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摄颂浅释 第四课
第四课
思考题
1.为什么前佛授记的菩萨没有我入定与出定之想?在学习了松云禅师的公案后,你有何感想?
2.应怎样理解“无行就是真行”的道理?在修学般若法门时,应怎样处理闻思与修行的关系?
3.为什么在真实义中有边和无边皆应远离?
4.怎样才能通达“五蕴如幻术”的道理?了达如幻有什么重要意义?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宣讲《般若摄颂》。证悟之差别当中,基无得之理已经讲完了,现在讲道无行之理。
子二、道无行之理:
菩萨于此自寂静,彼是前佛所授记,
彼无我入起定想,因彻知法自性故。
在听闻、忆念、修行般若时,大家皆应了知:虽然名言中有如幻如梦的景象,但它并不成立。也即一切万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在世俗中以现而无自性的方式来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般若。大家还应了知,通过修行般若法门能遣除让一切众生漂泊在轮回中的实执。而菩萨只要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就将得到勇行三摩地等诸多三摩地;其相续也会变得极为寂静,不会像地地道道的凡夫人一样,每天都被贪嗔痴所转,自相续极为粗暴、非常烦恼,经常出现各种痛苦、忧愁。有些讲义则说:诸佛授记和通达无我是同一个时间,既然已得授记,那他的相续肯定有很大的转变,也即通达了人法无我的空性。
一般来讲,本颂对应加行道胜法位。若菩萨通达了所缘行相与有境的空性,那他实际上是先前的诸佛所授记的将获得菩提之人。虽然诸佛并没有说:他将在某个地方成佛,当时名号叫什么,有多少眷属……但实际上他已得到诸佛的授记。这样的菩萨也没有我入定于空性或从中出定的想法,其原因:他已通达我和我所不存在,也了知一切诸法皆是平等、清净、大空性、大离戏的自性。而我们现在:我刚才入定了,我现在出定了,我今天利益众生,我今天听法,我今天传法……有各种各样想的执著。但只要我们长期观修,这样的想也会慢慢灭掉,因为它们并不符合实际真理。
凡是学过般若或中观的人都清楚,“我”跟石女的儿子和兔角没有任何差别,与我有关的一切相绝对不是最究竟的实相。所以在真正的智慧面前,包括我入定、我出定,以及一切有实、无实等相全都没有。寂天菩萨亦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所以真正境界比较高的菩萨,他绝对不可能想“我度了多少众生、我作了多大贡献”,也绝对不会因为这些生起傲慢。因为对它们执著之想都没有的缘故,那傲慢心和与之相关的烦恼也就无容身之地了。所以本经下文也说:对菩萨来讲,与我有关的一切想全已泯灭。
当然,现在在座的人完全达到与我有关的执著全部泯灭,这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大家在学空性的时候务必清楚:真正的大菩萨或真正证悟空性的境界,绝对是这样一种远离戏论的不可言思的境界,而且这种境界我们每个人都能获得。所以在修学过程中,与我有关的执著应尽量减少,其实这就是所谓生活的快乐。
另外,大家在评价别人时一定要慎口,因为菩萨内在的证悟很难用肉眼观察得到。也许我们认为是非常不如法的,很有可能就是一种证悟相。下面就讲一则相关的禅宗公案:
以前有一位松云禅师,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出家后他也一直带着母亲,后来他和母亲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搭茅棚住了下来。因为禅师字写得好,所以他每天都为别人抄经,也藉此得一些生活费。(以前,藏地很多老修行人都抄经,很多人都给钱请回供奉。但是,现在可能是科学太发达的原因,让人抄经也不一定愿意,即使愿意也不一定有人给钱,可见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很可怕了。)为了母亲,禅师有时会到街上去买一些鱼肉。因为汉传佛教历来都对吃肉很排斥,所以很多人都称他为酒肉假和尚,人们也认为禅师在吃肉。不过禅师一直没有介意,不管别人怎么样议论他都不解释,因为他清楚自己的行为非常清净。后来他的母亲知道禅师为了自己而受诽谤,于是也出家吃素。
后来一位漂亮的女士在路上遇见禅师,她被禅师庄严的相貌所感动,于是请禅师到家中说法。禅师也没有去执著,他想给别人说法是一件好事,于是到她家中宣讲了佛法。由于这个女人是妓院里面的人,后来人们都说禅师破戒了,因为看见禅师入了妓院,又在不断地对他毁谤。而其他资料则说,禅师遇见这个女人是因为音乐的原因。不管怎么样,当地很多人都看不惯,最后把他的茅棚也捣翻了,不让他们母子住在那里。迫不得已,禅师只好把母亲托人代养,自己离开这个地方到处去云游参访。
后来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当地的人们把她放在棺材里一直等着禅师回来。不久禅师回来了,他以一种自言自语的方式为母亲举行葬礼。他说:慈爱的母亲,我已经参访回来了;接着又以母亲的口吻说:你已经回来了,我一直等着你。然后他说:丧礼完毕,请大家送葬。
在禅师56岁那一年的某一天,他召集弟子说:中午的时候我要离开世间。然后写了一首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青,一轮月圆。”意思是说,自己在人间并不是很顺利,可以说饱受沧桑,经过了各种各样的苦难生活,这样一直活到56岁;最终雨过天青,心的本体完全开悟,真正显露出本来的面目,就像一轮明月悬挂在天空中那样庄严。写完后,他便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确实,依据表面上的行为来评论人非常困难。在藏传佛教中,有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已经通达了大圆满或大手印的境界,但表面上看来,外在的行为也有一些不如法的现象,就像前两天给大家介绍的久爷爷瑜伽士一样,所以完全以外在的行为来评价也很困难。而禅宗当中也有类似密宗的直指方法,所以《般若经》中所讲到的超越境界也可在有缘众生的相续中出现,一旦出现也就离开了原来凡夫的各种执著,但是很多人都看不出来。而修学其他宗派或法门的出家人或居士当中,有人有非常强烈的大悲心和极甚深的空性见,但表面看来这个人跟平凡人一样。密宗《普作续》也讲:虽然表面上看来与普通人的身体一模一样,但他的境界完全超越普通人。所以对所有众生皆应观清净心,这非常有意义。
若如是行行佛智,彼知无行真行故,
本颂进一步讲道无行之理。
如果真正能行持前面所讲入定、出定无有差别,以及一切万法皆是空性的境界,那这样的菩萨就在行持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的智慧行境——远离一切执著相的境界。原因是,这样的菩萨完全了知对一切万法皆无任何能行所行,就是最殊胜、最微妙的行持。永明禅师在《万善同归集》中亦云:“终日作而无作,虽无行而遍行。”意思是说,虽然终日一直在作,但却无有作的执著;虽然无所行,但却遍行一切。自然这样的境界就超胜于一切。
但凡夫愚者却认为这很矛盾:作怎么会是无作?无行又怎么会是遍行、真行呢?同样,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们也觉得不可能。色怎么会是空?眼睛看得到之故。空怎么会是色?有和没有相矛盾之故。他们认为,所谓的空就是虚空那样的状态,而感官能接触或见闻觉知能了解的事物全是不空的。但是,通过般若的窍诀来解释的时候,虽然这些现象都存在,我们也只会把它当作梦幻泡影;而在胜义中,这些戏论全都没有。所以,即使是通达空性的行,它和胜义中的无行也完全是一体的,当然无行就是真行就更难懂了。以前讲《定解宝灯论》时说:不见就是最殊胜的见,很多人都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有些人说:盲人见不到色法,那是不是最殊胜的见呢?其实这些道理并不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说的。
如果行持任何一个法,都对所行之法、行持和修行者不缘执,那么这就是真正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不眴菩萨这样说:“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可是,很多人连因果正见都还没有建立起来,那想通达这样的道无行之理自然就很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再难也要讲下去,大家也应该通达。其实只要努力,通达道如虚空的境界也不会很困难。当然在名言当中,所行的五道十地绝对存在,谁也不能说这样的安立不合理;但在胜义中,也即以般若智慧来衡量时,所谓的道也没有什么可行的。
以前,赵州禅师18岁时去参南泉禅师,当时南泉禅师正躺着休息,他去见的时候也没有坐起来。只是问:你从哪里来?赵州说:我从瑞像院来。南泉问:你见到瑞相没有?赵州说:我没有见到瑞相,只见到卧如来……后来,赵州禅师问南泉禅师:“如何是道?”南泉说:“平常心是道。”赵州问:“还可趣向否?”南泉说:“拟向即乖。”赵州说:“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说:“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邪!”赵州于言下悟理。
若能明白这则公案的道理,相信大家对道无行之理一定会有深刻的认识。以前的禅师们,虽然他们的教言很简短,但这既符合有关般若经的意义,又能迅速遣除众生的执著。对后学者来讲,只要好好思维、实践这样的道理,也会有所感悟。当然感悟的层次因人而异,有些真正能证得圣者的境界,有些则证得靠近圣者的加行道,而加行道当中也有暖顶忍等不同层次……总之,很多人都能对空性有所体会。
当然,在实修最高深的法之前,一定要认真闻思。若能长时闻思中观,最后对空性就能有所领悟。如果对这方面的理论一点都不懂,光是盲修瞎炼,那就很困难。现在有些人并没有闻思的基础,但上师却要求他在三年当中实修,自己也认为现在该实修了,那能不能成功也不好说。当然,如果真正打好了基础,那实修也未尝不可,但没有打好基础之前一定要好好闻思,若没有闻思就不知道怎样行持,因为很多佛教道理确实有一些复杂性。比如发电机,如果不精通的人去东摸西摸,可能只会弄坏而并不能真正使用起来;同样的道理,在对佛教的见修行果及闻思修行的次第没有搞明白之前,可能只会是盲修瞎炼。所以大家皆应遵循次第,这也是很多传承上师的要求。
另外,在闻思的过程中,还应随时随地通过不同方式来观自心。比如,在耳朵听到地水火风的声音、眼睛看见宇宙万物的景象以及五根取任何一个对境时,若能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很有可能这就是证悟的指示。这个时候,诸佛菩萨的加持和空性的境界,在你的相续中很有可能会生起来。即使没有生起来,若能经常这样串习空性,那对外面的一切法就不会特别执著。现在很多世间人非常可怜,不管是色声香味触的哪一个对境,只要在他面前出现,他就会对它产生坚固的执著。而修学般若法门的人,他就会明白“我”等分别念并不合理,因为这并不符合万法的真相。也能了知众生就迷惑在这个地方,就像病人通过医生的指示,就能找到病的根源一样。但是,光知道病源而没有服药也不一定能痊愈,所以大家应经常饮用空性法门的甘露妙药,但饮用时也应相应根机与次第。
子三(果不住二边之理)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丑一、意义:
何法非有彼称无,凡愚观其为有无,
有无此二是无法,菩萨知此则定离。
前面已经讲了基无得与道无行之理,作为有智慧的人,他完全明白:一切万法的本体确实是空性,一点体相也没有,甚至名言中假立的自相也不存在,但所谓的空性并不是心识所缘的单空。可是,贪执色等名相的凡夫愚者,因为相续中具有烦恼的原因,他们很难接受这样的境界:要么将显现法增益为实有[1],要么将显现法损减为断灭[2],始终无法通达远离一切有无边的实相。实际上,在真实义中一切实有之法与单空之法(也即有和无)皆平等不可得。如果真正有一个无的东西,就堕入断边了;如果真正有存在之法,就堕入常边了。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亦云:“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所以真正通达无二法门的中观智者,绝不可能住于有或无的边。《三摩地王经》亦云:“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意思是说,有和无是两边,清净和不清净也是两边,所以对智者来讲,在离开边戏之后,也不可能住在中间。
在这里大家也应该清楚,诸如将柱子剖析后的一无所得的单空,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证悟的最究竟的空性,因为在真实义中它也是得不到的。实在说,单空也是一种边戏,它属于无边,是语言、分别的范畴。若谁耽著这样一个空性,那他还没有真正通达般若。
麦彭仁波切也在相关教言书中引用上述教证,反反复复强调所谓的不二法门或般若空性,绝不能住于有的边、也不能住于无的边,当然有无二者没有的话,那是非、常断等边也不可得。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真正万法的实相就是远离一切边戏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对凡夫人来讲,就像盲人面前的色法一样,根本无法领受;但依靠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努力,最后一定会通达。任何一位菩萨,若真正通达这样的无我境界,那他决定会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因为对万事万物既不住无的边、也不住有的边,就是一种大的解脱。
当然,要获得这样的解脱就一定要以理观察,也即对一切执为实有的法皆应抉择为无有。尤其是众生无始以来都耽著自己蕴的相续,认为我是存在的,所以我们首先应通过观察打破这种执著。《中观四百论》亦云:“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意思是说,只要见到色等诸境无我的自性,这个时候三有轮回的种子全部都会息灭。《释量论》云:“见空则解脱。”可见,只有见到空性才能超离轮回,若没有见到空性,即使作再多的功德,也不可能得到解脱。因此,无论是在闻思的时候,还是在修行的时候,我们皆应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摧毁我执或实执上面,当然所谓的单空也要灭掉。但是先应断除我,然后再逐渐断除无我的执著,最后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时候轮回的种子全都摧毁完了,这样的菩萨自然能脱离如幻般的轮回痛苦相,而获得无上安乐的解脱道。
丑二、比喻:
此知五蕴如幻术,不执幻蕴各相异,
离种种想寂灭行,此即行持胜般若。
作为处于此学道阶段的菩萨,他完全知道:虽然五蕴所摄的一切法在显现上都存在,但它们的本体一点实质都没有,完全是空性;所以这些法跟世间的幻化师幻变出来的大象、骏马等没有任何差别。因此相关显宗经典皆说一切万法如幻,如《不退转轮经》中云:“一切法如幻,菩提亦如幻。”而且他们认为五蕴跟幻术完全相同,并不会把幻术和五蕴执为各自相异、有真假之别的他法。
所以,如果我们认为幻术是一种法,五蕴是另一种法,也即幻术与五蕴在本体存不存在、显现存在的时间长短等方面存在差别,那就不合理。只不过在讲比喻的时候,不得不用一个相同的词来表示而已,实际上它们无二无别。正因为是“五蕴如幻术”,所以就很容易理解成五蕴和幻术是两种法。其实,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五蕴是幻,也即五蕴与幻术的本体毫无差别。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执著:幻术是幻化师幻变出来的法,而五蕴是存在于另一个地方的法。相反我们一定要清楚,不管是自相续所摄的五蕴,还是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它们与幻术无二无别、一模一样。不过很多人在听到一模一样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两种法来,其实这就是执著坚固的原因导致的。所以《虚幻休息》中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应通达如幻的境界,最后再通达是幻的境界。而永明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则说:“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可见,只要我们能真正通达一切皆是梦幻的境界,那无论是建道场,还是作其他佛事,都不会有任何执著。
既然五蕴是真正的幻化,那对自相续所摄的五蕴执著有没有用呢?没有用。如此,人我也就摧毁了。人我没有的缘故,我所也不可能存在。既然这样,那法我会不会有呢?绝对不可能有。最后就能远离人法二我执的种种想,从而寂灭一切戏论而行,那这样的行持就是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可是,很多人对这样的道理都不懂,一讲这样的境界就把眼睛闭起来,而一讲故事就很高兴地睁开眼睛,也有可能他们心中对般若法门有恭敬心。实在说,很多人的相续中全部都是实执,绝对不是跟梦幻一味一体的无实境界。当然,这样的境界在一般凡夫人的心中显现出来也很困难,不过我们随时都要串习。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不管白天做什么事情,都要想这是梦,或想现在做的事与幻术无别;而晚上睡的时候,也要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安住。所以在《虚幻休息》中,基道果全都用八种幻化喻来说明,而每种幻化喻之后都讲了一个非常殊胜的修法,如白天怎么样修、晚上怎么样修。以前给道友们讲《虚幻休息》时,很多都说完全通达了虚幻的境界,若真正通达,则能断除实执。而这里也讲,要行持殊胜的般若,就要通达如幻般的境界,所以通达如幻的境界非常有必要。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即将本来不是实有之法执著为实有。
[2]即将本来存在之法执著为不存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