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摄颂浅释 第五十课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8日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般若摄颂》里面,前面已经讲了智慧度和禅定度,现在讲精进度。
庚二(宣说精进度)分三:一、教诫精进他利;二、不怯懦而精进;三、以三轮清净方式精进。
辛一(教诫精进他利)分二:一、略说;二、广解。
壬一、略说: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为了有补特伽罗(按《入中论》等论典所讲,补特伽罗、众生、数取趣是一个意思。)名称的所有其余有情,我们从发心上要有三种精进:第一是擐甲精进,就像军人披上盔甲一样,自己心里有度化众生的初步誓愿——我要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第二是加行精进,就像军人参战一样,在实际行动中去真正操作;第三是不满精进,就像军人不断为国奋战一样,利益众生无有厌足。其实,这样的精进就是大乘的精进,也是六度中的精进波罗蜜多。
大乘的精进跟小乘的精进不相同,小乘以自己在短暂时间中获得解脱为目的,而大乘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即利益众生是大乘的精进。就像前面所讲的禅定一样,不管你的行为是什么样,只要能帮助众生的暂时、究竟之事,这就是大乘的禅。希望大家能在这些方面有重新认识。
对想利益一切众生的菩萨来讲,首先要断除自私自利的心,即心要得以清净,然后再以两种精进加行——恭敬精进加行和恒常精进加行勤行精进波罗蜜多。那什么叫恭敬精进加行呢?也就是说,以恭敬心精进。比如说,无论我们求什么样的佛法,对法都要有欢喜心和恭敬心;如果要帮助众生,对众生也要有恭敬心和欢喜心。有了这样的心,做任何事都很方便、很容易。至于恒常精进加行,则指以恒常心精进。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善法都要持之以恒、始终不间断,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人做一件事情只能在一两天中做,过后热气就没有了,或激动心就消失了,这并不是很好,因为利益众生是恒常性的事业。
这两种精进加行在行持任何善法时都很重要!因为,具有这两种加行就能利益自己和他人,而这就是精进的本体。在印度天亲菩萨(即世亲论师)作、鸠摩罗什大师译的《发菩提心论》(全名《发菩提心经论》)中讲:“云何菩萨修行精进?精进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精进,则能庄严菩提之道。”因此,我们在行持善法时,目的一定要为众生获得无上解脱。《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也讲:“若欲为众生,修行菩萨行,速成无上道,精进最第一。”其意是说,如果想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有情而修行菩萨行,那么这个菩萨会速成无上道,其精进也最为第一。
这些在众生前没有任何架子和傲慢心的菩萨,就像世间取水的仆人一样:主人叫她提水、扫地,她都会去承事,因为身不由己、受主人控制,或者说,其所作所为都为主人服务,并不是为自己而做。同样的道理,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勇士也要随顺众生,因为随顺众生即是随顺供养诸佛、尊重承事众生则为尊重承事如来、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这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有宣说。
所以,对发大乘心者来讲,哪怕是利益众生的微小之事,也要认真行持,只有这样才能圆满菩提之道。《大智度论》里讲: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作螺髻仙人,他常行出入息断的第四禅定。有一次他在一个地方入定,很多飞禽认为这是一棵树,并把顶髻当作树叶而在里面做巢下蛋。出定后,他知道自己头发里有蛋,就想:如果身体移动或站起来,它们的母亲就不可能接近,为了这些生命我还要很长时间继续入定。于是他又继续入定,直至小鸟飞走后才起座。
但要真正如如不动却很困难!有些人经常说:某某人很了不起,他的境界不可思议,一两个小时根本不呼吸。其实,光不呼吸也不一定,因为在这个传记中,佛陀并没有说他因为不呼吸非常了不起。在佛教里面,有些道理很主要,有些则是次要的,但很多人经常分不清楚修行的重要部分与次要部分;就像在世间学校读书的学生,本来主要课程是语文、数学这些,音乐、体育等则为辅助课程,但有人往往分不清楚。所以在佛教里面,也不能把个别人的行为当作主要行为,因为他们在上师、佛法等关键问题上根本分不清楚。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人跟个别道友说:“你来这里灌顶,太殊胜了!”道友问:“怎么殊胜哪?”他说:“没有什么说的,太殊胜了!”隔了一会他说:“这里上师很好。”道友问:“上师怎么好?”他说:“没有什么说的,上师太好了!”当然,有信心的话,肯定很殊胜、很慈悲,你也可以这么说。但一般来讲,比如要说法殊胜:通过学习以后,以前自己不懂的很多道理都已懂得,从此之后自己的人生有了方向、目标,也懂得了取舍,这样的话,你说法殊胜也是可以的。又比如,你说上师很好,但不能因为上师笑得很开心、说话很好听,就说这位上师太慈悲了,若是这样,那就是愚者的行为。当然,若上师相续中真正具有菩提心或大圆满的无二境界,我们说这位上师殊胜也是应该的。
但大圆满的无二境界和菩提心,我们也不容易发现,这在《前行》中有宣讲。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特别善巧装模作样,他们相续中什么境界都没有,表面上却装作有特别高的境界。而相续中真正有等空无二见解或慈悲菩提心的人,往往显得特别平凡,可以说跟普通人没有两样。当然,要真正分出来也有一定的困难。
正因为现在很多佛教徒分不清楚主次,所以我一直强调,希望四众弟子能把闻思修行放在主要位置,其他佛教的行为,诸如敲锣打鼓、吟诵(包括梵呗)等,则应放在次要地位。当然,极个别人有特殊根机,他们依靠这些行为,所得到的法利也完全不相同,这就不包括在里面。
话说回来,所谓精进波罗蜜多,就是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或傲慢心,而一心一意地帮助众生。但有人觉得:自己天天为众生发心,该修的没有修,一直处在懈怠、散乱中。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所谓精进,就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行持念咒等善法;而放弃自己的一切,无条件地帮助众生并不一定是精进。通过学习诸如此类的大乘经典,我想很多道友对大乘的智慧、禅定、精进等应该会有新的认识。
壬二(广解)分二:一、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二、恒常精进他利之理。
癸一(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子一、比喻:
责骂抑或常殴打,女仆于主不顶撞,
思量彼将杀害我,怀极恐惧受其压。
首先以世间简单易懂的比喻来说明:比如说,在世间中,主人经常口出恶语责骂或谩骂他的女仆,或者用石头、棍棒等东西来殴打她的身体,虽然受到如此欺负与折磨,但因她属于主人,所以根本不敢当面顶撞,也不敢反抗。即使主人特别生气,大发雷霆、口出恶言,对她进行人身侮辱或攻击,这位聪明的女仆也不敢得罪他,甚至心里一刹那的嗔恨心也不敢生起。因为她知道,如果行为不对,很有可能会被他杀害,因为自己已经属于他,而且根本没有其他依靠处。所以,她怀着极其恐惧的心理特别恭敬主人,不管他吩咐或命令什么,都言听计从、恭敬听受,一直受他的压迫。
在世间,不但国王手下有很多仆人,各个部门、各个群体都有上层和下层。一般来讲,下层人一定要随顺上面的人,如果没有随顺,要么会被开除,要么受到各方面的惩罚。有一个人说:“我这几天可能要被单位开除,请您加持加持,让莲花生大士保佑我,因为我们的销售经理不高兴,隐藏在背后的董事长也特别黑暗。”她一直说自己的处境很危险。确实,在世间会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上面的人不高兴,下面的人就很麻烦,甚至会出现很可怕的结局。
从历史上看,有些主人折磨或压迫下面人的手段非常残忍。以前,古罗马有一斗兽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是当今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非常有名。它于公元72年开始修建,经过八年(或说十年)时间,终由沦为奴隶的八万(或言四万)犹太和阿拉伯俘虏修建成功。为了庆祝它的竣工,宰杀了9000只牲畜,在足球场那么大的角斗台上举行了为期100天的表演。这次表演,古罗马统治者组织了5000头狮子、老虎之类的猛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囚犯,进行人与人、人与兽之间的博斗。
在角斗台下,一边关着三千人,一边关着五千猛兽。门打开后,两两出来开始互相搏斗,虽然暂时一方会赢另一方,即一方会死在另一方之手,但最后全部都会死,也就是说同归于尽。在这期间,全国上下的人都可以到那里去观看,就像现在开运动会一样。当时的罗马皇帝在战胜其他国家后,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修建了这座斗兽场,之后又开展了如此规模宏大的纪念活动。虽然这已成为历史,但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看看这段历史,相信大家都能了知古罗马统治者的残忍。
在这个世界上,尽管有些主人对仆人的行为特别过分,但我们在学习菩萨道时,也要像仆人对待主人那样对待一切众生。那仆人的行为是什么样呢?即使主人轻辱、毁坏她,也毫无怨言,即不会怨天尤人。
从字面上看,大乘道中讲到的“当众生的仆人”,跟现在社会上“领导是人民的公仆”的说法很接近,其实在心理上还是有很大差别。比如说,公务员中真正为人民好的,跟学过大乘佛法且以爱心奉献的发心人员相比,虽然两者的行为都是利他,但发心还是有很大差别。又比如,某地特别优秀的老师,他的利他行为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奖金、工资、地位、财产等;那完全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众生的人就远远超过他们。
现在有些文章也讲一些笑话,比如:领导们经常说:为了民生[指民众的生计、生活。],我们要当真正的公仆。于是有人说:如果是真正的仆人,就不需要那么高的待遇;因为,坐装有防弹玻璃的豪华轿车、住星级宾馆、军车开道等,对一个仆人来讲待遇太高了。上次我们去玉树救灾,途中一位司机说:“从早上四点钟开始,这里一直堵车。”(我们赶到那里已是下午六七点钟。)我们问他:“前面怎么回事?”他说:“来了一位‘公仆’,一直在戒严。”他话中有话,明显有一些不满的情绪。(刚开始,我还认为是真的。)
当然,若真正分析,大乘里面所说的当众生的奴仆,与现在人们所说的当人民的公仆,也不一定要跟仆人的行为相同。如果我们心里没有傲慢心,且为众生做事情,那就可以说是仆人。
相信大家在学习《入行论》、《学集论》、《般若摄颂》等经论后都能了知:为众生做事很光荣,为自己奋斗很可耻,所以每一个人都应经常观察自己的行为。如果出门、说话等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为众生,即使你的事情没有办好,或者说没有成功,那也是善事,也非常好!如果最开始的动机是为自己的利益,实施过程中也是为了自己,最后还想达到自己的目标,那即使你事情有成效,或者说成功了,其意义也不是很大。在这方面,每一个发菩提心的人,都要经常用此标准来衡量自己。
子二、意义:
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
前面已经讲了仆人受到什么样的侵凌都不敢反抗的比喻,它充分说明了大乘菩萨的利他精神,也就是说,为了利益天下一切众生,最终获得圆满菩提的果位,已经迈入或步入大乘道的菩萨,在众生前要完完全全当一个仆人,看众生有什么需要,自己就应如是去做。就像寂天论师所讲的一样:“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所以,大家皆应把自己当作最下等、最低劣的仆人,每天精勤谋化众生的利益,而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苦思冥想、奔波劳碌。如果能以这样的大悲心摄持一切众生,不但善法很容易成功,在很快的时间中就会成佛并圆满一切功德。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大家一定要记住。
如果是自私自利的心,无论你学大乘佛法,还是在世间团体中工作,都会活得很累、很苦。因为,在自己的利益没有达到时,就会很烦恼。如果你的目标完全想利益众生,就会活得很开心。所以每个人都应清楚自利和他利之间的利害关系。《菩提心释》中讲:“利害出生故,如是分析已,彼等一刹那,岂贪自利益。”其意是说,如果我们通过智慧分析后,了知了自利的危害与利他的利益,一刹那也不愿意贪著自己的利益,因为这太不值得、太没有意义了。真的,对有智慧的人来讲,这就像不贪执天堂而贪执不净室一样,或者说,为自己奋斗、维护自己的行为太丢人、太丑恶了。所以大家皆应当众生的仆人,也就是说要利益一切有情。麦彭仁波切也讲:为了自他一切众生今生来世得到快乐,我们一定要帮助众生,实际上这就是帮助自己,而它就是大乘菩萨的妙道。
所以,若想自己的法得以成就,就要当一个利他者。拿在单位里工作的世间人来讲,如果谁想当一个有成就、有贡献的人,就要尽心尽力帮助身边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你的地位自然而然得以提升。也就是说,帮助别人自己的功德才能圆满。否则,如果一心一意想利益自己,看不惯众生,经常生嗔恨心、恶口骂人,就像草木失火会把草木本身焚尽无余一样,这种不尊重众生、不恭敬有情的人,最终必将毁坏自己而葬送菩提道的珍贵性命。所以大家在修道过程中一定要利益众生,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也是精进的主体。
学过《释尊广传》的道友都清楚,《精进品》第一个公案“劝人学佛求道”中的精进力菩萨(乃释迦牟尼佛因地)非常了不起。当时净现如来说:有一吉祥宝王子需要度化,在八万四千发心菩萨中,谁能在八万四千年中不生起厌倦之心,一心一意劝其发心?其他菩萨都不敢发心,只有精进力菩萨愿意。于是他在八万四千年中一直饱受包括王子在内的人的侮辱与诋毁。但他一直忍受,帮助他们的誓愿丝毫未退,最终也度化了王子及其眷属。
的确,这种精进力特别令人佩服!我们不要说八万四千年,恐怕连八十天的侮辱都受不了。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受不了、受不了,这个人的性情太恶劣了,算了、算了,我不接近他!看了佛陀因地时的公案,我有一种深深的感受: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我们的精进力、禅定力、布施力实在不够。确实,佛陀因地时太伟大、太了不起了!而现在世间人做一点点好事就想得“国际金奖”,其实这根本不应得奖。真正应该得奖的,就是那些从无始生死以来,或在无数万年中,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条件地奉献给众生的菩萨。
这里讲:一心一意利益众生,当众生仆人的人,会很快得到成就;反之,如果我们经常与众生关系不好,常常欺负、侮辱、诋毁他们,那就与菩提道越来越遥远了。所以大乘经论里面常讲:恭敬佛虽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恭敬众生。如果我们不论种姓高贵、年龄老少、性格好坏,凡是众生都把他当作佛菩萨,那就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现在有个毛病,对性格好的人,大家都说他很不错,也愿意随顺他,而性格不好的,都舍弃、侮辱。其实,对真正具有猛利菩提心的菩萨来讲,他们不但不会舍弃恶劣众生,还会以悲悯心来摄受,就像仆人对待主人一样。
癸二、恒常精进他利之理:
舍弃自乐无求心,昼夜精进众生利,
当如生母侍独子,诚心无厌而行持。
前面讲过,珍爱自己引来各种轮回痛苦,珍爱众生带来解脱、涅槃等快乐。在知道这个道理后,就要舍弃自乐,对自利无有希求心,而日日夜夜精进成办其他众生的利益。若真正利益众生,就不会有自己得到快乐的想法,因为它是特别高尚的心态,所以不会有自我的目的,也没有自私自利。但现在很多人并不是这样:咋听他们说话,好像是真正帮助众生,实际上却在寻找自己的生路。正因为菩萨利生无有条件、不求果报、不图回报,《华严经》中才说:即使整个世界的众生全部变成忘恩负义之人,菩萨对他们也没有任何怨恨之心,而且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灭除众生无量无边的痛苦。也就是说,对一个发菩提心的人来讲,不管身边乃至世界的人全部是人格贤善、心地善良的感恩图报者,还是一个比一个坏的恶人,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全力以赴减轻他们的痛苦,根本不会在别人是否报恩等没有意义的问题上动心思。就像一个好医生,他只关心治病救人,根本不在乎病人家属是否给他递红包,以及是否能赢得别人的赞叹;对他来讲,治好病人的病最重要,因为这才是白衣天使的真正行为,或者说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对相续中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人来讲,在学道过程中,无论别人对他赞叹、供养,还是诽谤、抢夺,凡是牵涉到自己的事情,在他眼目中都不会看作重要的事,因为他日日夜夜唯一想众生得到利益。就像一位母亲,因为她只有一个儿子,所以会无条件地想着利益他。即使在帮助的过程中,儿子不高兴,经常恨母亲,她也不会有任何怨言或厌倦之心,仍会诚心诚意为他做事情。
虽然对受大乘戒者来讲,不应有厌倦之心,但有人天天都数日子,认为发心的时间太长了。他们说:我已发心两年、三年、四年,明年想去寂静的地方;我当管家已经两年了,您可不可以把我换了……好像利益众生是坐监狱一样。其实,心生厌倦是菩提心不坚固的标志。《宝积经》中讲:“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倦,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所以,所有发菩提心者,皆应长期教化众生,根本不应心生厌烦,这样才能于无上菩提道中坚固不退。但有些人为众生做一两件事情,或为众生一两次服务就足够了,其实并不应该这样,只要众生需要做的事情就应随顺。
《华严经》里也讲:“……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其意是说,教化众生根本不会生任何厌倦之心,随顺众生心之好乐而显现各种身相。比如说,当医生能帮助众生,自己也懂医药知识,就马上去当医生;当老师能帮助他人,自己也有这个能力,就以老师的身份出现;当仆人对别人有利,就天天为他人扫地等……总之,没有自己的执著,时时处处利益众生。
大家都清楚,在这个世界上,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伟大的人物从来没出现过;但释迦佛在有必要时,也经常去照顾病人,在恶人前也显现各种身相去度化。但现在有些人稍微有点学问、钱财等世间功德,就高高在上、傲气十足。从他们走路、说话等外在的行为就能看出,他们相续中有一种特别无法理解的骄慢心。当然,这与菩提心完全是相违的。
通过这个颂词的学习,大家皆应了知,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不能有厌倦心,众生需要什么帮助就提供相应服务。比如众生需要法布施,只要因缘、根机成熟,就应尽心尽力地传法。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极个别佛友需要传承和道理的解说,我也希望法师或真正对佛法有了解的人不要吝啬,应趁机给他们讲清楚;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法,对所学的道理很多都不懂,也就是说要理解他们的渴求心。即使是其他方面的希求,只要与解脱有关,不会因此堕入恶趣,也应尽量随顺;不应认为:这些众生很讨厌,今天这个、明天那个。
在对待众生方面,想必大家都清楚常不轻菩萨的精神——把自己当作最低劣的众生。所以,如果众生需要财物,自己也有,就应尽量布施。如果没有财产,祈祷本尊布施也可以,下面就讲一则相关故事。
以前,印度有一位母亲,她有一位特别漂亮、贤惠的女儿。按照印度的传统,到女儿长大嫁人时,一定要有特别好的嫁衣,否则人们对她家人就没有好的看法。但因她们家特别穷,实在没办法。后来听说寺院有个伟大的论师叫月称,母亲就想到他那里去要一些钱财来给女儿买漂亮的衣服。然后她就到月称菩萨那里去了,但月称菩萨是一位知足少欲的出家人,没有任何钱财。
她听说有一位旃扎古昧居士经常跟月称论师辩论,于是她想:这位居士应该有财富,因为他毕竟是在家人。然后就到他的屋子里面去。其实,旃扎古昧居士除了几本经书和墙上挂的度母像外什么都没有。(可能当时印度的条件也不太好。1990年我们去的时候,印度还没开放,很贫穷。最近很多道友去印度,他们说现在印度还是比较落后。)这位老妇女祈求说:我女儿要出嫁,一点装饰的衣服都没有也不行,希望您能布施一些钱财。旃扎古昧实在没办法,就祈祷度母,(有些书中说,当时是月称论师和旃扎古昧两位。)说:有人向我讨要财物,我实在没办法满愿。这个时候度母身上发光,身上的璎珞、手镯、宝珠、宝石、服装,全部哗啦啦地掉落在老妇女前面的桌子上,于是她很高兴地拿走了。因为度母身上什么都没有,人们就称她为“裸体度母”,这在印度很出名。
虽然我有开玩笑的口吻,但我们在财富等方面不能满愿时,还是要祈祷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黄财神等本尊。很多居士特别喜欢黄财神,每天都将黄财神的像挂在脖子上、贴在心口,很想求黄财神加持赶快发财。(在这方面,出家人稍微好一点,一般他们将黄财神供在佛堂。)虽然有些想发财后上供下施,但很多人发财后都舍不得,那个时候就忘了本尊的恩德。
话说回来,利益众生无厌倦很重要。现在世间,在两三天或几年中帮助众生的人倒有,尤其在学了《入行论》等大乘经论后,很多人特别激动,一直给别人说:利益众生很重要,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帮助众生!表面看来他发的誓言很坚定,可是也很难在有生之年帮助众生。当然,这与福德等因缘也有关系。但不管怎么样,如果自己有能力,就要在有生之年中利益众生;如果实在没有精力、条件,帮助众生的心千万不能舍弃,这非常关键!
辛二(不怯懦而精进)分二:一、略说;二、广解。
壬一、略说:
菩萨欲长住轮回,勤利众生修刹土,
纤尘不生厌倦心,彼具精进无懈怠。
因为菩萨对众生有无缘大悲心,所以他在漫长的轮回中住多少年也心甘情愿,即不愿舍弃可怜众生。在世间,我遇到有些好老师这样讲过:按我的智慧和水平,我可以到城市里赚更多的钱,但我看到一手培养起来的学生,就不愿意半途离开,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对不起他们,虽然在山沟里我的待遇很低。那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他们也不会有舍弃众生的心,一直愿意住在轮回中精勤利益众生、修行将来的清净国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没有丝毫厌倦心,因为利益众生的心越来越强时,厌倦心就不会有,也就是说,为了众生再累再苦他们也心甘情愿。正如《学集论》中讲:“……为利众生,设身有苦,不生疲厌。”其意是说,为了利益众生,假设身体有病或遭受别人非议等各种各样的痛苦,但因大悲心太强烈了,所以根本不会有任何厌倦或厌离之心。那这样的菩萨就具备精进度而无有懈怠。
正因如此,《普贤行愿品》里才说:“普能严净诸剎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我觉得这两颂大家在懈怠时都应念一念,虽然我们很难做到,但在修行过程中也可勉励自己,我就经常这样行持。
有些人修行一两天、闭关一两个小时就说:“上师!我可不可以回去住两三天休息一下,这几天好累,没有力气,心里很烦。”但这里讲,在行持两个关键问题——度化众生与修行刹土时,不能有厌倦心。所以,如果我们在闻思修行、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心生厌倦,就要祈祷诸佛菩萨:一定要遣除我相续中的懈怠、懒惰。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其中,“自利利他”是精进的本体,“无疲倦”是精进的表现。(现在城市里的人天天都到茶馆里去喝普洱茶、打牌、打麻将等,他们觉得这很快乐、这就是自利。其实自利并不是这样,真正的自利是用佛法断除自相续的烦恼,也就是说要闻思修行。)总而言之,所谓精进,就是在利益众生和修行善法方面无疲倦或不懈怠。
但有些人总在闻思修行或考试时找各种借口,比如我生病了等。听说我们学院个别人就是这样的,一到马尔康就没有病了,根本没去看病。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也找各种借口:我师父叫我什么什么……对真正精进者来讲,他能为众生长时受苦。《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讲:“能为诸众生,无量百千劫,受苦无懈怠,皆由精进故。”意思是说,为了众生在千百万劫中受苦也无有疲倦,这是因为精进的缘故。《入中论》里还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可见,如果我们有了精进,功德就可以产生。
不过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每天都看小说、电视剧等,并不是所谓的精进。现在世间,有些人说一些无聊的话、做一些无聊的事,到晚上三四点钟还不睡觉。别人问他:你昨晚在干什么?他说:我太精进了,三四点钟才睡觉。其实,这是三种懒惰[即同恶懒惰、耽著恶事懒惰、自轻凌懒惰。]之一,并不叫精进,因为对琐事精进就是懈怠。
那真正的精进是什么呢?一个是利益众生,即在利益众生方面长期做事情;第二是自己修行,即为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和获得将来的解脱好好闻思修行。我们学院极个别道友,十几年以来一直不断听法,这就是精进。而有些人心情好的时候来两三天,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无踪无影:不知是飞到极乐世界去了,还是到地狱里面去了,这不是恒常精进,而是“偶尔精进”(这是一个新名词,是我对个别特殊居士和出家人经过长期观察后的经验积累,因为他们都是偶尔精进者)。当然,这样的行为就得不到真实的解脱。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恒常精进与恭敬精进,这样就能圆满六波罗蜜多中的精进度。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1.在学完本课后,请以喻义、事理、教证阐述大乘菩萨的精进。
2.在了知大乘的精进后,恐怕很多道友都想灭除内心的“小”,既然如此,那你打算如何有的放矢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