地智者大师说: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修持这七种觉支,未入道者可以入道。此处的对凡夫而言,是指资粮道、加行道;对圣者而言,则是一地菩萨断除见惑而现前的见道。

在《经庄严论》等大乘论典中,用了转轮圣王的七轮宝来对应一地菩萨这七种觉支:

一、念觉支喻为轮王宝:因为正念是始终不忘失善法,依此善法遣除以前没有断除的障碍,获得前所未有的功德,就如同轮王宝能胜伏一切前所未伏的诸国,对没有降伏的地方可加以降伏一样。它是菩提的依处支。

二、择法觉支喻为大象宝:一地菩萨的择法智慧,能摧毁人法二我的执著相,如同大象宝能摧一切敌军。它是菩提的本体支,也叫自性支。(即菩提的本体是无我智慧。)

三、精进觉支喻为骏马宝:依靠精进能迅速获得殊胜功德,达到自己所希求的彼岸,如同骏马宝能飞快趋至向往之地。它是菩提的出离支。

四、喜觉支喻为神珠宝(摩尼宝):得一地时因现量证悟了真如,故而身心恒时欢喜,如同神珠宝以光明遣除一切黑暗,令转王生起欢喜之心。它是菩提的功德支。

五、轻安觉支喻为玉女宝:见道时断除轮回的一切束缚,身心获得轻安之乐,如同玉女宝以所触令轮王快乐。此后三者是菩提的无烦恼支。

六、定觉支喻为大臣宝:一缘安住、不外散的等持,能产生神通等功德,如意成办一切所愿,如同大臣宝能成办一切所需财物。

七、舍觉支喻为将军宝:能令菩萨恒时心无贪嗔等烦恼,依此无贪无嗔的境界,摧毁一切修行违品,获得一切未得功德,如同将军宝摧毁一切应降伏者,摄受一切应守护者,安住于无有危害的地方。

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也从不同方面讲述了七觉支。小乘认为依七觉支可以获得四果[1],虽然大乘与小乘的解释方法不相同,但不管怎么解释,大小乘均承认七觉支摄于无漏法,依靠这些法,不可能令你生起烦恼。而五力、五根等法,既是有漏法也是无漏法。(凡夫资粮道、加行道所摄的为有漏法,圣者三道所摄的菩提分法为无漏法。)

我们身为凡夫人,以七觉支来摄持行为有一定的困难,毕竟自己还未得一地菩萨,具一地菩萨的功德是不现实的。有些人自称为一地菩萨,他都不具足的话,我们还没有承认的人,已具足大成就者、瑜伽士的功德是不可能的。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每个众生都会具足这种功德,因而现在希求这些善法很有必要!

卯二(宣说别相与寂止相联甚深智慧瑜伽)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辰一、略说:

当知无慧无禅定,无有禅定亦无慧,

何者定慧兼有之,轮回海成蹄迹水。

大家通过以上分析,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若没有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智慧,则不会有解脱之因的殊胜禅定。因为要入于禅定的话,首先应以智慧证悟万法真相,然后才能安住于这种境界中,假如没有证悟,那又如何安住呢?很多人都渴望入定,却没有学过空性法门;想在悲心中入定,却不知道什么叫悲心,所以首先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以后,才有入定的机会。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禅定,同样也不会有真实的智慧。因为智慧是内心安住后才生起的,只有入于禅定,方可了达一切事物的真相。假如心都静不下来,则不可能生起通达一切的智慧。

因此,禅定(寂止)与智慧(胜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你有了出世间智慧,必定具足禅定,而有了非常好的禅定,也肯定具足智慧。禅定若未以出世间智慧摄持,只会成为世间禅定,就像外道修行的各种瑜伽,好几个月中可以不生起粗大的分别念,但这并非真正的入定,只是相似的入定。如果既具足通达万法为空性的智慧,又能在这种境界中安住,这才是定慧双运或定慧圆融,若能如此,无边轮回大海就会渐渐变成牛蹄迹的水洼,迟早都会干涸的。

《六祖坛经》也说: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智慧与禅定一味一体,禅定是智慧的本体,智慧是禅定的妙用,二者的关系犹如灯与灯光[2]。佛在《法华经》中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佛陀所说的大乘境界,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但要得到的话,最主要的庄严是定慧双运,有了它,才能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只有单一的智慧或禅定,根本不可能度化众生。尤其是世间禅定,很多高僧大德都说,若未以无我智慧来摄持,功夫再好、修行再高,早晚也会毁坏的。以前有一个仙人,他在深山里修得四禅八定,以定力启发五通,可于空中自在地飞来飞去。他每天都飞到皇宫里接受供养,国王和眷属对他非常恭敬。有一次,在供养之后,王妃恭敬地顶礼仙人,看到仙人的脚,觉得很可爱,就悄悄地摸了一下。仙人见到王妃貌美,也动了凡心。因为一念不觉,贪爱心起,定力随之散失,神通也没有了,飞也飞不起来,只好走路回家。

仙人觉得很惭愧,修道数十年却在一剎那间顿失,于是又发愿重新来过,继续再修四禅八定。

当他走进山林准备打坐时,听到树上鸟雀的叫声,觉得很烦躁,就离开山林,到河边去静坐。到了河边,刚坐下来,就听到水里鱼儿跳来跳去的声音,扰人清修。他又离开河边另觅住所,最后总算找到一个没有人、没有鸟、没有鱼的山谷,仙人在山谷中慢慢修炼,终于又修成了四禅八定。不久,他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天(有顶),天寿八万大劫。

然而天寿享尽之后,仙人却堕为旁生,变成一只飞狸。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当时被鸟声、鱼声干扰,心中起了恶念:这些鱼、鸟竟然跟我作对,将来一定要把你们赶尽杀绝!由于这个恶念没有转为道用,天福享尽以后,他就变成飞狐,专门吃鸟和鱼。

释尊的赞叹文中说:外道所谓的禅定境界,虽然暂时能压伏分别念,转生到天界中,可是终究会掉落下来,变成恶趣众生。而佛陀您以无我智慧摄持的禅定,究竟可以超离轮回。纵然是没有成就世间禅定的人,依靠无我智慧,也能获得超离世间的殊胜果位。由此可见,定慧双运非常重要。萨绕哈尊者也说:离开方便的空性不是正道,离开空性的方便也不是正道,何人具足这两者,则此人已得解脱道。

辰二(广说)分二:一、宣说所净颠倒趋入实相之未授记见:二、宣说对治清净实相缘起之义。

巳一、宣说所净颠倒趋入实相之未授记见:

所谓十四无记法,世间日亲所言说,

于此等法莫思索,依之非令心寂灭。

佛经里讲了十四种无记法,《中阿含经》、《杂阿含经》中都有这方面的说明[3]。你们方便时应该多看一下佛经和论典,否则,对佛经只看一两部,而世间小说全部都看遍了,《红楼梦》也看了,《三国演义》也看了,《水浒传》也看了,现在准备要看《史记》,其实这些看也可以、不看也可以,而对自他今生来世有利益、如意宝一般的大小乘经典,多多翻阅才有很大利益。

关于十四无记法,世间日亲(佛陀)郑重地说:对于此等问题,可以了解一下,但没必要特别详细地探究。因为对智慧浅薄者而言,依此并不能得到符合真相的答案,这些法对他们不一定有利。

这十四无记法,是外道向佛陀提出的十四个问难。比如一个叫鬘童子的年轻人,曾向佛陀请教了这十四个问题,当时佛陀置而不答。为什么不答呢?因为这些玄奥问题非解脱之根本,不能使人趋入觉悟涅槃。对一般人而言,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以从生老病死中解脱,才是急需着力解决的迫切问题。就像身中毒箭者,赶紧找医生拔箭疗毒,才是当务之急。假如一直在研究毒箭是什么制成的、它从什么地方射来的……那没有等他弄清楚,可能已毒发身亡了。

因此,佛陀在众生面前,尤其在外道、非法器者面前,倘若不会给他们带来利益,那么佛陀会闭口不言。这种方法,我们后学者也值得效仿,不要看见一个人,还不知道他是不是根器,就随便给他讲中观、密法、《上师心滴》。尽管我们不像佛陀有他心通,但也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观察,看对方与这样的佛法是否相应,这是很重要的!

所谓的十四无记法:1)我与世间是常有?还是无常?或者既是常有也是无常?既不是常有也不是无常?这四个叫做前际四边。佛陀对此不予回答,因为对方实执非常重,若说我与世间常有,他们就会执为实有;若说我与世间无常,他们又会堕入断灭;既然常有和无常都不是,那二者兼具、二者皆非也不成立,因此佛陀没有回答。下面的问题,依此可以类推。

2)我与世间是有边?还是无边?或者既是有边也是无边?既不是有边也不是无边?这四个叫做后际四边。本来从空性角度讲,我与世间都没有本体,而从世俗角度言,我与世间又依缘起不断地流转。但这种甚深法理,非法器者根本不懂,所以《中观宝鬘论》云:如是甚深法,非法器不说。(对中观大空性和密法甚深见解,现在很多人也无法通达,我们有时候讲得太详细了,对他们不一定有利。)

3)佛陀涅槃后现?还是不现?或者既现又不现?既非现又非不现?这四个叫涅槃四边。

4)身体与命是一体?还是他体?

对于这十四个问难,佛陀知道在什么场合中说有,在什么场合中说没有,《四百论》中云: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我们后学者也应尽量随学,别人问一些不该问的问题时,自己可以三缄其口、不用回答。

当然,另一种解释方法是:在胜义中一切皆空,佛陀没办法回答;在世俗中,只要因缘具足,什么样的如幻显现都有,可是对方尚未通达缘起之前,给他说常有接受不了,说无常也接受不了。根基没有成熟的人,邪见比较重,说什么都无法接受,那我们可以不说话,或者顾左右而言他:你吃饭了吗?是不是要下雨了?没必要跟他讲太多,因为他不可能依此而断除一切烦恼,趋入寂灭道。

巳二(宣说对治清净实相缘起之义)分二:一、真实缘起;二、赞评彼之优点。

午一、真实缘起:

无明生行行生识,由彼中生名与色,

由名色中生六处,从中生触能仁说。

触中生受彼生爱,由爱生取彼生有,

从有出生若有生,出忧病老求不得,

死与畏等剧苦蕴,生灭则令一切灭。

这里是讲十二缘起。我们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论》时都详细讲过,此处只是从字面上作简单解释。

我们若懂得十二缘起,就会明白在世俗中,不像顺世外道所说,人死如灯灭,死后什么都没有。众生乃至未得涅槃之间,以业力所牵,会在轮回中不断循环、漂泊。如果你对前世后世不太相信,那一定要依止善知识通达十二缘起的道理。许多人以前受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少,所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里,把十二缘起归入最甚深的所量法藏之理[4]中,若能通达此理,对世俗的缘起就会完全明白。

根据无垢光尊者的观点,缘起共有三种,即本性缘起、轮回缘起、涅槃缘起。一、本体缘起:万法显现的当下即为空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二、轮回缘起:三界众生就像旋火轮一样,在轮回中不停地流转。三、涅槃缘起:又分道缘起和果缘起,讲了涅槃的获得方法及果位功德。

通达缘起法相当重要。我曾翻译过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5],主要是讲在这个世间中,唯有佛陀才能宣说这样的缘起法,其他任何一个智者,都没有能力揭示胜义中的空性缘起和世俗中的十二缘起。所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对十二缘起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定解。

十二缘起分别是,1)无明:将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进而产生我所,它是十二缘起的根本;2)行:以无明造下善业、恶业、不动业[6]3)识:依靠行业,趋入六道中任何一道,生起彼趣的识;4)名色:从结生刹那起到显露出六处之前的五蕴,是有名称而无实体的色法——受想行识四蕴,即是色蕴,指住胎时的凝酪等[7]5)六处:尔时,形成眼、耳、鼻、舌、身、意六根;6)触:在此之后,由根、境、识三者聚合而产生触;7)受:由触生受,从悦意、不悦意、中等三种对境中,产生快乐、痛苦、不苦不乐三种感受;8)爱:受中引生爱,即对可爱的对境乐意接受之贪爱、对不可爱对境不愿接受之畏爱[8]、中等感受中产生之等舍爱;9)取:依靠爱产生取,对喜欢的对境进行接受,对不喜欢的对境进行抛开;10)有:依靠取而形成业因,能招感来世果报;11)生:从有可以产生后世的五蕴;12)老死:有生必有忧愁、生病、衰老、求不得、死亡、畏惧、悲哀、意苦等巨大苦蕴。

从无明至老死之间,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牵连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无明灭了,那么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无明一灭掉,其他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9],最终可斩断轮回、脱离生死。这种修法非常重要,声闻缘觉以及大乘菩萨都是通过修持十二缘起,从而获得了觉悟。

不过,这次因为时间关系,只能简单地给大家介绍,有智慧的人应该会明白它的道理。其实,在很多寺院的经堂门口、禅房里,以及一些日用品上,都有十二缘起的介绍,可是真正懂得的人并不多。所以,我们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务必要通达十二缘起。

有些人对此半信半疑,不相信自己死后能再投生。以前有个出家人对我说:我已经出家好多年了,如果真正有来世,我还是要好好守戒。但我有个特别可怕的怀疑,始终觉得来世不存在。这种人真的很愚笨,若通过闻思、辩论来分析十二缘起,这方面根本不会有怀疑。以前我们讲《前世今生论》时,也用了各种比喻证明来世存在,很多人生起不同程度的定解。尤其是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时,当时大家都感觉良好。但凡夫人的感觉,就像山顶上的云雾一样,时而有、时而没有。因此,大家要长期努力,将珍贵的定解永远留在相续中,不然的话,很多境界渐渐会烟消云散的。

午二、赞评彼之优点:

此缘起乃佛语藏,弥足珍贵最甚深,

何者若能真见此,已睹真如佛法身。

前面所讲的这一缘起(世俗中的十二缘起、胜义中甚深的空性缘起),是佛陀四十几年说法中[10]于浩如烟海的佛经里最精华、最珍贵的醍醐,恰似如意宝王一般。这些道理十分深奥,何人若通过闻思等途径完全明白了十二缘起的真义,并且始终不退转,那他已亲睹了如来智慧法身,或者说,他亲自见到了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有些人做梦时梦到上师,或者梦见观音菩萨,自己就特别开心——“今天好舒服啊!中午要好好吃一顿。但这只是一场梦而已,只不过是你好习气的显现,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要通达佛陀所说的缘起法。)

根登群佩大师圆寂之前,让弟子在他耳边念一遍《缘起赞》和《大圆满愿词》,听完之后就心满意足而示现圆寂了。我传讲《中论》的时候,关于缘起空性是佛教的殊胜特点,也讲过很多次,若能通达这样的缘起法,则与亲见佛陀无异。仁达瓦大师在《亲友书讲义》中引用《稻秆经》的教证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

十二缘起的各自本体,学《俱舍论》时讲过,有部、经部及大乘宗派的观点各不相同,很多道友可能也心中有数。但不管怎么样,缘起法的确很重要,《中论》云: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若有人能现见一切缘起法,则能彻见苦谛,亦能彻见集谛、灭谛和道谛。

掌握十二缘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些人觉得自己的事业、家庭很重要,但这些只是你的迷乱显现,就好像你做梦时变成总经理,梦中的工作很重要,而你醒过来之后,原来的工作根本不存在。同样,我们世间的事情也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解脱。想解脱就要通达胜义与世俗的真相,这对每个修行人来讲不可缺少。

通达十二缘起后,还有很多很多的功德,比如,遣除认为前世后世不存在的愚痴;断除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邪见;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解脱具有向往之心;苏醒前世的种姓——往昔你曾于佛陀或圣者面前,听过空性和十二缘起法,可是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这个种子就像被放进箱子里,一直没有萌发,现在你把它播入地里,马上就可以让它苏醒。为什么有些人今生听到空性便开始痛哭?就是因为他苏醒了前世的种姓。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大德,没有遇到善知识和佛法之前,他只是一般的俗人,后来依靠种种因缘,他的圣者种姓得以恢复、现前,很快时间就获得了圣果。

所以,你们是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表面上看可能修行一般,但实际上,很多人以前依止过大乘佛法和诸佛菩萨,即生只需一点小小的因缘,马上就可以开悟,通达缘起真理。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啊!不然,你走路的时候突然开悟了,不知道怎么回家了。

寅二(宣说修道)分三:一、宣说道之本体八正道;二、宣说彼为道之理;三、教授彼道主要为见四谛之智慧。

卯一、宣说道之本体八正道:

正见正命与正勤,正念正定与正语,

正业正思八圣道,为获寂灭当修此。

这里讲修道的功德。所谓的修道,是从二地到十地末尾之间,因而此颂所诠释的八正道,是登地菩萨的境界。我以前在《藏密问答录》中也说过,八正道中的正见,至少是二地菩萨以上才具有的功德,这对凡夫人而言望尘莫及,我们现在的正见、正业、正思、正语等,只是一些相似的功德罢了。

一、正见:以前在见道中已证悟的法性,如今再次完全断定。

二、正命:断除诈现威仪等五种邪命[11]。修道菩萨不可能以邪命养活,通过狡诈、不如法的手段来生存。不要说修道菩萨,即便是资粮道的有些修行人,他们的生活也特别清净,到了修道就更不用说了。

三、正勤:见道时已证得万法的真如空性,二地菩萨以上对此还要精进修持。

我三番五次地提醒大家,精进不能到一定的时候就放下了,乃至未得菩提之前,大家一定要精进。有些人想:我现在老了,不用精进了,念个观音心咒,好好休息就可以。每天都在想什么时候休息,一直盼望着星期天,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我们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要把身口意奉献给众生,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尽心尽力地饶益众生,有这种精神才是真正的菩萨。否则——“我已经发心几个月了,该休息一下了!利益众生还要谈条件,这不叫精进。

世人为了追求没有意义的目标,尚且日日夜夜都在精进,我们为利众生而希求圆满菩提果,何尝不需要精进呢?即使到了二地菩萨,他也从来没认为自己可以休息了,我们初学者又怎么敢懈怠呢?其实境界越高,精进和利他心越强,而境界比较低的人,一般不太愿意精进。

四、正念:对自己所了悟的境界念念不忘。当然,与见道的正念(念觉支)比起来,肯定是修道的境界高。

五、正定:指一缘安住。它也超过了见道的境界。

六、正语:将所证悟之义传授给他众的清净语言。修道菩萨以上说的话才是正语,我们凡夫人再怎么样,语言中也夹杂一些不正之语。一个人就算讲得头头是道,可他的动机也有自私自利,以自私自利引发出来的语言,必定掺杂着很多假的成分。所以,修道圣者的语言才是真正的正语。

以前我有幸依止上师如意宝时,在他老人家讲经说法的时候,我经常私下里想:这就是菩萨的正语!不掺杂任何自私自利所发出来的语言。但有时候自己习气比较重,觉得今天上师这个地方说错了,那个地方可能不是这样,在底下也有一些邪分别念。这就是凡夫人的习惯,也没办法。有些人很害怕产生一个恶念,其实作为凡夫人,不产生恶念是绝对做不到的,只要没有长期产生、毁坏自己的善根,就已经算不错了。

七、正业:三门尤其是身体和语言,断除一切不善业,所作所为如理如法。

八、正思:由于证悟了诸法实相,没有执著、没有自私自利,所以发心和思维完全清净。

上述此等即为八正道,是修道菩萨的功德。我们为了得到这八种功德,应该精勤努力地修行,这样才能获得如来的无上果位。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杂阿含经》云:如是比丘修习七觉分已,多修习已,得四种果、四种福利。何等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2] 《六祖坛经》: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3] 《杂阿含经》第408经载: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一日以天耳遥闻众比丘在食堂讨论世间有常无常等十四个问题,便去往食堂教诫众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议论,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槃。应讨论那能使人得到实益、趋向涅槃解脱的四圣谛。

《中阿含经·见经》载,佛入灭后不久,有一婆罗门徒向佛的侍者阿难请教世间有常无常等十四个问题,阿难回答说:世尊对此类问题从来不予置答,不作讲说。

[4]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想要真正通达诸法自性之人,应当以闻法来抉择,抉择的方式有能量珍宝钥匙之理与所量法藏之理两种。能量珍宝钥匙之理,分为了义之理与不了义之理;所量法藏之理,分为二谛之理与缘起自性。在缘起自性中,则详细阐述了十二缘起。

[5] 现收录于《显密宝库01教言汇集》。

[6] 不动业:是指四禅八定。这种业不像欲界的业,遇缘就会转到其他趣成熟果报,它异熟果报的界、地都是决定的,而且此种业为禅定所摄,故名不动

[7] 中阴身进入受精卵后,第一个七日形成凝酪,第二个七日形成膜疱,第三个七日成为如拇指形的血肉,第四个七日成为如蛋形的坚肉,第五个七日形成如莲花瓣状的支节,第六个七日如鱼形,第七个七日手足稍稍突出,如乌龟状。

[8]在此处,强烈的欲求或渴望,即是爱。世间人把不喜欢、想抛开的心态叫嗔恨,但这里把这种心态也称为

[9] 譬如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

[10] 佛教中对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时间历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49年,有人认为是45年。

[11] 五种邪命: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详见《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思考题

76、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获得七觉支?什么叫做七觉支?与七轮宝如何一一对应?我们凡夫人有必要修持这七种觉支吗?为什么?

77、智慧和禅定之间是什么关系?外道与内道在这方面有何差别?你是怎么样修持的?

78、什么是十四种无记法?佛陀对这些问题置而不答,是因为它没有意义,还是因为对方并非法器?请说明理由。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79、有些人不相信自己有来世,如何才能断除他的邪见怀疑?请具体说明。明白这个道理后,怎么样斩断轮回、脱离生死?

80、通达十二缘起有哪些功德?你自己对此有何体会?

81、什么是八正道?请一一解释。你的相续中有这些功德吗?为什么?

标签:亲友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