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实修教授:修心七义论
我们要想成就无上佛果,就必须播下成佛的种子。成佛的种子是菩提心,如果没有在心田里播下菩提心这粒种子,我们纵是如何苦修也无济于事。即使修持能即生成佛的密法,也不会成就双运金刚持的无上佛果。在讲三主要道的时候,我们已经介绍了菩提心的相关教授,重点讲了七重因果修心法。但是若想把菩提心的种子真正播到心田里去,播到我们的潜意识深处,能够快速修至合格证量,就要涉及到菩提心的完整教授和实修要诀。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要讲的《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简称《修心七义论》。在各教派的所有修心法门之中,没有任何一种能超胜于这个教授,所以称为“最胜”。“耳传”就是这历来是师徒之间口耳相传、不留文字的秘密教授。直至伽喀巴的时代,才有部分文字记载。“七义”,就是总共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从加行的准备到正修菩提心,以及修心的证量、誓言等等,我们一生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个修心的教授里全都具备了,它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全圆教授。
这个教授是佛法精华中的精华,秘密中的秘密,是破除我执和我爱执的绝妙法门,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子唯一履行的道路,是产生一切现前和究竟利乐的宝藏。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对成佛充满信心。但它又是如此的平淡无奇,致使人们很少能真正认识到其价值,之所以作为口耳相传的秘密教授,并不是历代上师不想广为弘传,而是欲说无处说,欲说无人听,众生的根器难以和这个殊胜的教法相应。人们长期以来“我”字当头,一听说要舍弃自身利益去成全他人,就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不得不秘为耳传。这就如同告诉一个乞丐:“这是一块黄金,有了它你可以告别贫穷!”可是乞丐并不认识黄金的价值,认为这不过是一块破铜烂铁而已,没有什么值得稀罕的,把它抛弃到一边而继续流浪乞讨。
我们依照帕绷喀大师的教授要点,共同来学习这个菩提心的完整教授,希望大家能慧眼识珠,珍惜这个宝贵的教法而认真听闻受持。
敬礼于大悲
《修心七义论》的作者是伽喀巴,为了造论的工作能顺利完成,不产生违缘障难,伽喀巴首先进行礼赞。一般来说,造论者造不同的论著时,应当礼赞不同的对象,譬如造经部的论著时应礼赞诸佛菩萨,造律部的论著时应礼赞一切遍知佛,造论部的论著时应礼赞文殊菩萨。但在这里,伽喀巴礼赞的对象却是大悲。大悲一般都是指观音菩萨,就像文殊菩萨代表诸佛的智慧一样,观音菩萨代表了诸佛的悲心,藏地通常都称观音菩萨为大悲观音。但这里所说的“大悲”并不是观音菩萨,而是指真实的大悲心。当然从引申意义来说,也可以是遍礼一切具足大悲者。
为什么礼赞大悲心呢?因为大悲是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源泉。我们现在能享受到的一切安乐,乃至于有一丝凉风吹来,使我们感到清凉,都是由于往昔造作了善业,现在才能感受到这种种快乐。如果没有诸佛以悲心说法,我们怎么会知道取舍业果?怎么会知道积福行善?如此辗转追寻,世间一切功德的源头都是大悲。在我们成佛的道路上,大悲心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最初是因为难忍众生疾苦的悲心,而发起立志成佛的菩提心。中间步入行菩萨道的过程中,面对种种难行苦行,乃至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舍身菩萨行,之所以没有畏惧退转,也是因为有大悲心的摄持。就像父母那样,由于悲悯子女,而能不顾自身安危。最后成佛时,因为大悲心的牵引而不住涅槃,倒驾慈航,穷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所以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一切的功德都是来源于大悲。因为大悲心有着种种无量功德,作者伽喀巴对大悲进行了礼赞,同时也说明本论的内容是以大悲为主。
甘露藏教授 金洲之所传
这是讲此法的传承来源。因为我们要想获得解脱,就必须修持有清净传承的法。正如雪山是一切江河的源头那样,一切显密正法的源头必须来自佛陀,这才是清净的佛法。依止清净的佛法来修持,我们才有成就的可能。否则,如果你修到一个不清净的法,纵使修上千年也不会有什么证德显现。
此法是由金洲大师传承下来的,金洲大师传给阿底峡尊者,再由阿底峡尊者传入藏地。那么金洲大师的传承又是从哪里获得的呢?从金洲大师往上一代一代追溯,可以历经仁青巴瓦、勇金刚、阿那打而追溯至寂天菩萨。从寂天菩萨追溯至文殊菩萨,再从文殊菩萨追溯至释迦牟尼佛。最终都是汇归于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阿底峡尊者是藏王用整个国库的黄金,从印度迎请来的一位大善知识。因为藏地的佛法经过郎达玛灭佛后,众说纷纭,邪法猖獗,必须请印度的大善知识过来进行整顿。阿底峡尊者那时就相当于印度佛法的太阳,众多寺院的钥匙都是由他掌管,你想想这位大善知识的身份何其殊胜!藏王用了整个国库的黄金去迎请他。但是印度的人们并不希望尊者离开,担心没有尊者的摄受,印度本土的佛法就会陷入黑暗。藏王所派的几批人要么死于途中,要么由于长期没有请到,也不好再回来。第一代藏王没有迎请到,并且在筹集继续迎请所需的黄金时,被邻国的国王囚禁,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第二代藏王继位后继续想办法迎请。最后派了一个名叫那错的译师去,那错译师到了印度后,经历了种种磨难,并在大悲观音的加持和帮助下,通过一些善巧方便,终于把尊者迎请到了藏地。
阿底峡尊者从小就精通五明,在数百世的前生中,一直都是通达五明的大班智达。在这一世转生为东印度一个国王的王子,拥有无上财富和权力,但他如同弃唾般舍弃了王位离家修行。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修持有为,为了弘扬佛法,在上师和本尊现身劝请下出家为僧。依止一百五十七位上师修习一切显密教典,获得卓越成就,被印度人尊为顶上的摩尼宝。掌握了印度当时的所有显密正法之后,尊者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成佛的捷径呢?有什么法门既能使众生速速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又能使我得到最究竟圆满的佛位呢?”成佛的法门是非常多的,但他现在思考的是成佛的捷径,如何让众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解脱。他的上师以神通力知道他的想法后,从所住的地方飞过来告诉说:“能亲见本尊现身,获得许多共同悉地,三摩地不动如山……仅仅这些还算不上什么大成就,你应该专修慈心、悲心和菩提心。”他继续思考这个问题,边绕金刚座边思考,逭时本尊化现为各种形象,以各种方式告诉他:“要想迅速成佛,就应当修学菩提心!”甚至连佛像也开口说话:“一个人要想迅速成佛,应当修学菩提心!”
阿底峡尊者为了寻找菩提心的教授,经过多方打听,终于了解到在金洲[1]这个地方有一位上师,人们都尊称他为金洲大师,他有全部的菩提心教授,能使菩提心未生者令生,已生者增长而至究竟。阿底峡尊者就决定去求取这个教授。他带领一百二十五名弟子漂洋过海,途中经历了种种魔难。因为把正法取过来之后,众生就能获得解脱,这对魔王波旬及其眷属来说,就感到不利了。于是想尽一切办法阻挡他,兴风作浪使船偏离航道,化现各种蛟龙水兽进行障碍,或从空中降下霹雳风暴等等,造成了许多严重的损害。尊者经过修降伏法进行调伏,艰苦航行十三个月,终于抵达了金洲。寻访到金洲大师后,尊者以卑微的心如理依止,在十三年之中侍奉大师,最后大师把修菩提心的秘密教授,如瓶倾水般传给了他,他进行闻思修并达到究竟,心中生起了无造作的菩提心。
后来阿底峡尊者被迎请到藏地,他也没有广传这个教法,而是秘密传给了弟子仲敦巴。仲敦巴传给博朵瓦,博朵瓦传给朗日塘巴和霞惹瓦,霞惹瓦传给伽喀巴。此法传至伽喀巴之前,一直都是师徒间秘密口耳相传。直到伽喀巴的时候,他想:这样一个殊胜的法,得到者几乎没有不解脱的,要是能广为弘传,利益一切有情,那该多好啊!如果我不好好弘传,而让此法传承中断的话,诸佛菩萨都会为之悲叹。于是他就尽量广为宣说。他的弟子把他所说的教言整理成文字,才有了所谓的文字教授,就是现在给大家讲的《修心七义论》。
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大成就者,他精通一切显密教法,并且获得众多本尊的现身摄受,已经有了相当高的修证成就。但他尚且要以这样的苦行去求取菩提心的教授,你就知道这是何等的重要!由此可见,大乘道的核心之法除了菩提心,再没有别的,我们应该对此生起一个定解。这样一个无比殊胜的教授,被人们誉为“甘露藏”。在藏地“甘露”带有不死之药的含义,佛所说的一切法犹如甘露,能断除我们的轮回生死。“藏”是心要的意思。“甘露藏”就是说这是整个佛法的心要,是能超脱生死的良药,我们一旦服下这不死之药,就能断尽一切烦恼无明,获得不死的双运金刚身。这世上有谁能不死呢?唯有佛是不死的。即使是已经登地的菩萨,他断除了轮回的生死,但还有微细的无明习气和无漏业力,仍然还有不可思议的死。唯有佛才能彻底摧坏微细死魔,获得真正圆满的不死果位。这个教授具有如此殊胜的功效,所以叫“甘露藏教授”,是能获得无死佛位的究竟教诫。
应知诸教义 如金刚日树
五浊厚重时 转成菩提道
为了让你对法产生净信,接下来讲此法的重要性。这个教授是修心要法,除了具备《菩提道次第》教授所说的四种不共殊胜,还有其它诸法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究竟如何呢?可以用三种比喻来形容:如金刚、日、树。
(一)犹如金刚。这里的金刚指宝中之王,而不是世人常说的金刚石。虽然金刚石在我们人世间最为尊贵,但相对于金刚来说仍然微不足道。据说金刚只有上界的天人才拥有,我们这个人世间是没有的。由于天人的福报很大,有种种的珠宝装饰其身,所穿的铠甲就是由金刚编织而成的。金刚铠甲的一小粒碎片,都超胜于我们人世间的一切珠宝。你想想这是何其殊胜!我们要是得到一件金刚铠甲的话,肯定会成为世界超级首富。即使只有它的一粒碎片,也胜过拥有世间一切宝物,能消除一切贫穷。就像金刚是宝中之王一样,这个修心教授也是法中之王。其它的一切法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显得微不足道。如果能获得它的全部教授,就能断除一切生死烦恼而登佛位。乃至于仅仅获得片言只语,我们也能对治轮回中一切衰损苦痛。
(二)犹如太阳。太阳一出来就光芒万丈,驱除了世间一切黑暗。如果获得此法的全部教授,就如同太阳升起来一样,必然能驱除我们内心的无明暗钝,断除全部烦恼障和所知障。即使仅仅得其一分,也能对治贪嗔痴等种种烦恼。正如一灯除却千年暗,即使是被黑暗笼罩了千年的房间,只要受到一点灯光的照耀,也顿然还复光明。
(三)犹如药王树。据说药王树能疗除众生一切疾病,哪怕只得到它的一小片树叶,也能分别治疗我们的寒热等病。这个法就如同药王树一样,如果得到全部教授,就能治疗我们身心的一切烦恼痛苦。即使得到部分教言,也能分别祛除我们的贪嗔痴等各种心灵上的疾病。那么能不能治疗我们生理上的疾病呢?也完全可以!你心灵上的疾病治愈了,生理上的疾病又怎么会存在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尽管这是用来修心的法门,但是也能治疗我们的一切生理疾病,就像以前伽喀巴的时候,那些麻疯病人通过修持此法而痊愈。
这个如同金刚、日、药王树般殊胜的教授,在这五浊厚重的末法时代,能起到什么特殊作用呢?能把我们的烦恼转为道用,把这浊世转为菩提道。
我们现在是属于五浊厚重的时代,这种时代是难以修持善法的。五浊是劫浊、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变得紊乱,环境恶劣,世界上充满各种天灾人祸。在这样的情况下,众生的生存都变得困难,还有时间来修持佛法吗?肯定是没有了,战火纷起,灾难迭生,我们没有办法安心修行。寿命浊就是众生的生命变得十分脆弱,因为恶业成熟,横死夭折是常见的事,能寿终正寝活得长久的很少,大多是在各种疾病、灾难、事故中死去。这样平均起来,众生的寿命就非常短促,寿命愈来愈短。众生浊是指末法众生的身心不清净,不信因果善恶报应,不恭顺长辈等等。烦恼浊就是众生烦恼炽盛,心中充斥恶念,贪嗔痴等烦恼遍及一切时处。见浊就是与正法相违的邪知邪见昌盛,误导众生的情况普遍存在。我们这个时代就具备浊世的种种特征,现在这个社会,性、暴力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地震、水灾、海啸等灾难时有发生,导致众生的生存困难和道德沦落。所以被称为五浊恶世。
其实,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处的时代,就已经是五浊恶世了。贤劫千佛悲悯浊世众生刚强难调,都称赞释迦牟尼佛有善巧方便,在这样一个五浊恶世,还能度化那么多人成为罗汉、菩萨,实在是了不起。所以他们都赞叹说:“您真是浊世中的金莲花,您真是浊世中的白莲花!”从这里就可看出,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已经属于五浊恶世了。那现在就不用说了吧,更是五浊厚重。你想一想,那时许多人听到佛说一句“善来比丘”,当下就能证得阿罗汉。人们的根器是如此殊胜,尚且属于五浊恶世,诸佛都感觉众生难度,我们现在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人们的心灵是越来越浮躁,烦恼是越来越粗重,那就更加难以度化了!
但是你不要悲伤,还有一些特殊的法门能起作用,尤其是在这五浊恶世,烦恼越多越能显现出它的力量,能把众生的烦恼转化为助缘,而成就无上菩提。这个法门要是出世的话,是不是比佛的出世更为宝贵?因为佛陀时代的人们根器是那样好,佛都感觉到众生难度而入涅槃。如果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佛可能更是摇头,而这个法恰恰能在五浊恶世时转烦恼为菩提,从这层意义上讲,这个法是不是比佛更难得?这个法就是《修心七义论》,它比佛还希有难得!佛现在要是在我们面前传法,如果不传这个法,我们可能还修不起证量。有了这个法门,即使佛没有来,我们也能转烦恼为菩提。
前面讲了这个法的清净传承,以及在这末法时代的特殊作用。我们应该生起一个清净的信心来听闻。
接下来是讲此法的正文内容,即如何正式以教授引导弟子的次第。一共分为七个部分。
先学诸加行
修行次第可以分为加行、正行、结行三个阶段。加行是正行的准备工作,只有加行修到合格证量,后面的正行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加速其圆满成就。这里的加行指什么呢?即观修人身难得,死亡无常,业报不爽,轮回过患等出离心的修持内容。这是菩提心的加行。三主要道里已经有了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加行作为修心的第一个要点,是我们必须要修持的,并且要修到显现出合格的证量。有的人认为加行没有正行重要,这是不明白加行和正行之间的界定。从成佛的角度来说,只有证得金刚持的佛果才是正行,在这之前的每一刹那,仍然处于加行阶段。从密乘的角度来说,如果圆满次第是正行,那么生起次第就作为加行。如此类推,生起次第又以菩提心作为加行。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大乘,没有大乘怎么会有金刚乘?所以菩提心作为生起次第的加行。菩提心又以出离心作为加行,没有出离心的前提,就不可能产生成佛度众的菩提心。出离心又以死亡无常、轮回过患等作为加行,没有对轮回的厌离和对解脱的向往,就无从生起出离心。由此看来,直到成佛之前的刹那,你的一切修持都是成佛的加行。是不是?它有个层层递进的次第关系,前面的作为后面的加行。加行越多则成就越大,这是肯定的。因为你准备得越充分,最终的收获也就会越圆满。
如果没有前面修持加行的基础,后面的正行无从生起。有的人不明白这一道理,认为加行是多余的“弯路”,倡导仅仅修某一个法,认为这样就可以一步到位,解脱成佛。这和建造空中楼阁有什么区别?是一样的愚昧!我们大部分人都想偷懒,都想一步到位,于是就有人顺应众生的心态,通过对佛经断章取义,炮制出这样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你就糊里糊涂地修吧,修到最后是“三世诸佛也不识!”然后再告诉你:“众生本来就是佛,还成就个什么?”你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我本来就是佛!可是,为什么我还有烦恼痛苦?原来佛也和凡夫没有区别!”从而产生种种邪见毁谤。所以说所谓的不修加行,都是社会上流传的一些谬论,是对众生的一种误导。
在加行修持合格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正修菩提心。菩提心的修法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根据宗喀巴大师的教授,我们先讲世俗菩提心的修法。
一、修世俗菩提心
如何修持世俗菩提心呢?有两种方法,即“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换”。这二者任修其一都能成就菩提心。“七重因果”在三主要道里已经讲过了,这里就重点讲一讲“自他相换”。“七重因果”并不包括“自他相换”,“自他相换”则可以包括“七重因果”的全部教授。
我们知道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只有悲悯同情众生,才会产生成佛救度众生的菩提心。而悲心又是建立在慈心的基础上,没有一颗慈爱之心,怎么会对众生的苦难处境产生同情?如此看来,如何生起慈心才是关键的,如果周遍一切众生的悦意慈心生不起来,就不会生起后面的大悲心。没有大悲心,也就不会生起真正利他无我的菩提心。
“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换”的一个主要区别,就在于从不同角度来修慈心。“七重因果”里我们为什么要修知母,认识一切有情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呢?因为一切众生中,最亲爱的莫过于自己的慈母,对于母亲最容易生起悦意慈心。而在“自他相换”的教授里,则是从自他平等的角度,认为之所以不能生起悦意慈心,主要是因为有我爱执的存在,有了我爱执就不会产生他爱执,就无法对众生生起悦意慈心。
因此,我们要想成就悦意慈心,是不是要先破除我爱执?只有先破除了我爱执,我们才能生起慈心,转我爱执为他爱执,并最终引发菩提心。“七重因果”是从众生即母亲的角度进行思维,当认识到众生即慈母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我爱执转化成为他爱执。“自他相换”则是从利他和利己的利弊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认识我爱执的过患而给予对治。这是“自他相换”的修持重点。就像擒贼一样,首先要认识到贼的形象及其危害性,人们才会主动去抓捕。同样地,我们要想破除我爱执也要先对它进行认识。所以,在正修“自他相换”之前,需要对我爱执进行具体观察。
众过归于一
这是说众多的过患都可以归因于同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就是我爱执。我爱执是指什么呢?是指执著于自我的利益,具体表现为一切自私的思想言行。
我们遭受的一切苦难,都是过去所种的恶因成熟的果报。过去的恶因是谁让你种下的呢?是烦恼!没有烦恼的驱使就不会去造恶业。烦恼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什么导致我们烦恼?究其根源就是我爱执。因为有我爱执,就会对喜欢的生贪心,对不喜欢的生憎心,对超胜自己的生忌妒心。这一切烦恼的生起,都是源于这个我爱执。所以,我爱执是一切生死的罪魁祸首。我们无始以来所受的苦,罪魁祸首就是这个我爱执。我们想得到的幸福快乐得不到,想远离的苦难却如影相伴,究其根源都是因为我爱执。因为紧紧执著于自我的利益,而造种种恶业,感召种种苦报。
我爱执是导致一切过患的根源。我们人人都追求幸福,就是因为我爱执,总是得不到真正的幸福。譬如歹徒也渴望幸福,可是他的所作所为都在触犯法律,又怎么可能获得幸福呢?最后收获的只有苦果,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不明白:“我追求的是幸福。最后怎么给我的是这个东西?”感到很冤枉!他真的冤枉吗?不冤枉,这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没有按照正确的途径去追求幸福。
什么是获得幸福安乐的正确渠道呢?第三世班禅大师传下来一个口诀:“利他是一切安乐之源,利己是一切衰损之门。”我们要想获得幸福和安乐,唯有利他,只要我们去关爱和利益他人,就能获得幸福,不管是心理方面还是物质方面,不同程度地都可以得到回报。这是一切安乐的源泉。可是我们通常的行为却恰恰相反,追求的是幸福快乐,所做的却是损人利己,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私欲,而这恰恰是一切衰损之门。衰损的大门一打开,就像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一样,魔盒里面的魔众就飞了出来,粘附在我们的身上,烦恼、痛苦、疾病等等全都如影随形而来,降下一切灾难和不祥。所以我们一生中不断追求幸福,所做的却总是和幸福背道而驰。
班禅大师有这样一句话:“一切衰损皆由自招,非关他做。”就是说我们的一切幸福被破坏无余,拥有的是烦恼痛苦,肉体是疾病缠身,内心充满种种烦恼无明,这一切都是衰损。这些衰损是怎么来的?都是自己招来的。“非关他做”,不关他人的任何事情。都是因为有了我爱执,使利他和利己产生颠倒,导致我们远离安乐自在。生生死死遭受这么多痛苦,这么多的不幸,这么多的灾难,这么多的烦恼无明,这所有的罪魁祸首都是我爱执。我爱执就如同贪心大师,也如同空想大王,引诱我们整天想入非非,整天向往那些不可得到的利益。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一个妄想接着一个妄想,所有这些都是在浪费我们的生命,是盗取我们内在财富的窃贼。它长期以来盘踞在每个人心头,像毒蛇一样把我们的心血喝得干干净净,像窃贼一样盗取我们的内在财富。辛辛苦苦修法积攒功德,修了半天,却让它给全部盗走了。要是知道有这么一个窃贼藏在心中,你是一刻也不愿意和它共存呀。我爱执也如同魔鬼一样,指使我们为它做各种事情。我们如同奴仆一样被它任意驱使,遭受生死轮回的种种苦难。因此,我爱执几乎可以说就是魔王,对不对?所以有人称“修心”是最好的驱魔法。藏地驱魔的时候需要抛朵玛,过去曾经有位成就者,在为他弟弟驱魔的时候,不管把朵玛抛向什么地方,都无法把魔障驱除,最后他想了想,把朵玛抛向弟弟的怀里。他说:“魔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你的心中,你的我爱执就是魔。”
只要我们没有究竟成佛,多少都会有我爱执的存在。比如阿罗汉是已解脱生死的圣者,他破除了我执无明。那为什么没有成佛呢?正是因为我爱执。由于他只考虑自我的解脱,尽管也证悟空性,消除“(人)我执”,但他的我爱执并没有完全消除,所以不能究竟成佛。我爱执并不完全等同于我执,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我执是执著于一个独立不变的固有自性,我爱执则是执著于自我的利益。但从修心的角度来说,两者都是产生一切过患的根本。一个是将“我”执为实有而放不下,一个是放不下“我”而舍命保护,因为执“我”及“我的”为实有就会产生贪著。这两者都会给我们带来同样的痛苦,因此也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修行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要善于觉察我爱执,时刻警觉并给予对治,因为这是导致一切痛苦的根本。
思众皆有恩
我爱执有如是种种过患。要想解脱成佛,要想获得究竟的安乐幸福,就必须转我爱执为他爱执。转化的一个方便法门,就是忆念众生的恩德。
亲友对我们是有恩德的,这方面大家都容易理解,这里就不详讲了。但对于我们的仇敌来说,他曾经伤害过我,想尽一切办法打击我,怎么可能对我有恩呢?因此,对于仇敌就很难生起感恩心。如何破除这种不正确的心态呢?我们可以对仇敌进行观察,观察他对我们究竟有没有恩德。
首先,思维一切众生都是父母。现在的仇敌在过去生中,也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这是肯定的吧!因为我们的心识在不断地流转变化,而现在的心识是由过去的心识变化来的,这样一直往前推,我们轮回无数,就受生无数,每一个众生都必然做过自己的父母。过去的父母和现在的父母有没有区别呢?没有区别。就像二十年前和五十年前的父母,都是一样的父母,对我们的抚育之恩是一样的。
其次,我在过去扮演过各种角色,在这无数的角色之中,肯定曾经伤害过现在的仇敌。现在果报成熟了,导致他来惩罚我,我当然得坦然承受。因为不作不受,我既然造了这个业,就必然要承受这个果报。这是由因果法则来决定的,并不关他的任何事,所以我没有任何怨言,自然就宽容了他。
再次,从业能增长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他的损害而使业报提前成熟,我将来必然会感受更大的苦报。因此,他损害我的这种种行为,实质上是为我消业的表现,让我免受将来的更大痛苦,所以不能仇恨他,反而应当心存感激!
往昔,他因为慈爱我们,而心甘情愿承受苦难,并造下诸多不净恶业。如今,为了给我们消业,他又将继续造业,继续感受种种业报的痛苦。而我们却不但不知道惭愧和感恩,反而生起仇恨的心,这是一个什么道理?无始以来,我欠他的实在太多了,在他做父母的时候,因为慈爱我,抚育我,而心甘情愿地造下了无边恶业,以致在恶趣中承受了无量痛苦。现在因为隔世的原因,他不再认识往昔的爱子,而沉沦到仇恨咒骂自己亲人的地步。明白了这些因缘,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才对,又怎么能仇恨他呢?
我们本来就欠他太多,现在又因为自己的恶业感召,使他对我们生起了烦恼,进而造业。这些业报要是成熟的话,他将承受多大的痛苦啊!想想这些如母众生即将面临的处境,实在令人悲悯同情。在恶业的牵引下,这些如母众生犹如盲象一样,又将向着三恶道的深渊狂奔。目睹此情此景,我们怎能无动于衷?既然作为人子,就应当承担救拔他们的责任。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因我而受苦,我不去救拔,谁去救拔?经过如此思维,我们就生发了菩提心。
这个菩提心是如何产生的?此时此刻,我怎么会有这种心态呢?看来这也是对方的加持。我现在有了菩提心,就可以消融我爱执,消融这个导致生死过患的祸根,而这种菩提心正是因他而生起的。他对我有着如此深恩,几乎就是把佛的果位亲自放在我的手中!
经过这样一层一层地思维推理,你还能再仇恨他吗?肯定是恨不起来了。这是一种化仇为友的最好方法,对于消除嗔心是非常有效的,能把我们的嗔恨转化为感恩之心。这种转化都是通过如理抉择而来,而不是那种简单的自我安慰。比如整天念“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也许能起到一点作用。但是“忍字头上一把刀”,你忍的背后潜藏着更大的仇恨,等到忍无可忍时,爆发出来的仇恨更为强大,它就不能真正化解你的嗔心,不能使你解脱这种烦恼。
对于“思众皆有恩”的修持,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维。比如,众生皆为父母,具足养育之恩、为我们提供生存空间、帮助我们修行成佛等等。我们只要善加思维,就能认识到任何一个众生都对我们恩重如山,没有一个有情不是我们的恩人。包括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人,乃至于暂时伤害我们,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仇敌等等,对我们来说都是有恩德的。
我们只要经常这样如理思维,进行禅修,就会自然而然生起慈心,就会珍爱每一个众生。善行自然增长,恶行自然消融。所以说一切修持之中,修心是最为根本的。
取舍间杂修
通过前面思念众生的恩德,对众生平等生起慈心后,就可以开始修持“自他相换”的取舍法。因为悲悯对方而取苦,代受众生的一切痛苦和导致痛苦的因素;因为慈爱对方而舍乐,把自己的一切善根和快乐都回向给有情。
我们一般都是取自己喜欢的,舍自己不喜欢的,天天都在做这个工作。现在修“自他相换”正好颠倒过来,取自己不喜欢的,舍自己喜欢的,刚好针对我爱执而来。这一点你们有没有体验过?出于一时冲动而把钱财布施出去,过后却又心痛难受。这就是我爱执在难受,是不是?你做了一件善事,过后却又后悔,这都是因为我爱执的原因。所以我们必须修“自他相换”来对治,通过取舍把我爱执转变为他爱执。这关键就在于心态的转变,把取舍作为一把利剑来斩断我爱执,取众生的苦自己代受,施自己的乐给众生,取与舍掺杂在一起相间而修,慈心和悲心就会自然生起。
取苦的具体对象是凡圣二众,即未入道的众生,以及已入道的圣者。未入道的众生又分善趣和恶趣。我们取苦时应当先从恶趣取,从最深重的地狱开始,由重到轻依次观想取地狱众生的苦,饿鬼道众生的苦,畜生道众生的苦。然后再取善趣人道、阿修罗道、天道众生的苦。最后取人道的圣者之苦。把他们的苦化为黑烟,取过来自己代受。
取苦的时候应当注意,一切众生都有苦可取,唯有佛和上师无苦可取。观想把他们的苦取来自己代受,虽然发心是好的,但是没有智慧。佛怎么还会有苦呢?佛已经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不会再有苦的感受。至于自己的上师,从修持的角度来说应当视师为佛,也没有苦可取,观想取上师的苦会障碍自己的信心。除此以外的入道圣者,譬如声闻、缘觉、菩萨,都有苦,因为他们没有彻底破除一切障,圆满一切德,还有微细的所知障存在。
取苦的时候有一个捷径。我们应该先代谁受苦呢?应先代受母亲的苦。观想把母亲的苦取来自己承受,纯熟之后,再观想父亲、亲属、朋友、仇敌,直至无缘的众生,把他们的苦取来自己承受。然后才按照前面讲的,从恶趣、善趣、人道依次而取。按照这样的次第来修持,我们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障碍,不会不愿意为众生取苦。
舍乐的时候也有一个窍诀。观想自身化现出一个如意身,这个如意身即自己的一切善根福德所聚,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众生需要什么,这个如意身就能满足什么。譬如地狱有热铁地狱和寒冰地狱。对于热铁地狱,观想如意身化为甘露,使他们得以清凉。对于寒冰地狱,观想如意身化为太阳,绐他们送去温暖。饿鬼道的痛苦主要是饥渴,观想如意身化现为种种美食,使他们得以饱满。畜生道的特点是愚痴,观想如意身化现为善知识,为它们说法开发智慧。我们人类缺少什么呢?人是欲望最多的,那就观想人们心中希求什么,就化现什么来满足他们。这是舍乐的具体观想法,对其余众生也是如此观修。
先从自身取
取苦时应该先从自身取。因为有的人很执著,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人,生不起取苦的心,不愿意取对方的苦。如果对方是仇敌,那就更难做到了。这种执著会对我们的修持产生障碍,如何来破除呢?这里有一个方便之法——先从自身取。先把自己未来的苦报取来现在承受,把尚未成熟的潜在恶业,以及将来要造的恶业统统取来,让它们现在就成熟。
我们过去及现在所造的恶业,在未来必定要成熟为苦报,把未来要成熟的苦报取来现在承受,这样修有许多好处:因为业能增长,趁现在还没有自然增长至成熟时,提前让它成熟,就不至于增长到承受不起的地步。并且趁着现在身体强壮的时候,提前把恶业摧毁,把善业回向给未来,等到将来年老体衰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疾病灾难,不会有什么痛苦,能够安详地往生。你说那该有多好!
如果感到自己心力薄弱,无法一下子承担全部的苦,还可以先设定一个短期目标。比如把下午的苦取来上午承受,这应该没问题吧,人们一般都能做到。然后再取自己一周的苦,一月的苦,一年的苦,一生的苦,直至未来全部的苦。
自身取苦纯熟之后,我们才取父母、亲友的苦,取一般有情的苦,最后取仇敌的苦。因为已经形成了一种串习力,像条件反射一样,养成了取苦的习惯,那么对仇敌也能自然而然地取苦。然后再取一个乡村,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直至遍虚空的众生,这样一层一层地渐次扩展。
这就是苦的自取之法,实修的时候,可以配合前面讲的取舍进行观修。
彼二乘风修
取和舍如何相间而修呢?可以配合呼吸来修。吸气的时候,观想众生的所有痛苦疾病和恶业化为黑雾微尘,随之吸入心间,融入我爱执的身中;呼气时将所有的善根和功德化为白光,照耀加持众生,众生的身体因而变得洁白,受用安乐。
那些真正的大乘修行者,他们一生中都在修持这种取舍法,每一呼吸都没有空过,每一呼吸都在利益众生。譬如宗喀巴大师,他每一呼吸都在进行这样的修持,都在为众生拔苦施乐。你说这是多大的功德!大家要多看看祖师大德们的传记,要知道圣者是什么样的风范,以便树立起一个学习的榜样。人们每天有二万一千次呼吸,就这么白白地空过了,如果像他们那样都充分利用起来,不是很好吗?你想想看,每天二万一千次呼吸,每一呼吸都能积攒无量功德。因为心缘的众生无量,功德是不是也就无量?这实在是太殊胜了!我们不用再发愁没有时间来修法,就这么练练呼吸,这个人生也过得挺有意义的,活一刻有一刻的价值。
通过长期修持这种菩提心,身心就会获得清净,同时也可以为他人带来净化。譬如那些藏民求加持的时候,活佛们通过一抚摸一吹气,都能给人消灾除障。这在有的人看来是难以理解,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通常都认为只能通过诵经念咒求佛加持,而他们就这么摸摸顶,吹吹气,怎么能起到加持的作用呢?于是认为这只是单纯的宗教信仰,是一种迷信式的盲目崇拜。现在经过菩提心的学习,大家就应该明白了,这完全是一种修证的功夫,是他们长期修持“自他相换”而产生的一种实际效用,跟宗教和迷信扯不上半点关系!对此,有的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经中说自作业自受,他人不能承担分毫。这里却说能为他人代受业苦,是不是与经相违?”这是不矛盾的。正如一个病者能遇到良医为他解除痛苦,这是他住昔的善业成熟所致。同样地大德们修自他相换,能为众生取苦予乐,这也是对方福报成熟所致,同样没有违背业果。众生福报成熟和大德们悲心加持,二缘和合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我们进行这种自他相换的修持,吸气时把众生的苦取过来承受,呼气时把功德回向给别人,对自身会不会有伤害呢?在大家心灵深处肯定会有这样的顾虑,多少都会有一点。除非我们已实证了无我的空慧,才能真正做到“无我”的奉爱。譬如当面对一个浑身都是传染性恶疾的患者时,你还敢把对方的苦取来承受吗?这就不敢了吧!觉得还是离远一点比较安全。你有这种躲避的想法就是因为我爱执,你所有恐惧的心态都是我爱执的表现。这时候你更应该要勤修取舍,挑战这种恐惧,把我爱执破除掉。对待众生我们不能有我慢,但对于自身的烦恼执著,则必须要有我慢。你蔑视它,勇敢地面对它,向它挑战,它反而消失了。
其实如果用智慧来抉择,这种恐惧完全是不必要的。从业果的角度来说,一切病苦或安乐都是来源于善恶业果,而业果的一个原则是善业得乐果,恶业得苦果。就像人们种庄稼一样,决不会出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样违反自然规律的情况,这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修自他相换,为众生拔苦施乐,一心一意去利益众生,这是最大的清净善业,怎么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果呢?同样是不可能的!并且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没有真正代他人受苦的能力,对方的苦也不会因为我们的观想和意愿,就真的转移到我们自己身上。恰恰相反,通过这种善业的力量,却会给我们带来身心的净化,消除我们的疾病烦恼等等。
对于那些已经获得证悟的成就者,他们修自他相换,完全可以把别人的苦取来自己承受,自己的苦报也可以移走。因为在空性的境界中,一切都是幻化的,病苦也是幻化的一种假象,他完全可以把苦绐消融掉。有时在外相上示现出来,这是为了警觉我们生起出离心,生起慈悲心,并为弟子提供培福消业的机会等等,如萨迦班智达服侍他生病的叔叔。所以,圣者现病相和凡夫生病是不一样的。正如维摩诘生病后,文殊菩萨去问候他:“您这样一位大菩萨,为何也患病了呢?”维摩诘回答说:因为众生病,故我病!但对于大家初学者来说,现在刚刚起步修行,主要还是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熏陶,用来转变和净化我们的心识。等修持到一定证量,有能力取受对方的苦时,也就有能力把苦消融了,不会真的有苦的感受。
譬如密勒日巴尊者,他承受痛苦的时候,并没有苦的感受,但他还是示现出痛苦相。曾经有个格西出于嫉妒,投毒害他,在他示现出中毒的状态之后,格西讽刺说:“像你这样的大成就者,怎么也会有病呢?如果病真的可以转送,就请你转送给我吧!”尊者回答:“我的病虽然可以移给你,只怕你一刻都受不了,所以还是不移的好!”然后把一部分苦转移到门板上,门板顿时断裂,自己显现为无病健康的状态。格西看到后还是不相信,认为这是障眼法,坚持请求把病移给他。密勒日巴尊者没有办法,就把病苦移给他一小半。他顿时痛得差点昏过去,在快要断气的时候,尊者把病苦收了回去。密勒日巴尊者已经证悟空性,就像在梦中做事一样,他的内心不会有苦的感受。
还有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忍辱时,歌利王割截他的身体,把手脚一节一节地割去,但佛安忍不动,没有显现出丝毫痛苦。他已经达到了那种证悟的境界,自然可以承受。而我们目前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要轻易伤害身体。比如刺血抄经、焚指供佛,或像常啼菩萨那样以血洒地等等。虽然你的发心虔诚,但目前不允许这样做。因为没有空性的证悟,你会感到很痛,甚至会影响你的道心,使你产生嗔心或邪见。这样的话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业了。另外对于密法来说,我们需要依靠这个身体来成佛,经过灌顶之后,这个色身可以通过观修而转化为佛身,因此不允许无故伤害身体。
有的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目前没有真正取苦的能力,那么我这样修持,对他人还能产生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刚开始的时候,不具足代众生受苦的能力,但只要进行这种自他相换的修持,以我们的善愿力,三宝加持之力,以及诸法缘起之力等等,众缘和合,还是能为众生带来利益的。要是对缘起性空的道理有所体悟,你就会明白这一点。既然这个缘起的现象产生了,就必然会发挥作用,怎么不能为对方带来利益呢!何况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一切善愿都会实现,更不用说希望消除对方病苦的小小心愿了。
有人在修自他相换时产生一些不适,提出这样的问题:“吸取对方病气之后,应当如何转化?我现在是浑身难受!”这是没有正确领会修心要旨而导致的过患。初学者并没有实际取苦的能力,对方的病气怎么会到你身上来?而且这种观修是纯粹的善业,怎么会招致恶果?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为什么会感到难受呢?这是自己的心理作用,你把这些东西执为实有,整天战战兢兢,身心怎么会不产生反应呢?还是涉及到一个心量的问题。所以,前面的慈心悲心是非常重要的,当你一心一意为众生考虑时,还能顾及自身安危吗?就不会再有所执著,吸入再多病气也不会成为过患,反而会生起纯然的喜悦。
修取舍的重点是去体会众生的苦乐,将心关注于对方,自他换位去拔苦施乐。而不是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加强对自我的执著。我们一般都是只顾自己,全然不顾他人,整天做的都是损人利己的事,现在刚好颠倒过来,全然放下自己,一心体会他人的感受:观想对方的病苦时,去体会他是如何的难受;吸取病苦时,去体会对方的轻松感;施予安乐时,去体会对方的喜悦……总之,要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这才是掌握了修持的要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个观修的要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把我爱执观想为心间的一个黑团,象征我们的自私自利等种种黑暗的思想,众生的病苦吸入后直接融入其中,摧毁我爱执,或二者同归于尽。这是把抽象的法理形象化,以这种善巧方便来修持,你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即对治了我爱执,又不至于产生执著。
修自他相换为他人拔苦施乐,虽然发心是为了对方,确实也能为对方带来利益,但最大的受益者却是我们自己。我们的身心获得净化,远离一切烦恼,心灵变得柔和安详,充满慈悲和喜悦,身体远离病苦……从始至终,通过自他相换而获益的正是我们自己。这种殊胜的清净善业[2],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能净化我们的身心,消除我们的烦恼疾苦,甚至能转化已成熟的定业。一般来说,通过四力忏悔可以消除未成熟的恶业,但对已成熟的定业则难以改变。不过在自他相换的力量面前,定业也未必是那么可怕,完全有可能转化。这方面有许多实例。譬如释迦佛在因地修行时,因为发心代拉车的同伴受苦,而得以脱离地狱,受生天界。还有一世因为违背母命,推倒母亲在地,以此恶业身陷悬头地狱,在业报已经成熟,旋转的铁轮即将辗上头颅时,他忆念众生而油然生起悲心:“众生犯下这类过错的实在是太多了,希望他们的业报都在此时由我来承受吧!”此念一生,顿时脱离地狱险境。还有在伽喀巴的时代,有许多麻疯病患者,麻疯病在当时乃至现在来说都是不治之症,但他们因为修自他相换,有的甚至仅仅经过一昼夜的观修就获得痊愈,从这里你就知道,此法的力量是何其殊胜!正如寂天菩萨所说:有了菩提心,就像与勇士同行一样,不用畏惧任何艰难险阻,一切恶果在它面前都会被消融。
因此,当我们烦恼的时候,病痛的时候,不妨试一试修持自他相换,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修心誓言里说“勿作邪法用”,即不要把修心作为治病祛魔的特效药,这是本末倒置了。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追求解脱成佛的目标还不一定那么明确,这时不妨把它作为一个方便法门,用来促进自己趋入善道。它没有任何负作用,并在消除病苦的同时,还能给你带来心灵的净化。并且在病苦时修持自他相换,修心会更有力量,觉受会更加真切。你能通过自己的苦,对如母众生的苦也感同身受,从而生起真切深沉的悲心。所以真正的修行者,并不会畏惧逃避病苦,而是欢喜地接受,他们把疾病、障难等视为珍贵难得,甚至向上师三宝、护法祈祷,祈祷赐予自己多多的病苦。因为这是修心的最佳机缘。
一旦体验到修心的好处,体验到它的殊胜加持力,就会吸引着你,使你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修持,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惯性行为,直至将整个身心融入其中,从而获得最彻底的净化。我们修别的善行也许会因为动机不纯、八风干扰等原因,使之不能收获相应的善果,甚至偏离解脱之道。但对于修自他相换来说,你不用担心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修法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修心,就是在净化动机,不管你的发心如何不净,只要真正进入修持,不纯的动机也必然会被净化。一旦真正领悟并实践了此法,不管你本人的意愿如何,它都会推动着你一步步走向解脱,走向庄严的成佛之道。
境毒善各三 总摄复得教
前面讲了上座时如何修取舍,这里讲下座之后遇事怎么修,遇到不同的对境有不同的修法。
我们遇到的对境有三种:悦意境、不悦意境和中庸境。面对这三境,我们会相应地生起贪、嗔、痴三毒。即对于自己喜欢的,就生起贪心;对于不喜欢的,就生起嗔心;对于两者之间的中庸境,就生起愚痴,漠然视之而不辨别。
我们只要生活在这个世间,就避免不了时刻面对这三种境毒,时刻都会生起贪嗔痴的烦恼。如何来对治这些烦恼呢?比如当我们看到美色的时候,你总不能两眼一闭,然后说我不贪,因为我没看见。这种方法只能是逃避与自欺。我们应当以菩提心来对治,通过自他相换,将烦恼转化为善业资粮。
譬如对喜欢的东西生起贪心时,你就想:“业果是真实不虚的,我此刻这种贪心所形成的恶业,将来要是果报成熟的话,我肯定承受不了。天下的如母众生也造下了不少类似的恶业,他们又如何能够承受这类果报呢?不如让他们所造的恶业,和我自己所造的恶业,都汇集一起由我来承受吧!”观想他们的贪心及其业报化为黑色烟雾,完全无遗地融入自己心中,因此而消除我爱执,众生的贪毒及业报也得以净除。当你生起嗔心、愚痴的时候,也要进行这样的观想,把嗔心和愚痴等烦恼转成无嗔之善,无痴之善。
如果对于三毒境已经作下恶业,那又怎么办呢?你这时也要想:“这世上有许多众生,他们也和我一样造下了这种业。他们因此而应当承受的苦报,统统都由我来取而代受吧!”因为善业和恶业的唯一区别,就在于是否利他。凡是利他的就是善业,哪怕杀盗淫妄,只要发心和结果是利他的就是善业。通过上面的思维和观修,我们就能把贪嗔痴等烦恼恶业,在生起的同时就给予净化,并转化为善业。所以说烦恼越多,是不是转化成菩提也就越快?即使我们没有证悟空性,“烦恼即菩提”的境界,在这里是不是也能有所体现?只要掌握了这个修心的要诀,我们就不必再害怕自己烦恼粗重,不用再去压制自己不让烦恼生起。因为烦恼的生起,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修善的机会。
总而言之,我们修持菩提心,不管是上座还是下座,时时处处的心态都是利他的,都是为了转我爱执为他爱执。这是修心的总原则。
为不忘念彼 威仪尽诵持
为了时刻不忘对治我爱执,我们随时都要提起正念,在处于行站坐卧等各种威仪的时候,都要尽量诵持修心的口诀。例如《实鬘论》中的“苦愿自取,善愿他成”等等,任诵哪一种都可以。我们有的人喜欢各种咒语,认为咒语有着神秘不可思议的力量,可以解决各种问题。如果能有这样一种咒语,只要诵持它,就可以断除我爱执而生菩提心,这是不是最为殊胜?那么这个菩提心的口诀,就相当于这样的神奇咒语。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专修法门,如同我们平时的计数诵咒那样,整天念诵,行站坐卧都不忘失。你只要长期这么念诵,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心态自然会变软,慈心悲心自然会生起。尽管刚开始时不是那么真切,但是你经过长期熏陶,形成一种惯性力量,造作的观想最终也会成为自然流露。
咒语的主要用途在于净化心灵。就净化心灵来说,这个修心口诀不亚于最殊胜的明咒。并且其它咒语你未必能修得相应,未必能发挥出咒语的真正力量。而这个修心口诀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只要诚心诵持,必然会有所收获。譬如有的人极为重视自己上师的心咒,认为心咒最具加持力,能快速和上师取得相应。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你长期念诵这个修心口诀,就一定能和上师相应。因为真正的相应在于“心心相应”,作为上师来说,他把整个生命都融于慈悲利他的菩提心中,你也修持菩提心,彼此不就直接融为一体了吗?否则的话,我们仅仅念诵上师心咒,除了获得少许加持之外,也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即使是诵持任何本尊的各种明咒,我们也要带着菩提心来念诵,这样才能快速获得加持。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诵咒不灵,认为其功德介绍都是夸大其辞。其实不是咒的问题,关键在于你少了一个菩提心。你看看那些印藏的大德们诵经,非常低沉有力,从咒音里你能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悲心,有那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这就在于菩提心的摄持。他们修法的时候,一般都是把父母众生观想在身边,观想带领他们一起修法,以一种救度众生的心全力念诵,因此能发挥出咒语的力量。这方面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就是当你悲心生起来的时候,诵咒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所以说,菩提心是一切密法的命脉,是整个大乘道的中心。
那么诵持这个菩提心的口诀,有什么样的功德呢?经典中这样比喻:三千大千世界都遍布珍宝,用这些珍宝供养十方诸佛,还不如修菩提心一弹指间的功德。你想想这个功德有多大!我们现在如果没有财物供养的话,知道应该如何进行供养吗?就这么观修菩提心!用菩提心来作供养,这是对佛的最大供养,也是对父母众生的最大报恩。因为诸佛视三界众生犹如自己的独子,时时加以护念和救度。众生幸福欢乐,诸佛就会感到喜悦,众生受到伤害,诸佛就会忧伤难过。所以对佛最大的恭敬供养,就是关心利乐众生,明白吗?
但是你千万不要以此作为借口:“我以后就专发菩提心供养!”而不去付诸于实际行动。比如看到别人饥寒交迫,本来给点衣食就能解决,你却偏偏跑到佛前去发心祈祷,貌似慈悲地说把功德回向绐他,这不是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吗?你这是嘴巴在发心,一点也没有体现出真正的菩提心,哪里有什么功德可言?
我们在发菩提心的同时,应该尽力去做,去广行六度四摄。大家一定要明白,大乘一切修持的心要,都是针对我爱执来的,都是为了对治我爱执。譬如有的人向往闭关,希望能整天打坐入定,认为这才是修行。但是你要记住一点:如果我爱执没有获得对治的话,这个关就闭得没有太大价值,对于成佛没有太大的意义。曾经有一个年老的出家人,总是喜欢到水边去修行。每次刚准备好要修法时,就会发现水中落入了几只小虫,于是他放下手中的法本,从水中一一捞出这些小虫。紧接着正准备修法时,又发现有其它小虫落入水中。就这样日复一日,所有的时间都被用于打捞小虫。别人听说了这样的情况,就劝告他:“你可以换个地方修呀,或者干脆闭眼不理它们。否则,你什么时候才能修持有成呢?”他回答说:“是的,如果我能毫不顾及外界,修法也许会有所进步。可是我每天修菩提心,发愿要利乐一切众生,却看着这些众生溺死在面前,毫不关心,这不是自欺欺人喝?”所以,修行一定要针对我爱执来修。
前面讲了世俗菩提心的“自他相换”修法。总的来说,需要先思维我爱执的过患,他爱执的功德,这就明确了修法的方向。然后从多种角度思念众生的恩德,以生起悦意慈心。生起慈心后,就可以按照先从自身取的次第,配合呼吸而修取舍,为众生拔苦施乐,在取舍的过程中拓展悲心。配合悲心就能真正生起菩提心。
我们大多数的学佛者,不是认为菩提心不重要,就是把它看得高不可攀。实际上,如果你按照这样系统完整的次第,逐步而修,很快就能生起菩提心的合格证量。许许多多的修行人,那些成就者们,他们就常常闭关来专修这种“自他相换”的菩提心。
菩提心生起的合格证量,就是再也没有一丝一毫自利的念头,你时时刻刻所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让众生离苦得乐。这种心情,就像母亲见到独子掉入烈火中一样的迫切。于一切时处,不管见到何种有情,都能毫无造作地任运生起悲悯之情,发愿将他安置于究竟涅槃的大乐境。这时才是真正菩提心的生起,这时就可以礼敬您为菩萨了。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大家,可能大部分人都感到惭愧。我们的菩提心大多都不合格,可我们还整天幻想着即生成佛,然后修得不亦乐乎,你说我们在修什么?没有菩提心而妄修密法,这对于成佛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徒然浪费时间和生命!
但是你不用担心,格鲁派有一套系统完整的修心方法,能让我们快速生起菩提心的证量。它把“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换”,乃至于密法里的果位发菩提心法,都可以融在一座法之中来修,把这所有修心的精髓都结合在一起,你修持它,不生发菩提心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修持菩提心达到合格,需要经过通达、造作、无造作三个阶段。菩提心的真正生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常都是要先通达理论,然后进行观修,产生造作的菩提心,不生也勉强令生。经过这样的长期修持,菩提心就会形成一种惯性,不再需要造作的观想,自然能任运生起。这时就产生了真正的菩提心。菩提心生起之后,佛果就在掌握之中,一切修持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否则任修什么法,对不起,通通都与成佛不相干。
二、修胜义菩提心
前面讲的都是世俗菩提心,只有经过如理观修。我们才能真实生起菩提心。否则的话,我们仅仅念一句话“为利有情愿成佛”,不过是口头菩提心而已,知道吗?心中并没有生起真正的证量。但我们还应该明白,即使真实生起了菩提心,这种菩提心也还是世俗菩提心,还要继续往下修持,才能证得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就是空性,唯有空性才能破除无明,这是解脱的唯一津梁。但是在实修空性之前,世俗菩提心一定要具备,否则难以证悟空性,因为缺少福德资粮的基础。前面讲了关于世俗菩提心的教授,就是在为胜义菩提心奠定基础。严格来讲,只有在世俗菩提心摄持下的空性才是胜义菩提心,因为小乘的罗汉也能证悟空性,但那并不属于胜义菩提心。
只有世俗菩提心修合格之后,具备了一定的福德资粮,我们才能放下执著修证空性,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先有所住而修善行,执著于行善,纯熟之后然后再离相修善。比如修布施的时候先执著于布施,培养成一种本能的习惯,然后再用空性进行观照,认识到布施的自己、所施的对方、所施之物,都没有自性,从而放下执著。如果根本就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而空观布施,妄谈空性,是不会有什么意义的。
大家一定要在世俗菩提心合格之后,紧接着才能修胜义菩提心。如果连世俗菩提心都没有修到合格证量,没有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对于这样的人是不能宣讲空性的。因为没有广大的福德,就没有足够敏锐的洞察力来理解空性。甚至你会把它理解成一个相反的东西,认为既然万法皆空,那么修行还有必要吗?既然善恶都没有自性,那么我为何还要止恶行善?这样不但没有功德,反而会导致我们的堕落。
阿底峡尊者进藏的时候,有两个印度的小乘僧人过来求法。尊者向他们讲空性,讲到人无我的时候,他们还能勉强接受。但是讲到法无我的时候,他们一听就吓坏了。赶紧掩住耳朵:“尊者您快别说了,这太恐怖了,太恐怖了!”阿底峡尊者后来感叹地说:“这是由于没有积聚福德资粮的缘故,所以理解不了空性的真义。”《金刚经》也讲到这个问题:如果有人能闻此空理,而不惊不怖不畏者,实在是非常的稀有难得。唯有“持戒修福者”,才能“于此章句,能生信心。”此人不止在一佛二佛前种过善根,而是已在“无量千万佛”前种过善根,现在才有听闻受持的堪能。
我们还没有证得空性之前,有这么一句话要记住:“宁执其有,不执其空。”执其有,你还可以修善积德,受生到人天善道。如果执其空,就有可能成为断灭论,认为什么都没有了,善和恶也没有了,于是你可能胡作非为,结果只有堕入三恶道。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对于不具足根器者,这个空性还是不说为好。密乘根本戒中也有这样的要求。下面的胜义菩提心就不作重点教授,当大家的出离心、世俗菩提心都修到合格证量之后,我们再来详细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得定间应密 视诸法如梦
应观无生性 对治自然解
世俗菩提心的修持稳定之后,紧接着应该修胜义菩提。虽然我们修持世俗菩提心,为众生的苦难而悲悯难过,但是不能过于执著,否则的话悲心也会成为一种障碍。要进一步认识到:众生尽管苦无边,但这是一种虚幻的现象呀!正如我们看电影或戏剧,看得非常真切,心情随着剧情的变化而起伏,并为之流下同情的泪水。然而这是编导虚构出来的,哪里有什么真实的情节人物?你说你哭什么呢?通过演员、道具等诸多因缘的和合,屏幕上才产生了这些影像,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真实的人物场景,为了一个虚无飘渺的东西伤心难过,你说这不是太愚痴了吗?我们的现实人生和这些有什么区别呢?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众缘和合而产生的假象,只不过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而已。可是我们太投入了,忘了这是在演戏,把它执为实有的东西,一切烦恼痛苦也就产生了。如果清醒过来,不再以假当真,那么你当下就能获得解脱。
如何进行具体的观修呢?这里有一个窍诀:“视诸法如梦,应观无生性。”就是说一切山河大地、有情众生等等,要把这一切显现都视如梦境。我们常常说人生如梦,梦中有没有呀?确实是有,可是梦醒以后什么都没有。在梦中梦见吃烤鸭,你也会垂涎欲滴,吃起来也同样有滋有味,醒来后却什么都没有。所以称它为“无生”。这个东西根本就没有产生过,自性本是无生,它是由于内心迷乱而产生的一种错觉。
现实和梦境有什么区别呢?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众缘和合的产物,都是内心迷乱的显现。梦境是习气导致内心迷乱的显现,现实是业力导致内心迷乱的显现。你分析它的自性,仍然如同梦境一样无生,所以说应视诸法如梦。
但是我们却不这么认为,我们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是坚固的,它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有一个独立永恒的自性存在。这种执为“实有”的意识,正是束缚我们心灵自由,导致我们产生一切痛苦的根源,修持胜义菩提心,就是要破除这种错误知见。
其实你观察它的自性,仍然如同梦境一样空不可得,是内心迷乱产生的错觉。有一次,密勒日巴尊者见到几个弟子在辩论空性,就问他们:“物质是坚固的吗?”弟子回答说:“是!”于是密勒日巴显示神通,从岩石中穿过无有障碍。然后再问他们:“虚空是虚无的吗?”弟子还是回答说:“是!”密勒日巴再次显示神通,在虚空中走路如履平地。如此,就彻底破除了他们执为实有的观念。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也是这样,把你认为坚固的物质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是什么?只能看到分子原子吧!再深入下去,也只是几粒电子在旋转,形成一团电子云。要是再深入观察呢?科学可能暂时无法解答了,但佛法里已经揭示了答案:什么都没有。你找不到一个能独立存在的最小单位,根本就没有独立的自性。
如果体悟到了这一法理,体悟到万法本无自性,我们就会从无明的迷梦中清醒过来,这时就证得了“无生法忍”。从醒了的角度说,这一切现象就犹如梦境,是我们内心迷乱的产物。真实的东西从来就没有产生过,也就是说,诸法的自性本是无生。
我们沉沦于轮回苦海,不是执著诸法实有,就是执著空洞无物。其实说有说空都是一种偏见,应用“视诸法如梦,应观无生性”来对治。说有,是从梦中的角度来说,诸法是如梦境般的存在而非实有;说空,是从已经醒了的角度来说,诸法本无自性而非虚无。当醒与梦的对立消融于一元化之中,在见到梦境有的同时,能体悟到当体即空,执著无物,才算获得了空性的证悟。
通过观修胜义菩提心,就能对治空有二边,破除我们执为实有的颠倒意识,从而获得解脱自在。
既然明了人生如梦,那还有什么需要执著的呢?就如同做梦一样,当你做恶梦,梦到被猛兽追逐的时候,你之所以极度恐惧,拚命逃亡,是因为你把梦境当成真实的了。如果你能当下了解到:“这不过是做梦而已!”你还会那么恐惧吗?你一切的痛苦也就荡然无存。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并不是太难,但要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有人说:“我也知道人生如梦,可我还是执著!”这就涉及到理解和实证的关系,需要在禅定之中进行如理思维,把这种理解升华为直觉的观照,你才能产生解脱的力量。
空性并不是指一切事物都消失不见了,在空性的境界中,种种现象仍然可能出现,但都如同梦境般虚幻而不真实,在这样的认知下,你就不会产生任何执著。由于没有执著,你的一切焦虑恐惧也就无从生起,就可以解除一切烦恼痛苦。正是因为不执著,你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来利乐众生,自然任运而洒脱。
道体住赖耶 中间如幻士
这是指上座时安住于中观正见,定中无色无相犹如虚空;下座后修幻化,于有色有相中视诸法如幻显现。
我们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像什么呢?都如同幻化!幻化大家不一定见过,但有时候能看到魔术表演,那个幻术师就相当于魔术师。他能用木头和石块,经过念咒以后幻变成牛马等动物。他自己明白这是幻化出来的,而别人看到的却是活生生的牛和马,这就是幻化。有没有呢?本体是没有的,并没什么真的牛马存在,但是经过他的幻化以后,就能显现出这种种现象。其实我们看到幻化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比如沙漠里的阳焰之类,大自然幻化出各种逼真的海市蜃楼,看起来非常真实,常常欺骗了人们的眼睛,认为前方真的有水有草,跑近一看却什么也没有。这只是一种幻化出来的假相。
如果能体悟到这种如幻的本质,我们解脱就有力量了。我们常常看见美色就贪爱,看见不如意就嗔恨,这都是没有了悟空性而导致的过患。当你体悟到这一切显现都如同幻化,都是虚幻不实的,那么你还会贪爱什么?还会嗔怒什么?譬如你看某一个人不顺眼,是因为你把他当作了实体来对待,如果你把他看成是幻化的,视为一种缘起的假相,你还能看到他就不顺眼吗?肯定不会了。就像一阵风把沙子吹到你眼中,你会看风沙不顺眼吗?它们无心无意无思无想,所以你不会起嗔心。其实人与风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众缘和合而成的现象。可是我们认为人就是和风沙不一样,结果你恨人而不恨风沙,这不是很愚痴吗?所以我们要想获得人生幸福,要想获得心灵解脱,片刻都离不开空性智慧的指导。这是我们在轮回苦诲中,最殊胜有力的护身符。
这是讲了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修:“视诸法如梦,应观无生性,对治自然解”是观修,即对诸法无自性的空性,通过观察修进行如理的思维抉择。“道体住赖耶”是住修,即通过观修获得空性的觉受之后,一心安住于空性而修。“中间如幻士”是讲出定后如何修,应视诸法如幻而修。
对于胜义菩提心方面的内容,可以参阅相关教授来加深理解,这里就不再多讲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修心七义论》有多种版本,因为传承不一样,各版本的科判、次第和讲解略有差别。特别是在胜义菩提心方面,各教派因为见地不一致,阐述的深度也不一致。比如其它版本中还有“乱境观四身,空护为最上”等修法。也可以从唯识的角度来讲解“视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等等。但在格鲁派的传承里,是以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来讲解,应该是阐述得最为究竟彻底的。金洲大师在早年执持过唯识的见地,晚年的时候进入了中观见,因此可以按不同的见地来阐释。
罪满情器时 违缘转道用
在这个各种罪业充斥的五浊恶世,如何将违缘转为道用呢?违缘就是种种不顺心的事,与自己意乐相违背的事。比如身体有疾病,命运有坎坷,事业不顺利,婚姻不美满,学法没资粮等等,这些都是违缘。但是你不用担心,密法里有各种对治的方法。譬如身体有病可以修药师法,婚姻出现危机可以修怀柔佛母法,学法没资粮可以修财神法等等。所以密法是不是像个百宝箱呀,你想求什么就有什么。乃至于想升官,想谈恋爱,想求生子,都有相应的法门来满足你。因此有人喜欢寻求密法里的各种事业法,认为可以对治各种违缘,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然而我们的违缘实在是太多了,要是能有一种方法,可以从根本上对治,把所有的违缘都能全部破除,岂不是更为殊胜难得?我们如果获得这样一个法门,是不是就可以一生平安了!
这个转化违缘的根本之道,分为“意乐转变法”和“加行转变法”两种。我们先讲意乐转变法。
无论遭遇任何逆境,我们都不要搅乱喜悦的心情。因为闷闷不乐不但无济于事,还会使人失去很多有益的善行,道理就是如此简单。如果问题还可以补救的话,就像一件物品虽然摔坏了,但是还可以修补完整,那么何必再对这种灾难生气烦恼呢?因为它还可以补救呀,应该为之感到庆幸才对。如果问题已经于事无补,我们生气又有何用呢?因为已经不可挽救了。
当我们遇到违缘的时候,纵然心里不高兴,也是无济于事,应当设法转违缘成助缘。譬如受到别人打骂伤害的时候,我们应该进行如下思维:
首先,要把身心所受的一切痛苦视为消业,是在消除我们自身的恶业。因为业果的一个原则是不作不受,如果没有我过去造下的恶业,根本就不可能感召来现在的痛苦。这个恶业是怎么造成的?是自作不是他作,是因为我爱执而造下的。有了我爱执就有烦恼,有了烦恼就会造恶业。这个恶业要是成熟的话,我会不会堕入三恶道呀?肯定会!因为业能增长,等到它成熟的那一天到来时,说不定已经增长到足以令我堕入三恶道的地步。三恶道那么可怕,可是经过他的这么一打骂,就把我的恶业罪障消除了,从而关闭了进入三恶道的大门。尽管现在的打骂确实让我感到痛苦,可是相对以后业报成熟了的痛苦来说,现在这种痛苦显然就轻多了。他现在打骂我是重业轻受,虽然暂时受苦,却免除了以后堕入三恶道。这实在是太幸运了,我应该欢喜承受才对,怎么还能嗔恨他呢?
其次,当我遭受这种种痛苦的时候,天下那么多的如母有情,又有多少正在遭受和我同样的痛苦呢?我对这点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们又如何忍受得了呢?因此,希望他们的苦全部移集到我所受的苦中,由我一个人独自代受,希望他们都能获得安乐。
再次,当痛苦来临的时候,想起自己过去修菩提心时,发愿要承受众生的所有痛苦,现在终于感受到了苦,这显然是我过去的悲心成熟了。但是,我过去是希望承受所有众生的一切痛苦,怎么现在才来这么一点呢?希望能降下更多的苦,我还有承受的能力,还能为众生承担更多的苦。这样观想就能变苦为乐,随喜自己过去的善业,恶果也变成了善行的助缘。
如此,认识到痛苦是过去造恶的结果,了解到修善是断恶的对治法,因而非常高兴地行持各种善行。痛苦就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如果没有仇敌带来痛苦和伤害,我们就不会对轮回产生厌离,同时也不会对众生产生怜悯。因为自己都没有感受到苦,又怎么能体会到别人的苦呢?显然就不会生起悲悯心。所以有痛苦有磨难,这正是修心的好处,我们理所当然要感谢它。正是为了解脱这个痛苦,我们才会走进佛法的大门。只要进入佛法的大门,就会有解脱的一天,最终必然能获得解脱。
因此,我们解脱的首要因素正是源于仇敌违缘。我现在得到这么多启迪,都是这个违缘所赐予的,它如同一个引导我们断恶修善的善知识,是我们修菩萨道的助伴,是促使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的良友。因此,我应该欢喜我的良伴违缘才对,又怎么能说它障碍了我们的修行呢?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是不是需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违缘?因为能激励我们修行呀!阿底峡尊者当初在西藏的时候,身边就有一个从印度带过来的侍者,既不会做事情,对尊者也不恭敬,经常发脾气。其他的弟子都劝说尊者,希望把这样恶劣的侍者赶回印度。但阿底峡尊者却说:“若没有他这样的弟子,我怎么修忍辱波罗蜜?这正是我的善知识!”于是这个侍者一直被留在身边。
这种对治我爱执的思维方法,是转一切违缘为道用的根本之道。我们的人生面临再大困难,通过这种方法都能化解。正如儒家常常讲的“仁者无敌”。难道仁慈的人就真的没有敌人了吗?不是的。至仁如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有提婆达多处处为难他。那为什么说仁者无敌呢?因为仁慈的人不会和自己过不去,虽然在外境上也许会有人和他敌对,但在他的心目中没有敌人。他视一切众生为慈母,面对一切违缘障碍,他都坦然接受,心中不起任何波澜,也就不会有仇敌能给他带来痛苦。
因为痛苦是由众多因缘聚合而成的,主要取决于你的感受和承受能力。你的承受能力越差,痛苦对你施加的压力也就越大;你承受能力越强,痛苦对你施加的力量也就越弱。如此看来,痛苦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对不对?如果痛苦是客观独立存在的话,那就麻烦了。医生动手术时打麻醉剂就不管用了,你再怎么施加外缘,也不会产生任何镇痛作用。
譬如面临同样的一个环境,每个人的苦乐感受不会一样,有的人感觉喜悦,有的人感觉烦恼,有的人则保持中性。在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心情呢?说明苦乐完全是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感受。这个主观感受是如何产生的?是意识里虚构出来的。不可能原本就有一个苦存在,等着我们去品尝它。就像有时候不小心受了伤,因为很忙,就随便包扎一下,也不会觉得怎么痛。等到放松下来的时候,才发现伤口的痛如此清晰,甚至心脏跳几下,这里就痛几下。所以说,并不是真有一个“痛”在那里等着你去品尝,它是你的感官功能、神经传递系统、心识等诸多因缘和合了,才会有痛的这个现象产生。这就表示痛只是一种缘起的假相,当我们执著它的时候,它才会出现并发挥作用。如果我们不执著,自然就不会有苦的感受,对不对?
所谓的违缘是相对意乐而言的,并不是指什么特定事物。符合自己意愿的就是顺缘,反之则为违缘,主要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标准。因此,我们要善于转变观念,观念改变了,违缘也会成为顺缘,带来的结果就不再是痛苦,而是一种喜乐空无的智慧。如寂天菩萨说:“一个人要想用皮革铺满整个大地,然后才出门行走,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制作一双皮鞋穿在脚上,不就等于盖住了所有的地面吗?”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人生中的一切坎坷,这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改变我们的心就可以了。只要调伏内心,就等于消灭了外在的一切违缘障碍,又何必费神去改变外境呢?不管我们的命运是如何坎坷,不管有什么样的违缘障难,通过这种方法来对治,我们都能获得一个自在快乐的人生!
我们得到这样一个修心教授,就有了改变命运的能力,对不对?我们的人生是苦还是乐,完全是取决于自己的观念。就像关在黑屋里的两个人:一个人透过窗户往上看,看到满天灿烂的星辰,他惬意地欣赏这一切;另一个人透过窗户朝下看,看到的是满地黑暗,他只好沮丧地叹气。所以同样一件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产生不同的喜乐和愁苦。如果对违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不管是受到别人的讥讽辱骂,欺凌打压,还是自己事业不顺利,家庭不和等等,我们都能够坦然面对。通过修心法转变观念,则面对一切违缘障难,都不会扰乱自己喜悦的心情。由于这个教法能转变违缘,永无烦恼,所以修心也被称作“快乐的泉源”。
遇缘即修习 四行胜方便
正如洁白的莲花是从污泥中绽放的,菩提心也是遍尝烦恼痛苦之后才产生的。如果没有对痛苦的切身体验,怎么会对苦难众生产生悲悯同情?没有经历违缘的重重磨练,怎么能圆满我们的持戒、忍辱等六度波罗密?所以,遇到违缘正好提供了修习的机会,我们就用前面讲的世俗和胜义两种菩提心来转违缘为道用。
前面讲的是“意乐转变法”,是从修心的角度来讲的。通过改变思想观念而把违缘转变为顺缘,这是从根本上进行对治。如果我们的心量不够广大,修心不够纯熟,就不容易做到这一点。那么没关系,你还可以配合修持以下四种力量,作为一个辅助的方便法门来转变违缘。这是“加行转变法”。
(一)积聚资粮
我们要修持的第一种力量,是积聚福德资粮。人们都希望逃避痛苦获得快乐,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快乐呢?什么才是产生快乐的因呢?快乐与幸福来源于善业。只要你多做善事积攒福德,就能改善命运。所以在遭受到痛苦的时候,我们应当明白:“痛苦其实是在警觉我,警觉我必须断恶行善,必须要播下快乐的种子。”有了这样的认知,就能精进于供养布施等善业,向上供养三宝圣众,向下布施穷苦众生,积极地去累积福德资粮。
供施就犹如播种,最后的收获如何,与土地的肥沃程度、种子的质量、播种的方式都有关系。一般来说,供养三宝的功德是最大的,三宝是最大的福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做得好一点。如果有好的东西却舍不得,故意用劣质的来供施,这就像播种时播下秕谷,肯定不会获得好的收成。有了殊胜的福田和好的种子,还要有正确的播种方式,才会获得更大的收成。这就是供施的心态问题。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供施呢?譬如同样的一粒善业种子,如何播下去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呢?应该怀着菩提心来做。这就相当于施加上好的肥料,功德会无限增值并且不漏失。如果是为了一己的利益来做,这个功德是很小的,很快就会干涸了。同时,如果用胜义菩提心来作摄持,观想受施的对象、所施的东西、布施的自己,这三者都没有自性。犹如在梦幻中行善事一样,这样你就不会产生执著。不执著就不会求回报,功德因此而变为无量。
积聚资粮的时候需要注意,如果因为福德资粮的积聚,反而使我爱执得以增长,那就与我们修心的本意背道而驰了。所以一切供施,都要以对治我爱执为目的。譬如供养上师三宝的时候,应当这样祈请发愿:“如果自己生病比较好,那么请加持我,让我生病;如果我病愈比较好,那么请加持我,让我的病痛得以痊愈;如果死亡对我比较好,那么也请求加持我,让我死亡。”把自己完全托付给三宝,灭除我们的希求和怖畏。
(二)忏罪净障
我们仅仅累积福德资粮还不行,这只是种下快乐的种子,而不能灭除身心的种种烦恼痛苦。那么痛苦是如何产生的呢?痛苦是往昔所作恶业成熟的果报。恶业是导致我们产生痛苦的内因。它障碍我们获得一切安乐,获得一切功德。要想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就应当努力消除恶业,进行忏罪净障的修持。
忏悔业障需要具足四种力量:l,追悔力。对无始以来所造的恶业,就像误服了毒药那样,生起强烈的后悔心。2、防护力。决定以后不造作此类恶业,这种防护的意识一定要具备。3,对治力。以净罪为目的而修各种善业,比如修习空性,或诵大乘经典,诵诸佛名号,诵明咒,修造佛像等等,以这些善业的力量对治恶业。4、依止力。要进行皈依和发菩提心,这是忏罪的依止力。因为我们造恶业的对象不外乎圣凡二众,即三宝和众生,那么净业所依止的对象也不离圣凡二众。对三宝的依止力是皈依,借助诸佛菩萨的力量,一切恶业都能获得净化。对众生的依止力则是发菩提心,许多恶业都是伤害众生而产生的,同样也能通过利益众生而净化。
佛法里净业的方法虽然有多种,但任何一种都离不开四力的摄持。这是总摄了一切忏业精要的教授。如果完全具足这四种力量,就可以忏除我们所有的恶业。即使仅仅具足其中一种力量,对恶业也能获得一定对治。恶业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当我们能认识到所犯的过错,并生起一个忏悔心,下定决心不再犯的时候,这个恶业已经获得了一定净化。然后再依止三宝的力量,配合修一些对治法,比如三十五佛礼忏,或百字明等忏罪仪轨,就可以将恶业彻底净化。按照经续中的说法,具足四力诵满十万遍百字明,能忏除过去生的一切恶业。即使每天诵二十一遍,也可以忏除当天的恶业。
(三)供魔
有时候魔障也会给我们制造违缘。魔是专门与修行人作对的,当我们在解脱道上有所精进的时候,魔类众生就会进行扰乱,制造种种违缘障碍,你伤心难过了,它就感到兴灾乐祸。虽然可以用种种威猛的密咒来暂时对治,但这并不是根本的方法。我们也不可以用嗔恨心来降伏,因为这样只能给自己带来恶业。并且魔也是如母众生呀!所以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之外,传统上一般都是进行供养,或者抛掷朵玛进行驱除。譬如用普遍都修持的烟云供养法,供养这些欠有宿世业债的魔障,就可以消除许多隐患,如果经常修持,所住的地方都是一片祥和。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你供养它,和它改善“人际”关系,它就不再与你处处作对,自然能消除许多违缘。
对于我们修心的行者来说,为了对治我爱执,供魔时你可以这样发愿:“我是修菩提心的行者,如果没有您制造违缘,我就不会生起道用功德。因此,您是我增上修行的善知识,所做的一切我都乐于接受,并以此圆满我的菩萨行。希望您能降下更多的灾害,让众生的苦难全都由我来代受。”
如果你不敢这样发愿,则可以进行祈祷请求,祈求它们不要制造灾害给你。譬如这样祈求:“我现在修行是为了利益众生,包括让您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希望您不要对我进行障碍,不要将这些灾难降给我。”你供养它,它就欢喜了,然后祈求它,它就不会再为难你。
(四)供护法
对于护法我们要尽量供奉,祈求护法的护持。在这恶业深重的末法时代,我们要重视护法的力量。要多多祈祷护法,使我们的一切修持得以圆满,一切违缘得以平息,一切顺缘得以降临。顺缘就是我们所期望的都能实现。比如学法没有时间,刚好单位放假,学法没有资粮,刚好单位发薪水等等。需要的东西能得到满足,这不就是顺缘吗?违缘则刚好相反,我们期望的得不到实现。比如想去闻法时却患病而不能起程,想修忍辱却找不到对境,这就是违缘。所以违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追求解脱的修行者来说,只要是有助于净化心灵的,即使烦恼痛苦也属于顺缘。如果不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反而增长我爱执,即使所愿皆成也属于违缘。
如何消除违缘圆满顺缘呢?多祈祷护法就可以了。护法的职责就是为我们提供修行顺缘,消灭修行的内外障碍。总的来说,护法可以分为世间和出世间两种。出世间护法通常是佛菩萨的化现,属于三宝的行列,可以作为我们依止的对象。世间护法大多属于一些世间鬼神,虽然不能作为依止的对象,但他们曾经发愿护持佛法,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也能 获得他们的帮助。
不同的教派,不同的传承,一般都有各自不同的护法。对于修道次第的行者来说,可以依止具誓法王、多闻天王、玛哈噶拉等五大护法,按照修持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护法来依止。修下士道时可以依止具誓法王。具誓法王也就是阎罗王,他是因果法的法主,有助于我们生起出离心。阎罗王和格鲁派有着殊胜因缘,他曾经直接化现为宗喀巴大师的侍者,随侍左右。并且大师本身就是阎罗王的真实化身,《忿怒尊胜王经》等许多经典都有授记,所以大师的教法又称为“阎罗教法”。阎罗王掌管着三界众生的生死,我们的命根就握在他的手中,现在奉为护法,提前建立起亲密关系,临终时是不是可以获得特殊的加持?这就是宗喀巴大师教法的殊胜。修中士道时可以依止多闻天王,他注重于护持行者的戒行,有利于我们修持解脱道。修上士道时可以依止玛哈噶拉,他是大悲观音的化现,是诸佛悲心的总集,有助于我们菩提心的修持。
关于护法方面就讲这么多。这里要强调一点,护法的职责是护持众生修持善法,修持解脱成佛的正法,故名为护法。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认为护法就像世人供奉的鬼神之类,只要供奉了就可以随便祈求,有的祈求护法加持事业功成名就,有的祈求护法帮助打击仇敌,如是等等。像这类世间法,乃至于危害众生的事情,护法能护持吗?大家要知道,修持护法的法门,并不是用来造作恶业,增长我爱执的。对于修心者来说,遇到违缘的时候,比如患病,通常是这样来祈祷护法;“我现在患了这种疾病,正好可以用来修菩提心,用来修持自他相换。因此如果生病有利,就请您加持让病更重一点吧,让所有众生的病都成熟到我身上!”但对于修心还不纯熟的人,我爱执尚重的人,对此会感到害怕和难以承受,这时可以按照常人的做法,祈请护法免除自己的病苦灾障。
摄教授心要 应修五种力
如果把修心的要诀作一个总结,那么有五种力需要修持:牵引力、善种力、对治力、修习力、发愿力。
(一)牵引力
牵引力就是发愿从现在起直至成佛,都不离菩提心的修持。在修菩提心的五力中,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力量。比如早上起床时就发愿,“我从现在开始,在今生的每一时刻,都要把我爱执转为他爱执,要以菩提心摄持我的一切行为。”
牵引力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动机。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都是要有一个动机,有了动机才会产生事实。所以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哪一种业最重要呢?从世俗认识的角度来说,是外在的语言和行为。我们认为身体的实际言行最重要,你一旦犯错,就有法律会进行制裁。但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你的思想动机更为重要,因为它起着主导的作用,是一切言行的“主谋”。我们一切行为都是先有动机,动机一旦产生,就会牵引着你为之奋斗,最后必然会产生一个事实。所以这个牵引力最为重要,我们未来的事业如何,将要产生一个什么行为,完全是由现在的动机所决定的。
我们既然知道这个动机会成熟,会导致事实的产生,那为何不利用它来成就一个善业呢!我们一般的动机,都是围绕着衣、食、名等现世利乐,要是把它净化了,就不至于造种种恶业。那么,我们每天应发什么愿呢?应发菩提心愿!有了这个希求菩提心的心愿,就能牵引我们进行菩提心的实际修持。
我们可以早上起来就发愿:“从现在起今后的每一天,我都要发菩提心,发愿承受众生的一切烦恼痛苦,把所有的快乐施给众生。要爱他胜己,每天同我爱执作斗争,坚决不随我爱执转。”如果你觉得一生中做不到,可以缩短为一个月。一个月不行,你再缩短为一天,乃至于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之内,我片刻不离菩提心的摄持。”这样先设定一个目标,一步一步地进行,按次第逐步拓展心量。
(二)善种力
善种力就是为了菩提心能在心中生起,并不断增长,就要尽力培植一切善行,尽力累积一切善业资粮。这是白善法种子力。就像为种子提供养分一样,这种善业的力量能促进菩提心的生长。
累积善业资粮的时候,要以前面的出离心为摄持。即人身难得,生死无常,业果不爽,轮回苦多等内容。如果对这方面有所体悟,生起出离心的觉受,我们还会不会继续造恶业?肯定不会了!也不会为了贪图眼前的暂时利益,而使所作善业流于现世的目的。你必然会考虑到自己应当跳出轮回,考虑到和自己同样处境的苦难众生——生发的必然是菩提心愿。
所以对于菩提心来讲,出离心是必须的加行,我们一定要重视出离心的修持。只有当出离心修到一定证量,你才会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认识到没有菩提心,所修的出离心不会圆满,不能达到最究竟的出离。反之,修菩提心时要有出离心作为基础,没有合格的出离心,就不会生起清净而坚固的菩提心。
(三)对治力
对治力就是集中一切力量对治我爱执,消除种种自利的思想。但这不像角斗那样有一个明确的攻击对象,我爱执是很难发觉的,唯有时刻观照内心,一旦我爱执有所表露,才能立即觉察并给予对治。为了生起对治的决心,我们要时刻警觉自己,警觉自己心里有一个贪心大王,这个贪心大王是谁呀?就是我爱执,我们修的一切功德都被它所贪污,而留下一切灾难和不祥,一切烦恼和苦痛。诸佛因为把我爱执转为他爱执,早就已经成就无上菩提。而我们因为有我爱执,至今还是凡夫一个。你想一想,涅槃的乐境是那样安详自在,而我们现在却痛苦多多,是推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是我爱执!这么一想,你就不得不对我爱执进行对治,就会时刻警觉着我爱执的出现,时刻准备和我爱执进行殊死搏斗。
(四)修习力
修习力就是要长期修持菩提心,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经过长期不间断地修持,就会成为一种惯性,每次修持的时候,就很容易进入那种状态。过去那些修行有成的大德,据说他们骑马的时候,在翻身上马的瞬间,就能将道次第作一遍“忆念修”。这是经过长期修持而形成习惯所致。我们对治我爱执也是如此,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感到困难,需要时刻观照内心,才能发现我爱执并对治,等到熟练以后就不难了。经过长期修持而形成习惯,成为一种本能的反映,那么不用很努力,我爱执也会自然而然获得对治。
(五)发愿力
发愿力就是修持任何善行之后,都要进行回向和发愿,使两种菩提心得以增长。通常是在晚上临睡前,将白天所作的善根进行回向,譬如念诵普贤愿王等各种愿词,这就是发的菩提心愿。
这五种力摄集了大乘一切修持的要旨。要想完整修持任何一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五种力的摄持。我们要想获得即身成佛。这五种力是必须要具备的。
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仪
按照这个修心的甚深教法,在临终时应当如何修持呢?我们应当修持上述五力。这是大乘往生法的心要教授。这五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平时善加培养,到临终往生的时候,它就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对我们的未来世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接下来就讲,往生时这五种力应如何修持。
对于许多修行人来说,往生净土是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但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理念,并不主张年轻时就修往生法。因为我们这个人身来之不易,还有更高的目标可以追求,可以向解脱或成佛的方向努力,怎么能轻言放弃,仅仅追求自己往生净土呢?往生法只是在死亡即将来临,修行尚未取得任何成就的时候,为了保障来世不堕落,而将心识迁往佛国净土,为来世安排一个好的修行环境。这时才以往生净土作为修持的主要目标。
在正式修持往生法之前,一般都要先观察死相,即死期已近的征兆。死相可以从身体的觉受、梦境、呼吸等方面进行观察,譬如经常梦见已故的亲人、吹气感热、呵气冰冷、掩耳时听不到气血流动的声音等等。如果出现了死亡的征兆,说明寿命将尽,这时就要赶紧修往生法,为迁识到净土作准备。如果死相尚不明确,可以通过一些修持来延长寿命。譬如依靠三宝的力量,修一些延寿的本尊法,或进行供养、布施、放生等善行,积累相应的善业资粮,消除恶业,就有可能延长一定寿命,遮止非时死等短寿因素。
如果经过这些修持也没有获得改善,则应当修往生法,争取受生到佛国净土等好的环境。总的来说,诸佛菩萨的净土有多种。每位本尊一般都有各自的净土。就是同一本尊,也因为众生的不同缘分,而有报身、化身等多种净土。往生净土的法门也很多,有依靠三宝的力量念佛往生,有依靠小乘的出离心往生,有依靠大乘对空性的证悟而往生等等。对密乘来说,有修持迁识法往生,修持上师瑜伽往生,也有修持本尊法往生等等。还有通过药物等外力往生,深道和速道往生等多种往生法。
我们在没有获得证悟之前,通常都是往生诸佛的化身净土。在往生净土的诸多法门中,相对于其它往生法来说,大乘往生法是最为殊胜的。它摄集了一切往生法的精要,以修持五力为资粮而往生,蕴含的种种教授极为深奥。如果没有这五力的摄持,我们纵使修持其它往生法,也难以达到所期望的目的。
譬如依靠三宝的力量而往生,这在汉地极为普遍,即通过念佛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念佛虽说可以往生净土,但前提是必须具足信愿,念至一心不乱。我们平时诵经念咒时都妄念纷飞,临终时还能保持正念分明地念佛吗?许多人不到临终就因为业力现前,陷入昏沉,失去正念,又怎么能想到忆念阿弥陀佛呢?这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容易!
还有许多人都感兴趣的颇瓦法。即通过风脉明点的运行,使心识融入上师本尊的智慧心,迁识到本尊的清净剩土。这是大家常用的颇瓦法。修这种颇瓦法并不困难,一般来说只要有虔诚的心,很容易修出迁识前兆。人们通常对这种迁识法很重视,并将出现迁识前兆看作了不得的事情。那么仅仅依靠颇瓦是不是就一定能往生净土呢?也是不一定的。虽然能减轻四大分离的痛苦,往生善道,却不一定能往生到净土。大家修过颇瓦法的,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是在你的神识想往生净土的时候,如果恶业没有被净化,就会像石头一样拽着你往下坠,恶业是往下坠的一种负面力量。就像鸟儿想往天上飞,可是在它脚上拴了一块石头,它能飞高吗?肯定不能。我们迁识往生也是如此,如果神识受到恶业牵引,又没有强大信愿作动力,怎么能上升到极乐世界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大多数都只能转生善道而已。
要想仅仅依靠颇瓦法往生净土,这是相当艰难的事。我们如果恶业深重,那么姑且不论颇瓦后能否往生,就是临终时还能不能正常修法,这还是一个问题。颇瓦法一般只能在临终时使用,在临终的刹那,通过修颇瓦法把神识导向净土。平时如果不注重积福净罪,我们怎么能保证将来有一个善终?即便寿尽而亡,临终时又能否保持一个清醒的神智来修法,正常发挥颇瓦法的效用呢?这都是往生净土会遇到的障碍。
那么,我们能不能在活着的时候,神智清醒的时候就修法迁识往生呢?这更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已经灌过顶的,这个肉身已为五方佛所守护,因为需要依靠这个身体来成佛,它已经是属于本尊的,属于众生的,我们没有擅自处置的权力。如果因缘未到或寿命未尽,就擅自用颇瓦法往生,相当于杀本尊的过患。并且这是属于自杀行为,在戒律中是不允许的。不但往生不了净土,反而会因此恶业而下堕地狱,这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对于想投机取巧者,必须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
如果利用大乘往生法这个特殊教授,即使不经过颇瓦这样的苦修,我们最低限度也能往生善道。它总摄了一切往生法的心要。如果离开了大乘五力的摄持,你仅仅修颇瓦法,是不可能成功往生净土的。
大乘往生法的修持重点也是五种力量,五力的名称和前面相同,但在具体的运用方面稍微不一样。对于这些基础的东西,大家应该学习和掌握。
(一)善种力
按照大乘往生法的五力教授,首先应修白善法种子力。在临终之前要广积福德,修持供施等各种善行。特别是要把自己拥有的衣、食、资具等财物布施掉,断除贪著,同时也是培植福德资粮。这是一种白色的能量,白色象征善法,能推动着我们上升到善道,所以叫白善法种子力。
临终之前必须要放下一切,把财物转化为福德资粮。通过修持这种善业的力量,来世的状况就能获得一定改善。如果是在死后才由家人布施,自己只能获得很少的福德,要想改善处境就相当困难了。因此不管平时再怎么吝啬,死之前也一定要这么做。都快咽气了,难道还紧紧抱住钱箱不放?死后还不是让别人都给拿走了,黄泉路上是带不走分文钱财的。但是通过供施等善业,把钱财转化成福德,就能成为我们死后的资粮。
供施的对象通常称为福田,福田不一样,感召的功德大小也不一样。譬如我们在贫瘠的土地和肥沃的土地上,分别播下同样的种子,最后的收获是不会一样的。供施也同样如此。一般来说,供养上师三宝所获的功德是最大的,其次是需要帮助的贫苦众生,以及恩德深重的父母等等。比如同样是布施一元钱,布施给乞丐要比布施给有钱人的功德大,布施给僧人要比布施给普通人的功德大,布施给持戒僧人要比布施给普通僧人的功德大。如果对方是已经见道的圣者,比如罗汉、菩萨等等,则供施后获得的功德更大。但菩萨通常化现为各种形态利益众生,化现一些平常相,凡夫是没有智慧来辨别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供养到这些圣者呢?传统上一般是普遍供僧。一个寺院那么多僧人,如果其中有证悟的圣者,通过普遍供僧,肯定也能供养到他们。
(二)对治力
临终之前必须对治你的恶业。恶业是导致下坠的负面力量,必须铲除,我们才能自由地往生。因此平时就要善加忏罪净障,尤其在临终时更为重要,否则即使本来能往生的,也会因为业障而往生不了。
那么如何对治恶业呢?对于已经进入密乘受过灌顶的,临终前可以请求上师重新灌顶,消除违犯三乘律仪的过失。一般来说,如果能在死之前获得灌顶,得到救度的机缘是比较大的,因为这时一般不会再犯戒,你已经没有时间来犯。对于没有获得灌顶的,可以依照四力教授,修持三十五佛礼忏,菩萨堕忏,或者百字明等等,都可以用来忏除恶业。
此外,我们对世间的贪恋也要对治。如果有贪执世间的念头,是不可能顺利往生净土的。过去曾经有一个僧人,他在生前把钱藏到墙缝里,由于放心不下,结果受生为蝎子守护在钱袋上。其他的僧人晚上睡觉时,总听到墙里有数钱的声音,扒开墙缝一看,发现是一只蝎子趴在一堆钱上。再用智慧一观察,得知这是过去一个僧人由于贪心而转生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这种贪心的后果是多么的可怕!
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死之前,一定要断除对世间的贪恋。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什么东西都带不走,就连自己这个身躯也要舍弃,还有什么值得贪恋的呢?所以要放下一切,了无挂碍,才有助于我们顺利往生。这方面有个有趣的故事,曾经有个爱吃油酥的老僧人,他临终时由于贪著油酥,久久不能咽气,死得非常困难。贡唐大师就善巧地对他说:“你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吧,那里的油酥可好吃了,比我们寺院里的味道还好!”于是老僧人一心向往净土,放下了对世间油酥的贪著,在大师的加持下终于顺利往生。
我个人认为如果平时就准备好遗嘱,随时有和死神见面的思想准备,就不至于对世间太贪著,死亡来临时,不至于放不下生前的一切。因为生命是无常的,没有人可以肯定自己一定能活到老,什么时候走并不知道,若能提前把要交代的事都处理完毕,死的时候就不会有牵挂,不会对往生产生障碍。我对自己的遗嘱是早有准备了,就是在临死之前,把所有钱财布施掉,而不给弟子们积蓄任何财物,只给他们留下四个字:慈悲喜舍——这是作为大乘行者应具的风范。所以,我个人从来就没有积蓄过什么财产,即使有时弟子供养了,也随后用于造像、印经、放生,或供养上师三宝等等。无常随时都会来临,积蓄财富有什么用呢?还不如用来做功德,转化为福德资粮,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在财富。
(三)牵引力
死之前要修持牵引力。牵引力就是发愿在中阴阶段,也不离菩提心的摄持,不忘修持“自他相换”的教授。就像我们晚上睡觉前,如果发愿第二天几时起床,到时候就会准时醒来一样。我们在临终之前,如果发下修持菩提心的愿望,它就能牵引着我们在中阴阶段,也能自然生发起利他无我的菩提心,进行自他相换的修持。
牵引力需要在平时就不断训练,才能在临终时发挥出力量。譬如我们在每天临睡前,就可以有意识地发愿,发愿即使在睡梦中也不离菩提心的修持。通过种种方便来训练牵引力。甚至你可以这样发愿:“生命是无常的,死神时刻都会来临,我现在闭上双眼,不知道明天是否还会醒过来,也许下一刻就踏入了中阴的旅途。那么希望我在中阴阶段,乃至未来的一切生中,都不离菩提心的摄持,仍然在为如母众生拔苦施乐。”这种牵引力如果足够强大,就能牵引着我们在梦中也不忘失菩提心,也能自然而然地生发菩提心。
我们平时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形成一种强大的惯性力量,临终时就不会惊慌失措。即使死亡来临了,也能习惯地发下菩提心愿,牵引我们在中阴阶段不离菩提心。一旦生发起菩提心,就能保证我们远离恶趣的苦难。释迦佛在因地的时候,有一次受生到热铁地狱,服役时和地狱的一个众生共同推车,不能有丝毫停顿,否则就会受到狱卒击打。释迦佛见到同伴已经疲惫不堪,对他生起了难忍的悲心,于是请求狱卒:“让我代替他独自一人推车吧!”狱卒愤怒地说:“他作业自受,你如何能代替?”然后用铁锥猛烈击打释迦佛。通常来说,地狱众生是即死即生,直到业报受尽方能出离地狱。但释迦佛并没有原处受生,由于这一念自他相换的功德,他得以受生到兜率天,脱离了地狱的痛苦。
(四)发愿力
人们通常都是发愿往生佛国净土,只考虑自己离苦得乐。如果按照大乘五力的教授,则刚好相反,临终时应当这样发愿:“愿一切众生死亡时的痛苦,都由我来代受;顾他们远离一切痛苦,获得无上安乐!”这就是发愿力的修持。发愿将一切有情的痛苦和罪障,都成熟到自己身上,发愿能生起利他无我的菩提心。
临终时的发愿是非常重要的。不管生前造了什么恶业,只要死亡那一刻的心念清净,就可以牵引我们上升。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带着女儿,在大海上航行时,船沉没了,她们彼此都想救拔对方,母亲心想:“宁愿我舍弃生命,也要把女儿救上来!”女儿也想:“宁愿让我沉下去,也要让母亲获救!”结果怎么样呢?是不是出现了奇迹?没有!俩人最后都死了。但是,由于她们死之前都有爱他胜己的念头,依靠这种自他相换的力量,她们的神识得以往生兜率净土。
死之前的这一念是相当重要的,大家一定要净化种种不善心,避免产生负面的情绪,而影响到来世的幸福。这需要在平时就注重修心,培养成一种习惯,死亡来临时也能不忘自他相换。否则的话,即使你生前造了很大善业,本来应该受生到一个较好的地方,却因为死亡的刹那是嗔怒心,这一念的嗔怒就会牵引你下坠,甚至堕入三恶道。所以说,死亡是对我们一生修行的最好检验,真正考验你修得如何的,就是在死亡时的那一刻。就像上学一样,我们多年寒窗苦读的成效如何,就在于考试的那一刻。为了临死前的这一念,我们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
(五)修习力
我们平时精熟于菩提心的修持,到生命临终的时候,因为长期修习的惯性力量,就能在菩提心的摄持下往生,决定能往生到殊胜善处。
死亡时应该有一个好的威仪。要像释迦佛涅槃时那样,采用狮子卧的姿式。狮子卧就是右侧而卧,双腿微曲,左手置左腿上,右手作枕托腮。这里涉及到风脉运行的甚深奥义,有利于生命能量的收摄,对迁识往生有很大的帮助。大家平时就要纠正不良卧姿,采用狮子卧的方式,养成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然后借助呼吸修自他相换:吸气时观想将众生的苦都化为黑烟,吸入自己体内代受;呼气时将三世善根都化作光明,回向给天下的如母众生。伴随着这种自他相换的修持,将整个生命融入菩提心中而往生,体现了真正的大乘行者风范。
以上是这个大乘修心法的临终教授。一般而言,佛法里有许多关于临终往生的教授。但在这么多教法中,没有一种能比此法更为高深的。造这部论的伽喀巴大师临终之前,也是按照此法的教授进行修持。他想到最苦难的地狱去度众生,结果却显现出净土的境界。我们一般人则恰恰相反,整天追求独自往生净土,最后却往往是地狱显现了。
修心达到什么程度算是合格呢?就是消除我爱执,消除—切自利的思想言行。具体的表现就是自己问心无愧,恒常保持一个欢喜心,即使面对违缘逆境,也不扰乱自己喜悦的心态,在散逸的时候,也能时常保持净观等。
诸法归一要
判断修心达到证量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在一切闻思修中,都要审视我爱执是否已经获得对治,以此作为衡量修心的标准。我们现在之所以是凡夫,就是因为有我爱执的存在,如果消灭了我爱执,就成佛了!我们一切修持的要点,都是针对我爱执而来。
“诸法归一要”,就是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都可以归结为对治我爱执这一要点。佛说一切法,都是为了众生能究竟离苦得乐,而离苦得乐的唯一途径,就是摧毁我爱执。所以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归结为这个修心法。这是一切佛法的心要,是我们衡量法与非法的天平。我们的修持能否成为正法,就在于是否能对治烦恼。如果不能对治烦恼,我们即使修出能上天入地的神通,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老鹰也能在空中飞行,老鼠也能在地下行走,我们还能比它们更擅长这些吗?不管我们修了多长时间,都要随时检查我爱执是否消融,烦恼是否减少。修法以后烦恼减轻,那就是修心纯熟的标志。
如果经过了几年的修持,烦恼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为严重,那么不用抱怨是佛法出了问题,应检查自己修行的目标是否正确,是否以对治烦恼为一切修持的中心。佛法本身是有益无害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正确领会要旨,自然无法获得真正的法益。错误的修行就如同面对美味的食物,我们不是用嘴来食用,那么肯定尝不到美味,虽然食物本身是甜美的,但问题是我们没有正确进食。所以大家要切记,佛陀所传的一切教法,最终都是为了断除我爱执,如果我爱执在减弱的话,说明你的修特便是正确的了。
二证取其主
二证是指自证和他证。从外相上看起来修持很好,他人望其外表即能证知,这是他证;虽然外相上没有显示任何功德,但调伏内心达到了合格证量,这是自证。就像果实有内外四种差别;有的外面熟了,里面没有熟;有的里面熟了,外面没有熟;有的里外一起熟;有的里外都不熟。修行人调伏我爱执也是如此,有的能自证,有的能他证,有的自他二证具足,有的既不能自证也不能他证。
哪一种证量是主要的呢?自证是主要的。虽然外表上看起来好像很有修持,人们不讥赚你,人人都恭敬你,但不能以此为衡量的主要标准。因为外相代表不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外相是可以伪装出来的,就像演员,扮演高僧大德可以做到维妙维肖,达到让人们信以为真的程度。如果我们在外表上像高憎大德,而内在证量却生不起来,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修心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落实到心灵深处来修。修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不要期望他人的称赞,也不要期望他人的评价。我们可以蒙骗他人,却欺骗不了自己,要时刻检查自己的心态。
如果自他二证都能具足,那就更为殊胜了。因为外在的威仪不庄严,就容易遭到众生的讥讽和嘲笑。虽然我们自己内心已经调伏,问心无愧,但众生却因此而造业,这同样违背了我们的菩萨戒。所以要尽量做到举止庄严,避免一些会招致非议的言行。
常怀喜悦心
通过修心能给我们带来喜悦。恒常怀着喜悦心,即使在逆境之中也能心生喜悦,这是我们修心纯熟的表现。
我们在快乐的时候都会喜悦,这是肯定的了。但在遭受违缘挫折的时候,你也要怀着一颗喜悦的心,用积极的心态来接受困难,那么效果就会截然不同,能变一切为可能。所以喜悦心一定要时常生起来,即使遇到违缘也不生嗔怒。
任何违缘都有值得欢喜的地方。世上并没有绝对的得或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祖师们告诫说:“享受快乐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地方,承受苦难才应该感到喜悦。因为享受快乐是在消耗我们的福德,而痛苦则能消除我们的恶业罪障。同样的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来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大家应当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从而生起喜悦的心态。
散能即修净
我们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修法,那么在休闲、放逸的时候,乃至于同别人聊天、做无意义之事的时候,也不能忘失了菩提心,仍然要以菩提心来摄持一切。这就好比善于骑马的人,由于骑术精湛,即使他的心念散乱,也不会从马背上坠落下来。同样的道理,我们由于善修菩提心,在遭遇到突然的损害时,虽然没有善加观察,也不会生起嗔恚等烦恼,并且还能将此恶缘转为道用,使心灵获得进一步的净化。这就是修心纯熟的证量。
修量即遣执
总的来说,修心达到合格证量,是以遣除执著作为衡量标准。正如修心教言里说;“执著现世非行者,执著轮回非出离,执著自利非菩萨,执著实有非正见。”死无常心纯熟的标准,是对现世虚荣丧失兴趣;出离心纯熟的标准,是对轮回盛事不生羡慕;菩提心纯熟的标准,是把我爱执颠倒过来,消除自利的思想和行为;修空性纯熟的标准,则是遣除对实有的执著。
我们可以用这个修心教言来作自我检验:如果自己还贪著于现世利益,那么连一个修行人的资格都不具备;执著于轮回利益,向往来世的幸福生活,那就谈不上具有出离心,连小乘都没有进入;执著于自身利益,则称不上是一个大乘行者;执著于诸法实有,那就还没有具备破除无明的正见。
譬如我们修死无常达到合格证量,应当是遣除对现世的贪著,对现世的荣华富贵不再感兴趣,而精进于为后世修积善业资粮。我们终究是会死亡的,死后什么都起不了作用,唯有两手空空而去。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放下对现世名利的一切贪著,为了来世而勤修善法,这才说明死无常修合格了。而不是整天念叨:“我快要死了!什么都不在乎了,什么都不管了,反正我是快死的人了!”然后对生活失去热忱,对一切都冷漠无视……像这样越修越懒惰,越修越消极,这不是给自己懈怠找借口吗?哪里是死无常修到证量了。
我们修出离心合格的证量是什么?就是对来世也不抱有任何幻想,放弃对轮回盛事的羡慕,而追求超越轮回的涅槃自在,将一切功德都回向于解脱。而不是说一定要跑到什么地方,避开尘世,不理俗务,找一个世外桃园隐居,认为这就是生起出离心了。这怎么是真正的出离呢?如果这就是出离的话,那些远离尘世的飞禽走兽,应当比我们做得更好,然面它们也逃避不了生死流转。所以真正的出离心生起来,应当是认清轮回真相之后,放下贪著,对解脱的彼岸产生一种真切向往。
我们现在修菩提心也是如此,修到证量应当是遣除我爱执。消除对自利的执著,转为爱他人胜过爱自己,一心为众生考虑,这才是菩提心修合格了。如果紧紧抱着自我利益不放,不管什么事都先考虑自己,即使整天念叨“为利有情愿成佛”,整天念叨要即生成佛,这也只是一种妄想执著,或者是相似的菩提心而已,不能算是真正的菩提心修持合格。
我们修空性也是如此,应当是遣除我执,遗除对实有的执著。有的人稍微获得一些定境,就认为自己证悟了空性,这却未必!如果你连我执都没有遣除,那么所证得的空性必定是自欺欺人。藏地曾经有一个喇嘛,认为自己证悟了空性,人们也都礼拜恭敬他,出入时众多随从前呼后拥。有一次去拜见帕绷喀大师,大师问他获得了什么成就,他说自己已经证梧了空性。大师一听很高兴,合掌赞叹说:“您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我应该恭喜您,恭喜您断除了我执。”这个喇嘛听后一愣:“我执?什么是我执?”大师顿时感到惊讶,税:“您竟然连我执都不了解,又怎么知道自己证悟了空性?”他告诉大师:“我在打坐入定的时候,经常处于一种空明的状态,这不就是空性吗?”帕绷喀大师说:“您这只是一种定境而已,并非什么空性。”大师再用智慧一抉择,说:“您不仅没有证到空性,还堕入了微细的昏沉,这种定境连奢摩他都谈不上。”他顿时清醒,马上礼拜大师:“我现在决定依止您,请您告诉我应该怎么修?”大师告诉他:“你现在已经‘病’得很重了,应该从基础修起。”让他按次第从皈依法起修。
他不知道修空性达到证量是遣除我执,从而导致了这种过失。如果我们连我爱执的过患都不知道,爱他胜己的观念都没有建立起来,却认为自己修菩提心已经合格了,可以称为菩萨了,那么和这个修空性的喇嘛又有什么区别呢?同样是自欺欺人。所以我们应当知道,世俗菩提心修到合格证量,是以断除我爱执作为衡量标准。
修成具五相
(一)大勇识者相。作为修心的大乘行者,要以菩提心来摄持一切。乃至一切不顺心的事情,一切命运的坎坷,一切的不公平,我们都用菩提心来接受,则化一切违缘为顺缘。应当具备这种大勇识者相,即通常所说的大丈夫相。不管男性、女性都应具备这种大丈夫相,要拿得起,放得下,敢于承担一切众生的重荷,把众生的苦难一肩挑。
(二)大调伏者相。就是坚信和尊重因果,对微细的因果都能深刻明了,毫不忽视。大勇识者相虽然能转变一切违缘为顺缘,但这只是心态上的转变,我们还要明白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然后该做的坚决去做,不该做的断然不去做。
(三)大善身者相。什么是善身呢?就是在行为和语言方面,身体决不作恶业,口决不说恶语,所做的事和所讲的话,都要和善业相结合,珍爱他人胜过自己。不要我们一讲话,就让别人烦恼难过。即使你的发心不错,那又有什么用呢?给众生带来的只有伤害。所以菩萨修六度四摄,其中有一条就是爱语,即说话的语气要柔和,要说一些激励人心的话,别人听了欢喜的话,但不是阿谀奉承。
(四)大难行者相。我们一般所说的难行,重点是指外在的苦行,譬如难吃能吃,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但这里的难行还不仅仅如此,重点是指调伏内心的烦恼,在烦恼粗重的时候,能够勇于自我调伏,这才是真正的难行。
(五)大瑜伽行者相。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和菩提心相应,所做的一切不违背菩提心愿,念念处处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是大乘的标志。
这是修成了菩提心后具备的五种德相。能从我们的言行举止方面表现出来。
以上是修心成熟的证量。如果能做到如此,可以说我们的修心已经纯熟,达到了合格的证量。但并不是说修心已达究竟,以后可以不必再依修心法来修持。不应该因为有了这些证量,就不再继续修学,相反的更要加紧用功,让修心的证量继续增长,才能早日达到圆满成就。
三昧耶即不可违犯的誓言。一旦违犯了,就会对修行产生障碍。修心时不可违犯的方面有十八种,称为修心三昧耶。如果能按照三昧耶严格要求自己,严守不犯,修心就容易获得成就。
常学三总义
三总义是指,修心不违背戒律,不违越世间常理,不偏执党类。
(一)修心不违背戒律。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是大乘行者,一切都能以菩提心来摄持,就可以不用遵守戒律的要求。戒律是获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如果不遵守戒律,要想达到解脱的彼岸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具足修心的意乐,从别解脱戒、菩萨戒到金刚乘三昧耶戒,凡是已受的戒都要守护不犯,犹如保护眼睛那样守护戒律。
(二)不违越世间常理。世间常理认为不可触犯的,我们也应当遵守。即使在佛法看来不如理的,我们只要内心坚持原则,自己认识到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表现出来而扰乱众生。不要为了显示自己在修心,而去违反世间的一些常理,违背世间的一些习俗。比如世人崇拜鬼神,尽管这是不究竟的,你也不要认为:“凡夫怕神鬼为祟,但我就不一样!我作为修心的菩萨,即使有魔害也能对治。”从而显示出一些狂妄行径。你这就是显异惑众了。像这样的行为应当断除。真正断除我爱执,应当是时刻为众生考虑,而不是到处自我炫耀。
(三)不偏执党类。我们应当用平等心来遍修一切,对待一切众生都要一视同仁。譬如只能忍受人的恼乱而不能忍受鬼神的侵害,或者只恭敬尊长而轻视卑下,或者只慈悯亲属而嗔恚仇敌,类似的种种分别心都应该断除。要做到冤亲平等,无分别地慈悲关爱一切众生。
心改身如故
修行人要生起自他相换的意乐,一切言行举止都要保持常态,自己有什么功德应深藏不露。也就是说外面的虚名要小,修持要精进,自己虽然已经获得了成就,仍然不被他人所觉察到。不要修行有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白喜,到处吹嘘,惟恐天下不知,若是如此,肯定是我爱执露头了。
修行中的保密工作相当重要,你的修行越隐秘,成就也越高。许多大成就者都是如此,一生中默默地修行,保持一个平常的凡夫相。尽管内在的证悟犹如虚空般深广难测,但外表上你却看不出来,他显示的还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甚至连自己的家人、周围的亲友都不知道。直到他们圆寂的那一天,从种种的瑞相中,人们才知道这是一位成就者。
修行是要让心灵获得解脱,摆脱爱恨名利的枷锁,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既然我们是生活在世俗之中,就应当随顺众生,而不必搞得那么惊世骇俗,非得显示与众不同。这样才能被世人所接受,给我们的修行创造一个和谐空间,并且能更方便地利乐度化众生。譬如现在时代进步了,你也没必要放弃电灯不用,非得像过去那样点油灯,认为这样才像一个修行人。那些到国外去传法的上师们,他们也不一定非得喝酥油茶,不一定非得要住茅棚,要是有咖啡他也照样喝,别人给他安排酒店他也照样住!我们要对治的是内心烦恼,而不是外境的事物,所以要学会圆融,我们的形体要随顺世间。
勿说支节缺
支节缺有三个方面,就是身缺、语缺、意缺。身缺者如盲人、跛脚等等,在身体方面有残疾;语缺者如哑巴或口吃等等,在语言表达方面有障碍;意缺者如痴呆、弱智或精神失常等等,在精神方面有问题。对于他人的这些残缺,我们不应当故意宣扬,揭人短处,让他们感到难堪,而是更加悲悯同情和施予关怀。众生都是往昔的父母,父母沦落到如此地步,我们施以关怀尚且不及,又怎么能讥嫌他们呢?
勿思他人事
对于一切众生,特别是修道的法友,依止的师长,如果发现他有什么过失,要了知这是自己内心不清净的显现,而不是他人真的有这些过失。作为修行人,应当努力遮止这种寻伺心,要像阿底峡尊者那样,对他人的过失熟视无睹,对自己的过失则明察秋毫。
我们要有一种绝对彻底的圣贤观念,视一切众生为佛菩萨的化现。这样就不会产生诽谤的过失,不至于产生不净的念头。事实上也是如此,诸佛菩萨都是以无常、不净、疾病来警觉我们,激励我们厌离轮回,激励我们生起菩提心。就像菩萨只要众生需要,他就可以化现为各种形态,乃至于无生命的桥梁、药物等等。因此,我们怎么敢肯定对方就不是佛菩萨的化身呢?如果是的话,那就麻烦了。经中说:若有人诽谤一个菩萨,其罪业等同于杀尽三千世界的众生,将百劫得不到解脱。
我们应当视一切众生都是佛,这样就能时时处处与佛同在,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佛的慈悲光明之中。修到这样一种境界,你的自私,你的我执,已经被佛的慈悲光明给融化了。而我们平时没掌握这个窍诀,觉得佛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佛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只是因为业障的遮挡,使我们看不到而已。就如同觉得今天没有太阳一样,其实太阳只是被乌云给挡住了。同样的道理,佛的法身是无处不在,不生不减的,以各种形态而应缘显其自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在于对方是不是真佛,只要我们把他视为佛,通过这个媒介就能获得佛的加持。
先治重烦恼
在对治烦恼的时候,应当先观察什么烦恼最重,然后集中全力,运用对应的法门来对治和调伏。比如贪心重的时候,修不净观对治;嗔心重的时候,修慈悲观对治;愚痴重的时候,修十二因缘等法对治。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我们修心也同样如此。要针对目前最主要的烦恼,集中一切力量先对治它。打败了这个最大的烦恼,你就能体验到降伏烦恼的快乐,以及消除烦恼后的清凉。同时也有了经验和自信,再来对治其余的烦恼就容易多了。
不求于果报
这里的果报是指世间的名闻利养等等。如果我们修心的动机,是为了获得世间的—些名闻利养,或后世的人天福报,乃至于求取个人的独自解脱,这都是和菩提心背道而驰的,我们应当避免这些自利心。
我们修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其成佛也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并不是为自己。即使是修净土发愿往生西方,也是为饶益—切众生而愿往生。闻佛说法后,仍然生于他方救护一切众生。如果没有这种大愿力,最高也不过证得辟支佛。所以我们不要忘失为利益一切有情而希求成佛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以菩提心为唯一的希求。
虽然我们修菩提心,发愿为一切众生而修法,但首先利益到的还是自己。我们会比别人跑得快,自己先成佛了。所以,尽管不为自身求取任何果报,果报却会不求自至。相反,越是在意自身的利益,就越是得不到回报。
莫啖杂毒食
我们吃可口的食物是为了身体健康,如果在食物中混杂了毒药,其味虽美,吃下去却是会致命的。同理,我们修法的目的在于解脱成佛,自利利他。像这样发心清净而修,就是不掺杂毒食的美食。如果我们修法的动机不纯,为了获取世间名利或打击仇敌,这就如同在美食中掺入毒药一样,扼杀了我们解脱成佛的可能性。所以遮止一切不正确的发心最为根本。
不求于深记
不要牢记他人过去对自己的伤害。他人的伤害只是一时的,如果含恨不舍,那就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自我伤害。嗔恨心伤害到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它会让我们的心远离安乐。
勿作世诤骂
修行人不要象世俗人那样互相诤骂。不要因为他人的恶意攻击,或者无意的伤害,就进行还击而加以恶言谩骂。即使仇怨遭到了不幸,也不可以说这是报应,或说一些令对方伤心难过的风凉话。
在这方面,佛陀为我们示现了很好的榜样。曾经有一个人,用各种借口不断诬蔑佛陀,但是佛陀一直保持沉默。直到有一天,佛陀告诉他说:“如果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这份礼物最后属于谁呢?”他回答:“还是属于送礼的那个人。”于是佛陀笑着说:“是吗?那么假如我不接受你的谩骂,你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摸摸鼻子,无言以对!
只要我们的心灵健康,别人再怎么辱骂都影响不了。如果我们太在乎别人的说法,而加以回击,就会失去心灵的自主权,和一般的凡夫没有什么区别。
不俟于狭路
世俗人常讲“有仇不报非君子”,把深仇宿怨隐忍在心里,一旦狭路相逢,就认为报复的时机到了,于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以消自己心头之恨。我们作为修行人以利他为宗旨,爱他人胜过爱自己,断然不可以这样做。不应怀恨他人的伤害而伺机报复。
不可伤其要
这是说不可以伤及有情的要害。比如不要揭发他人的隐私,或者有意暴露他人的过失,或者嘲笑他人的缺陷等等。就是对于世俗来讲,这些都是极为卑劣的行为,何况我们作为修行人,更是不应该这样做。
即使对于非人之类的众生,我们也不能随意伤害。比如大鹏金翅鸟是龙族的天敌,因此在有水的地方,不要轻易诵持大鹏金翅鸟咒,那样的话龙会感到难受。此外还有一些威猛的密咒,能伤害到那些大力鬼神,我们作为修心的行者,视一切众生为父母,如果不是出于特殊情况,这些一般都不应该做。我们修持一些威猛的密咒,修一些愤怒的本尊,主要是降伏内心的魔障,降伏我们的贪嗔痴等烦恼,降伏我们的自私、我执等等。而不是用来降伏他人的。大家要知道,魔障是起源于我们的内心,如果内心清净,也不可能感召到外在的魔障。所以大家不要弄颠倒了。譬如著名的修心法《利器之轮》,就是其力量犹如一把把利剑,而这无数利剑形成的剑轮并不是向着外界,不是针对他人。这剑轮是对着自心来的,就像刻刀一样,能剔除我们内心的种种过患,最终把我们的凡夫心雕刻成佛心。
牦载勿牛驮
牦牛与黄牛的力量不一样,牦牛的力量大,而黄牛的力量弱,如果把牦牛负载的东西让黄牛来驮,它能载得动吗?肯定不行。同样的道理,如果自己能做而别人做不了的事,就不要推托给别人。
另一种意义是说,自己的过失应该坦然承受,不要把责任转嫁到别人身上。即使你能想办法暂时嫁祸于人,逃避一时的责罚,因此而造下的恶业却给不了别人,终究还是会自作自受。所以大丈夫要敢做敢当,勇于承担自己的一切过错。
功利勿争先
对于功名利禄方面的东西,譬如公物以及功劳、荣誉等等,不能有争夺或侵占的念头,不能千方百计地想弄到手,这种贪心应该及早断除。我们作为修心的大乘行者,应当以利乐众生为己任。修心是为了造福一切众生,而不是自己有更好的享受,应当把物欲方面的追求升华到精神上的追求。
勿作邪法用
虽然我们讲菩提心功德的时候,讲了它有种种的好处,能治疗我们身心的一切疾病,能消除一切魔障,能满足一切善愿等等。但是,这些只是菩提心附带的功效而已,不要仅仅为了获得这些好处而修心,不要把它作为专门对治病魔的工具。
菩提心是用来解脱的,是用来对治烦恼,调伏我爱执的。如果仅仅用来换取一些世间名利,用来治病祛魔等等,不但不能对治烦恼,甚至使我爱执更加增长,那和邪法又有什么分别呢?
虽然在最初修心的时候,可以用种种功德利益作为摄引,促使自己精进修持。但随着修持的不断深入,你一定要把不纯的动机净化,要把菩提心用到正道上,明白修心的意义所在。
天莫变成魔
有的人喜欢供奉一些世间神灵,有时也能获得一些好处。但这些世间神灵并没有断除烦恼,它们也有贪嗔之心,要是供奉得不好,就会制造一些灾害给供者。这就是“天变成魔”,结果适得其反。
修心的教授是用来对治烦恼的,用来对治我爱执的。正如下药要对症,修心要针对我爱执来修,不要像“天变为魔”那样,把修心法变成增长我爱执的助缘,结果越修烦恼越多,越修我爱执愈重。
乐支不求苦
我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不应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譬如说:“如果施主往生,我就可以获得供养;如果亲友去世,我就可以获得他的财产;如果同事走了,我就可以独占全部好处;如果仇敌死光,我就可以高枕无忧!”像这些为了追求自己安乐,而不顾他人受苦的恶念,我们都要及时断除,不应该有这样的企盼。
修心学处一共有二十二条,依此修学,可以令修心不退失并辗转增上,最终达到合格的证量。
一贯众瑜伽
我们要一贯以菩提心作为瑜伽行,在在处处都以菩提心来摄持,把菩提心融入到生活中的一切时处。如《华严经·净行品》所讲:在吃饭的时候,观想布施一切有情,使他们都能得以饱满;在睡眠的时候,观想一切有情皆得无上安乐,清净涅槃;醒来的时候,愿一切有情从无明迷梦中觉醒;乃至开门的时候,也愿一切有情都能进入解脱之门……如此而修,就把我们的心和众生的心时刻联系在一起。
一伏诸邪倒
我们依此教授修自他相换,对治我爱执,则一切邪见颠倒损害都会被摧毁。譬如在修心的时候,患有疾病,魔障侵害,他人嗔恨,或增加自己烦恼违缘等等,这时应当怎么办呢?应该这样来思维:“这世间有很多众生,他们也像我一样有这种种痛苦,实在是非常可怜。这种苦连我都承受不了,他们又如何能承受呢?愿他们的苦报都流入我身,由我一个人来承受。愿我的一切善行功德都回向给他们,令他们都能具足修心的顺缘。”如此而修,消除了我爱执,你就能生起强悍的心力,无所畏惧地坦然面对一切违缘。
初后修二事
二事即发心和回向。修法之初要发菩提心,修法是为了有能力利益一切众生。这样你修法的功德会倍增,因为心量不一样了,所获得的功德也就迥然不同。修法结束后要回向,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及无上菩提,则功德不会漏失。犹如一滴水只有在大海里才不会干涸,我们所修的这一点点功德,只有回向给众生才不会被耗尽。因为众生无量,功德也就无量,你永远也享受不完。
我们依牵引力教授,每天早上起床时都应发愿;“我在今天的每时每刻,全部身口意都不离愿行二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我的一切行为,把我爱执转化为他爱执。”如此发愿后,白天以正知正念进行摄持。晚上睡觉前进行反省,反省白天的一切所作所为。如果发现了有违背菩提心的行为,就要立即痛加忏悔,决定今后不再造罪,并祈求上师三宝的慈悲加持,使它清净。如果确实没有违犯,应该生起欢喜心,发愿以后每天都能这样修持。
二境皆安忍
二境即盛衰或苦乐二境。有的人生活太享乐就退失正法,有的人则遭受到痛苦就退失正法。我们作为修心的大乘行者,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不管是苦是乐,都不应该忘失修心的教授,不应该舍弃菩提心的修持,要用菩提心来摄受一切。
譬如当我们处于顺境的时候,眷属和资财都比较圆满,这时应当思维:“这一切有为法,就如同梦幻泡影、镜花水月般不真实。它是无常的,终究有一天会失去的,因此我就是拥有再多的资财受用,也没有什么值得骄慢的地方。”所以要趁现在还暂时拥有,发起慈悲之心多作奉献,用来积攒福德资粮。
那么在事业衰败的时候呢?我们应当思维:“我现在遭受的这一切苦难,就像梦中失去爱子一样,从真实来讲并无得失可言。一切名闻利养都如同水中月,即使捞到了又如何?最终还不是要两手空空而去!”因此在失意的时候,我们也要能安心忍受,不怨天尤人,并且以这种衰败相作为促进修行的动力,发起对轮回盛事的厌离心,更加精进于修持解脱道。否则,饱食暖衣的时候还勉强知道修法,一旦遭遇逆境,就变成了没有修行的凡夫,我们不应当出现类似情况。
舍命护二戒
二戒是指佛法总的三乘戒律,以及修心的特殊戒律。如果没有这两种戒律,我们不论是今世还是后世,都不会有任何安乐可言。因此要视戒律如生命般的重要。甚至在戒律与生命之间,宁愿舍弃生命也要守护戒律。譬如就最基础的五戒来说,这是我们获得人身的前提,只有守持好了五戒,才有可能获得现在这样一个人身,舍弃戒律就意味着舍弃人身。反之,为了戒律而舍弃生命,虽然今生的生命结束了,但凭借持戒的功德,会使我们获得更好的生命形态。因此,为了守护这两种戒律,纵然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勤学三难事
三难事是指最初认识烦恼难、中间对治烦恼难、最终断除烦恼难。烦恼初生的时候我们难以发觉,即使发觉了也难以制止,暂时制止了也难以彻底断除。所以,我们要时刻观照内心,烦恼生起时才能随时觉察到,然后集中一切善法来对治。为了使烦恼不再生起,应当反反复复地精进修学。
那么如何认识烦恼呢?不仅要能认识贪嗔痴等粗分烦恼,还要能认识各种微细烦恼,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戒律。三乘戒律修学不了,最起码也要学习五戒十善。戒律是针对烦恼而来的。只有懂得了戒律,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知道烦恼的具体表现,烦恼生起来才能观照得明明白白。
认识烦恼后如何对治呢?要通过持戒来约束自己,不要让烦恼放纵自然。但是有时明知道是恶事,可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自控。往往心中产生善念的同时,总有恶念伴随出现,这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心力来对治烦恼。所以要多多祈求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同时配合积福忏罪,勤修世俗、胜义菩提心等对治法。平时经常这样修习,遇到烦恼才能对治自如。因为恶唯有通过善来对治,通过祈请上师三宝加持,培植福德,将自心与上师的智慧心相融合,自然而然地就不会再有恶念产生。
取三主要因
我们能够有机缘来学佛修行,需要具足三个主要因素:值遇善知识的摄受,有修行的能力,具足修行的顺缘。只有这三个因素都具备了,我们才有条件来修行,才有解脱乃至成佛的可能。
第一,值遇善知识的摄受。我们一旦有缘遇到善知识,就不可以错过。修解脱道者一切都可以放弃,唯有善知识不能放弃,要像溺水者抓住救命稻草紧紧不放那样,视善知识如生命般的重要,把握一切机缘如理依止。因为只有值遇善知识得遇善法,我们才能知道如何修持解脱道,才有出离生死轮回的可能。
知道值遇善知识需要什么条件吗?是众生的福德因缘成熟,以及善知识的悲愿关照,在这二缘和合之下,才有值遇善知识摄受的可能。这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因缘聚会,一旦值遇了,我们就不可以错过机会。所以普贤愿王里讲,要把修持善根的所有福德,回向给自己的师长,祈愿师长能长久住世,利乐一切有情。这是大乘菩萨的发愿。
我们要经常祈请自己的师长住世,这样可以创造师徒常聚的缘起。因为对于那些证悟的圣者来说,他已经获得了生死自在,住世完全是根据众生的因缘。众生需要他住多长时间,他就住多长时间,如果众生不需要了,他就会示现入涅,重新换一个角色来利益其他有缘众生。
第二,有修行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指修行法器的培养。如果懈怠放逸,身心粗重,烦恼炽盛,对善知识不生敬信,闻到正法不生净信,这样即使值遇善知识,也不能起到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该断的恶习一定要断除,该守的戒律一定要遵守,把自己培养成为堪受正法的法器。
特别是对于想学密法者,更要注意这一点。对于根器不具足者,是不能传授甚深无上密法的,否则对师徒双方都没有好处。这在密乘根本戒中有明确要求。一定要把自己铸造成清净法器,根器一定要成熟。根器成熟到什么程度算合格呢?譬如能否生起视师如佛的清净信心,能否生起利他无我的菩提心,是否对因果规律坚信不疑,能不能严格遵守戒律等等。这些主要条件都具备了,才是修学金刚乘密法的根器。
藏传佛教在传统上,弟子依止上师一般都是许多年。跟随上师一起学修多年,经过磨炼和考验直到根器成熟,才会把即身成佛的甚深密法传给你。所以,真正的密法并不是想求就能求到的,大家不应该着急,也不应该如此企盼,而应当先把自己铸造成合格的法器。
许多人喜欢在这位上师前求个传承,在那位上师前求个灌顶,求到后就赶紧离开,而不愿意长期依止一位上师。即使上师会慈悲传给你,所传的也大多只是基础法,起个结缘加持的作用而已。至于甚深的密义并不会轻易传讲,任何一位具格上师,都不会触犯这个戒律。对于一位具格上师来说,你随便供养一点东西,他对你也不了解,就把无上密的甚深教法传给你,这怎么可能呢?这样不注重守护密乘戒律的上师,所教之法我们怎么敢学呢?即使你有很多的供养,但法并不是用钱财就能换来的,钱财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万能的,但在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眼里,却是视之如粪土无异,不要用自己世俗的眼光,把什么都看成带有铜臭气。如果自己的根器不成熟,你有再多的供养也无济于事,作为具德上师来说,根本就不会为丰厚的供养而动心。
我们的根器不成熟,信念不坚定,不要说无上密本尊法,就是一些护法也不能随便修持。现在人们大多对一些护法、财神法感兴趣,认为能带来世间法的圆满,能用来对付仇敌,能让自己发财等等。若出现违缘或所求不如愿,就往往怪罪于护法不灵。这学法的动机本身就不清净,你怎么能有感应呢?即使能暂时产生一点点作用,这种恶业的果报还是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修到最后你只会对法失去信心,甚至谤法,这样罪过就更大了。其实不是法之过,而在于自身根器不成熟,忽略了修学密法的基础。
就从作为佛法根本的戒律方面来说,现在有多少人真正相信因果,并且严格遵守戒律的要求呢?作为修行人要想获得成就,不步入歧途,最根本的就是守持戒律。经常听说有人学法出了问题,诸如着魔,精神失常等等,这并不是什么奇怪事。你学法不守戒,胡作非为,怎么能获得护法的护持?失去了护法的护持,然后又福德消退,恶业现前,冤债非人之类乘虚而入,怎么能不着魔呢?没有一颗慈悲利他的菩提心,在贪心嗔心的驱使下来修法,刚好和一些低级的生命臭味相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它们不找你找谁?所以,大家不要好高骛远,一定要注重基础的修持,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法器。
第三,具足修行的顺缘。衣食住处等顺缘如果不具足,也是难以修行的。连起码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你又怎么可能有心思来学法,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呢?
如果具足了这三种修法的主要因缘,应当精进修持,并祈愿一切众生都能具足这三种因缘。如果缺乏这三种主要因缘,你也不用沮丧而放弃正法,而要努力去创造这些因缘。应当这样思维:“在这个世间,不知道有多少众生如我一样,缺乏这些因缘,以致于得不到真实佛法,实在是值得悲悯。愿他们缺乏这些因缘的一切过失,全部都成熟在我身上。愿他们具足这三种因缘,并能至心修学佛法。”
修三不退失
第一,于善知识不退信心。大乘道的一切功德,都是从敬信善知识而来。不敬信善知识,则无异于自己关闭了智慧之门。所以我们不应对善知识退失信心。但有时候内心会产生魔障,即使知道对方是善知识,我们也会退失信心或产生怀疑。这时一定要明白,这是自己内心的魔障在干扰,应当重新振作起来,通过闻思修而增强信皈。
第二,于戒不退防护心。戒为无上菩提本,对于三乘佛法的微细学处,我们都应守持不退,时时刻刻严加防护。犹如保护生命一样来护持它,像护持眼睛一样来珍爱它。
第三,于菩提心不退欢喜心。对于菩提心教授,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欢喜接受,修心应勇猛不退,不能认为难修而放弃。因为这是大乘佛法的心要,是显密诸法的命脉。如果退失了菩提心,则一切功德付之东流。你即使再修其它任何法门,乃至无上密大法也是无济于事。
具三不舍离
有三种事业我们不应该舍离。哪三种呢?就是我们的身语意三业,不可须臾离开善法。我们所说的“修行”,就是指修正身语意三业,譬如粗暴的言行、不净的思想等等。我们要净化三业,唯有用善法来对治。身体方面的善业,比如具足威仪,勤行礼拜等等;语言方面的善业,如爱语布施,念经诵咒,赞佛功德等等;思想方面的善业,比如依法如理思维,时刻不离菩提心等等。
于境无偏党
对于修菩提心的对境,亲疏恩怨等诸有情,都要平等对待,不能有亲疏爱憎的分别心。
遍深研众善
遍,指普遍十方;深,谓于心灵深处。就是在我们心灵深处,一定要接受这个菩提心的教授。对一切有情都要欢喜忆念,从无厌倦,而不是仅仅口说而已。
常修诸法要
对于一些修心的特殊对象,譬如难修忍辱的怨敌,因为宿世业力而不喜欢的对方,以及师长、父母和室友等等,这五类难以修心的特殊对象,可以分门别类,单独分开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修。
不待众缘备
修心不要等到众缘具足后才起修,不要依赖于衣食无缺、身体强健等顺缘具足。你不要想:“我现在没有资粮,等我钱赚够了再修;我现在没有时间,等我退休后再修;我现在身体不好,等我病好了再修”等等。不要等具足这些条件,如果抱有这些想法,我们永远也不会有修法的可能。不管遇到顺缘还是逆缘,我们都要能够随缘而修。即使顺缘不具足,也应当用菩提心来摄持,将此不具足转为道用。
譬如生病的时候,不要等病治好了再来修法。应当思维:我现在有了疾病,正好让我感知到轮回的痛苦,从而生起一个出离心。这个痛苦是怎么来的?是过去恶业成熟了的果报,它使我认识到恶业的可怕,从而生起向善之心。我现在这点苦都难以忍受,如母众生的那么多苦又如何能忍受?从而生起对众生的悲心等等。这种种的启迪都是疾病所带来的礼物,对不对?所以要善于转违缘为道用,即使不具足众缘也要精进于修心。
今当修主要
从无始以来,我们虽然得到过无数人身,但都全无成就,白白地虚掷了。这是肯定的,否则现在就不会还是凡夫一个。如今我们既然有缘值遇正法,就不能再蹉跎光阴,修一些法的枝末,那样的话还是在浪费时间,应当选择主要的来修。什么才是主要的呢?应该这样来抉择:
第一,在现前一切事务中,以修正法为主。我们现在既然获得了具足良缘的人身,又听闻到了难闻的正法,就应当以修持正法为主。相对于世间法来说,修持正法对现世和后世都能起到利益,能成办自他二利。因此,要把主要精力用来修持正法。
第二,在正法的闻思修中,以实修为主。闻法之后若不进行实修,那就如同患重病者找到了能治病的良药,却仅仅视为一种收藏而不服用,最后却病死一样的愚痴。佛法是治疗内心烦恼的良药,不要仅仅把它作为学问来研究,一旦听闻了就要付诸于实修,否则是得不到任何法益的。
第三,在各种修持法中,以修菩提心为主。菩提心是大乘的心要,离开了它,我们任修一切法都无济于事,不会有什么实质的价值。
第四,在法的修持方面,以上师教授为主。仅仅靠自己看书研究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上师的教授。有上师教导比自己看书更有效,因为上师明白你的根器,并且有自己修证的体验,所传的法一定是最契合你的。就像治病要对症下药一样,对于具信弟子来说,上师了解你的病情,开出的药方肯定最能对治你的烦恼。
第五,在修法的一切威仪中,以坐修为主。有的人喜欢躺着修法,如果不管什么法都躺着修的话,这是懒汉式的修持。并且躺着修容易陷入昏沉。除了一些特殊的修法之外,最好的禅修方式应以坐修为主。如果能用毗卢七法的坐式,并配合佛风来净化动机,那就更为殊胜了,对于转变心念和提高禅定力,增强观想力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第六,在远离对境的修持中,以修对治法为主。尽管避世修行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烦恼,但那只是被暂时压伏住了,一旦条件具足,烦恼还是会生起。为了能彻底断除烦恼,只有通过入世修持,直接把烦恼挑拨出来修对治法。
总之,为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身价值,我们应当视后世比今生重要,视正法比世间法重要,视菩提心法比其它诸法重要。应当把这些作为修持的重点。
勿作颠倒知
有六种颠倒的观念和行为,我们应当断除。
(一)随喜颠倒。随喜就是随顺他人的喜悦,为他人的喜悦而感到喜悦。所以别人修善法我们高兴,别人解脱我们高兴。即使不能亲自去做同样的事,只要随喜别人,这一念产生的功德就不亚于他,这多好啊!然而我们却常常颠倒,当他人遭受苦难的时候,我们往往兴灾乐祸。这就是随喜颠倒。
(二)教心颠倒。我们自己追求能利益自他的清净善法,通往真正快乐的解脱之道。但对于需要依赖我们而生存的人,譬如自己的子女、弟子等等,却不教导他们修持善法,而是让他们追求现世的名闻利养,学习一些世间法方面的东西,做一些对来世极为有害的事。这就是教心颠倒。
(三)忍辱颠倒。为了贪图世俗的名闻利养,再怎么奔波也感觉不累,对于这些为降伏怨敞、守护眷属、获取财物而带来的艰难困苦,甘心情愿忍受,一生中为之拚搏奋斗而乐此不疲。对于能带来究竟安乐的善行则视若畏途,稍有困阻就畏难不前,哪怕是听法时偶尔受到日晒雨淋,蚊虫叮咬,像这样的小苦也无法忍耐。这是忍辱颠倒。
(四)悲心颠倒。我们常常看到那些修行者,他们为了究竟利乐众生,勇担解脱重任,放弃一切名闻利养而修苦行。对于这样的高洁圣行我们不去顶礼赞叹,却认为他们甚为可怜。而对于那些恶深苦重的众生,例如依仗权势造种种恶行,给他人带来痛苦,也给自己造下无边恶业的人,我们不但不去悲悯同情,反而赞叹对方有大势力。这就是悲心颠倒。
(五)欲心颠倒。我们知道修行是多么快乐的事,求解脱是多么光荣的事,可我们就是不想修清净正法,而是迷恋世间名闻利养,去搞一些世间法,去做一些世间经营之类的事。这是欲心颠倒。
(六)味着颠倒。不从闻思修的途径领受佛法甘露法味,却对世俗的街谈巷议、商务、军事等言论极感兴趣,贪著世间名利。这是味着颠倒。
不可以轻急
修心是一个长期转化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而产生一曝十寒的过患。譬如我们有时听上师说法,会暂时生起类似出离心的冲动,连着几天拚命用功,但是不久就感到厌倦了。像这样有时勇猛精进,有时又无所事事,短期内不见成效就轻言放弃,是不会有什么学修成果的。这样的情况应当避免。经中说导师释迦牟尼佛尚需三大阿僧祇劫才证得佛位,我们又怎么能执著于短短几年就修出什么果位呢?所以要有一种长远的目光,有一生又一生不断努力的心理准备,从而放松情绪,修心不急不躁。就像锻炼身体需要不间断的长期努力,过于激烈或松弛都不会有效果。我们对心灵的修炼也是如此,应松紧适度,如细水长流。这样持之以恒地修持,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彻底善修习
对于修心的教授,我们不应当只是口头说谎而已,必须落实到心灵深处,彻底修学。要把修心的教授和自己的相续紧密结合,而不是当一个空谈的理论家。许多东西我们并不是不知道,也懂得不少教理,但为什么没有在内心产生一个觉受呢?这就是没有进行实修实证的结果。大家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学以致用,把所学的东西用来对治内心的过患。
观察令解脱
对于修心法应以寻、伺作观察修,善为观察自心,从而断疑解惑。譬如观察什么是我爱执的显现?什么是我爱执所生的烦恼?如何转我爱执为他爱执等等?观察到哪一种烦恼最重,即修相应的对治法来对治,尽力断除。如是直趋菩提,而获得究竟的解脱。
勿做喜新念
我们修法时不要经常“喜新厌旧”,随时都能舍弃修持。比如今天修这个法挺欢喜,可几天后就降温了,再修一个法,修几天后又放下了。这是众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像猴子掰玉米,掰到一个扔一个。所以专一修持很重要。在一个阶段内,投入全部心力和一个法相应,是最为快捷和省力的。
勿作矜夸念
我们修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把一切安乐奉献给他人,对如母众生进行饶益,但不能有任何矜夸的念头。不能认为自己对别人有所恩惠,认为自己比别人有德行等等。这种种的我慢都应该断除。为了利益如母有情而作修持,这是我们修行的本分,没有什么可骄慢的,不要因此而居功自傲。
气量勿狭隘
修心的人要气度恢宏,胸怀宽广,能容纳一切,不要喜怒无常。
勿贪著报取
我们做善事不要贪著有什么果报,不要期望对方的感恩和道谢,不要希求别人的掌声和赞叹。默默无闻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行。
由自胜解力 摧苦及恶名
求治我执教 今死亦无憾
这是伽喀巴大师依此教授修心的感想。今生能听闻到这个修心教授,对治我爱执,从而摧毁一切苦及恶名,用伽喀巴大师的话来说,是“死亦无憾!”哪怕当下就面临死亡,我们这个人生也不会留下遗憾!
这就是修心法对于临终者的殊胜作用。伽喀巴经过长期的实修菩提心,希望到最苦难的地狱去救度众生,但是到了临终的时候,净土却偏偏呈现在眼前。他说:“我整天发愿要去地狱,为什么出现的却是净土?”于是感到非常失望,就向诸佛菩萨祈祷,让他能够实现利乐地狱众生的愿望。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说明修菩提心合格者,不往生净土都不可能。对不对?对于内心清净的人来说,净土的境界自然呈现。如果内心不清净,净土也不可能显现。正如佛住世的时候,曾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别的佛国都是清净无垢,而世尊您的国土——娑婆世界却到处都是污秽?”佛陀足踏大地示现神通,大地顿时变得清净无垢,然后回答说:“你们之所以到处见到秽土,那是内心不净所致。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清净圆满的世界。”
我们整天厌离这个娑婆世界,想逃离到一个好的地方,想往生净土。但是如果我们自身就心不清净,净土也不可能显现。虽说在临死的刹那,依靠对三宝一心不乱的强大信愿力,也能获得往生净土的契机。但这是相当难以实现的。因为生前没有经过善业的长期熏习,造了那么多的恶业,到临死时又怎么能产生真切的信愿力呢?就如同白天做了恶事,晚上怎么还能期望有个好梦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定要学会菩提心的教授,注重菩提心的修持,净化心灵,这才是净土法门的精髓,也是大乘一切法的根本。
[1] 即现在的苏门答腊。
[2]即不掺杂私念,所缘众生无量。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