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菩提道次第>>正文内容

三主要道讲述(八)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4日
来源:摘自《三主要道讲述》(校对)   作者:洛桑成列·确吉坚赞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噶当十秘财

通过观修人身难得死无常,我们就能对现世不生贪著。为了坚定这种出离,还可以配合噶当派的十秘财进行修持,作为一种辅助方法来斩断贪著。这里所讲的不是指物质方面的财富,而是一种精神财富。十秘财即四依止、三金刚和出入得三事。

  一、四依止:心极法依止,法极穷依止,穷极死依止,死极荒沟依止

  (一)心极法依止

  在往昔的无量生死轮回之中,尽管人身难得,但相对来说,我得到的人身应该还是比较多的。可是得到了这个人身,能听闻到正法的机会实在太少。否则的话,我现在就不至于仍然还是凡夫。二者相比,法比人身更为重要。我应当心依于法,所做的一切都与法相应,法怎么要求就怎么去做。而不再是为了这个身体,为了现世的享受去奔波操劳。

  (二)法极穷依止

  既然难得的人身我已得到,难闻的正法我已听闻,而且法比生命更重要,我就应当放下对现世名利的贪著,一心一意修持正法。为了修持正法而放弃经营现世,即使沦落到成为乞丐,我也心甘情愿,也要一心追求内在的自在安乐。因为这个人身不会久住,我终究是要死的,死的时候除了正法外,现世拥有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没有丝毫用处。

  (三)穷极死依止

  穷到极点无非是穷死而已!哪怕穷到没有衣服穿,我还可以披树皮;没有东西吃,我还可以吃野菜。最后连野菜都没得吃了,也就无非是死而已!

  (四)死极荒沟依止

  死后无人料理我的身体,也无非是死在荒沟里而已。有的人虽然也想修行,但总是顾虑多多,我应当先把孩子安排好,这样到我年老的时候,才会有人侍候我,临终时才会有人处理后事。这还是没有骨气,你要是有骨气,即使死到荒沟里,也要断除对现世的一切贪著。为了修法而死在荒沟里,也是一种光荣。让身体自然腐烂,还可以对众生做一次大供养。

  这就是舍弃现世的四种依止,心依于法,法依于穷,穷依于死,哪怕死到荒沟里也要精进于修心。就这样层层思维抉择,抉择到最后,就把我们的心和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修持就容易生起相应的证量。

  如果要这样去修行的话,可能有人会担心了,如此看来,我们修行是不是注定会贫穷,注定会跟家人分离,注定会死到荒沟里去了?实际上未必如此。舍弃现世主要是指心的出离,而不是指外在行为。大家也没必要放弃一切,什么都不做,认为越穷越光荣!并不是这个意思。关健是在心态上舍弃现世,要在心里有所认识。如果心里能不贪著,即使拥有万贯家财,每天享受美味佳肴,也是舍弃了现世。如果对现有的一切不满足,梦想有更多财富,更大名声,即使是穷得丁当响的乞丐,也叫做不舍现世。所以你千万不要做得过分,比如有好的衣服却不穿,非得像乞丐那样裹一个破烂衣,表示自己是舍弃现世的修行人,这不是故意做作吗?反而没有什么功德!舍弃现世指的是舍弃对现世的贪著,只要在心灵上不贪著就可以了,外在的形式如何并不重要。

  只要能生起清净的出离心,就不用担心会陷入绝境。如相尊耶瓦说:要冻死就让它冻死吧,要饿死也让它饿死吧。如果拥有这样的信念,一心勤修善法,则既不一定冻死,也不一定饿死。

  我们的本师释迦佛是非常慈悲的,他在成佛之前就为将来的弟子们考虑,而留下了无量福泽。如《大悲白莲华经》中说:往昔薄伽梵发心时说:在我的教法里,只要能受持四指袈裟,如果不能如愿得到饮食,则我欺诳佛陀,誓不成佛!现在释迦佛已经成佛了,说明他的这个愿已经圆满了。对不对?即使所有的人都来修行而不劳作,那么谁来供养?你别着急,世尊已将多生累劫修持善行的福德,回向给了后来的弟子们,让我们安心修行,而不用考虑生存的问题。世尊已经安排好了一切,绝对会让你衣食无忧。他说:哪怕人们仅仅有指甲大小的耕田,我的弟子们也不会被生活所困。所以完全不用担心什么,只要真正修持正法,就不必担心会因为舍弃现世,一心专注于修法而饿死。

  世俗人饿死的情况也许会有,但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说,绝不会存在饿死的可能。格西卡热巴就说:虽然不从事生产,也不积累财物,但是修行人冻死的或饿死的,以前有过这种见闻吗?没有!以后也不会有这类情况发生。那为什么不会被饿死呢?佛在《治罚犯戒经》中说:我的弟子们不会为衣食而辛苦,大家尽可以精进地修佛地的功德,用不着贪求世间的财利。对于瑜伽行的比丘们,有无数的天众希望用一切安乐去精勤供养。这样的供养和承事,人间是做不到的。又说:那些随如来出家和精进修法的比丘瑜伽行者,由于少欲的诸天、人和一切有情的布施,他们的衣食是绝不会没有的。

  经常有修行人闭关修法的时候,由于缺少饮食而陷入困境,但是想到生死无常,而修证又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就决定不去寻找食物,哪怕饿死也不管了,继续精进于修法,不去考虑现世的问题。但是,就在这种出离心清净而坚固的时候,奇迹往往会出现,你不会饿死,饮食会从各种渠道来到自己面前。这都是有人天护法的护持,让你能一心专注于善法,而不用担心这个肉体的存活问题。护法会安排得一切圆满,根本就用不着我们再去考虑什么。

  二、三金刚:事前无牵虑金刚、事后无惭愧金刚、与智慧金刚同行

  (一)事前无牵虑金刚

  当我们真正地想要舍弃现世而修行,并付诸于实际行动时,父母和家人会感到惊慌失措,他们会劝阻你,甚至为此而悲痛流泪。但你不要为之所动,要犹如金刚一样不动摇决心,不贪恋世俗,不牵虑亲友的一切,毅然到僻静之处去修清净的佛法。

  (二)事后无惭愧金刚

  如果我们真的舍弃现世去修行,在修行过程中,或许会受到人们的嘲笑:有好日子不过偏偏要去受罪,弄得像个流浪汉,乞丐,这种人简直是贱种……”面对这种种嘲笑讥讽,我们没有必要放在心头。应当胸襟开阔,毫不在乎,一心专注于修行。

  密勒日巴尊者在山中苦修的时候,穷得没有衣服穿,只好赤身露体,乱发披肩。没有粮食吃,只好吃野菜,吃得浑身都长满绿毛。整个人看起来和野人没什么区别。有个猎人见到他时,甚至被吓了一跳,问道:这是人还是鬼?有一天,他妹妹去看望他时,发现他穷到这种地步,就讥笑说:哥哥,你真是给我丢脸呀!别的法师坐着高高的法台,有那么多人恭敬供养,而你怎么越修越穷?你这修的是什么佛法?人们就讥笑他,但密勒日巴尊者不为所动。

  (三)与智慧金刚同行

  永远不要违背自己所发的誓愿,把对现世的贪著全部抛下,坚固修行的意乐,把生活与修行结合一致。


  三、出入得三事:出离人群,入于狗伍,得到圣位

  (一)出离人群

  修法之初要远离人群,远离那些热闹的场所。长期在人多嘈杂的地方,心总是浮躁不安的,没有办法静下来修持,所以要远离人群,甘于忍受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宗喀巴大师就是这样做的,他说:我是终生迷离人群,除了一些特殊的讲经和说法外,不喜欢到人多的地方去。他听从文殊菩萨的教导,只带八名清净弟子去离事专修。当时连皇帝派大臣持金字诏书来迎请,大师都推辞说:实在对不起,我每与人群相遇,便发生重病,因此不能从命。皇帝的多次迎请都没有成功。

  (二)入于狗伍

  为了修法而出离世俗,即使沦落到像野狗那样衣食无着也毫不在乎,为法甘愿忍受饥渴疲劳。要有这样的一种思想准备,真正生起舍弃现世的决心,我们的修持才能成为清净的佛法。

  (三)得到圣位

  如果在寂静的地方,舍去世俗一切杂务,修法至于究竟,就可以获得天中天的果位。天中天,也就是佛位,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之一。如即生成佛的温萨巴说:昔日有密勒日巴尊者,如今有我洛桑顿珠,除了即时的衣食之外,并不需要财物方面的积蓄。为了实现即生成佛的梦想,安住于如此行为,舍弃贪嗔之境而住于僻静的地方修行。温萨巴法名洛桑顿珠,是格鲁派温萨耳传的重要祖师,他舍弃现世去修行,梦想有没有实现呢?实现了,他一生之中成就了不死的长寿金刚身,实证光明幻身双运的金刚持果位。

  过去那些印藏两地的修行者,除了出家的僧人之外,还有许多到处流浪的瑜伽士,他们只靠苦行与乞食而生活,把精力都用来专注于修行。他们所遵循的生活方式,就是上述十秘财

  这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就舍弃了世俗的王位而出家修行。他当时拥有众多豪华的宫殿,无数的嫔妃,拥有无量的财富和荣耀。但是世俗的享乐并没有羁绊他的心志,在目睹了衰老、病痛、死亡这些无常和疾苦之后,他思索这样一个问题:芸芸众生无不为获得快乐而奔波,但物欲的满足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是他毅然逃离王宫,为了追求究竟的自在安乐而出家修道。

  释迦牟尼佛在即将继承王位时出家修行,寂天菩萨、阿底峡尊者也是舍弃太子的身份而出家,这都是死无常修持合格的表现,是出离心修持合格的证量。跟他们相比,你说我们现在的职位算什么?这点财富算什么?这点恩爱算什么?没有办法相比,可是我们偏偏割舍不下。

  宗喀巴大师连皇帝的迎请供养,都不感兴趣。当时宗喀巴大师声名远播,明朝的永乐皇帝也心生仰慕,多次派人迎请,希望他能前往中原接受供养,但是大师始终没有去。甚至为了避开皇帝的迎请,在使者到达之前,他就提前离开寺院去闭关。宗喀巴大师的传记上讲,舍弃现世,别人要经过有力的造作观修才能勉强做到,而他不用观想心中自然生起证量。从孩童时就不贪著世俗的名闻利养,一看到就恶心,就像有呕吐的感觉一样。他这是与生俱来的功德。

  大家要多看看祖师们的传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即身成佛的密勒日巴尊者,当他前往山中去修行时,唱颂舍弃现世的道歌,而发愿说:

  我乐亲不知,我苦仇不知,若与茅棚死,瑜伽意乐圆;
   我老朋不知,我病妹不知,若与茅棚死,瑜伽意乐圆;
   我死人不知,我尸鹫难见,若与茅棚死,瑜伽意乐圆;
   门前无人迹,门内无血迹,若与茅棚死,瑜伽意乐圆;
   无人守尸林,后事无人理,若与茅棚死,瑜伽意乐圆;
   无人问行踪,无人知我处,若与茅棚死,瑜伽意乐圆;
   无人山洞中,乞丐临终愿,愿能利众生,意乐得圆满。


消除对轮回的贪著


  通过观修人生难得和死无常,就能对今世的富贵安乐不抱幻想,而是追求来世有个美好的去处,追求来世能获得幸福快乐。比如说:“希望在来世能像天人那样,住最好的宫殿,拥有最好的物品,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外道不就是这样想的吗?他们追求的大多都是为了升入天堂,逍遥自在,他这是贪爱来世。

  如何消除对来世的贪爱执著呢?宗喀巴大师说:“深思业报不爽、轮回苦多,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也会断然绝望。”我们要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是业报不爽的问题,你种下什么因,在你的未来就结什么果。只要是在轮回里,我们就不可能摆脱业果的制约。其次是轮回苦多的问题,轮回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苦。有不定的苦,一会儿让你做皇帝,一会儿做乞丐,一会儿又做畜生,命运的无奈本身就是苦。还有不知足的苦,我们所谓的快乐是通过感官而获得的,所以纵使上升到天界享受种种的快乐,也仍然不会感到满足,内心仍然有苦的自性。如此看来,整个轮回都充满过患,找不到一个究竟安乐的地方,贪著来世又有什么用呢?

通过观修“业报不爽”和“轮回苦多”,彻底认清轮回的真相后,我们就能消除对来世的贪著。


业报不爽

 

  为什么要观修业报不爽呢?因为我们死亡之后,心识不会像油尽灯灭那样消亡,而是进入轮回重新受生。受生的地方不外乎恶趣和善趣两种,但不管生在恶趣还是善趣,我们都没有丝毫的自主权,只能在业力的牵引下受生。善业引入善趣,恶业引入恶趣,被业力牵引着在六道轮回里流转不息。我们只有掌握了业果运作的原理,才有改变和自主命运的机会。

  你说这个六道轮回到底有没有?当我们心生嗔怒时,就是地狱的感受;心生贪婪时,就是饿鬼的感受;心生愚痴时,就是畜生道的感受。我们的心总是在贪嗔痴中变化,随时都在体验着六道中种种的苦,对不对?这是非常客观和现实的,我们的心识所感受到的苦乐升沉,就是我们生命个体的六道轮回。当我们嗔怒别人的时候,我们的心里也产生痛苦,这个苦的本质和地狱的苦是等同的。我们整天不思也不想,仅仅出于生存的本能,为了自己的一口饮食而奔波,这像不像畜生?和畜生道众生是一样的感受。

  这是大乘对轮回的理解,我们是处于天堂还是地狱,完全取决于自己心灵的感受。如果你总是烦恼不断,痛苦多多,就是地狱;助人为乐,心生喜悦,就是天堂。我们天天都在干这个工作,一会儿上天堂,一会儿下地狱,是不是这样?所以经典中说,自己的地狱是自己的感受,不一定非得在某个地方,我们的苦境就是自己的地狱。如果能化苦为乐,世界就是天堂,对圣贤来说世界就是天堂,但对我们凡夫来说世界就是苦海。

  当然从小乘的角度来说,这些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地狱天堂乃至整个六道都是真实存在的,是由众生共业形成的。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悟“无我”的空性,没有破除这种执为实有的错觉。就像熟睡的人认为梦中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那样,我们现在是处于无明的迷梦中,这梦中的一切对我们目前来说都是真实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所以,尽管从究竟来说其性本空,我们仍然希望做一个好梦,而不希望感受三恶道的痛苦。

  如何才能不堕入三恶道呢?那就只有至诚皈依三宝,以及如法取舍业果。取舍业果是皈依后要重点修学的内容。一旦忽略了业果,将来必然会投生于恶趣。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虽然不少是因为不懂佛法而堕入恶趣,但知法不修及轻视业果而入恶趣的,那就太多太多了。如果不注意业果的取舍,无论是博通三藏的法师,获得成就的瑜伽师,还是拥有神通神变的人,最终都要堕入恶趣受苦。

  因为业果是非常微细的,只要我们没有解脱轮回,任何罪业之果都会使我们重新流转于生死之中。为了解脱轮回,就必须消除一切以无明为动机的业。也就是必须要如法取舍黑白业果。为了取舍业果,就必须要先深信业果。为了能深信业果,就必须要先思维业果。通过对业果的思维观察,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就能自然地做到如法取舍业果。

  业果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从总的方面来说,我们应当明白以下几点:一、业所决定;二、业能增长;三、作已不失;四、不作不受。

  一、业所决定

  业的类型决定业的果报,作善业得善果,作恶业得恶果,这是一个必然的道理。正如俗话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可能作善业得恶果,也不可能造恶业得善果。比如过去有一位长老,他的容貌无比丑陋,声音却非常悦耳动听。这是什么业果造成的呢?佛说,以前有一位国王建塔的时候,他是一位建塔的雇工,因为工程浩大而口出怨言,认为没有必要建那么大的塔。当塔建好之后,他又为以前所说的话忏悔,并在塔上供献一只风铃。因为不敬三宝的恶业,导致身体丑陋;又因为欢喜供铃的功德,获得动听的声音。现在的果报就是他往昔的善恶业决定的。

  二、业能增长

  业在没有成熟之前,是会不断增长壮大的。我们现在假如造了恶业,即使很微小,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可是第二天它会增长,第三天长得更大。这是很麻烦的事。我们造善业也是如此,善业也会增值。即使现在所做的善业很微小,但就像树苗一样,虽然这个种子现在很小,在以后却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因此,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并且当天的恶业我们要当天忏悔,不要让它长大成熟,那时再忏悔就来不及了。当天的善业也要当天回向,这样它会长得更大。

  三、作已不失

  我们一旦造下了业,种下了善恶二因,如果没有遭受外缘破坏的话,是不可能坏失的。如经中说:“所作业不失,纵经百千劫,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不管经过多长时间,哪怕百千万劫,这个业也是不会坏失的。除非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把它摧毁。比如嗔心就会破坏善业,虽然我们造了很大善业,要是生起一个嗔怒心的话,这个善业就可能被摧毁了。就像播种一样,种子要是被火烧焦了,播到地里是不会管用的,它不会再生长结果。我们造作恶业也是如此,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摧毁。比如依止四力进行忏悔,修持三十五佛,百字明等等,就可以把恶业摧毁。

  四、不作不受

  我们不作善恶二业,就不会领受乐苦二果。肯定是这样的。不作某一善业,不会获得相应的某一乐果;不作某一恶业,也决不会感受相应的某一苦果。有的人可能会有一些愚痴的想法,认为自己所做的恶业是为他人而作的,并不是为自身而作,有什么恶果应该由别人承担,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害处。但实际上是自己造业自己承受,如《亲友书》中说:“汝勿为他造恶业,若妻若师若父母,汝自造作还自受。”诸业除非不作,一旦作了,必然会亲自感受其果报。不管是为谁而作,也只有自己独自受苦,即使堕入无间地狱,别人也不能为你承担分毫。同样地,别人所做的善恶业,也决不会由我们来承受其果报。比如有的人看到乞丐却不愿施舍,担心对方用这些财物来作恶,那么自己也有责任,会承担相应的恶果。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业果的原则是不作不受,只要是出于慈悲而施予对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善业,至于他会用这些财物来干什么,则是他自己的问题,业报只能由他自己来承担,决不会跑到你身上来。

  我们这个肉体终究有毁灭的一天,百年之后什么都会消失,只有这个业不会消失,生前所造的善恶业是形影不离的,会跟随心识而去,我们终究会感受到这种业所带来的苦乐。因此,要对业果生起一个决定的道理。决定以后,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取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做了会产生什么后果,明白这是善业还是恶业。如此,才能真正地做到断恶修善。

这是善恶业的因果问题,讲了业果的四个主要特征。如果细讲的话,就要涉及到业的大小种类等等。对于这方面的修学,大家除了要如理思维外,还要多看一些相关的论著。以及参阅佛的一些本生传。例如《贤愚经》、《百业经》、《百喻经》及四部律典等开示业果道理的经典,这都是业果方面的实例,可以增强我们的感性认识。

  轮回苦多

  我们通过如理地取舍业果,断恶行善,就能避免三恶道的厄运,而获得人天福报,来世受生于人、阿修罗、天人这三善道中。

  可是,这三善道也不是那么的可靠。虽然相对三恶道来说苦有所减轻,但它仍然还是有苦的存在。三善道中最享乐的是天道众生——天人,也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神仙。人们都羡慕天人的幸福生活,但是天人也有痛苦也有烦恼呀。你看看这个生死轮回图就知道了,阿修罗道总是跟天人过不去,阿修罗们都拿着弓箭对着天人,天人会感到害怕。还有阿修罗道的女性非常漂亮,天人看见了就要抢夺,一抢夺就发生战争,彼此都会有损伤,所以天人也有天人的痛苦。而且天人能提前知道自己的死期,死之前的七天,他的身体就开始发臭,漂亮的天女也弃他而去,最多祝福一句:“愿你下一世投生到人间!”这更是一种苦恼。就像已经被宣判死刑的囚犯,当知道自己几天后就要上断头台时,你说他这几天的日子是多么难受!最麻烦的是天人有神通,能观察到自己的下一世。因为天人的福报很大,他太享乐了,这就很难发起出离心来修持善法,结果坐吃山空,很容易就把福报享受完了,死后大多都堕落到三恶道。他用神通一观察,发现自己下一世在猪圈里吃猪食,或在地狱里饮烧红的铜汁。“我现在饮的是琼浆玉液,吃的是美味珍馐,七天后却要吃这些东西?”于是,他会在极其忧愁和恐惧中死去。

  比天人稍低一点的是阿修罗道,阿修罗的世界和天界非常接近,他们可以互相往来。但阿修罗比天人还要痛苦。他们为什么总要拿弓箭对着天人?因为阿修罗有一棵如意果树,长得非常高大,树身在阿修罗的世界,树冠却延伸到天界之中。天人可以尽情享用树上的果实,阿修罗却只能望着垂涎三尺。自己国土的果实被别人坐享其成,你说他气不气?简直是妒火中烧!这还不算什么,更令他气愤的是天人还要抢夺他们的女人,这就太过分了吧。是可忍,孰不可忍!到忍无可忍之时,只有向对方宣战,不能任人欺压宰割呀。可是这一爆发战争,阿修罗的级别毕竟比天人低了那么一点点,身体素质比不过天人,天人受伤后很容易复原,而阿修罗和我们人类一样,伤到要害就会毙命,并且阿修罗的地理环境不占优势,武器也没有天人的精良,几乎每次都被打得落花流水。丈夫出征去打仗,妻子在家里也不好受,因为阿修罗界有一种“同观湖”,就像我们的现场实况转播一样,可以从湖里观看到自己的丈夫在前线被杀戮的种种惨状,你说她们是多么的悲痛!

  如此看来,六道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哪一道都有苦的存在,哪一道都离不开苦的自性。这个六道轮回本身就是苦海。如果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划分为八苦、六苦、三苦。

  八苦就是有八种痛苦,包括生老病死的苦、爱别离的苦、怨憎会的苦、求不得的苦、五取蕴的苦。我们人类就深深地感受到这八种苦。比如爱别离的苦,自己所爱的人总是要别离,倍受思念牵挂的折磨,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生离死别是常见的事。怨憎会的苦,不想见到的仇人偏偏见到。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就像有的夫妻、婆媳之间,像仇敌似的,相互看不顺眼,经常发生家庭纷争或暴力,却又不得不生活在一起。求不得的苦,我们想要的东西总是得不到,不管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所渴望的总是得不到实现。五取蕴苦,就是我们只要在轮回中受生,只要有这个蕴苦之身存在,就脱离不了烦恼和业力的支配,脱离不了苦的自性,不管是苦苦、坏苦还是行苦,一切的苦都依赖于这个蕴身而得以体现。

  六苦包括冤亲不定的苦,不知满足的苦,数数舍身的苦,数数受生的苦,盛衰不定的苦和生死无伴的苦。

  冤亲不定的苦。就是我们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以及冤家仇敌等等,都是缘聚缘散的产物,彼此间的角色会不断地相互转化。由于利害关系,亲人会变成仇敌,仇人也会成为亲友,这是我们这一世就能体会到的,冤亲之间没有一个恒定的关系,随时都会发生转变。如此看来,轮回中还有什么值得信赖呢?看透了这一点,你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不知满足的苦。只要是轮回中的众生,都同样地具备心无厌足的苦。特别是我们欲界众生,受苦的最大特点就是欲望强烈,有欲望就必然有痛苦,当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痛苦也就产生了。我们一生之中不断索求,永远都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心无厌足地贪求,这是导致我们痛苦的主要根源。

  盛衰不定的苦。世间一切都是无常之物,不管我们受生什么样的身体,拥有什么样的财富,都没有长久的时候,今天还是富翁,明天也许就沦为乞丐,这是经常发生的事。

  数数舍身的苦,数数受生的苦。在这生死轮回中,我们肯定是要死亡的,心识会不断地从这个身体剥离到另外一个身体,不断地生,不断地死,死死生生不计其数。

  生死无伴的苦。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是孤零零地一个人来,离开这个世界,也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去。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人可以陪伴我们直到永远。

  三苦就是苦苦、行苦、坏苦。这三苦道尽了世间一切苦乐的本质。苦苦就是苦上加苦,本来受了伤就挺痛苦的,可是又被人往伤口上撒一把盐,就更加痛苦了吧,这是身心能明显感受到的苦。行苦,就是不得自在的苦。不管我们是在六道中哪一道,只要一有各道的“取身”,都离不开无常的本质,在这种无常变迁的状态下,很多事情不是自己的意愿能决定的,不得不接受业和烦恼的驱使,没有丝毫的人生自主权。坏苦,就是乐会转变成苦。比如刚刚享受了一顿美味,却因为吃得太饱而撑得难受,所以这个乐会转化,随时都会变为苦,这就是坏苦。这个世间的所有快乐,最终的结果就是苦,或者乐后的感受就是苦,其本质就是一种苦,你说这世间的乐还有什么意思?

  我们现在感受到的所谓快乐,都是通过感官刺激而获得的,是在两种条件对比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感觉,就像跪久了的人,站起来会感觉舒服,这说明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乐”存在,对不对?如果真有个不变的“乐”存在,我们站着感觉舒服,就应该一直“舒服”下去,可是站久了却觉得躺着更舒服,躺久了可能坐起来更舒服。你说这个“乐”在什么地方?我们所感受到的乐,只不过是在苦与苦的转换之中,或者苦暂时减轻了,而产生的一种错觉,它的本质仍然是苦。

这就如同挠痒时感觉很舒服。背痛的时候使劲捶打,觉得也是一种享受,我们所追求的这一切世间快乐,也就是起一种镇痛剂的作用而已,哪里有什么真正的快乐可言?可是,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苦的伪装。我们追求快乐,追求幸福,一生中孜孜不倦地追求,却品尝了一杯又一杯的苦酒。因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来就是错误的,它原本就是一个火坑在那儿等着你,而你没有看清真相,还很高兴地想要往里跳,认为这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所以,你怎么会没有痛苦呢?如果稍微清醒的话,就会认识到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只有那种内在的解脱之乐。长期这么思维八苦、六苦、三苦,你就会对轮回产生厌离,就会体悟到为什么佛说“三界犹如火宅”。因为不管身处哪一道,哪一道都离不开苦呀。认清了这个轮回的真相,认识到它的本质是苦,就不应该继续贪恋轮回中的所谓“快乐”,应该感到厌恶才行,从而转向追求解脱之乐。

  出离心生起的证量


如此深思熟虑,并念念不忘,就会对尘世的富贵安乐不抱幻想;时时刻刻除解脱外,不生别的念头,这时才可以看作萌发了正出世心。

  出离心修持合格有什么证量呢?这几句话就是生起出离心的标准,我们可以用来衡量自己是否修到了合格的证量。

  首先通过对人身难得和无常的体悟,我们就能放下对现世的贪爱,转向追求来世的长远利益,为了来世而好好修行。然后再认识到业果不爽和轮回苦多,感觉到来世也不是那么可靠,于是希望从轮回中脱离出来,不愿意再度流转生死,这时出离心就产生了。

  你的出离心要是生起来的话,对尘世的富贵安乐不会再抱有任何幻想,哪怕是天人的福报,你都会弃之如敝屣。即使满山遍野堆满黄金,四大海水都变为乳汁,所有众生都成为仆人任凭驱使,如果出离心生起来的话,对这些都会感到厌恶。就像呕吐的人,无论给他吃何种美味,他都不会有胃口。

  你时时刻刻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解脱。除了解脱之外不生别的念头,做任何事情修任何法门,你都觉得没有意义。唯一关心的就是如何解脱,整天考虑这个问题。出离心也就算合格了。

  出离心合格了,我们就在诸佛菩萨共同履行的这条道路上,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沿着前人走过的道路,我们也一定能取得像他们那样的果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