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课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5日
此处所讲的自在天与《俱舍论》中说的自在天并不相同,因为这里所承许的自在天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而《俱舍论》中所讲的自在天属于天界,是六道众生中天人的一种。但是,这一教派将本不存在的自在天作为供奉的本尊,并承许其为万事万物的作者,是恒常、唯一的。
一般来说,将世间天尊作为供奉的对境也未尝不可,然而外道所供奉的天尊与欲界天尊的名字虽然相同,实际却截然不同。因此说外道观点不合理的原因就在于此,这一教派所供奉的自在天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
但这一派的教徒将自在天看作本尊,认为他具有一千个眷属,与俄玛得瓦天女一起住在冈底斯雪山的顶峰,他具有五种特点:常有、唯一、喜爱清洁、是应供处,是世间的造作者。并且具有八种功德:“细”,有情世间的造作者;“轻”,器世间的造作者;“自主”,对情器世界获得自在;“应供”,一切世间众生均可供奉;“自在”,对整个万事万物已经获得自在;“自成”,其自身并不是依靠因缘,而是自然成立的;“随转”,世间随着自在天的想法而转等。
这一宗派在现在的印度和尼泊尔仍然存在,但所持的观点有些不同,比如莲花生大师获得成就的山洞,他们认为自己宗派的某位修行人已经在此处获得了成就,因此将各种各样供奉的石器、供品等摆在山洞口。而佛教徒认为,莲花生大师等很多大成就者在这个山洞中成就,对这个山洞也比较执著。类似的情况在印度一带比较多,在中国尤其是藏地,依靠莲花生大师的加持,一直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外道。
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对于上述所讲的六种句义精进修持之后便可获得解脱,解脱时,神我远离有无等一切边。他们所说的个别名词与佛教的很多名称非常相似。《寂静续》、《黑自在天续》等续部是他们所承许的主要论典,他们不承许 “神我”为有情法,而应该是无情法。
这些观点实际都是由遍计所执导致的,如果没有依止邪知识,我们的相续中不一定会生起这类邪见,一旦依止了外道的邪知识,这种遍计的邪见很有可能会在自相续中生起。
下面详细讲解他们所承许的六种句义。
(一)九实:我、时、方、虚空、极微即是五常实;地、水、火、风为四无常实。
(二)二十四德:一等数目、长短等计量、互遇、分离、异体、同体六种是共同总德;声是虚空的功德、所触是风的功德、色是火的功德、味是水的功德、香是地的功德,此外境五德是大种各自的别德。
他们认为“一”等数目也是一种常有的功德。当然,在因明当中,所谓的“一”只不过是一种言词,仅仅是遣除了“一”以外其他法的一种语言或者分别心,除此以外,时间、数目、方向等根本不可能真正实有。这一点,通过佛教的《俱舍论》或者因明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容易,但外道并不了知这方面的道理,认为时间、虚空等都是常有的。
现在的外道多种多样,很多人由于没有学习过纯正的宗派,心中经常会产生很多的邪思分别念,并且自己编写许多论典,后学者也就跟随这种邪思妄念胡乱臆测分别。现在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在座诸位已经遇到了佛教,已经获得了取舍的智慧眼,不然,我们可能也会认为所谓的声音一直在虚空中存在,只是被潮湿的风遮蔽住了,这都是由邪思分别导致的。
他们这一宗派就是这样认为的,声音在身体和外界的虚空中恒常存在,人们在念诵“嗡”的时候,就好像拉开帘子可以看见帘外景物一样,体内空间的风排除后,声音可以被人们听到;帘子放下来又会遮盖色法一样,当风再度进入空隙之中时,声音也就无法听到。这种说法其实无有任何道理,他们只是一辈子当中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虚度光阴而已。
还有存在于神我中的十三德——眼识等五根识、苦乐、贪嗔、法与非法、勤作、功用力。“勤作”也就是指一般的工作。“功用力”则是指一种力量,比如向虚空中射箭时具有一定的力量,当力量消失时,箭就会落下来;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也即通常所谓的力气。
依靠上述功德作为所缘,可以见到他们所谓的神我。所以,神我肯定是存在的,可以见到他的功德之故。他们以这种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宗派。
(三)业:业可以是任意的有实法,包括伸出去、屈回来、抬上去、放他处、越过一处而行,也就是平时行为当中所显现的五种业。
上述功德与业的依靠处,即是前面所讲到的九种实法。
(四)总:能普遍存在于上述所说实法、功德和业等名称和意义的“总”,以此作为相同趋入同类“别”的名词与识的根本。比如数目,趋入“数目”这一词句的名称或者宣说这一数目的根本,就叫做“总”。
其实这是由于不了知因明导致的。因明当中说:所谓的总相只不过是一种遣余的语言或分别念。
(五)别:具有分开辨别作用的所遍。与“总”相反的就是“别”,也即总是能遍、别是所遍。
(六)合:作为相互关联的纽带。比如合掌,他们认为中间需要一种关联的纽带,但这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这一胜论派承许乐等是住于内在我中的无情法,而数论派则认为在外界的无情法上存在着它的自性乐等,因而他们承许乐等是外界的无情法。
佛教观点认为,乐受等是一种心所。既然属于心所,必定属于有情法当中,无情法怎么会有乐等感受呢?根本不可能有。但这就是外道的一种邪说。
他们认为:在享受快乐等时,神我心里萌生享受的想法,这也是通过与识混为一体、不加辨别的方式而享受的。这种观点与麦彭仁波切所说的“总相、自相混为一体的方式来领受”基本上相同。但他们说:尽管我本身无有识,然而因为我与识德攸息相关的缘故,将我分别为识。他们的这些观点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对于这一外道宗派所谓的无情法,不能一概理解成是微尘组成的无情法。也就是说,此处所谓的无情法并非全部指不是识的法。当然,佛教认为:一切万法要么是识要么是无情法。而他们则承许说:不是识的很多能遍总法也属于无情法。因而,胜论派承许的神我,是周遍于虚空四面八方等处、本体不是识之自性的一法。
通过对外道论典的分析,他们也根本不会承许实有一体的识,因为他们承许实、现象、身体等很多所缘对境。既然所缘对境如此众多,能缘的心识又怎么会成为一体呢?不可能的。而且,外道的所有论典中明显说到:“某法的所缘境无论是实等何者,它都同样具有德等诸多特征,而不可分割、独一无二的一个法绝不会显现,因此唯一的识也不可能存在。”因此,即便从外道的观点进行观察,独一无二的识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辰二(别破各自之观点)分四:一、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二、破顺世派之观点;三、破数论派之观点;四、破密行派之观点。
巳一、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
如猫眼珠性,诸事视谓一,
取彼心亦尔,不应现一体。
猫眼珠的本性具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当人们见到它时,虽然有些外道承许其为一体,但是外境中具有很多颜色的行相,缘取它的心同样不应该显现为一体。
一、胜者派:这一宗派的名称很多,由于推崇胜者婆罗门为本师,因而叫做胜者派。由于能够灭尽身体以及自相续中所有的烦恼,因此也叫做能尽派。又叫做离系派,也就是裸体派。将梵天当作自己的本尊,故而称为梵天派。他们为了修行四处周游,所以叫做周游派。另外,还可以称之为空衣派、虚空派等。
他们将《能胜论》等论典作为正量,将梵天当作本尊,并且认为解脱和束缚的根本就是业。这一点与佛教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解脱和束缚全部是依靠业产生的;而佛教《俱舍论》承许业起主要作用,但偶现的因缘也是不可否认的。
此派论典承许七句义涵盖万法,也即苦行、律仪、烦恼、束缚、解脱、命与非命。
(一)苦行:这一宗派认为,人的身体上如果被衣服遮盖是一种执著,为了去掉自相续中非常可怕的执著、展现人的本来原形,因此需要裸体而行。但在深山里任何人见不到的地方,也允许穿着衣服。这是第一种苦行。
另外,为了杜绝对食物的贪执,他们尽量少进饮食甚至绝食,并且认为以风作为自己的禅定食非常殊胜,这是第二种苦行。
到了春天和夏天时,他们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烧起四堆火,人坐在中间,然后头顶上方是太阳,依靠五火断除今生对身体的贪执,并且依此获得解脱。到冬天的时候,他们便依靠冰冷刺骨的水进行苦行。
这一外道有时像牦牛一样四肢着地,有时像公鸡一样单脚站立,或者出去乞讨、拔头发等,受持畜生的禁行。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时,有一天,上师在恒河边一座非常大的桥上,见到成千上万的人在恒河里沐浴。当时上师特别伤心,为他们念了很长时间的经。的确,世间上有这么多的可怜众生已经趋入了歧途,但他们自己却认为依靠恒河水可以清除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真的非常愚痴。
表面来看,这一宗派行持苦行、希求解脱等,个别名词和行为与佛教基本相同,可是他们对于自相续的烦恼根本未作调整,仅仅依靠外面的行为不会有很大利益。所以,《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和《功德藏》中都说:外在的形象不是很重要,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真正断除五毒烦恼才是最重要的。
(二)律仪:为了制止漏法、不积新业而奉行十善,担心脚下踩死生灵的罪恶,于是在脚上系带叮叮当当作响的钟形铃和裂口小铃。上师如意宝在印度时也问过常住的一些喇嘛,他们说:现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些外道始终都是在脚上拴着铃铛。《俱舍论》中也讲过,对于这些小虫如果不是故意杀害,只是积而未作罪,也就是没有真实的罪业。但外道认为这是有罪的,因此在脚上系上铃铛以驱赶小虫。
而且,他们认为砍伐树木会犯盗戒,因此不允许砍伐树木。在山谷中如果未得到开许,也绝对不饮用山中的水。
由于担心口出妄语,他们还行持禁语。当然,我们当中的很多道友也是经常在胸前佩带一个禁语的牌子……不过这是为了调柔内心而行持的,与外道具有本质的不同。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对“苦行”和“命”说得比较广,其他都不是特别广。
(三)烦恼:三毒等这些是律仪的违品。
(四)束缚:由于业尚未灭尽而致使停住在轮回中。
这与佛教《俱舍论》中所承许的束缚基本上相同。
(五)解脱:业穷尽之后便得解脱,此时此刻便可以位居于一切世界之上,是一种颜色如奶酪、白雪、草木犀花等洁白的色法。
就如佛教经常说的清净刹土一样,他们也认为解脱之后可以住在一切世界之上。也有人说在有顶上有形状如倒置的伞的圆形,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刹土。通过精进修持最后获得解脱时,就会转生到这样一种洁白灿烂的清净刹土中去。
(六)命:《俱舍论》中说,同类相续称之为命。与此相似,他们认为具有心的就是命,其中四大具有心以及身根,而芭蕉树具有耳根。
之所以说芭蕉树具有耳根,是因为听到轰轰的雷声时便萌生之故。其实这并不是真正因明的推理,但他们就是如此认为的。另外,此派还承许树木也具有其他不同的根,比如向日葵具有眼根,因为它会朝向太阳;还有一种德达嘎玛,晚上闭合,白天却会盛开;也有些树具有命根,因为少女将葡萄酒含在嘴里撒在其上时,会出现陶醉的形象并且会马上开始生长。有些树具有两个根,有些具有三个根,也有些具有四个根,他们就是这样认为的。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一种安立方法,实际上并非真正如此。
同样,昆虫、海螺、牡蛎等具有身根与舌根;萤火虫与蚂蚁等具有身、舌、鼻三根;蜜蜂、长喙蚊蝇等具全除眼以外的四根;人马等也具备眼根,因而五根完整无缺。
(七)非命:无心的声、香、味、光、虚空、影、彩虹、像等。
此外也有九句义的说法,也就是指命、漏、律仪、老、缚、业、罪、福德与解脱九种。但麦彭仁波切认为:九句义其实可以包括在七句义当中。比如老属于损恼身体的磨难,因此包括在苦行当中;虽说有感受业、名称、种性与寿命四种,但基本上都与束缚是同一个含义;漏法与烦恼意义相同;守持律仪也是积累福德,因此二者类似;罪可以包括在漏与缚之中。
此派的外道徒主张万法的共同实相时间、地点、数目多种多样,而自性却是独一无二的。
他们是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根本不能成立。所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尤其对论议五派一一作了驳斥,麦彭仁波切在本论中也作了相应的遮破。总而言之,依靠上述阐述,我们应该对外道宗派有所了解,这也具有一定的必要。
-----------------------------------
[1]《澄清宝珠论》中承许:“初实质分为我、时、尘、方、空、地、水、火、风。”并且说:“实质之法相者,彼许为能作业与功德所依。”
[2]《如意宝藏论》中所讲到的一百二十种本师中的一种。
此处所讲的自在天与《俱舍论》中说的自在天并不相同,因为这里所承许的自在天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而《俱舍论》中所讲的自在天属于天界,是六道众生中天人的一种。但是,这一教派将本不存在的自在天作为供奉的本尊,并承许其为万事万物的作者,是恒常、唯一的。
一般来说,将世间天尊作为供奉的对境也未尝不可,然而外道所供奉的天尊与欲界天尊的名字虽然相同,实际却截然不同。因此说外道观点不合理的原因就在于此,这一教派所供奉的自在天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
但这一派的教徒将自在天看作本尊,认为他具有一千个眷属,与俄玛得瓦天女一起住在冈底斯雪山的顶峰,他具有五种特点:常有、唯一、喜爱清洁、是应供处,是世间的造作者。并且具有八种功德:“细”,有情世间的造作者;“轻”,器世间的造作者;“自主”,对情器世界获得自在;“应供”,一切世间众生均可供奉;“自在”,对整个万事万物已经获得自在;“自成”,其自身并不是依靠因缘,而是自然成立的;“随转”,世间随着自在天的想法而转等。
这一宗派在现在的印度和尼泊尔仍然存在,但所持的观点有些不同,比如莲花生大师获得成就的山洞,他们认为自己宗派的某位修行人已经在此处获得了成就,因此将各种各样供奉的石器、供品等摆在山洞口。而佛教徒认为,莲花生大师等很多大成就者在这个山洞中成就,对这个山洞也比较执著。类似的情况在印度一带比较多,在中国尤其是藏地,依靠莲花生大师的加持,一直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外道。
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对于上述所讲的六种句义精进修持之后便可获得解脱,解脱时,神我远离有无等一切边。他们所说的个别名词与佛教的很多名称非常相似。《寂静续》、《黑自在天续》等续部是他们所承许的主要论典,他们不承许 “神我”为有情法,而应该是无情法。
这些观点实际都是由遍计所执导致的,如果没有依止邪知识,我们的相续中不一定会生起这类邪见,一旦依止了外道的邪知识,这种遍计的邪见很有可能会在自相续中生起。
下面详细讲解他们所承许的六种句义。
(一)九实:我、时、方、虚空、极微即是五常实;地、水、火、风为四无常实。
(二)二十四德:一等数目、长短等计量、互遇、分离、异体、同体六种是共同总德;声是虚空的功德、所触是风的功德、色是火的功德、味是水的功德、香是地的功德,此外境五德是大种各自的别德。
他们认为“一”等数目也是一种常有的功德。当然,在因明当中,所谓的“一”只不过是一种言词,仅仅是遣除了“一”以外其他法的一种语言或者分别心,除此以外,时间、数目、方向等根本不可能真正实有。这一点,通过佛教的《俱舍论》或者因明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容易,但外道并不了知这方面的道理,认为时间、虚空等都是常有的。
现在的外道多种多样,很多人由于没有学习过纯正的宗派,心中经常会产生很多的邪思分别念,并且自己编写许多论典,后学者也就跟随这种邪思妄念胡乱臆测分别。现在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在座诸位已经遇到了佛教,已经获得了取舍的智慧眼,不然,我们可能也会认为所谓的声音一直在虚空中存在,只是被潮湿的风遮蔽住了,这都是由邪思分别导致的。
他们这一宗派就是这样认为的,声音在身体和外界的虚空中恒常存在,人们在念诵“嗡”的时候,就好像拉开帘子可以看见帘外景物一样,体内空间的风排除后,声音可以被人们听到;帘子放下来又会遮盖色法一样,当风再度进入空隙之中时,声音也就无法听到。这种说法其实无有任何道理,他们只是一辈子当中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虚度光阴而已。
还有存在于神我中的十三德——眼识等五根识、苦乐、贪嗔、法与非法、勤作、功用力。“勤作”也就是指一般的工作。“功用力”则是指一种力量,比如向虚空中射箭时具有一定的力量,当力量消失时,箭就会落下来;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也即通常所谓的力气。
依靠上述功德作为所缘,可以见到他们所谓的神我。所以,神我肯定是存在的,可以见到他的功德之故。他们以这种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宗派。
(三)业:业可以是任意的有实法,包括伸出去、屈回来、抬上去、放他处、越过一处而行,也就是平时行为当中所显现的五种业。
上述功德与业的依靠处,即是前面所讲到的九种实法。
(四)总:能普遍存在于上述所说实法、功德和业等名称和意义的“总”,以此作为相同趋入同类“别”的名词与识的根本。比如数目,趋入“数目”这一词句的名称或者宣说这一数目的根本,就叫做“总”。
其实这是由于不了知因明导致的。因明当中说:所谓的总相只不过是一种遣余的语言或分别念。
(五)别:具有分开辨别作用的所遍。与“总”相反的就是“别”,也即总是能遍、别是所遍。
(六)合:作为相互关联的纽带。比如合掌,他们认为中间需要一种关联的纽带,但这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这一胜论派承许乐等是住于内在我中的无情法,而数论派则认为在外界的无情法上存在着它的自性乐等,因而他们承许乐等是外界的无情法。
佛教观点认为,乐受等是一种心所。既然属于心所,必定属于有情法当中,无情法怎么会有乐等感受呢?根本不可能有。但这就是外道的一种邪说。
他们认为:在享受快乐等时,神我心里萌生享受的想法,这也是通过与识混为一体、不加辨别的方式而享受的。这种观点与麦彭仁波切所说的“总相、自相混为一体的方式来领受”基本上相同。但他们说:尽管我本身无有识,然而因为我与识德攸息相关的缘故,将我分别为识。他们的这些观点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对于这一外道宗派所谓的无情法,不能一概理解成是微尘组成的无情法。也就是说,此处所谓的无情法并非全部指不是识的法。当然,佛教认为:一切万法要么是识要么是无情法。而他们则承许说:不是识的很多能遍总法也属于无情法。因而,胜论派承许的神我,是周遍于虚空四面八方等处、本体不是识之自性的一法。
通过对外道论典的分析,他们也根本不会承许实有一体的识,因为他们承许实、现象、身体等很多所缘对境。既然所缘对境如此众多,能缘的心识又怎么会成为一体呢?不可能的。而且,外道的所有论典中明显说到:“某法的所缘境无论是实等何者,它都同样具有德等诸多特征,而不可分割、独一无二的一个法绝不会显现,因此唯一的识也不可能存在。”因此,即便从外道的观点进行观察,独一无二的识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辰二(别破各自之观点)分四:一、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二、破顺世派之观点;三、破数论派之观点;四、破密行派之观点。
巳一、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
如猫眼珠性,诸事视谓一,
取彼心亦尔,不应现一体。
猫眼珠的本性具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当人们见到它时,虽然有些外道承许其为一体,但是外境中具有很多颜色的行相,缘取它的心同样不应该显现为一体。
一、胜者派:这一宗派的名称很多,由于推崇胜者婆罗门为本师,因而叫做胜者派。由于能够灭尽身体以及自相续中所有的烦恼,因此也叫做能尽派。又叫做离系派,也就是裸体派。将梵天当作自己的本尊,故而称为梵天派。他们为了修行四处周游,所以叫做周游派。另外,还可以称之为空衣派、虚空派等。
他们将《能胜论》等论典作为正量,将梵天当作本尊,并且认为解脱和束缚的根本就是业。这一点与佛教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解脱和束缚全部是依靠业产生的;而佛教《俱舍论》承许业起主要作用,但偶现的因缘也是不可否认的。
此派论典承许七句义涵盖万法,也即苦行、律仪、烦恼、束缚、解脱、命与非命。
(一)苦行:这一宗派认为,人的身体上如果被衣服遮盖是一种执著,为了去掉自相续中非常可怕的执著、展现人的本来原形,因此需要裸体而行。但在深山里任何人见不到的地方,也允许穿着衣服。这是第一种苦行。
另外,为了杜绝对食物的贪执,他们尽量少进饮食甚至绝食,并且认为以风作为自己的禅定食非常殊胜,这是第二种苦行。
到了春天和夏天时,他们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烧起四堆火,人坐在中间,然后头顶上方是太阳,依靠五火断除今生对身体的贪执,并且依此获得解脱。到冬天的时候,他们便依靠冰冷刺骨的水进行苦行。
这一外道有时像牦牛一样四肢着地,有时像公鸡一样单脚站立,或者出去乞讨、拔头发等,受持畜生的禁行。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时,有一天,上师在恒河边一座非常大的桥上,见到成千上万的人在恒河里沐浴。当时上师特别伤心,为他们念了很长时间的经。的确,世间上有这么多的可怜众生已经趋入了歧途,但他们自己却认为依靠恒河水可以清除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真的非常愚痴。
表面来看,这一宗派行持苦行、希求解脱等,个别名词和行为与佛教基本相同,可是他们对于自相续的烦恼根本未作调整,仅仅依靠外面的行为不会有很大利益。所以,《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和《功德藏》中都说:外在的形象不是很重要,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真正断除五毒烦恼才是最重要的。
(二)律仪:为了制止漏法、不积新业而奉行十善,担心脚下踩死生灵的罪恶,于是在脚上系带叮叮当当作响的钟形铃和裂口小铃。上师如意宝在印度时也问过常住的一些喇嘛,他们说:现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些外道始终都是在脚上拴着铃铛。《俱舍论》中也讲过,对于这些小虫如果不是故意杀害,只是积而未作罪,也就是没有真实的罪业。但外道认为这是有罪的,因此在脚上系上铃铛以驱赶小虫。
而且,他们认为砍伐树木会犯盗戒,因此不允许砍伐树木。在山谷中如果未得到开许,也绝对不饮用山中的水。
由于担心口出妄语,他们还行持禁语。当然,我们当中的很多道友也是经常在胸前佩带一个禁语的牌子……不过这是为了调柔内心而行持的,与外道具有本质的不同。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对“苦行”和“命”说得比较广,其他都不是特别广。
(三)烦恼:三毒等这些是律仪的违品。
(四)束缚:由于业尚未灭尽而致使停住在轮回中。
这与佛教《俱舍论》中所承许的束缚基本上相同。
(五)解脱:业穷尽之后便得解脱,此时此刻便可以位居于一切世界之上,是一种颜色如奶酪、白雪、草木犀花等洁白的色法。
就如佛教经常说的清净刹土一样,他们也认为解脱之后可以住在一切世界之上。也有人说在有顶上有形状如倒置的伞的圆形,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刹土。通过精进修持最后获得解脱时,就会转生到这样一种洁白灿烂的清净刹土中去。
(六)命:《俱舍论》中说,同类相续称之为命。与此相似,他们认为具有心的就是命,其中四大具有心以及身根,而芭蕉树具有耳根。
之所以说芭蕉树具有耳根,是因为听到轰轰的雷声时便萌生之故。其实这并不是真正因明的推理,但他们就是如此认为的。另外,此派还承许树木也具有其他不同的根,比如向日葵具有眼根,因为它会朝向太阳;还有一种德达嘎玛,晚上闭合,白天却会盛开;也有些树具有命根,因为少女将葡萄酒含在嘴里撒在其上时,会出现陶醉的形象并且会马上开始生长。有些树具有两个根,有些具有三个根,也有些具有四个根,他们就是这样认为的。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一种安立方法,实际上并非真正如此。
同样,昆虫、海螺、牡蛎等具有身根与舌根;萤火虫与蚂蚁等具有身、舌、鼻三根;蜜蜂、长喙蚊蝇等具全除眼以外的四根;人马等也具备眼根,因而五根完整无缺。
(七)非命:无心的声、香、味、光、虚空、影、彩虹、像等。
此外也有九句义的说法,也就是指命、漏、律仪、老、缚、业、罪、福德与解脱九种。但麦彭仁波切认为:九句义其实可以包括在七句义当中。比如老属于损恼身体的磨难,因此包括在苦行当中;虽说有感受业、名称、种性与寿命四种,但基本上都与束缚是同一个含义;漏法与烦恼意义相同;守持律仪也是积累福德,因此二者类似;罪可以包括在漏与缚之中。
此派的外道徒主张万法的共同实相时间、地点、数目多种多样,而自性却是独一无二的。
他们是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根本不能成立。所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尤其对论议五派一一作了驳斥,麦彭仁波切在本论中也作了相应的遮破。总而言之,依靠上述阐述,我们应该对外道宗派有所了解,这也具有一定的必要。
-----------------------------------
[1]《澄清宝珠论》中承许:“初实质分为我、时、尘、方、空、地、水、火、风。”并且说:“实质之法相者,彼许为能作业与功德所依。”
[2]《如意宝藏论》中所讲到的一百二十种本师中的一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