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经论讲记>> 般若摄颂>>正文内容

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一课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0日
来源:智悲佛网   作者:索达吉堪布译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二十一课

音频MP3 / 配套文本 (60'47” 27M) 视频WMV (171M)

思考题

1.什么样的魔业会导致我们从因——加行中退失,了知此理有何必要?

2.在学完“退失大乘道”这一科判后,你有何感想?既然如此,我们应如何行持?

3.哪些魔业能让自己不具足讲闻因缘?对此谈谈你的体会与认识?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般若摄颂》,现在讲修学般若的违缘,这分略说和广说两个方面,略说前面已经讲完了,现在讲广说。

癸二(广说)分三:一、真实违缘之过患;二、出现魔业之原因;三、宣说违缘损害与否之因。

子一(真实违缘之过患)分四:一、退失因——加行;二、退失大乘道;三、不具足讲闻因缘;四、宣说以此为例之其余过患。

丑一(退失因——加行)分二:一、由智慧不堪能而退失;二、由对般若生疑而退失。

寅一、由智慧不堪能而退失:

缮写佛此般若时,不同辩才纷涌现,

未利众生似闪电,疾速退失是魔业。

这里讲,因为智慧不够、心力薄弱、发心不清净、心散乱等因缘会导致魔众有机可乘。其他经论也讲:魔王对非常精进的人没办法危害,对非常懒惰的人它觉得没有必要危害,而中等人却经常遭受魔众的损害。

本颂的意思是说:当缮写、受持、讽诵、传讲、听闻佛陀这一究竟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时,很多人会出现以下违缘:

第一是分别三时的对境色等的不同辩才。有些人平时并没这样观察,但在闻思或听闻时,就想起过去许多事情、对现在的法也产生各种执著、对未来也有种种盘算。虽然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种观察的智慧,因为他以种种分别念对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执著、分别、思考,其实这些都是魔障。不仅恶分别念是魔障,除了听闻的般若教义以外,对其他法分别、执著也是魔障。

以前憨山大师曾经依止过一位禅师,禅师说:在坐禅的过程中有许多禅病或魔障,比如诗词歌赋等滔滔不绝地流露出来。大师问:这种禅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对治呢?禅师说:如果能看破就没事,如果不能看破,有明眼人痛打一顿,令其入睡,觉时则自消矣!后来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开悟,开悟后有一段时间出现这种禅病,即在好几天中非常好的偈颂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有时短短的时间二三十颂就出来了,而且不管是文字还是意义都相当殊胜。他发觉这是文字戏论魔,没有多大的意义,于是开始入睡,但一直睡不着,后来就进入了禅定状态,这样共有五天时间。后来他人从窗户进来,见大师一直在入定,就用引磬敲,十几响之后就出定了。出定后,原来的相全都没有。

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在禅修或思维般若时,如果出现除了《般若经》以外的观察万事万物的智慧,即出现三时分别的辩才,比如因明的推理或其他智慧,那就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是掉举等纷纷涌现。首先是掉举,即在修行或闻思般若的过程中,心一直在外面散乱,一刹那也不能安住。真的,不要说一堂课,短短的几分钟有些人的心也不能专注。昨天中午我院子里来了一群拉萨那边的老乡,他们要求我念一遍《文殊赞》的传承,大家都知道《文殊赞》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念完,我在念的时候外边刚好传来一个声音,其中一个人就没办法专注,马上东看西看。当时我一边念一边想:哎哟!这么短的法都没办法专注。就像这样,因为很多世间人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外面散乱,自己也不知不觉,那在一小时中闻思修行般若,心也自然会在法义无关的方面去散乱。

其次是睡眠:不听法时很清醒,一听法就打瞌睡,或者即使晚上睡了很长时间,但白天一会儿就倒下去了。再次是昏聩:虽然没有真实睡觉,但心特别昏沉,也即心一直内收。还有后悔:比如在闻思的过程中:哎哟,早一点不听课多好,我不看这个书多好……产生对善法的后悔心。还有贪嗔:即在闻思、修行、读诵时,对怨敌等人和物生起嗔恨心和贪心。其实,贪心、嗔心严重的人从眼神中也看得出来,他们特别可怜。的确,在烦恼逼迫人时,很多人身心都没有自在,也没惭愧心,哪怕多少人看着也无所谓,因为身心已经不正常了。

如果在闻思、读诵等时,许多烦恼干扰正常的行为,那即使表面上在对般若进行修学,对自他有意义的事情也成办不了;而这就是所谓的魔,或者说真实魔的事业就是这样的。一旦出现这样的魔众,求学、读诵的心在很快的时间中就会停止。比如,有些人虽然在特别认真地念诵,但一旦产生烦恼,就会把法本放下来马上离开,像闪电似的,变化非常快。当然,这对自他众生根本不可能带来利益。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对魔的概念叙述得特别清楚,他是这样讲的:“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1],是故名为魔。”意思是说,夺走我们的智慧之命,毁坏我们相续中的道法、功德、善根,这就是所谓的魔。虽然人们认为魔是面目狰狞的可怕形象,其实魔也并不一定是这样。如果魔是这样,那我们就可以尽量不跟着它去,或从很远的地方绕过就可以。可是,真正的魔就在我们相续当中,它会在我们修学甚深般若法门时,于无形之中制造违缘,但人们根本不能认识,也即自己着了魔还不清楚。所以它才能让我们从修学中很快退失下去,而这就是魔的事业。

前两天也讲了,在《楞严经》里对魔业讲得很清楚。可惜最近我特别忙,没办法翻阅很多经论,虽然自己很有兴趣。确实,除了做慈善等弘法利生以外,我对世间很多事情都没兴趣,比如与领导、商人等交往。应该说,自己最喜欢、最有兴趣的,就是闻思修行大乘佛法,也即依靠智慧的体力在经论的海洋中游泳。虽然如此,但因时间很紧张,有时连看书或备课的时间都没有。甚至有些道友打来电话,我也没有多说的时间,短短一两句就结束了。这样的话,很多人都得罪了。所以我以前认识的,不管是藏族也好、汉族也好,很多要好的道友都不理我。我也清楚他们不理我的原因是自己导致的,因为他们每一次给我说一两句时我就说:“现在不空,以后再说!”但以后一直不空。当然,不空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小小事情,而是想对众生做一点有利益的事。但是,作为小人物也做不了什么,自己也很惭愧。在看了诸佛菩萨的传记,或了解了前辈上师们的伟大行境之后,就觉得自己特别渺小。但是也没办法,也算对自己的一种约束吧!所以一直以这样的庸人之心作茧自缚,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但不管怎么样,我确实没有很多时间参与。

虽然有些道友有时间,但若天天通过网络、电话或面谈的方式,与社会上的人聊一些无意义的事情,那还不如看诸佛菩萨的经论。因为深入经论后,才能知道哪些是魔、哪些是修法,而了知以后才能正确取舍。《华严经》云:“觉诸魔事,悉能远离,佛所摄持。”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觉悟了魔所作的事业,还能完全远离,这就是佛所摄持。本来听闻般若的时候,容易出现昏沉、掉举等魔的事业,但若通过智慧发现:不能这样,这是魔的事业,而且还能远离,那此时魔已变成佛了,即佛已作了摄持。可见这非常重要!

的确,修学般若非常珍贵,就像得到如意宝一样。而在有了如意宝时,盗贼等就会前来危害(这在后面还会讲),但若提高警惕,他们就无机可乘。同样的道理,在求学的过程中,有智慧的人应提前知道哪些是魔的事业、哪些是佛的事业,若能通过智慧分辨,魔众就不可能危害你。在《大般若经》中,有专门讲魔事业的《魔事品》,在《小品般若经》中也有《魔事品》,《大智度论》中还有《释魔事品》,等等。所以,有时间、有智慧的人应好好看看。若认真看后就会清楚:现在有些居士或佛教徒天天都口口声声说自己如何如何,其实这只是一种魔的事业。即真正懂道理的人会明白:他天天都在炫耀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这充分说明他已被魔摄持了。为什么佛经中讲:佛教徒需要懂得佛理,摄受大乘佛教徒的上师一定要精通大乘经论,其原因就在这里。

所以,大家在修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了知魔障,因为在修学般若时肯定会有很多障碍,而出现时我们才能认识、对治。有些道友问:我以前在家时,工作等都很顺利,一出家特别是听般若以来,天天都瞌睡,睡起懒觉来就像老猪一样一直醒不过来,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着魔了?的确是,因为贪嗔痴等烦恼一直影响着你。在那时若能认识魔且能远离,则已被佛所摄持。

寅二、由对般若生疑而退失:

讲此之际有生疑,导师于此未言及,

我名种族地姓氏,不闻弃此是魔业。

在传讲此般若波罗蜜多时,有些人不但不对此法生起正信反而产生怀疑。当然怀疑的方式比较多:有些人对法义产生怀疑,有些人对词句产生怀疑……本颂讲,有些人心里想:导师释迦牟尼佛在此《般若经》中,没有明确提到我的名字、种族、降生地、姓氏、眷属、事业等。正因为没有授记,依靠此经不久我将成佛就不成立。也即虽然说是说,听闻此般若的人将很快获得成就,但也不一定,因为并未得到授记。由于相续中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产生疑惑,就会以此作为理由而对般若产生不恭敬心,从而导致不愿继续听闻下去,致使传承不能圆满,甚至产生毁谤等。当然这也是一种魔业。

有些人在学《现观庄严论》或般若时,刚开始很有兴趣,也积极报名参加,但后来就跟刚开始不一样,这说明魔王波旬一直在制造违缘。若最终自己从学般若的团体中退下来,魔的事业就成功了,魔众也会欢喜若狂。所以,对般若法门产生怀疑很不好。

佛陀在《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中说:“所闻好疑,不善通达、如理作意,是为魔业。”意思是说,对所听闻的法产生怀疑,并且对其甚深义没有如实通达,也没如理思维和作意,这就是魔业或魔事。此经一共讲了三十九种魔众的事业[2],方便时大家应看一下。在讲了三十九种魔业后,佛陀说:“善男子!如是乃至好行十不善业,舍于善法,如是一切悉为魔业。若菩萨成就四法而能超越。云何为四?所谓不忘菩提心故,勤修六度不放逸故,住于善巧智成就有情故,住甚深理护持正法故。”虽然在此世界修学会有种种魔的干扰,但依靠这个经的教证来看,只要不舍众生、不舍般若空性,很多魔众都可远离。所以在观察修行人时,如果他利益众生的心越来越猛烈,对空性法门的信心也很坚定,那魔众就不可能危害他。由此可见,相续中入魔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太强和对万法产生实执。所以,学般若的人对万法的实执一定不能有。不管是家乡、亲人,还是工作、事业等,如果对世间事物的执著太顽固,就不是件好事。

在这里大家应该清楚,佛陀不可能这样对我们授记,因为这样授记根本没有必要。但从广义上讲,佛陀也作了授记,这在前面已经讲过,比如:凡是听到此法的人,在很快的时间中都将获得菩提。当然,像对八地菩萨那样的特殊授记确实没有。

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理由都是相似理,但人们根本不知道,可见不闻思特别不好。如果闻思,相续中的很多怀疑都会烟消云散。学院中的个别道友,刚来时怀疑、邪见特别重,但在听法五六年或七八年后,让他提问题也提不出来,好像全都摧毁完了一样。虽然刚来时好像肠子都没有,因为满肚子装的都是怀疑,但在学院不断闻思修行一段时间后,怀疑全都没有了,这就是佛法的加持。以前一位道友说:“虽然我对佛教有很多疑问,但这只是没有看书的原因,如果看书,它们都会焕然冰释,因为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在经论中早就说得清清楚楚。”我觉得他说得非常正确!

所以,当我们对菩提道、三世因果、前世后世等方面有疑惑时,最好在有智慧的人前提出来,通过互相辩论或交谈后,自相续的邪念就可根除。自古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推翻佛教的因果理论,从而建立无神论或无因果论等低劣学说。因此,作为佛教徒应该勇敢捍卫佛法,因为我们完全有把握、有能力。当然这并非虚吹,只要懂得佛教的真理,人们相续中的疑惑和邪念就可一并遣除,只不过有些佛教徒并不一定跟得上佛教的智慧而已。对学得特别好的人来讲,他能跟得上,但有些虽然在道理上明白,也不一定说出来,也有这种情况。

这次学习般若,我觉得很重要,因为里面的内容很深,而且还涉及到很多修行问题。好多道友以前就是因为没有闻思过,所以有点点的相就执著得很厉害。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相的执著特别向往,比如:我想看到光、彩虹、舍利等。有一个人说:“我求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死后降下很多舍利。”就像这样,每一个人对相的执著都不相同。但在修学般若空性的教义后,很多执著从深广两方面来作观察就能遣除。

丑二(退失大乘道)分三:一、以比喻说明舍弃遍智之因——大乘;二、以比喻说明寻求劣道;三、以比喻说明从下乘中寻觅大菩提。

寅一、以比喻说明舍弃遍智之因——大乘:

不明此理舍根本,愚昧不解寻枝叶。

由于很多人都不明白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显密佛法根本的道理,从而舍弃树根、树干般的一切诸佛之根本的般若,而去寻求树枝和树叶般的其他劣乘法,那就得不到真实究竟的佛陀果位,所以这只是一种魔业。

在《大般若经》中,佛陀用诸如此类的很多比喻说明了舍弃般若唯求他法的行为非常不合理,比如:已经找到大海,还要去寻求牛蹄迹的水,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3];已经找到如意宝,还要在另外一个地方去寻求水晶球,这也很愚蠢[4]……《大智度论》中还说[5]:如果菩萨修学其他经典,舍弃般若波罗蜜多法,终究不可得到萨婆若(指圆满遍智),而这种行为就是舍根本攀枝叶。只需求枝叶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比如捡木材,只取枝叶的话,就得不到好的木材。以前有一种说法叫舍本逐末,意思是说,舍弃根本、唯求枝叶的行为非常不合理。

其实,《大智度论》是《大品般若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解释,所以也叫《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它乃龙猛菩萨著,鸠摩罗什大师由梵译汉。其中先引用《大品般若经》的经文,然后再进行解释。对想懂得般若法的人来讲,一定要看看《大智度论》。以前我很想将它翻译成藏文,因为藏文当中没有。但人的一生太短了没办法,只有看下一世有没有机会。要翻译的话,好几年才能译出来。我看过《大智度论》,内容还是比较好懂,翻译的话应该没问题。

接着上面讲:对希求解脱道的大乘佛教徒来讲,一定要希求甚深的空性法门,因为其他法并不重要。虽然有些人强调《太上感应篇》,有些人强调《了凡四训》,有些人强调《弟子规》……但这些只是将众生引入解脱道的暂时方便。虽然刚开始强调也未尝不可,但若把它当作最究竟的解脱因缘,那就舍本逐末了。所以不管是法师还是其他身份的人,如果一味希求或弘扬这些法,般若空性却放在那里,就不合理!有些人说:“空性很深,没有必要看。”其实这种说法是魔业,谁这样说,就说明魔已入于他的心。的确,对所有众生来讲,皆应逐渐趋入空性,因为没有它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圣者之法。所以,没有让众生希求真正的如意宝,只以一些相似法来耽误,就不合理。故大家在以后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心尽力将此法介绍给众生。当然,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暂时讲一些简单的名言戏论法,比如《弟子规》,这也很好。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把它看作最究竟的解脱之法,否则就舍根本取枝叶了。

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以《毗奈耶经》、《阿含经》等小乘极个别经典来驳斥大乘佛法,这非常可笑,毫无疑问是魔业。只要我们看一些大乘经典,比如刚才讲的《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还有《楞严经》等,就会了知小乘希求自私自利的心,根本不能作为最终的目标。可是现在世界上,包括大乘佛教影响很深的地方,有些人却把它当作最究竟的法来对待,甚至还对大乘毁谤,这非常可怜!当然,比起进入外道来他们也很幸运,因为即生遇到了佛法。但遇到佛法后却没得到根本,因为唯一甘露妙药的空性法门他们根本不懂。

还有人这样认为:“般若法不重要,我要去求大圆满。”其实,离开了般若空性,大圆满根本得不到。相信看过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四心滴》和《三大休息》的人都清楚,归根结底它们都抉择一个本来清净的大空性。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讲的一样:“印度具德月称师,藏地荣索秋桑尊,异口同声一密意,建立本净大空性。”意思是说,印度的月称论师和藏地的荣索秋桑班智达,异口同声建立本来清净的大空性。所以不懂般若空性,对大圆满传承祖师荣索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所建立的空性就不可能通达。

现在很多人给我说:“我不要《般若摄颂》,您可不可以给我开一个条子,我要请密法,这个红包给您!”但是,将《般若摄颂》放弃,依靠红包得到一个大圆满法本,也不一定能成就。因为大圆满所讲的就是《般若摄颂》的空性,除此之外并没别的。但很多人都认为,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甚深的法,那就不合理!

寅二、以比喻说明寻求劣道:

如得象复寻象迹,听闻般若寻经同。

这里的比喻讲:有些人在寻大象时已经得到了大象,但他却将之放置一旁,反而去寻找大象的脚印,很明显这很愚痴。同样的道理,在听闻诸佛菩萨的智慧结晶——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果没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修学,反而去希求间接趋入空性的经典,那这与比喻所说的一样,也是魔业。佛陀在《大般若经》中问须菩提:有些人已得到大象,但他还要寻找象迹,这个人聪不聪明?须菩提说:不聪明,很愚痴!佛陀说:善男子、善女子!已经获得般若波罗蜜多的人还要寻找其他二乘法门与此比喻完全相同,当知这是魔业。[6]

《华严经》云:“开阐二乘,隐覆深法,是为魔业。”意思是说,如果开显、阐明二乘声闻缘觉的法,却隐覆甚深的大乘法,这就是魔业。所以,有些法师一直讲一些小乘有部和经部的《俱舍论》、戒律、因明等,而不让众生趋入大乘空性,这也是一种魔业。现在极个别佛学院和女众道场专门学戒律,而不学大乘空性,有些人一辈子学逻辑学或因明,却不学般若,这些都不太好!

以前我去泰国时有一种很深的感觉,觉得藏地是非常圆满的一个宝土,因为一切显密佛法都圆融无违。所以,如果想让佛法在相续中完整得到,就要选择藏传佛教。当然这完全依赖前辈大译师和大班智达们的恩德,藏地佛法如今才完好无损地存在。而现在我们能得到这样的佛法,也确实非常有福分。但这并非自我吹捧与宣扬,有智慧的人可以放眼全球:有些地方只是片面闻思几部显宗经论就够了,再不愿求其他的法;有些地方连这样的闻思都没有。但从理论或以正理趋入正法确实是无谬的正道,所以在座的道友皆应经常反观,看自己到底学的是什么样的法。如果没有时常反省,自己的分别念又那么杂乱,外面的环境又如是复杂,在这种氛围中,要寻找真正的光明之路就极为困难!

寅三、以比喻说明从下乘中寻觅大菩提:

如人获具百味食,得妙食寻菲薄食,

菩萨得此波罗蜜,罗汉果寻菩提同。

本颂也以比喻说明:在小乘道中寻找大菩提不可能得到。怎么得不到呢?比喻是这样讲的:如果有人在获得具有百味的美味佳肴后,偏偏不品尝它的味道,反而在得到最上品、最优质的食物后,还要去寻找其他菲薄之食,那这就是一种愚昧之举,谁都不会赞叹。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位值遇大乘佛法刚发菩提心的初学菩萨,在获得如是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时,并没按照经典所讲那样如理如实寻求真正的菩提,却在小乘中寻找阿罗汉果位,或想以小乘道获得大菩提,那这与上面的比喻一模一样,也属魔业。

其他般若经也讲:若在煮好六十日的食品中去寻找,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新鲜的美味佳肴。因此大家一定要坚信,我们所应修学的无谬之道就是大乘道。而在听闻大乘佛法之后,很多人都不会退失,这就是一大贡献。的确,在座的人在一两年中听完《般若摄颂》后,除了极个别前世极重业力束缚的人之外,一般来讲都不会退失大乘菩提道,也不会向往劣乘,所以听闻此经非常重要!当然,希求劣道就是魔事,或者说已被魔所摄持。

在《华严经》中讲了十种魔事:第一是“懈怠心,魔所攝持”,这是讲心生懈怠是魔事。第二是“志乐狭劣,魔所摄持”,即:如果自己的志向和意乐前往下乘阿罗汉或缘觉自私自利的道,就被魔摄持了。第三是“于少行生足,魔所摄持”,即行持少少的善行就心生满足,比如利益众生,做一两天事情就满足了。有些人这样说:“我已经发了三年心,可以了,应该休息休息!”有些法师说:“堪布!我已讲了三年的法,可不可以让我休息一下。”还有人说:“我帮上师修建经堂监工已经十年,十一年的时候我想退下来好好休息。”诸如此类的都是魔业。真的,在三年、十年当中做各种发心并没什么,不能心生满足,如果觉得可以了,就是魔所摄持。

第四是“受一非余,魔所摄持”。如果接受一个法就可以了,其他法都不用,这也是魔业。比如有人说:“只学一部经或一个法就可以了,其他都不需要。”那这就是魔的事业。所以我们不能强调,要么只学一个密宗法,要么只学一个显宗法,如果这样说,就是魔业。第五是“不发大愿,魔所摄持”。所以我们一定要发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牺牲自己的大愿,因为对修学大乘来讲,发大愿是必须的。可能有些道友到目前为止还没发过大愿,所以大家皆应好好想一想,看自己发过大愿没有。要发什么样的大愿呢?要让自他众生获得菩提果位。有些人学佛已经很长时间了,可能所发的大愿只是想吃火锅,除此之外并没其他发愿,该不会这样吧!

第六是“乐处寂灭,断除烦恼,魔所摄持”,也即希求小乘寂灭果位而断除自相续的烦恼,这也是魔摄持。第七是“永断生死,魔所摄持”,即像小乘一样,想永远断除生死轮回而获得解脱,这也是魔摄持。第八是“舍菩萨行,魔所摄持”。第九是“不化众生,魔所摄持”,即不愿度化众生也是一种魔的事业。有些发了菩提心的人说:“度不了、度不了,不要理他,自己好好修行。”原来有一个人劝我:“你不要经常到外边去度化众生,末法时代度不了,自己好好修行就可以。”我说:“那发菩提心怎么办?”他说:“没事、没事,心里想着利益众生就可以。”但只要说不度化众生就是魔所摄持,所以大家对这一条一定要引起重视!第十是“疑谤正法,魔所摄持”。所以大家千万不能毁谤和怀疑正法,否则就要马上忏悔。

希望大家有时间时翻开大乘经典与自己的相续对照,这样就能了知我们很多言行举止都与大乘道相违,其实这些都是魔业。很多人都说我怕魔、我怕魔,那大家对魔业就要引起注意,否则就被魔摄持了。

丑三(不具足讲闻因缘)分二:一、依于自己之因缘;二、依于他者之因缘。

寅一、依于自己之因缘:

贪求恭敬图利养,以有见心熟俗家,

舍法而行非法事,弃道入歧是魔业。

这也是很多修行人容易着的魔。有些人贪求名声,想在这个世界美名远扬、让人人都知道,以期受到别人的恭敬、供养、承事。现在很多明星、领导,包括一些“成就者”和修行人都喜欢名声,而且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获得,甚至有的行为非常可怕,比如制造各种各样的假证据来宣扬自己。还有人力图品尝到财物、衣食、房屋、轿车等利养的味道,而千思百虑、胡作非为。总之,他们以爱见外境的心态,交往熟悉世间的商人、政界人士等俗人,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既然他们被世间八法所缚,整天都为这些而散乱,那读诵、缮写、受持、思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机会就不会有,唯有行持一些非法的事情,从而舍弃正道、误入歧途。其实这纯粹是魔业。

现在世间,很多人本来在寂静的地方修学般若为主的一些法门,但后来因为产生种种分别念就离开了:有人为了名声而离开,有人为了财富而离开,有人为了地位而离开……包括我们佛学院和菩提学会为主的一些道场、寺院,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兴致勃勃,对般若法门很有信心,但后来因为魔众的干扰非常利害且无处不在:魔王波旬在贪执名声的人前以名声出现,在贪执利养的人前以利养出现……最后也不得不中断对般若的修学。的确,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一旦想为自己的利益在外面做一些事情,而间断传承或修学的话,那非常可怕的魔就已现前在你面前了。

其实,在黑夜中出现一个有面有臂、面目狰狞的魔并不特别可怕。有人会说:“你有胆就过来!”甚至还用石头来打它。尤其女众很英雄,肯定会用石头来打的。据说有人打完魔后,魔马上变成了一块土,什么东西都没有。所以当我们在路上看到一些魔众时,就应用石头或金刚橛来砸或扎它们的脑袋,根本不要害怕。如果魔王以这样一种形象出现,那倒很容易对付。但魔王并不会这样出现,它会以不知不觉的方式,甚至很温柔、很温顺的言行入于你的心。比如:“到那里去能得很多财富。去吧,不要听课,听课不重要!”“我们去拉萨旅游,这是一个古老的城市,特别好!”等等。总之,魔王波旬会以各种方式毁坏我们的善根。

在道友当中,有些人对般若的见解非常不错,他们在十多二十年中,如山王一样如如不动,魔王的风根本不能吹动,也即不能间断他们的闻思修行。但极个别人就像墙上的草一样,很快就被魔业卷走了,非常可怜!所以在座的道友应先认识魔业。尤其在修学深法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很难发现的潜伏着的魔众,它们随时都会让我们离开正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醒、勉励自己,即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障碍都要坚持修行,这就是真正修行者的行为。

《大般若经》中也说:魔王波旬出现时,修行者会思念国土、父母、亲友等,甚至还会产生诽谤上师、正法等的意念。在此时修行者就要马上认识它,还应以般若空性或最高境界来摄持。不管魔王波旬再怎么样干扰,自己都要以最大的精进努力坚持到底,不能中断传承或修学。前两天有一位道友的家人准备把他抓回去,但他紧握着双拳说:“再怎么样我也要勇敢地面对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回去。”的确,在违缘面前我们都要有勇敢的心力,这样魔王就会羞愧难当,也不会干扰我们。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佛学大辞典》云:“(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善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

  [2]《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云:“何谓魔业?谓爱乐小乘是为魔业,不护菩提心是为魔业,于诸有情简别行施是为魔业,乐求生处而持禁戒是为魔业,为求色相而修忍辱是为魔业,作世间事相应精进是为魔业,于禅味著是为魔业,以慧厌离于下劣法是为魔业,在于生死而有疲倦是为魔业,作诸善根而不回向是为魔业,厌离烦恼是为魔业,覆藏己过是为魔业,憎嫉菩萨是为魔业,诽谤正法是为魔业,背恩不报是为魔业,不求诸度是为魔业,不敬正法是为魔业,悭惜于法是为魔业,希利说法是为魔业,离于方便成就有情是为魔业,舍四摄法是为魔业,毁破禁戒是为魔业,轻持戒者是为魔业,顺声闻行是为魔业,顺缘觉乘是为魔业,要求无为是为魔业,厌离有为是为魔业,心怀疑惑不利有情是为魔业,所闻好疑不善通达如理作意是为魔业,好怀谄诳假示哀愍是为魔业,犷恶骂是为魔业,于罪不厌是为魔业,染著自法是为魔业,少闻便足是为魔业,不求正法是为魔业,乐求非法是为魔业,于障盖缠不乐对治是为魔业,不净心口是为魔业,忍沙门垢是为魔业。”

  [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复次,善现!譬如有人欲见大海,既至海岸返观牛迹,作是念言:大海中水浅深多少岂及此耶!于汝意云何,是人有智不?善现答言:是人无智。佛言:善现!于当来世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弃舍一切佛法根本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亦复如是,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复次,善现!如有贫人得无价宝弃而求取迦遮末尼,于汝意云何,是人有智不?善现答言:是人无智。佛言:善现!于当来世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弃大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求学二乘相应经典,于中欲求一切智智亦复如是。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是黠慧不?善现答言:是愚痴类。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当知是为菩萨魔事。”注:迦遮末尼指水精或水晶。

  [5] 《大智度论》中云:“【经】复次,须菩提!菩萨学余经,弃舍般若波罗蜜,终不能至萨婆若。

善男子、善女人,为舍其根而攀枝叶,当知亦是菩萨魔事。”

  [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复次,善现!譬如有人欲求香象,得此象已,舍而求迹。于汝意云何,是人有智不?善现答言:是人无智。佛言:善现!于当来世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弃舍一切佛法根本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亦复如是,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