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关注:我们为何“心为物役”
车奴、房奴、孩奴……“奴字辈”新词之后,隐藏幸福观的考题。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在幸福的天平上,物质和精神的砝码如何摆放?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幸福”。
选择幸福,是为了幸福本身,而不是为了别的东西。我们之所以选择荣誉、选择快乐、选择智慧,都是因为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我们能获得幸福。没有人会以“奴”自许,选择私家车,选择商品房,选择生儿育女,是希望从中获得幸福,而非被奴役的不幸福。
然而,事实却是,很多时候,我们反而为自己的选择所“奴役”。车奴养车、房奴养房、孩奴养娃……这个时候,或许该反观,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患上了“幸福感冒”?
敲打键盘计算数字,其中的不幸福,来自“心为物役”,是物质的考量,是一种物质化的不幸福:我们把幸福简化成了住房的平方米、简化成了名牌奶粉重点学校、简化成了在滚滚车流中拥有自己能缓缓挪动的轮子。
或许转型期的各种高昂成本,社会结构的若干不合理设置,使得我们有不得已“为奴”的苦衷,但当我们毫不犹豫地将交通工具异化为身价砝码,当我们推波助澜地助长“房子崇拜”,当我们变本加厉地加码孩子教育,是否想过,这当中也折射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欲望:房子成为房奴“征服”城市的象征,孩子承载孩奴对成功的渴求。物质的洪流漫过心灵的堤防,使得我们忘记了仰望星空,忘记了默观内心,忘记了幸福感真正的来源。
“奴”的焦虑,是对幸福的焦虑。最近还有个新词:“裸婚”,指结婚时,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不度蜜月,仅仅见过双方父母,领取一纸婚书。“婚姻”也可能被物质需求包裹,彩礼、婚纱、喜宴、婚房等等,也会造就“婚奴”。如果说“奴”反映幸福被物质化后的无奈,“裸”则是对这种无奈的释放:在幸福的天平上,撤下物质的砝码。
实际上,物质与幸福,有时呈反比。有统计显示,在美国,抑郁症患病率比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在英国,感到自己幸福的人,从1957年的52%降到了2005年的36%。而这段时间,两国的国民收入都提高了几倍。
这或许是因为,物质的极大丰富,反而让物质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这个本真价值,呈现为某种“符号”:能力的标志、成功的表现、满足感的源泉。因此,物质成了幸福的唯一来源,也成了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物质财富代表一切,甚至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精神生活的依托,科学被工具化、艺术被商业化、情感被功利化。
并非所有一切,都可以化为冰冷的数字。比如,孩子在怀中温柔入睡时触动的爱与怜惜怎么算?比如,万家灯火中看见属于自己那盏小灯时的满足与充实怎么算?甚至是堵车时听的CD、深夜归家驱驰的速率……这一切是否都可以用功利的算法来量化?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还是不幸福,取决于人的自我灵魂。”这是对渴望幸福的人们一种有益的提醒。人的幸福感,既要靠社会创造的各种“发生条件”,也有赖个人内心的积极营造。大学里有“幸福课”——积极心理学,颇受欢迎,而“幸福应该是快乐和意义结合”的观点,也让很多人心有戚戚。“幸福课”——这也该是每个人学会生活、快乐生活的一堂必修课。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