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经论讲记>> 中观庄严论解说>>正文内容

第一百二十二课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2日
来源:中观庄严论解说   作者:索达吉堪布 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音频 视频下载 文本

凡是因果的所有法全部唯心,这一点是成立的。一切万法,表面看来在外境中实实在在存在,实际并不存在,只是自己心的一种幻象,除此之外根本没有。

外境山河大地、柱子、瓶子等显现,与众生内在的八识聚等感受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不管心法或者色法,全部与自心不可分割。佛经中说“万法唯心造”,所谓的“万法”,既包括心识也包括非心识,全部与自己的心无二无别。

如果舍弃自己明明感受的本体而去了达其他外境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也就是说,柱子也好、瓶子也好,桥梁、花园、大山等,全部是自心的一种感受,与梦中的景象无有差别,想要除此以外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无情法,永远也无法实现!

所以,这部论典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就是讲“名言以唯识宗抉择、胜义以中观理抉择”,现在名言中见到的法,全部是自心的一种幻象。当然,这也是学得稍微好一点才能感觉到,不然会觉得:外境确实存在,内心在自身当中。

假设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有一个外境存在的可能性,也就需要在离开明知心识以外,还有一个认识外境的方法,但这绝对不可能!因为离开了明知之法相无法堪当识的身份。我们面前的江山树木等所有显现均与识无二无别,离开识以外根本找不到一种真实的法存在。由此可见,识不存在而单独的一个外境存在绝不合理。

我们通过各种观察方法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的显现全部与自身感受离不开。就像幻术或者做梦一样,除幻化师的用具以外并不存在一个外境,而做梦时虽然显现火有炽热性,这毕竟是意识的显现而已,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同样,我们现在确实可以感受地水火风存在,比如手在接触火时有灼痛的触觉,实际却根本不存在。

大家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白万法唯心的道理,如果这一点不明白,也就不要说学习大圆满了。因为无垢光尊者的《禅定休息》、《虚幻休息》、《大圆满心性休息》,以及智悲光尊者的无上教言中,全部都是讲万法唯心,这是密法当中最强调的。当然,在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只能在理论上了知,想要真正通达也相当困难。《佛子行》说:外境的一切显现是自心的显现,自心也远离一切戏论。此处所讲的道理相当深奥,不仅中观非常强调这一点,密法最究竟抉择的也是这一点。

假设承认色等外境,比如柱子、瓶子在识以外另行存在,那么,柱子与眼识之间,无论同时还是非同时,都无法产生能取所取的关系。按照因明的观察方法,就像眼根与眼根对境的色法、耳根与耳根对境的声音,两个法如果真实存在,在同一时间中,不可能一者作为能取另一者作为所取而存在,二者不应该有任何关联。若说识与对境非同时,既然有次第,要么先有外境、后有有境,要么先有有境、后有外境,这样的话,一个死的和一个活的根本不可能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我与石女的儿子之间应该有关系了,会有这种过失。由于同时与非同时都不存在关联之因,外境存在的道理以现量也就无法成立了。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抉择唯识观点时讲过,通过俱缘定因和明知因两种推理,可以了知外境根本不存在。此处也是这样的,见到的蓝色布品等,实际与能感受的心无有差别,于心识前未出现之法,外境中并不存在。可以这样说,每个众生的感受存在时,其心识已经显现了这种行相,所以,柱子等存在是由心来抉择的,除此之外不会有其他理由。

以前在这方面修行不是很好的人,认为柱子在外面存在的习气比较坚固,实际上,梦中的柱子和醒觉位的柱子没什么差别,梦中的柱子只是意识面前显现,同理,现在所见到的柱子,也只是众生的共同业力所感受而已。此处所讲的道理还是很深的,希望大家首先在字面上理解,其次在实际行动中对中观的甚深道理生起定解。

如果经部宗说:感受行相虽然必须是识,而能指点出该行相的外境以隐蔽分的方式存在。如同色法无法进入镜子里面,但没有色法也无法显现镜中影像一样,同样,心识前显现的只是影像,真正的外境在外面以隐蔽分的方式存在。

他们认为:这一点通过比量可以了知。前面讲经部宗观点时说过,外境肯定存在,外境如果不存在,行相不可能显现,因为色法不存在则镜子里面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影像。如果外境不存在,见到一个月亮和两个月亮应该无有差别,正因为外境中只有一个月亮,所以说二月并非正量。当时麦彭仁波切也说:在抉择外境存在这一观点时,经部宗的观点可以说非常殊胜。并运用镜子的比喻作了一些说明。

下面站在中观角度驳斥经部宗的观点。

你们说外境色法存在这一点,通过比量可以了知。这种观点不正确,为什么呢?不要说隐蔽分的各种法不存在,甚至微尘许的法也是不存在的,这一点依靠比量也可以了知,前文通过远离一体多体的方式已经作了观察,外境怎么会存在呢?根本不存在。

实际你们经部宗认为外境存在这一观点的来源,就是认为现量不成立的隐蔽分以比量可以成立。但是,现量未见过的法,通过比量成立也是很困难的。比如见到烟子可以推知有火,首先必须现量见到有火就会有烟,以后无论何时只要见到烟,我可以说“山上有火,有烟之故”。如果从未见过烟与火之间的因果关系,那么,“山上有火,有烟之故”对我自己来说也不能成立。同样,你们经部宗说外境隐蔽分存在,但隐蔽分与行相之间的因果关系,你是何时见到的?若未见过就不能成立这种观点,只不过是将现量未见到的隐蔽分以比量来成立而已,其实根本不能成立。

而中观宗所说的外境不存在,通过现量可以了知,比如我说柱子存在,要么是以前见到而在心中显现,要么当下见到与自心无二无别的这一法显现。除此之外,与心识无关之法安立为柱子是不合理的。通过比量也可以了知外境不存在,前面讲到的明知因和俱缘定因,是自身感受的一种比量,依靠这两大因自然而然可以成立外境不存在这一点。

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接受不了这种说法:“我的心在这边,外境在那边,怎么说外境不存在呢?”好像有点不习惯,但是对中观和唯识的道理逐渐学习以后,到了一定阶段,没有任何理由不接受,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任何人都无力推翻。

清辨论师在抉择中观时也说:我在抉择外粗中观时虽然承认外境存在,但在抉择内细中观时,绝不承认外境存在。清辨论师被人们称为经部中观派,正如其他中观自续派暂时承认单空、最后抉择离戏一样,他到最后也不承认外境,认为全部是心的一种显现。

当然,有些有实宗的论师不承认这一点,还有些从未学过宗派的人,他的相续中始终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恶见,认为外境应该存在。所以,这些人不一定接受此处的说法。但是,对中观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明白,外境如何显现都是心的一种幻化而已,根本不存在,任何承认实有者都不可能推翻万法唯心造的观点。这样一来,也与《密严庄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所有佛经相吻合。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白万法唯心造的甚深道理。

《楞伽经》中的“伽”应该是多音字,一般说“楞(jia)经”好一些,为什么呢?印度梵语都是说“补特(jia)罗”,全部用“(jia)”的音,所以说《楞(jia)经》与梵文的发音方式特别相符。而且,藏文当中说“能嘎萨巴”,如果用“(qie)”的话,就变成“能给萨巴”了;“瑜伽”在藏文中也是“约嘎”,读成“(qie)”的话,也变成“约给”了,应该是阿讷约嘎、玛哈约嘎、阿底约嘎……嘎。所以,从梵语角度来讲,可能读成《楞(jia)经》好一点。

对中观宗来说,在辨别后得时,名言中也只有承认外境的经部中观和不承认外境的瑜伽中观两种,包括世间共称中观也只是暂时承认外境存在,最终并不承认这一观点。所以,中观应成派的最究竟观点,即使名言中外境也不存在,这一安立相当合理。

己二、安立二理双运之道:

依于唯心已,当知外无实,

依于此理已,知彼亦无我。

此处讲到,依靠唯识宗的观点完全可以了知,外境不会成为实有。对于这种道理再三抉择以后,最后应了知,所谓的心也不存在。所以,首先从名言角度来讲,一切万法抉择唯心,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从胜义角度来讲,心也是远离一切戏论、不成立实有的,这是第二个重要性。

依靠了知所显现的一切法唯一是心、外境绝不存在的道理后,应当了达外境中连微尘许也不成立实有的道理,全部是心的一种幻现,如同梦境一般。月称论师在《入中论》当中,表面上遮破了外境是心、建立了一切法的根本是心这一观点,然而其名言的最究竟观点也承许外境是心。

随之依靠上述离一多因之理,可以了知心也完全无我,其本体并不存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本性。或者像《定解宝灯论》第六品中所讲的一样,六道众生所见的一切显现全部是观待的,实际并不存在,暂时来讲是心的自现,最究竟来讲是远离戏论的光明本体。

你们现在正在讲《定解宝灯论》,希望大家抓住要点,这个很重要。如果抓住要点,即使字面上解释得不是很清楚,相续中也会对甚深佛法生起一定的定解;否则,每天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只是听一听、讲一讲,自己内心始终不会有什么改变。大家在学习的过程,每天最少要有一点收获,内心当中应该对这部论典有一定的理解。一般来讲,只不过是我们不精进,如果精进的话,在这些经论当中肯定能挖掘出很多甚深的珍宝。但是,我们有时候比较懒散、有时候自己不太重视,往往学得很文字化、书本化,这样不是特别好。

这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暂时名言中万法抉择唯心;究竟胜义中,通过离一多因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本体。

《十地经·出世品》云:“嗟,佛子了达三界唯心,了达三时亦与心同,通达心亦远离中边。”其意义与本论所讲内容非常吻合。佛陀当时告诉诸佛子:世间万事万物的显现唯心所造,应了达未来、过去、现在三时与心无二无别,这就是抉择世俗谛。然而胜义当中,一切抉择唯心之法也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这就是二转法轮的主要精华之一。经中所讲的道理,作者静命论师依靠此处这一颂词,已经圆满完整地解释了。

现在这部论很快就要学习圆满了,应该不会出现什么违缘。记得麦彭仁波切好像是作完这部论典以后,在21天当中传授了一遍,但我们可能已经120天了也不知道…学习这部论典以后,一方面对世俗当中眼耳鼻舌身所显现的法,应该明白全部是自己心识的一种幻变,就像梦境一样,对此一定要生起定解;最后对此种显现,以中观理抉择时远离一切戏论,实际并不存在。这是不是最究竟的正理呢?若从般若空性来讲,当然抉择空性就已足够,但从第三转法轮或者唯识的有关经部最究竟教义来讲,远离一切戏论之法也与佛的光明智慧无二无别。

对于经中的意义,麦彭仁波切解释说:应了知十方三时的一切显现为心,这是指名言方面;同时也应了知心也无有生灭之边、现在住之法相中,故为离边,这是从胜义来讲的。

《摄正法经》中也说:“世尊,诸法遍计之精华,摄于唯心,不具实体,如幻无根。”此处“遍计”是指虚假的、假立的。我们面前所显现的一切外境之法,全部是虚假的、分别心假立的。一切遍计之法的精华,就归摄为心之本体,无有任何实体,如同幻化一样,无有根本。

幻化师依靠石子、木条等其他工具幻变出大象时,若观察就会发现:大象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果说其根本因存在,再对所谓的因进行观察,石子、木条等也是由各种微尘组成,并不存在。同理,第一步抉择万法唯心之后,又观察自心是否存在?可以了知自己的心也远离一切戏论,根本不存在。

《定解宝灯论》说:为了破除空的耽著,密宗宣说了大乐法。前面抉择万法唯心之后,讲到所谓的心也是离戏的,但这种离戏与光明不可分割。就像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和《如意宝藏论》中主要抉择自空——一切诸法的本体以空性为主;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抉择了他空。实际上,《三休息》与《七宝藏》会不会矛盾呢?不矛盾。首先从理论上讲的时候,应该了知一切万法本体空性,但是实际修持时,此空性也是以智慧、大悲、力量日益增上的方式来具足的,并非一个单空,也并不仅仅是离戏。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只是从不同层面安立而已,完整宣说如来藏的空性和光明,才算是圆满讲述了如来教法。

前面也再三讲过: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的观点应该融会贯通,不然,承认龙猛菩萨观点时遮破无著菩萨是不合理的。作为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亲自授记的大菩萨,若他们所开显的法义不了义,其他任何大德可能都说不出真正的教义了。

《般若经》云:“如是心者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第一句讲第二转法轮的教义,心的本体暂时来讲如幻如梦,最究竟来讲是远离一切戏论空性的本体,通过三解脱的方式观察根本不可能存在。第二句讲到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心的本性是不是单空呢?肯定不是,它的自性应该是光明的。这个教证,在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虚幻休息妙车疏》等很多论典中引用过。

对于这个道理进行解释的时候,以前格鲁派有一个非常出名的人,叫做多瓦西日。他在校对《大藏经》时,认为“心之自性为光明”不合理,全部改为“心之自性为空性”。所以,当时好像是第几世达赖喇嘛,要求不能看他校对的《大藏经》。有些说法确实是这样的,但实际情况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不管怎么样,前译宁玛派无须如此繁琐,根本不用改《大藏经》,心的本性不存在,是依二转法轮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心的本性为光明,则从第三转法轮来讲,就像《宝性论》、《赞法界颂》等有关三转法轮的教义所讲的一样。所以,现空双运、明空双运、觉空双运等任何名词,对我们自宗来说都非常契合。

戊二(对此赞叹)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

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

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

古代印度最好的车可能就是马车,所以静命论师用这种方式作为比喻来说明。

乘骑在胜义谛和世俗谛最好的马车上,必须拉上马辔头两边的绳索,否则就像车里没有方向盘一样无法控制。现在中国真正有马车的地方很少,可能云南像玉溪、昆明那里比较多。所以,驾驭马车的时候必须适当地拉扯两边的绳索,比如向右转,就将右边的绳索拉紧、左边稍微放松;向左转时,左边拉紧、右边放松;直行的时候,均匀地拉住两边的绳索就可以了。

此处讲到,胜义谛和世俗谛如同马车,观察胜义和世俗的智慧相当于马辔头上的绳索,如果没有绳索,马车再好也无法支配驾驭。对这一颂词前文已经分析过,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这里说:若对世俗理与胜义理全部通达,可以称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假设只通达一者未通达另一者,想要真实抉择万法也是很困难的。

我以前放牛的时候骑的马只有一个辔绳,两边拉过来拉过去,控制起来很困难……大家在修学过程中,一定要具足胜义理和世俗理两种辔索。现在很多人对世俗法比较通达,对因果、前世今生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世俗理的绳索拉得比较紧,一到空性方面最高就是单空,这就是没有胜义的辔索。有些人对空性很执著,将因果等世俗方面的辔索完全放弃了。实际上,胜义和世俗这两个辔索缺一不可,胜义中,按照月称论师和龙猛菩萨的观点抉择空性;世俗中,暂时一切万法存在,最究竟是万法唯心,既有空性正见也有世俗因果正见。否则,就好像老鹰缺少了一只翅膀一样,根本无法翱翔于万法实相的虚空当中。

在座的很多人,在这次学习《中观庄严论释》的时侯,的确特别精进。当然,五个指头也有长短,不一定人人都是一样的,但大多数的人,我这边讲完之后,又听了大辅导、小辅导,应该对其中所讲的道理有所理解,这对你们的生生世世来讲,不论取舍因果方面还是空性正见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从对境方面,将胜义谛和世俗谛比喻为妙车;从量方面,名言唯识理和胜义中观理,如同驾驭妙车的两个辔索一样,如果缺少其中一者,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大家都知道,相续中首先必须有菩提心,菩提心不具足的话,连大乘的门槛也无法进入。而菩提心具足以后,若缺少空性见和世俗见任何一者,也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

所以,什么叫做大乘修行人,大家一定要明白。否则,自认为自己是大乘密宗瑜伽士、密宗修行人,实际上,你相续中有没有菩提心?这是第一个条件。有了菩提心以后,虽然证悟空性有一点困难,但从道理上,对胜义空性和世俗万法唯心的道理是否有所了解?如果没有,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这一点,只要自己观察就很容易知道。

佛陀的大乘包括甚深中观与广大唯识两个方面。宣说广大唯识教义的,有《如来藏经》等三转法轮的众多经典,抉择甚深中观的有《般若经》等。而解释这些佛经密意的,中观般若方面,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聚论》等极为殊胜;广大五道十地方面,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或者《宝性论释》、《现观庄严论释》等讲得非常清楚。所以,在佛教历史上,将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称为二大祖师,是深广派的开创者。

二大祖师的观点,并非各自偏向于自己的中观或唯识。实际上,龙猛菩萨虽然着重宣讲中观空性,但在《中观六聚论》中也讲了很多五道十地等广大方面的道理;无著菩萨虽然主要讲万法唯心或者五道十地等广大法门,但也讲了许多空性方面的道理。

因此,不能认为龙猛菩萨只讲胜义谛,世俗谛一点也不讲。如果我们真正通达《定解宝灯论》所讲的: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的观点无二无别,只是着重宣扬的方式不同,实际观点一致。那么,这个人已经真正入于大乘道。在藏传历史上也好、印度历史上也好,真正能通达这一点的不是特别多。这一次,在座的很多人通过学习,有相当一部分人应该说已经通达了这一点。

为什么将他们的密意融会贯通,就已经真正趋入甚深广大之大乘呢?

佛陀的教言当中,所有断除障碍、清净染污等方面,全部可以归摄在唯识宗当中,所以,通达唯识很重要,很多学习中观的修行人,千万不要说“不需要学习唯识”。汉传佛教历来对唯识非常重视,对于有些地方传承的教言,你们可能也看过、听过。但在这里面也需要分析,如果只是说万法唯心就不合理了,应该暂时世俗当中万法唯心,而从色法直至一切种智之间的万法自性抉择为大离戏,《般若经》中以108种同类法宣说的空性教言,全部可以归属于龙猛菩萨的中观当中。

任何一个人,对空性法门和唯识法门有所了解,已经真正趋入了如来教法。能够遇到麦彭仁波切如此殊胜的教言,像你们这样有智慧的人肯定会非常高兴。不仅内心十分欢喜,如果按照这个方向修持,你的见解、行为等各方面都会有很大利益。所以这部论典讲完以后,希望你们以后也不要放弃,否则,理论上特别珍贵的一些教言没有用上,自己的相续与法本就完全脱离了,这样很不合理。

大家有时间的时候,对自己所学过的法要经常串习。因为人的相续与串习是有很大关系的。比如去年一开始强调课前拿转经轮的时候,很多人记不住,现在基本上100%的人都在用转经轮,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习惯了。我也是一开始经常会忘,有时候在路上才想起来……我想:拿转经轮可以说是一种标志,就像在公司里上班需要穿制服一样。虽然是一种强迫的串习,但是习惯以后,善根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的。

同样,最初学习唯识中观的道理时恐怕不习惯,因为以前没有串习过,很快就忘了,所以,只是听一次两次肯定不行,需要长期的听闻。以前有一个喇嘛说:“华智仁波切的《前行》,我已经学了13年。”当时我觉得这个人很笨,怎么学了13年还不懂。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在学院里面学习20多年了,确实还是有点笨笨的,不是特别懂。不过,我相信每个人学习经论的时间越长,相续中善法的习气就会越稳固,这一点肯定与刚到学院的人有差别。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处处都流露了很多很多珍贵的窍诀,很担心你们学习完以后就扔到一边了。就像我们以前在学校读书一样,到了二年级就已经把一年级的教材全部丢掉了。学习中观不能用这种态度,我们以后不一定一直在学院,一切都是因缘法,有聚必定有散,但是对自己所学过的法,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寺院,即使到了国外也要经常看一看……。那天有个加拿大的人给我打电话,说他在加拿大的海边正在看《大圆满前行》……这个人确实很好,人虽然不在这里,但是有法本陪着他,这样的话,对他肯定有帮助。

这里说:世尊所有的教言都可以归摄在中观和唯识当中,因此,只有通达唯识和中观的观点,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

对于深如大海之中观、广如虚空之唯识这二理,真正不偏不堕圆满通达无碍者,即使在印度也非常少。有些人对月称论师和龙猛菩萨的观点非常重视,对无著菩萨的观点加以诽谤;也有相当一部分,对唯识宗的观点极为赞叹,对龙猛的空性法门进行驳斥。本来印度是释迦牟尼佛降生、转法轮的地方,也是二胜六庄严等众多高僧大德、大成就者出现于世弘扬佛法的圣地,应该说,对所有佛法圆融无违的智者多如繁星,即使如此,作为佛教来源的印度,对这方面真正通达的也是非常非常少,就更不必说藏地雪域了。如果藏地没有,汉地就更不用说了。

《麦彭仁波切广传》当中说:发菩提心的人很多,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很少。现在的佛教徒当中,皈依佛法、自称为大乘佛教徒的人倒是非常多,但是真正对大乘教理深入理解修行的人,恐怕不是很多。因此遇到这些教言以后,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应该明白:这才是真正佛法的教义,一定要掌握其中的意义。这样的话,在自己修行过程中会有进步。

在印度圣地各自护持宗轨的当时,静命菩萨真切感受到甚深广大这两种大乘法缺一不可,于是将甚深广大之二理宗轨合而为一,因此说,这一宗义远远超胜他宗,总义中说本论具足五种特点的原因就是如此。所以,学修如此殊胜的论典就如同乘上妙车一般,既通达唯识又通达中观的话,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有困难;若未乘上这种方便妙车,依靠自己的力量修持相当困难。

那么,这部《中观庄严论》到底怎样与妙车相似呢?

所谓的“乘”如同乘骑,依靠它可以随心所欲到达自己想趋往的目的地。关于其中的大乘,《摄集经》云:“此乘如空无量殿,得真喜乐最胜乘,乘之度众趋涅槃。”这一最殊胜的妙乘,就像虚空和无量殿一般,依靠它,可以获得暂时人天福报的喜悦和最究竟的大乐涅槃。其中“乘如空无量殿”是从果乘角度来讲,“乘之度众”则是从因乘来讲。以如虚空般的甚深二十空性、如无量殿般广大的布局严饰,就是所谓的“大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