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文化教育>>正文内容

说“知耻”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5日
来源:来稿   作者:袁悟圆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伴随着对外开放,加入WTO,与国际世界接轨,国内一些人的“开放”步伐也大大加快了。眼、耳、鼻、舌、身被物欲横流包围,吃、喝、玩、乐花样百出……。

  许多人问,现在究竟怎么了?世上还有没有“羞耻”二字?

  的确,现在很有必要说一说关于“知耻”的事。

  《说文》曰:“耻,为恥的俗字。”“恥,辱也,从心,耳声。”《集韵》曰:“恥,从辱。”《左传昭公五年》曰:“恥,匹夫不可以,无备况国乎(言不可辱也)。”《论语子路》曰:“行已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无恥”。《广韵》曰:“恥,惭也。”《吕世春秋顺民》曰:“越王苦会稽之恥。”《六书总要》曰:“恥,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

  由上我们知道,耻的含义与“心”、“耳”、“闻”、“止”、“惭”等有关。《圣经》上说: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男人亚当,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起初,亚当和夏娃赤身裸体,无忧无虑,生活在美丽的伊甸园,都不知道羞耻,就象许多天真无邪的动物那样。后来,邪恶的蛇引诱夏娃和亚当偷吃了辨别善恶之树上的果子,就知道男女的羞耻之事了。上帝为了惩罚他们,于是对夏娃说:“从今以后你要备受分娩的痛苦”;又对亚当说:“你要遭受土地的折磨,地里要长出荆棘和蒺藜,你们要以田里的谷物和蔬菜为食。你们只有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们归了土。”我们现在无法考证《圣经》说法的真伪,但人类产生时,人们因智力、生活范围、文明程度的局限,赤身裸体,婚配无序,的确不知道羞耻的事。随着人类大脑的逐步健全,生活范围的扩大,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知道羞耻的事了。从用树叶、树皮遮体到用棉、麻、丝等织布作衣,甚至一些民族严令妇女外出必须把自己遮得严严实实,不准露出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份!从原始社会男女老少随意婚配,到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走婚,再到后来的一夫多妻,一夫一妻,都是人类从不知耻、不文明到逐步知耻,逐步文明进步的表现。

  当今人类社会已前进到非常高级的文明状态了,为什么突然又出现不知耻的状况了呢?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当今社会的物质享受确实非常丰富,人吃得太好,穿得太好,必然滋长享乐淫欲,因而忽视礼仪,知耻的要求。现代医学证明:人类感知系统具有耐受的层次性。喝酒的越喝越多;赌钱的越赌越大;治病用药的剂量一再增加,都是因为人类感知系统具有耐受的层次性的原因。因此,必须从小处着眼,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给自己的感知系统留下一定的空间和余地,不要经常填满它甚至超越它,以免祸患无穷,后悔莫及。

  “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对推动中国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喊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作法,却造成了巨大的、深远的负面影响。以儒、释、道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几千年来,对促进中华民族繁荣进步,起到过重要作用。比如知耻的问题,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主张。全盘否定儒家文化,就把人们精神上这条知耻的防线给冲垮了。

  不知耻的危害太大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管仲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意思是说:“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条支柱,这四条支柱支撑不起了,国家就会灭亡。”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太多了。

  商纣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虐淫乱之君。他的暴虐淫乱使他大失民心。主要表现在:一是“好酒淫乐,嬖(bì,闭,宠爱)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史记·殷本纪》);二是“重刑辟(罪),有炮格之法。”(《史记·殷本纪》)。纣征伐东夷已经是大耗资财和人力,征服东夷以后本应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可是纣只顾淫乐,宠妲己。妲己喜欢观看歌舞,纣命乐师创作了靡靡之乐,怪诞之舞。为了玩乐,“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孟子·滕文公下》)。把商都附近的一些农田荒废,让禽兽自然生长,成为天然动物园,供他狩猎娱乐。人民无田可耕种,十分不满,更加深了社会矛盾。为了满足淫乐,纣还不惜一切压榨人民,尽力指使谀臣们搜刮人民的钱财、粮食,修建了一个很大的仓库,取名巨桥(在今河北曲周),贮备了大量的粮食。在朝歌修建了一个又大又高的台楼,在台楼上面可以跳望四方,取名为鹿台。又“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在树上挂上熟肉),使男女倮(光着身子),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因为商纣的暴虐淫乱,使自成汤立国,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历经六百余年的一代商朝终于亡国。

  当今社会不知耻的极端是吸毒。据统计,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已达百万,其中滥用海洛因人员74万,因吸毒耗资人民币270亿元。与吸毒有关的艾滋病感染者84万人,艾滋病患者8万人。试想,这“不知耻”的行为,将给多少人带来终身痛苦,给多少家庭带来祸害和灾难呀!

  如何做到知耻?

  首先是要明礼。明礼主要是中国儒家的主张。总的要求是:人要知道什么是羞耻之事,什么事做得,什么事做不得。孔子说:“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意思是说:“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礼教就是社会的道德规范。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言行,否则就会乱套。比如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纲要》就规定,公民必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当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风俗和民族习惯不同,即有相同的道德规范,也有不同的道德规范。比如吃猪肉,在伊斯兰民族中就是严格禁止的,也就是他这个民族特别制定的一种道德规范。

  其二是要“守戒”。“守戒”主要是佛家的主张。佛教认为,人不知耻是因为迷惑颠倒,人要知耻就必须觉悟,人要觉悟就必须从守戒做起。“守戒”的意思,其实就是指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也就是我们一般大众所说的遵纪守法。佛家守戒的规矩要求非常严格繁多,主要有五条:“一是不杀生;二是不偷盗;三是不邪淫;四是不妄语;五是不饮酒。”不杀生要求不杀人、不整人,不害人,甚至不伤害动物。不妄语的要求是不说粗话脏话,不挑拨离间,不华而不实。其他几条好懂一些。

  其三是要“有德”。“有德”主要是中国道家的主张。老子的《道德经》说:“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高层次的“德”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无意表现它的“德”。低层次的“德”是有意作为,刻意表现它的“德”。《道德经》又说:“我恒有三葆,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德永远有三种珍宝,掌握着并珍视他们: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俭蔷、蓄藏;第三件是不刻意追求走在天下人之前”。道家的“有德”主张,中心意思是:必须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把世间人情冷暖看得非常自然,随缘随份。必须树立清净、淡泊的思想,修身养性,崇尚节俭,摒弃奢侈浪费,才能知耻有德,做好人,说好话,办好事,成为好人。

  其四是要中庸。中国诗词的开山鼻祖作品《诗经》的开篇有一首诗,叫《关睢》,写的是一位男子眷恋一位美丽的女子,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后人评说这首诗“发于情,止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男女之事,有是正常的,但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礼,不能过度而要有分寸。

  凡事有度、有分寸就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说:“不偏颇、不偏激就是中道,不随意改变就是庸道。中道是天下万物的正道,庸道是天下万物应该遵循的规律。”《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在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人的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中’这个东西,是天下万事万物极为重要的根本;‘和’这个东西,是天下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极为上乘的规律和原则。二者协调和谐,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正常繁育,人民便心平气和,社会便秩序井然,天下便太平无事。”

  其五是要勇敢。孔子说:“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说:“知耻同勇敢是一样的,知耻要勇敢。” 实践证明,人们如果能知道“羞耻”、“耻辱”,知道“错误”、“惭愧”,人们就能够发奋、勇猛、精进。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毛病很多,要治这些病,从哪里治起呢?确确实实,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知耻”,都有惭愧心,我们就有救了。自己有救了,社会也有救了,国家也有救了。可见这个惭愧知耻非常重要,是一个中心问题。能够知耻,自然会守礼,自然能够尽义务,自然能够廉洁。所以我们要提倡知耻,才能拯救世界人心。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意思是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孟子又说:“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意思是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投机取巧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电灯泡儿有玻璃。”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无耻之人是因为邪恶蒙蔽了双眼。只有无耻之尤的邪恶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佛教的《法句经》说:“那些不以该耻者为耻,而抱邪恶之念的人,将会下地狱”。他们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莫里哀笔下的达尔丢夫,但丁《神曲》中那些罪恶深重的人,当然还有商纣、秦桧、西门庆、潘金莲之流。然而,假如他们当初知道羞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也就可以升迁练狱,“浪子回头金不换”,说不定还有一、二可以上天堂的机会。据《马太福音》记载:犹大为了三十个钱币出卖了耶稣,受到众人的谴责。犹大羞愧难当,自言自语地说:“我,一念之差,出卖了无辜的人,我有大罪呀!”踉踉跄跄地跑出去,在一棵大树下吊死了。纵使罪孽深重如犹大,只要猛省、羞愧、知耻,灵魂也可能获得拯救。

  总而言之,“知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道德规范作用,我们必须遵循它,弘扬它,让它发扬光大……

   通讯地址:乐至县人大常委会 袁建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