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儒道诸家>>正文内容

感悟《论语》之“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0日
来源:转载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孔子在《论语》中,两次说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次是在子罕第九篇,一次在卫灵公第十五篇。最近重读子罕第九篇,产生许多联想,和几个朋友闲谈的时候说过几次,现综合一下,写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首先对字面进行一下分析。“吾”,是指孔子自己,这没什么疑义。“未见”,有两个意思,一是彻底否定,就是不存在的意思;一个是局部否定,只是我没见过,因为“未见”不等于“未闻”。我认为孔子说的是后者。他说的“未见”,只是说在截止孔子说这话时,他还没有亲眼见过“好德如好色”的人。

  说到“未见”,我想起圣人的圣字,在郭店竹简《五行》、马王堆帛书《五行》、竹简《文子》、《大戴礼记》等典籍中,都以“闻而知之”来解释“圣”,以“见而知之”来解释“智”。我们一般说人聪明,是说两个方面,聪是听,明是见,相对来说,听到的一般是指空间上、时间上比较远的人或事,能见到的都是空间上、时间上比较近的人或事。这其实也符合孔子眼中对圣人的看法,被孔子称为圣人的,都是孔子未见到的人,都是古人,都是只听说过,但没见过的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孔子希望自己也能遇上这样的人,可惜始终没遇上。所以,孔子说吾未见德如好色者,不等于这些人不存在,不等于孔子不相信曾经有这样的人,相反,孔子一直是推崇这样的人的。孔子自己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后人把他变成了圣人。这也没完全违背孔子的思想,因为对于后人来说,孔子只是一个听说过,但没见过的人。

  在解释“好德和好色”之前,先说后边“者”,他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专指领导和大人物,如国君、上卿等这些有权力任用贤人的人;一个是泛指修道之人。孔子见个几个国君和大人物呢?其实不难发现,孔子从鲁国到齐国、卫国、陈国、蔡国等国所接触国君,真没什么贤能的君主,也没遇到贤能的大人物提携。而且,那些国君和上卿多数都爱美色到痴迷的地步。当年孔子离开鲁国也和美色有关系。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气愤的离开鲁国。没先到,到了卫国,卫灵公依然是这个德行。如果说的是所有修道之人,那就是自身如何把握这两种美德的问题。

  “好德和好色”,这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在上位的人如何看待贤德之人和美色之人的问题;一个是说每个修道的主体自己如何看待美德和美色的问题。按前一个理解,这话的意思是:我没见过爱贤人如爱美人一样的人。按后一个理解,这话的意思是:我没见过爱美德如爱美色一样的人。根据《史记》的记载,孔子在卫国时,有感于卫灵公重美色而轻贤人,于是发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慨,便决定离开卫国。从《史记》的记载看,这话的直接意思是前者。但根据《论语》子罕第九篇上下文,这话的意思应该是后者。

  下面结合《论语》子罕第九篇分析一下。在子罕第九篇中,“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上一句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表面上看,说的是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但这句话也强调了另一个意思,那就是奔流不息,不停止,不间断。其实,不只地上的水是奔流不息的,天上的星也是健行不息的,而且,按照《易》传的解释,追求理想的君子就是自强不息的。在回头看这句话,就可以感到一种更深的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有很多的圣人和英雄消逝了,但总是有新的圣人和英雄涌现出来,他们就好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不舍昼夜,生生不息!

  如果站在这个高度上理解了孔子的这句话,再看下一句,孔子说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那就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应该承认,喜欢美色是人的天性,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且,这种喜爱美色的天性,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而衰老,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就是说,人类对美色爱是天性,是到死都不会停止的爱好,就好象奔流的大河,就好象天上运行的行星,生生不息,不会停止。所以,孔子感慨:“如果人能像爱惜美色那样不知疲倦的始终爱惜美德、爱惜贤人,那该多好呀!可惜,我只是听说过,没有见到呀!”这就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真正含义。

  我这种解释说的通吗?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我们可以看看子罕篇第九中这句话的下几句,孔子是怎么说的。

  下一句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句话是紧接着上一句话说的,孔子的弟子在编辑《论语》时把这句话放在后边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离孔子去世的时候很进,对孔子的话有更接近真实的理解,所以,才会这么编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譬如用土堆山,虽然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但这时停下来,我们就停在那里了,山就永远堆不成;又譬如在平地上堆土,虽然只倒下一筐,但始终坚持继续前进,那我们就是在不断的接近目标。”换句话说,修道也好,爱贤也好,不怕你起步晚,就怕你不坚持,不怕你慢,就怕你停滞不前。“功亏一篑”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论语》子罕第九篇接下来的几句话,也没有离开这个中心思想。接下来的话是:“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是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下一句是:“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评论颜渊说:“难得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这两句是孔子说“未见好德好色者“之后说的话,因为他终于见到了具有“好德如好色”品质的人,这个人就颜渊,这就就难怪孔子和子贡说,我和你都都不如颜渊(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但很可惜,颜渊短命死的早,所以,颜渊死的时候,孔子就感叹“天丧予,天丧予”,因为他终于看到了一个具备圣人品质的人,一个可以寄予厚望的人,但却死在了他前面。

  再接下来,孔子继续强调做什么都要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孔子接下来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直接的意思是说,庄稼长出了苗而不能穗花的情况是有的;有了穗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从苗到开花,再从开花到果实,每个过程都不能缺少,哪个环节出问题,都直接影响到结果。所以,开始的成功,不能代表以后的成功,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取得胜利。这话用的修道和学习上,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用在施政上,就是要不断与时俱进。

  再接下来,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联系到大河奔流不息,后浪推前浪,以及后来,孔子在颜渊身上看到的希望,让孔子感慨“后生可畏”,从这句“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就可以看出,空子对年轻人寄予了希望,对未来的社会也充满了希望。这种观点其实是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补充,他说明我们过去只听说,但没见到的圣人,不等于将来就见不到,不等于将来就不出现,因为,谁也不能断定将来的人就一定不如现在的人。颜渊不就是例子吗!所以,孔子从对过去有圣人深信不疑,到对未来出现圣人也开始坚定不移。这和颜渊有关系,这也是孔子后期思想的一个转变。

  有人说孔子只是好古、复古,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从这句“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就可以看出,孔子并非只迷恋于过去,他对年轻人和未来同样充满期望。这就就不难理解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为和如此坚定了!因为他相信,前方一定有“好德如好色者“在等待着他和他的弟子(可惜,直到汉武帝时,他的弟子后人才真正实现了他的这个心愿,而且是改造之后的儒学,这是后话)。

  当然,这句话的后半句,他又加了一个补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这话有两个理解方式,关键是“闻”如何解释,一个解释是闻名之“闻”,另一个解释是闻听之“闻”。如果是闻名之闻,那就是说,一个修道之人如果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无所成名,那就没什么可敬畏和畏惧的了。如果是闻听之“闻”,那就是说,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没有闻道(没有学到真正的学问),那他还能有什么出息呀?就还有什么敬畏和畏惧的呀。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孔子说过“加我以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还说过“朝闻道,夕死可以”,既然五十学易都不晚,甚至朝闻夕死都可以,那为什么四十、五十岁没有闻道就没什么可畏惧了呢?所以,后一种解释不一定是孔子本意。前一种解释应基本符合孔子的意思。用上边“从苗到秀再到果”的话解释,虽然是好苗,但到了秋天还没开花,那就很难结出大果了!因为时不我待(《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简单总结一下。孔子观大河奔流,川流不止,感悟天道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孔子观人之天性好色,感悟君子如能以好色不息之精神用到好德上,何愁不出圣人(子夏曰: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孔子观堆土成山,功亏一篑,感悟君子只有坚持到底,方能修成正果;孔子观颜回之贤,修正一味复古观念,感悟年轻人之潜力,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孔子观植物的成长过程,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感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最后,孔子在感慨后生可畏之余,强调“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人都是要死的,应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要趁年轻创造机会,勇于尝试,及时奋起,有所作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