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教相关>> 人生哲理>>正文内容

人生观的层次[圣严法师]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3日
来源:显密文库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生观,本是哲学名词,是指对于人生抱持的看法,以及个人对于处世的态度。可因各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人格修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见,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层次。今天我用六个段落进行主题的说明。

  何谓人生观

  一、人生观感对于人生的看法:

  首先,肯定人类与矿物及植物有别。人类属于动物的一种,略带动物的性格和特质,却又异于一物般的动物。人性之中,既可比美动物的驯良可爱之处,也有较之于猛兽更凶残可怕的一面。古人以“人面兽心”、“人形兽性”等比喻,作为划分人的心性与兽的心性之区别,也代表了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

  二、人生包括了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生存等三部份:

  “人的生活”,是人在空间环境中的活动现象。例如我们每天上班办公、到学校做家务等,一切在空间中的活动。除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外,还有精神生活,如娱乐、信仰和欣赏艺术等的需求。

  “人的生命”,是人们在时间过程中的延续现象,从过去到现在,今天到明天,以至无尽的将来。人的一生,是从出生到死亡,然后走进历史,成为历史的一部份。人类的生命与动物差异之处,是动物没有历史的生命观,人生与历史相结合,故有对历史负责,以有及活在历史上的生命价值观,便是世间圣贤豪杰之士的人生观了。

  “人的生存”,是指人类存在于时间及空间环境中的事实。人类生存于时间中的阶段,一般人只局限于从出生到死亡为止,一期的生命结束,便不存在。而人类生存于空间的活动范围,因人而有大小不等,但也极为有限。个人的生存,对全体的时空而言,实在微不足道,如果通过宗教、哲学等的奉献和菩萨的愿心,便可成为无限。例如,中国的孔子、老子、庄子,西方的耶稣,虽然他们生存的年代已成为历史,他们思想的影响力却是源远流长,将与人类的文化同垂不朽,超越了他们肉体生命存在于时空中期长。另一个例子,是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他的色身的生存,仅仅八十年寿命的时间,和印度恒河中游游化的空间;他的影响,却将于全宇宙同时存在,通过他的悲愿,那就是岂穷三际横遍十方了,乃是超越于时空观念的在存在。

  三、人生是什么?人行的目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如果人生而没有目的,生活便显得十分空虚。如果生命欠缺意义,便会像行尸走肉一般,何必要生活着受苦。假使生存而没有价值,不仅生存的本身变成多余的嗷物,而且也白白地浪费了世界的许多资源。人生的目的,凡夫是来受报还债,菩萨行者是来修道还愿;人生的意义,则因人的身体难得,而又能够知善和恶,能够为善去恶;人生的价值,是在能够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多积功德,增长福慧。

  我曾听到一位母亲叹着气说:“像我这种女人,出身寒微,目不识丁,存活在世上,既没有用处也没有意思。”当时,她有一个不到十岁的男孩,听到之后,似乎觉得有点恐惧,马上对他的母亲说:“妈妈,千万不要说这种话,我很需要你,对我来说,这世界上你是最重要了!我不能够没有妈妈!”母亲听后便体会到,她在小孩的心目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转念间便感到虽苦犹乐,非常安慰,这也就是她对人生价值的确定。

  动物本能形态的人生观

  告子曰:“食色性也。”也就是说,饮食、男女,乃是人的本能。不论是文明人或野蛮人,都会有其求生的本能,便是饮食;也都会有传宗接代的本能,便是生儿育女。渴望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不能没有饮食,同时在生理成熟之后,渴望得到配偶,便有男女的夫妇生活。这被称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跟其他动物如狗、猫、老鼠甚至鱼类等均十分相似。所以,人类生活的目的,若止于此,便是最层次的人生观,那跟一般动物的本能相同。

  很多人对人生的目的感到茫然,认为人生是件无奈的憾事,既然接受了生命,便唯有凡事听天由命,苟且偷安地活下去;基本上,这还是属于动物本能层次的人生观,一般人往往也曾产生这些念头而不容易察觉,当然谁也不喜欢承认,自己是属于这个动物本能形态的层次。但是,我经常会被问及:“我为什么要在这世界上活受罪?”“我为什么这样苦?”“我前辈子欠的债究竟有多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还清?”许多人知道自己有苦恼,却找不出为什么要生活的根源,但也无法摆脱生命的负担,既不能心甘情愿地活下去,又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活下去。

  痴迷的人生观 

  很多人误解地认为,人生就是为了无止境的追求满足感而打拼,所以只有乱打瞎拼,懵懂一生。

  一、为了保障自我的安全而打拼:

  许多人由于缺乏安全感,渴望获得保障,纷纷用积蓄金钱、投资房地产、购买股票等以作为安全的保障,以为拥有的财产越多,便越有保障。为了自己的将来,或者是儿孙们的生活无虞,花费一生的时间,努力打拼,汲汲营营,以至终老。然而,有形的财产及权位,能否真正为人带来最可靠的安全保障,却大有疑问。

  唐朝时候,有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官居太守,慕名道林禅师(人称鸟窠禅师)住于秦望山中的树上,因而前往拜访,当他见到禅师高居树上,便喊道:“小心啊!禅师住处太危险了!”禅师却不以为意,倒劫白居易自己小心保重,而说:“太守的危险更甚于我哪!”白太守心中诧异,自己身居高位,是一位地方首长,所到之处均受到保护,不明白禅师的用意,故问禅师:“弟子位镇江山,有什么危险?”禅师答道:“应当小心地、水、风火四大所成的身体天天跟人捣蛋,行老病死随时轮候,贪嗔痴慢疑,经常与你作对,岂不危险?”白居易听后,十分同意禅师的说法,因为只要是在无常生死的范围,便不会有安全保障。

  二、为了追求名、利、权、位、势而奋斗:

  每当人在贫穷的时候,极渴望获得财富。当一朝拥有家财万贯之后,便又希望得到名气,随后是追求势力、权力、社会地位等的增长。如果能够达到一呼百应、望重一方的地步,便认为是不枉此生。但是,俗望的标准不断地提高,难以满足。由望重一方而盼能够望重一国,乃至望重世界,拥有越多的同时,越渴望得到更多。于是,一生的时间,便投注在这无穷无尽的追求之中,不断拼命奋斗,只是为了满足永远不以满足的欲望。

  三、为满足虚荣心而争夺:

  许多人的另一种烦恼,是时常与人比高低、争长短。由于好胜心的驱使,每当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时,便心生懊恼,不断地鞭挞自己,强迫自己拼命努力,以至于疲于奔命,为的就职是要跟人家一较高下。一旦失败,便自怨自艾,痛苦不堪,一生陷于自我的烦恼之中而无法自拔。得胜之时,狂傲骄傲;失败之后,怨天尤人。不论成败,都是在烦恼中打滚。

  也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盼望得到别人的另眼相看,虽然收入不太富裕,却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名牌衣服,坐名贵的轿车,戴贵重首饰,以作炫耀;也有些人,富得穷不得,赢得输不得,明明已处因境,还在死要面子,这叫做打肿了脸来冒充胖子,那又何苦来哉!

  四、像一只愚笨的狗:

  总括以上所说的,都是痴迷的人生观,事实上,很多人身陷于这一层次,竟然不能自知自救;情形恰似一只愚笨的狗,围绕著一株直径尺把粗的树斡打转,发现树身那边有条狗尾巴,本来是它自己的,却误以为是来了一只野狗,于是不断地追逐,心想非得逮住它不可,结果却把自己很可怜地累死了,更可怜的是,尚不知道它是为什么就这般累死了。

 

  智者的人生观

  智者是指有原则、有目标、有理想的人。例如大艺术家、大科学家、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宗教家等。

  一、艺术家的人生观:

  艺术家把生命投注在美的时空之中,既美化自己,同时也美化环境和世界,从内心的体验到环境的改善及改变,内外浑然一体。他们体会到整个宇宙,无非是一件完整的、完美的艺术创作。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呕心沥血,极尽难辛。每当作品守成后,或在欣赏艺作品的时,完全投入于一种乎近完美的境界,十分陶醉。但是,由于仍然未能离开贪嗔等烦恼的困扰,故当回到现实世界里,面对人事的纷争,情感的纷争,情感的纠缠,他们的心灵便马上变得跟丑陋的烦恼相结合,往往难以接受现实人间的生活,甚至无法与别人相处。

  台湾曾有一位武艺及书艺非常杰出的高人,但是他的家庭不美满、事业不顺利、生活并不愉快。当他在练武作画的时候,能够浑忘我,淋漓尽致,浸润于宁静、和谐、优美联社境界中;但总不能老是练武作画,所以这种经验是时常间断而不永恒的,也无法以此来排除内在的烦恼。因此,除了艺术生活,便终日以酒为伴,直到他生命的结束。可知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虽然美丽,却是幻起幻灭的美丽。

  二、科学家的人生观:

  科学家将生命投入在万物现象的分析和以察之中。能够观察到极大的宇宙是无边际的存在,同时,亦观察到极小的质与量也是空无边际的存在。这种无内无外的全体,便是整体的存在。科学家的理论,指出我们这世界都是物质世界,往大看,大至宇宙,浩瀚无边,是无限的;往小看,细微的质量与能,细小得几乎并不存在,也是无限的,整个地球的生命,便由这一切的无限结合而成。与佛法所讲“诸法空相”、“色即是空”是理论十分接近,但仍不足以代表佛法所见的世界真相。因为,如单纯以科学的角度看,仍未能解释为何人类要投生这个物质世界和死后将往何处,也无法彻底解释因果不可思议、因缘不可思议。因此,很多科学接触到佛法就比较容易接受佛法和亲近佛法。

  三、政治家的人生观:

  在政治家可以为了救国救民而奉献时间、财产,乃至自己的生命。为了政治理念的实现,可以全心全生命的投入。他们不考虑个人的安危,只想到人民的幸福,他们已能放下自私的小我而为成全全民的大我。可是,政治理念的不同,便是政敌,往往会拼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政治理想跟现实世界的总有距离。

  四、哲学家的人生观:

  哲学家把生命扎根于他们所发明和坚持的理念。理念是通过逻辑的思惟而证明其合理可信。哲学家的发现,例如唯神、唯心、唯物、人文主义、存在主义、现象论,如今又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均能与哲学家自己的生命结合为一。换言之,他们的哲学理念就是他们的人生观及宇宙观。他们为了自己的理念而生存,他们的理念仍能留存于世上,继续推动下去,那就等于是他们的生命,进入了宇宙的不朽。

  可是,自古以来,伟大的哲学家们,虽然丰富了人类生命的价值,但由于受到时间的考验,哲学家的理论也不断的被改进,甚至彼此否定,以至逐渐演变成为仅是历史上的哲学名词。

  五、宗教家的人生观:

  一神论的宗教家是以生命来迎接永恒全能的神,并把生命与对于神的信仰结全为一;人生是由于神的恩赐而来,也当服从神的意旨及安排,期待神的宠召而生天国,永远与神生活在一起;神是创造者,人是创造物,起于神而且归于神,人与神既是彼此合一的,也是互相个别的,在人世间总是残缺的,唯有回到天国,才是完美永恒的。此即弥补了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等生命观的缺点。一神论的宗教家认为,人虽与神人在一起,却仍应各有其永恒的独立人格,否则不免失之个别价值的失落及自我立场的空虚。正因为如此,伟大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们,多会接受宗教信仰。伟大的哲学家们除了唯物论者,多数也会有其宗教信仰的倾向,纵然不信特定人格的神,也会相信泛神。

  踏实的人生观

  踏实的人生观,也可以说是禅的人生观。此当先从肯定自我开始,然后提升自我,到达消融自我。

  一、肯定自我:

  这是说明我们的人生必有一定的目的、意义、价值,也就是自信、自知、自我的立场肯定。人生何为?生命何用?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要到这世界来走一趟?人生为什么会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事实上,若能承认我们既是为了受报而来,也是为了还愿而来,就会发觉到人生本身就是原因的事实,是很有内容的,是值得珍惜的。

  受报的意思,是我们除了这一生之外,过去还曾有过很多的一生又一生、一段又一段的生命过程;从过去无量世业所累积的种种罪报及福报,来到今生,然后延续下生,再到来生又来生。跟许多的过去世相比,我们于这一生之中的所作所为,非常有限。同样地,所接受到、遭遇到的也极为有限。在现在生中,接受过去带来的罪报及福报,同时又制造了不少的恶业及善业,准备继续受报。

  当我们知道了今生是由于许多过去世果报的累积,便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这短短的一生之中,所付出的与所接受的,并不一定称、相等、相平衡了。有些人,虽然付出的努力不多,却能荣华富贵,集于一身;相反地,有些人虽然不断努力,勤奋不懈,为善不在人后,才智不在人下,却是命途多舛,身世坎坷,甚至潦倒一生。因为,这一生的受报,不论好坏,都是为了对其过去多世以来的一切行为,尽著回收及补偿的任务,有的是你还他人的债,有的是人家还你的债。

  小时候,我心中曾有疑问:“为甚么在众多兄姐之中,中有我一个天生的体弱多病?到底是妈妈不公平还是另有原因?”学佛之后,我知道,这都是自己带来的。当我在一九八八的回中国大陆探亲,与家人团聚时,我的三哥对我很羡慕,认为我是全家人之中,最有福气和最了不起的一个。后来,我告诉他有关我的生活:每天喝的是白开水,吃的只是青菜豆腐;每天只能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没有假期,乃至生病之时,也得抱病工作;我没有私人的钱财。三哥听了便又觉得他比我更有福气。因我相信,无量世来,我积欠众生的一定很多,有力偿还时能够及时偿还,也是一大福报。

  人生一生之中,总会为某一件事,或向某一些人,作出若干许愿和承诺,也有一些是没有特定对象的许愿和承诺,类似的许诺从无量生以来,不知已有多少。因此,人生在世,除了是受报,也是为了还愿;受报是为了克尽责任,还愿是为了实践承诺。偿债比较痛苦,还愿是心甘情愿的;偿债是被动的受到逼迫,还愿是主观的慷慨施舍。有人处处占你的便宜,时时缠著你不放,你便可通过佛教的观念,最好是作还愿想,其次也作还债想;还愿是践诺守信,还债是负责尽责;有悲愿救济众生是菩萨行者,有担当偿还宿债是有德的贤者。能作如此观想,遇到逆境现前时,心中便不会自怨怨人了。

  二、提升自我:

  这是教我们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提升成为一个贤者和一位菩萨。在提升的过程当中,首先当放下自利益而提起众生的利益。普通人在不甘愿的情况下吃亏,往往感到烦恼痛苦。假使我们能以菩萨的心行为榜样,或是以自身来学习著修行菩萨道,便会知道菩萨为了众生,会作无限的付出,而不执著回馈;菩萨为了众生的利益,便不计较自己为何吃亏,也不在乎自身为何受苦受难。无限制地付出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乃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菩萨的慈悲了。把一切利于众生的事提起,且不在乎自己的损失,了不会引直起烦恼,那便是菩萨的智慧。当你全心乃至全生命的付出之后,便已增长了菩萨的慈悲与智慧,岂不就是自我的提升吗?

  三、消融自我:

  这是从有修有证,有施有受的层次,更进一步,做到完全没有“自我中心”的存在。从佛法的立场说,称为“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空”是三转体空:无施者、无受者、无施的事物;“无相”是无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愿”是无四愿:无众生可度、无烦恼可断、无佛法可学、无佛道可成。这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叫做无功用行,虽其度尽众生,不以为有众生可度、已度者。

  此于一般人而言,很难做到,但何妨心存向往,试著练习,当你付出之时不是为求回馈,付出之后不再挂在心上。对社会大众作了任何多大的贡献,要想像著那是社会大众共同的福报所感;相反地,由于有了让你奉献的机会,应感激社会大众成就了你的道业。

  虽然这是道业,也不要觉得这是你做的一项功德;若能如此,虽尚未实证“无我”的境界,却是有助于自我的消融。

  超越的人生观

  超越的人生观,指的是已经彻底得到解脱的圣人。现举出如下的一则禅宗公案来说明。

  洞山良价禅师曾说:“直须向万里地寸草处去始得。”接著又问:“祗如万里寺寸草处,什么生去?”后来有人将此告知石霜楚圆禅师,石霜便云:“何不道,出门便是草。”万里无寸草处不离处处都是草,超越了有草及无草,才能脱离执著的烦恼。

  《维摩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又云:“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又云:“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他此相,无缚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既不落于左,也不落右,即左即右,非左非右,才能不受束缚而左右逢源。

  《六祖坛经》云:“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心念不受外境所污,每一念都能明净无染,离主观也离客观,心中无一物牵挂,便是超越的人生境界。正如《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行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所求亦无所得,才有大智慧的显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