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含义
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是为利益众生而欲证佛境的心愿。它源於心灵深处那种自我奉献的萌动。就是当你深入观想慈悲的时候,为救度众生离苦得乐,必然会生起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并体悟到:如果想要彻底帮助其他众生,唯一的途径是自己要证悟菩提,如此才有真正帮助他人的能力。这时就会生起求证菩提的强烈决心,发愿成佛是为了究竟利乐一切众生。
正如《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菩提心是由两种心态构成的,一种是利他心,一种是成佛心,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仅有利他心而没有成佛心,只能算是世间的一个好人而已,谈不上是大乘修行人。仅有成佛心而没有利他心,这是一个自私的佛,这个世界上也不需要这样的佛。只有二者皆备,才是完整的菩提心。如果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为利有情而愿成佛”!这是愿菩提心。我们未来成就的方向和果位,是由现在追求的目标所决定,菩提心的这种慈悲大愿,决定了我们将来必然成就佛陀的果位。
但仅仅有愿心还不行,还要把愿望变成动力,实际行动起来,沿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下去,最终才能真正到达目的地。所以,在愿菩提心的推动下,我们付诸於实践,行持六度四摄等菩萨行,在菩提道上向成佛的目标迈进。这是行菩提心。它和前面的愿菩提心合称世俗菩提心。
随着对菩提心行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在慈悲和奉爱中净化和完善自我,我们的生命将充满了喜悦——“乐在奉献中”。在这无比的大乐之中,我们的洞察力将变得敏锐,我们的我执将消融,直接透视世间万象的本质,从而爆发出一种现观直觉智。在这种智慧的光辉照耀下,一切事物都不再是实有的存在,而是犹如梦幻般地呈现出来。“在看到事物实有的同时,它当体即空”,如同镜中花、水中月一样不真实。这时即证悟了空性。这种菩提心摄持下的空性被称之为胜义菩提心。
我们通常所说的菩提心,在不加说明的情况下,一般是指最初策发其心求证菩提的愿心。依照心力的大小,菩提心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国王式的发心。就是自己先争取成佛,有了救渡众生的智慧和能力后,再倒驾慈航渡一切众生成佛。如同先争取自己登上王位后,再尽君主的责任施恩於民众。
第二种是船夫式的发心。就是争取自己掌舵,带领众生共渡生死苦海,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能同时成佛。如同在江河上摆渡的船夫,他的目标是带领乘客一起到达彼岸。
第三种是牧童式的发心。如同地藏菩萨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样,不为自身着想,先帮助众生走出苦难牢笼,自己最后享受成佛的涅槃乐境。这就像牧童放牧羊群,永远把羊群放在首位,先让群羊饱足后才考虑自己。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发心,都是把利乐众生当作终极目标,自己成佛仅仅是一种利众手段。最终都能趣入佛位。按照菩提心的修持仪轨如理观修,真实地产生强烈的愿心时,我们就踏上了成佛之路。但根据发心的强弱,成佛的速度会有所快慢。据经典上讲,在这三种发心中,国王式的发心成佛最慢,船夫式的发心较快,从发心到成佛需要七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而牧童式的发心最快,仅需三大阿僧祇劫就能圆满佛位。
如此看来,最强有力的发心是牧童式的发心,它能让我们快速证得佛位。但你千万不要造作地去想:“既然这种发心能让我快速成佛,那我就发这种心吧!”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实际上已经失去牧童式的发心了,因为你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先成佛。菩提心应当是从心灵深处真切发出的,完全是出於悲悯轮回中的苦难众生,是一种无我奉献的心,不掺杂一点点自利的念头。只有这样的发心,才会产生无以伦比的巨大心力。
按照发心的特点和次序,菩提心还可分为二十二种发心。它贯穿於我们修行成佛的始末,伴随五道十地的每一过程。作为整个大乘道修持的心要,从最初的发心到最终的成佛,都是在不断圆满这个菩提心。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菩提心的修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