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宗派法门>> 空性正见>>正文内容

分别念并非智慧,其本体才是智慧[索达吉堪布]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5日
来源:摘自《般若摄颂浅释·第八课》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至于一切万法的空性本体,它不可能住于五蕴上。如果真的能住,要么与五蕴一体、要么与五蕴他体,但因它非实有、不可缘、得不到的缘故,所以不可能与五蕴一体他体的方式来存在。既然如此,那也不可能住于色蕴(指五根、五境、无表色十一种色法)上,也不可能住于快乐、痛苦等受蕴中,同时也不可能住于想蕴、行蕴及识蕴中。

  如果我们能按《中论?观五阴品》所讲那样,详详细细用智慧来作观察,就会了知五蕴所摄的一切法根本没有实有的本质。既然实有的本质得不到,那无实、无缘的空性本质能不能得到呢?也得不到。因为,有和无实际上都是边,皆非究竟。

  因此,菩萨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就不可能住于五蕴。那是不是完全都不住呢?也不是。实际上他安住于一切万法的本性中,也就是说他不住于显现而住于本性。因此《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分别念并非智慧,它的本体才是智慧。大家经常说明心见性,实际上所谓的本性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个心的本体,而开悟的境界也不离开它。至于贪嗔痴等分别念的现相部分,禅宗和密宗都不认为它们是真正的智慧。为什么呢?比如大海里面起现波浪,虽然波浪的本体是大海,但波浪是不是大海呢?不是。所以只能说大海的波浪,而大海并不是波浪。本颂也讲不住五蕴而住它们的法性,其实这就是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关于不住,大圆满经常讲:心没有什么可住的,故应于不住中安住。《大幻化网》也以五种奇哉的方式宣说:一切诸法无有住而住,不住就是住。《金刚经》亦云:“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六祖也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其意是说,在没有什么可住的境界中,智慧就能起现。可见,这里所讲的不住是非常甚深的窍诀。在六祖开悟时,五祖认可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意思是,如果我们没有认识自己的本心,学法也没有意义;若认识了自己的本心,见到了自己的本性,这个时候就可以叫大丈夫、人天导师、佛陀。所以通达不住之心,或一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成了无数修行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当然,若想通过中观的观察方法来了达一无所住的道理,则应首先通过理证了知一切万法没有产生;没有产生的话,也不可能有灭;既然生和灭都没有,那住也不可能存在。

  前面也讲了,对空性或佛陀的智慧,可从不同侧面来宣讲。若不了解这样的道理,则不可能通达不生、不住、不灭、空性、离戏、真如等诸多名词所表达的意义。在《中观庄严论释》中,麦彭仁波切就引用不同名称来表达同一意义,所以大家务必了达各个经典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在读《大般若经》时就会发现,有些经一直讲不生,实际上也是讲的空性;有些经一直讲不住,其实也是在讲空性……所以若真是开悟之人,则不管文字上怎么表达,他都会明白。就像真正到达山顶之人自然明白:这边也有一条路,那边也有一条路,不管走哪一条路都能上来一样。所以在佛教历史上,有些通过无生的道到达山顶,有些则按自然光明的道到达顶峰。而我们沿着哪一条道前往终点,则可自己选择,但无论如何它就是殊胜的般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