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佛化生活>> 取财之道>>正文内容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商业智慧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2日
来源:东方财富网 www.eastmoney.com2013年10月31日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9月29日,是南怀瑾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的日子。当我们如浪子般游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时,谁曾接纳过我们?谁曾指引过我们?谁又曾温暖过我们?当我们如蝼蚁般周旋在各色人等、各种名流、各个权贵之间时,谁又看到了我们的真诚、我们的光明磊落、我们内心那抹温暖的阳光?

 

  商界精英的南怀瑾情结

 

 

  远大集团总裁张跃在回忆南怀瑾的文章中曾描述:南怀瑾的“人民公社食堂”常常是热闹非凡,食客众多。来的客人都不拘束,寻着个座位就自己坐下来吃,无论是否熟识,主人家都十分热情。人来的多了,没地方坐,来客就端副碗筷,站在桌旁,也怡然自得。一顿饭下来,大家都是在聊天,谈各种有趣的事情。主人南怀瑾并不为师授道,只作为一位年长的智者,他的睿智都体现在这种闲话家常的过程中。

 

  有人曾夸张地说,南怀瑾门中“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者非富即贵。其实不然,南怀瑾广结善缘,正如张跃所忆,凡来客主人都十分热情,这期间自然不乏工商业界的精英人士。只不过这些商界精英在南怀瑾的影响下成就一番事业后大众传媒宣传较多,而忽视了其他声音弱小的群体存在。南怀瑾曾说过,好的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化人心的好学校。商界精英们如何处世为人,实际上能够影响所有的员工。一个员工很少感受到国家和政府给自己施加的影响力,但是员工却能够时时感受到企业内部给自己的影响力。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说过同样的话:“企业不仅仅是企业,企业是民主化的动力。”

 

  将企业当做人生修为的场所,是南怀瑾的一种智慧贡献;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则是智者选择的一种视角。如果一个人的修为不够,那就需要换取视角,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海内外商界精英对南怀瑾的情感记录,让更多的人体认到南怀瑾礼贤下士,用自己日常行为中的一言一行,通过言传身教之方式,影响这些商界精英,让他们再去影响更多的人,圆文化兴国的大梦。

 

  彼得圣吉:洋管理吸纳的中国道

 

  1995年4月8日,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博士,在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杨硕英教授的陪同下,专程借道香港造访南怀瑾。

 

  作为一个被称为世界“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而且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有史以来世界十大管理大师”之一的彼得圣吉,为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拜南怀瑾为师,甘当他的学生?

 

  据杨硕英教授回忆,1991年以后,每年大概都会和彼得圣吉见面两到三次,只要有南怀瑾的书翻译成英文的,一定会送彼得圣吉一本。杨硕英不知道彼得圣吉有没有读,后来才知道他都读了,而且非常渴望再次见到南怀瑾。于是就有了这一次见面。当时南师说时间太短不足以谈禅宗,只教彼得圣吉一种静坐方法。此后,彼得圣吉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多忙多累,每天早晚一定都依此静坐一小时,数年不辍。

 

  1996年,杨硕英与彼得圣吉见面时,已经觉得他在静定功夫方面有所进步,但由于那时彼得圣吉与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之间的矛盾日趋恶化,压力还是很大。于是,杨硕英请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南怀瑾学院院长侯承业教授先到麻省理工给彼得圣吉做一些指引,并于两年后的1997年6月,再次安排彼得圣吉来到香港,短期学习中华文化。

 

  这次与彼得圣吉同行的五人都是美国管理学术的工作者,另外还有美国国务院的艾德杨定一医师及夫人王瑞华,葛元宏(Griffin)医师,以及巴黎大学东方学系主任戴思博等。在侯承业院长的努力下,南怀瑾为彼得圣吉等人举办了一周的禅七。同时还有海峡两岸学术界及企业管理阶层二十多人参加。这次讲学,南师讲到唯识学中“见思惑”问题,以及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等生死问题。彼得圣吉一行在老师多层次涵盖颇广的讲述中,找到了许多契合管理学发展的重点,收获极大。在个人修养方面,彼得圣吉说,他多次被老师的话所感动,只有在座位上频频施礼,以表达他内心的感激之情。

 

  2000年9月,彼得圣吉又从美国波士顿专程前往香港向南怀瑾请益。在和彼得圣吉闲聊时,南怀瑾顺口提到美国经济要走下坡了。当时是美国经济最好的时候,硅谷网络产业十分红火,可是南怀瑾却说美国经济要往下滑了,彼得圣吉不解地说,现在美国经济似乎越来越好啊?老师说,大的事情他很少看错过。老师还随口提了21世纪人类社会将会发生的几个惊人的巨变,包括现代科学与宗教的衰微,令人闻所未闻。这让彼得圣吉和随行的杨硕英都很震惊。许多年后,老师的一些预言陆续应验,可以说是八九不离十。这就更让彼得圣吉对老师和中国传统文化起敬,此后几乎每年都要来中国向南怀瑾请益。

 

  2012年11月5日,南怀瑾驾鹤西去后彼得圣吉专程来华悼念,表示要继续南怀瑾未竟的事业。他在和中央党校报刊社常务副总编辑钟国兴对话时说,我欣赏南老师的原因,在于南老师对中国儒释道研究非常深厚,对这个世界的事情了解很深。我和南老师的谈话,奇妙之处在于,我们所交流的不同话题是随意流动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我们既是谈深刻的传统思想,又直指窗外之事,和当下联系非常紧密。其实对于我和他的交往,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南老师对于人类的发展与成长的深度关注和他的思考对当下世界的紧密联系。

 

  2003—2006年间,彼得圣吉及其团队4次拜会参访南怀瑾,对生命科学的认知做了深入的学习对话。2007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出版《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一书,收入了老师与彼得圣吉等人的访谈对话记录。内容涉及禅宗的修持方法、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问答之间,思想深邃,充满睿智,发人深省。这组颇有深度的跨文化对谈,也凸显了东西文化汇流的趋势。图书首印8万册一销而空。

 

  2010年初,彼得圣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与南怀瑾的交往印象和思想影响时,他说:我有幸在一生当中结识了很多伟大的导师,他们都活跃在商界、学术界等不同领域。在过去的10年中,南怀瑾老师的修为与智慧一直激励着我。像我一样跟南怀瑾老师有过更近距离的师生之谊的人会知道,他对佛家、道家与儒家思想,那生动而鲜活的理解是对我们更重要的东西。

 

  在彼得圣吉和南怀瑾的交往中,我们看到了影响现代西方管理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力量,以及两者交融发展的美好前景。西方当代著名思想大师、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是未来世界统一的核心文化。汤因比在和东方的一些哲学大家的交流中,一直期待用东方文化的复兴来拯救人类文明。南怀瑾所做之事,所研之学,也许正是东方文化兴起的奠基之本,彼得圣吉在与南怀瑾的对话中,让洋管理获取了丰富的东方文化智慧。

 

  尹衍梁:

 

  因为老师,所以光华

 

  南怀瑾对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物化人心的现状,做了很多阐述。所以终身学习,终身修心成为现代人需要去做的事情,他曾说:“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地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地死掉。我们的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我常说,现在是精神病开始的时代,我发现很多年轻的孩子们精神都有问题了,归结起来是教育的问题,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

 

  南怀瑾的这些话,也给素有“第一台商”之称的台湾润泰集团总裁尹衍梁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自20世纪80年代通过年轻时的好友李传洪介绍,认识了旅居香港的南怀瑾后,命中注定尹衍梁的人生路会烙上南怀瑾的印记。

 

  祖籍山东日照的尹衍梁20世纪50年代初出生在台湾台北,父亲尹书田是著名的纺织企业家,时称“格子布专家”、“牛仔布大王”。尹衍梁少时顽劣,被父亲送至彰化进德中学接受感化院般住校读书教育。后因一场跟校外人士打架的冲突,通过老师王金平的搭救与“隐匿不报”,改变了一生。遂考上成功高中夜间部,再进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以最后一名毕业。26岁进入社会后突然开窍,对学问及研究开始有兴趣。1982年从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毕业,1986年获得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博士。从一个顽劣子弟到社会栋梁的转变,实际上是人心的转变,其间,南怀瑾起了很大作用。

 

  1989年,尹衍梁带着忐忑不安的归乡心情,和台北私立薇阁中小学董事长李传洪一起踏上中国内地的土地。他此行的目的,是带着国学大师南怀瑾对中国内地的第一个投资愿望——兴建金温铁路前来,他们要展开全线250公里的踏勘工作。这一次行程,为他铺上一条通往中国内地政经人脉的平顺道路,国学大师南怀瑾成为他可以顺利打进中国内地的最关键人物。

 

  尹衍梁认为,南怀瑾好广结善缘,从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帮助那里的少数民族同胞,到后来支持国家建设、支持希望工程,南怀瑾从来都是为了大义、大道去布施善缘,没有功利性在里面,或者将自己的功名放在最后,完全是出自本性的驱使。相比之下,他觉得在这一点上,自己与老师差距甚远。受老师这种对众生关爱的大义之影响,尹衍梁带着自己与南怀瑾的第二个愿望在中国奖励高等教育。在尹衍梁到内地投资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内地高等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于是主动提出想捐赠一笔钱,作为对高校优秀人才的鼓励。南怀瑾闻之欣然,对他支持教育事业、支持人才培养的意愿大加赞赏,通过与内地方面协商联系,终于使得“光华奖学金”在内地高校实行。原本发放对象仅北大、清大与内蒙古大学,其后则奖励了多达三十多所大学院校,是当时首度遍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奖学金,而捐助者竟是一名来自台湾的商人。光华奖学金让尹衍梁在内地一炮而红。

 

  1989年,尹衍梁又捐资1000万美元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北京大学兴办了光华管理学院。这所饱含南怀瑾办学理念的商学院,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商学机构。

 

  “光华”这个名字的寓意,就是光大中华。十多年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已成为中国各省市高考状元心中的第一志愿,每年从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的学生有三四千人。如国家副主席李源潮、黑龙江省长陆昊等都在光华学习过。至今领过光华奖学金的内地学生有近10万人,如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就拿过光华奖学金。虽然尹衍梁表明从事教育事业仅为兴趣,并无私心,但他的投入也让他在商业上获得许多“意外”收获,如大润发在上海展店的第一张批文,也是上海市当时最后一张执照,其经办官员便是曾经从尹衍梁手中领过光华奖学金的毕业生。其实,种善因获得善果都是自然成事而已。这就是南怀瑾商业智慧的高深但人人可学的境界。

 

  尹衍梁说,老师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还经常给弟子开示,对弟子的一言一行都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到太湖学堂之后老师已经是90高龄的老人,但他仍然公开授课达五十多次,让数千中外学子有机会当面聆听精彩纷呈的演讲。演讲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等,令人敬佩折服。这就是老师给人的力量。捐助光华是尹衍梁在老师鼓励和影响下的一个选择,虽然老师走了,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影响将永远传承并发扬光大。

 

  陈峰:

 

  我以师训做企业

 

  2013年,海航集团迎来了创建20周年的喜庆日子。20年间,海航集团从1000万元起步,从一个偏居海南一隅连“飞机翅膀都买不起”的小公司,发展到如今年收入已超1200亿元,总资产超过3600亿元的以航空为主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海航的故事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工商界的传奇。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在总结海航发展历史时,总忘不了为恩师南怀瑾记上一笔功绩。

 

  陈峰曾这样告诉采访者:南怀瑾老师是对海航的企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代国学大家,他对中国文化坚定的信念深刻地影响了海航的文化。

 

  有媒体称陈峰是南怀瑾的关门弟子,此说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证实,那就是南怀瑾很欣赏陈峰,多次面对公众夸赞陈峰。近一二十年,南怀瑾为数不多的对工商业界的讲课,很多是陈峰邀请促成的,其间陈峰的身影也是出现最多的一个。

 

  在陈峰的办公室里,书架上摆着经史子集,书案杂陈笔墨纸砚,墙上挂着南怀瑾赠他的条幅,还有一张他和南怀瑾的合影照片。照片拍摄于十几年前海航创建初期,南怀瑾一袭白袍,道貌清矍,陈峰正值壮年,身材略微发福,不似眼前的清瘦模样。陈峰说,结缘南怀瑾老师之后,自己的身心都有大变化。

 

  陈峰回忆和恩师南怀瑾结缘时说,海航初创时期,我用恩师的《论语别裁》改编成《中国传统文化导读》,教人做人做事。接着要求每位员工背诵《同仁共勉十条》,这十条来自于唐朝百丈禅师的《丛林要则二十条》,我们把其中与在家人无关的东西去掉,成为我们自己的企业守则。这都是我跟南怀瑾老师面对面讨论出来的,形成了我们在家人为人处世的原则。

 

  在海航,员工从进入公司第一天起,都要学习依据南怀瑾《论语别裁》改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导读》和由南怀瑾作序的《员工守则》,也必须熟记南怀瑾参与制定的海航《同仁共勉十条》,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海航的每个员工也知道,陈峰热衷中国传统文化,是南怀瑾的学生。但作为现代企业的海航,为什么要在企业文化里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南怀瑾对海航企业文化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陈峰这样介绍:纵观中国工商精神,所缺憾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当今中国企业界勤勉的人很多,然而承古先贤人的大志向、大胸怀、大智慧(行情 股吧 买卖点)、大作为的人太少。南怀瑾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的学术思想,构成了海航企业文化重要的支撑部分。当然,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例如,我们的企业理念“诚信、业绩、创新”,就来自国际大牌企业的经营理念。所以,海航的企业文化是中西合璧。

 

  陈峰说,我们跟南怀瑾老师结缘以后,大量运用他对我们的指导,构成了今天海航具有很强竞争能力的企业文化,我称之为海航的软实力。这对构造海航20年健康持续发展,对我们的员工队伍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也构成了海航事业中国传统文化的“商道”精神,“计利当计天下之大利”。

 

  陈峰曾把南怀瑾的一生归纳成两句话:“三教法主,百家门师”。称南怀瑾是儒、释、道三家的集大成者,把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用非常浅显的语言揭示出来,使“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陈峰还用三句话、12个字概括南怀瑾的学术思想:“身心性命,宇宙万有,内修外用。”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三大家实际上都是解决这些问题,回答了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回答了人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回答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追求社会和谐的内涵。

 

  陈峰还把南怀瑾的方法概括为“佛心、道骨、儒表”六字。佛心,发心造福于天下众生;道骨,人们在世间当中,对自身的修养要遵循道教文化;儒表,说的是做人模式。

 

  在海航集团成立20周年媒体见面会上,陈峰透露,他和海航七位创始人将捐赠海航集团20%股权给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价值约85亿元。第一期捐赠30亿元的股权。这里可以看到当年南怀瑾修建金温铁路后“还路于民”的影响。中国商人和中国企业家的人生修为,重塑中国维护一方平安的士绅精神,实现中国社会治理和社会自治模式,这是中国走向文化繁荣和经济繁荣的社会基础。

 

  李慈雄:

 

  在老师指点下上商道

 

  有着中国“地砖大王”之称的上海斯米克集团总裁李慈雄,是南怀瑾的得意门生之一。李慈雄早在读大学时就拜南怀瑾为师,如今是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上海市台商协会副会长,旗下企业营业额超过100亿元。在李慈雄看来,自己能走到今天,完全承蒙老师的悉心栽培。

 

  李慈雄出生在台湾的一个军人家庭。在读台大读电机系二年级的时候,感到现代物理学无法解决他心中对宇宙源起的困惑,而对国学的兴趣日趋浓厚,于是找南怀瑾拜师学习。

 

  老师看了看他说:“你到我这里听课是要交费的!”李慈雄说:“老师,我家境困难,勉强交了大学学费,没有钱来这里听课。”老师说:“那你可以来我这里打工。”李慈雄说:“不知我能否干得了?”老师说:“无非就是打扫厕所、擦地及倒茶待客这些杂事。”

 

  “当时老师很严格,当我给客人倒茶,不小心洒水到茶杯外,南怀瑾老师就不留情面地说:看,这就是台大电机系的学生,学习不知道如何,可是连茶也倒不好。我常常感到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下不了台。”

 

  如此磨练了半年,南怀瑾看到李慈雄没有退缩的意思,意志还是很坚定,才教他读第一篇文章——《货殖列传》。

 

  李慈雄当时迷糊不解,心想我又不做生意,老师教我这个干啥?后来李慈雄走上经商之道,他才隐约感觉到,冥冥之中老师似乎在几十年前就规划好了他的人生道路,开始有意培养他商业方面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后期,李慈雄拿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工作。那时他已成家立业,然而南怀瑾却突然联系他,让他离开美国到中国内地发展。当时国内经济形势不太稳定,李慈雄又没有做过生意,他不清楚老师让他去做什么。

 

  即便如此,李慈雄还是听从老师的建议,卖掉美国的别墅,拖家带口来到一片荒凉的上海浦东投资开发。

 

  从美国来到中国,各种心理落差可以想见有多大,但李慈雄坚信老师的眼光。那时的上海到处都在搞建设,瓷砖需求量很大,李慈雄的朋友告诉他想装修房子却买不到好瓷砖。于是李慈雄就开始搞瓷砖钻研,然后建厂生产,销售的第一年就实现盈利。

 

  在瓷砖市场初步积累资本后,米克斯集团渐渐扩展到今天参股的多家公司,集中于磁砖、家用纸、通讯(行情 专区)电源等几大核心竞争力产业。

 

  李慈雄在离开美国前往上海的时候,恩师南怀瑾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世界上最厉害、最有效的东西就是诚实、信用和守规矩,然而这个世界上愿意如此做的人又那么少。李慈雄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企业的流星现象令人十分惋惜,失败的关键就在乎人心。做企业,首先要明白经营的基本面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赚取人心。想要做好一个企业,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你真心诚意地付出了,你才可能得到客户、股东、员工的尊重和回报。

 

  相对于兜售产品的传统营销概念,李慈雄更愿意把行销定位为一种业务员提升企业形象,与客户共同商量解决问题方案,从被动的制造到主动合作的过程。亲切的服务态度,完善的售前、售后、售中服务,无论大小客户一概认真对待的态度,为斯米克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而同时口碑式的营销已经成为斯米克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

 

  有段时间台商到内地设厂,台干与内地员工之间常常会发生文化、观念上的碰撞,存在明确的分歧。通常做法是将台干餐厅和大陆员工餐厅分开。李慈雄就不这么做,他和所有的员工一起在大食堂就餐,一起穿制服在工厂里工作。李慈雄认为,之所以产生不同意义,原因就在于缺乏沟通和好的企业文化,如果双方能真诚相待,按照规章制度去运行,企业一定会兴旺。因此,李慈雄明确提出了斯米克的经营哲学——“提供舞台,成就人才,东西合壁,共创事业”。他常常在员工中灌输企业的团队理念,他说,斯米克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来到这里,就不分大陆人、台湾人、外国人,而只有斯米克人,大家的发展机会都是平等的。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体制获得了双赢,有力推进了企业发展。

 

  近两来,由于市场萎缩等原因,斯米克企业也出现亏损。据2013年2月7日ST上控(行情 股吧 买卖点)披露的2012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斯米克公司实现营收8.85亿元,同比减少2.84%,净利润亏损巨大。李慈雄2012年只从上市公司领取了12元工资。ST上控证券部工作人员解释说:“年报里确实是12元,因为公司连续两年大幅亏损,李慈雄秉承担责任的态度,每月只领取象征性的1元钱”。这让李慈雄成为A股上市公司薪酬最低的董事长、总裁,同时也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个人胸襟,实际上也是传播了南怀瑾的企业文化理念。

 

  2012年8月,老师叮嘱李慈雄可以做弘扬东西精华文化的事业。遵照老师意见,李慈雄已在上海浦东新区建造了一座恒南书院,并于2013年1月7日在恒南书院举行纪念南怀瑾百日忌辰活动。李慈雄说,他一辈子也忘记不了老师领他走上商道的一切。

 

  张跃:

 

  老师教我朴实处事

 

  “不论你有多少学问或多大本事,都要能放下自己,像一个最普通的人一样生活,因为你会发现,作为一个人,你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就只有那么多。”这是在远大集团总裁张跃的记忆里,国学大师南怀瑾对他说过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1960年出生的张跃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拥有私人飞机的民营企业家,此外,他还拥有直升机的驾驶执照。2010年3月6日,远大集团在上海世博会上花24小时,就用完全轻量的钢结构、远离混凝土垃圾和扬尘建成了远大馆;2012年8月,张跃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远大集团计划使用预制组件,像堆积木那样3个月内在长沙建造一座220层、838米的世界最高楼,命名为“天空城市”的构想。据称,“天空城市”比现有的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还要高10米。

 

  尽管如此,张跃对南怀瑾的朴实处世还是十分敬仰。在他的记忆里,南怀瑾的为人比他的学识更令人印象深刻。张跃曾说,“朴实”是他在南怀瑾那里获得的最大收获。

 

  张跃最早了解南怀瑾是因为他的夫人是南怀瑾老师的铁杆粉丝,很崇拜南怀瑾,只要是南怀瑾的书,她都会买来看。因为事务太忙,张跃根本没时间去看太多的书,受到夫人的影响,才会偶尔翻一翻南怀瑾的书,最初也仅仅是对其中比较风趣、轻松的内容感兴趣。

 

  张跃第一次与南怀瑾相识是在1998年,他在香港被一位友人带去参加一个饭局。饭局的厨师都是主人家从庙里请来的和尚,端上来的都是粗茶淡饭,没有哪个菜品是刻意讲究色香的。主人并不为师授道,只作为一位年长的智者,他的睿智都体现在这种闲话家常中。

 

  张跃第一次拜访南怀瑾的时候,曾掏出一本南怀瑾的著作希望其签名,但被南老拒绝了:“我又不是明星,搞什么签名这种事啊。”在张跃的记忆里,南怀瑾特别怕别人把自己当做老师或者名人。“南老不愿意别人把自己打造成文化明星,他认为文化的本质就是人性的朴素。一旦丧失了朴素,文化就变成了商业,或者叫特定阶段特定角度下的文化,这些都不是文化的本意。”

 

  从那次见过南怀瑾之后,张跃就觉得南老师是个风趣的人,和他写的书一样。他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深刻的道理用当代人可以理解的话表达出来,而且多有举例阐述,使读者能够触类旁通而加深理解。张跃回忆当年在香港与南怀瑾一起的种种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南老讲述的那些故事。常来南老这里拜访的人,很少平铺直叙地向南老请教书本上的问题,通常都是天南海北地聊天,会讨论文学、宗教,更多的是社会上发生的很多新闻事件,或者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南老在谈话中,会将古代和现代结合,可以将每一件事情讲得很风趣生动。在与南老的交往中,张跃发现,南怀瑾最大的特点,正是以这种风趣轻松的方法,将每种思想讲清楚,朴实无华,而不是玄而又玄。

 

  与南怀瑾接触的时间长了,张跃觉得南老很朴实,生活中只穿简单的布衣、吃着粗茶淡饭,从来不吃营养品。学习上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老师,更不为师授道,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年长的智者,在向你述说他对一件事情的感悟,而这种感悟是升华到古代典籍里的,是有必要亲自去体会和研究的,也是值得相互讨论的。

 

  在远大集团筹办20周年庆典时,张跃希望能请南怀瑾到长沙总部做一次演讲。南怀瑾虽不愿意别人把自己当成大师供奉,但顾及他人面子的南怀瑾,面对张跃的一再请求,不好意思拒绝,于是亲自录制了一个视频给张跃。在视频中,南怀瑾说,张跃邀请我来祝贺你们20周年,我就打哈哈说,我会来我会来,最后我就给了一个录像,录像来了嘛。

 

  张跃年轻时崇拜的是西方文化,甚至只读西方书籍。但在与南老的交流中张跃受到了很大启发,开始明白东方文化和东方智慧是非常高明的。他热爱环保事业,最初一直认为环保理念发端于西方,直到有一次与南老谈环保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才知道,《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空气质量的关注,有“风者,百病之始也”之说。这让张跃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无知和误解。

 

  反思今日社会和人生,张跃常常感叹南老潜移默化传递给他朴实人生的思想。质朴方能静,静而后定,定方能思。在张跃的眼中,南怀瑾是个朴实完美的人,是南老带他进入人生的一个新高度。

 

  静水深流和儒释道

 

  1961年出生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行情 专区)公司董事长李小琳,是前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女儿。2008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07年全球商界女强人,在中国电力市场被称为“一姐”,统领市值近百亿的中国电力,也是香港H股、红筹股上市公司中唯一女性CEO.2011年李小琳荣登“亚洲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榜单,排名21,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女企业家。

 

  李小琳业余有两大爱好:一是登山悟道,二是修禅减压。她说,做工作、干事业也像登山,不过那是无形之山,征服它们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远比登自然之山艰难得多。每次登山,头顶蓝天,情意悠然,脚踏大地,心志更坚。同时,李小琳还养成静坐禅修的习惯,在没有打扰的情况下,可以静坐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睡前静坐已成她的习惯。

 

  2008年,李小琳出版了《静水深流》一书。该书是李小琳在中央党校学习之余记录下的自己多年在企业管理中的体会与感知,被业界看做是企业文化哲学管理境界破冰之作。在书中,李小琳以散文的形式阐述企业制度、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定位和企业哲学,既有国有大型上市企业总裁的切身体验,又有并不艰涩的东方哲学,将道家的“水”、佛家的“静”、儒家的“和”融合到企业管理中,将企业管理的术提升到“道”,将企业问题上升到跨行业和时空的人类理想境界。

 

  在《静水深流》这本书中,李小琳还描写了她从奶奶赵君陶那里得到了中国文化的启蒙和教育,并师从南怀瑾老师研修国学十余年的心得。她说,南师的国学教诲,改变了自己对商业的看法,淡泊己心和洞悉人民需求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

 

  李小琳是这样记述眼中的老师南怀瑾的:

 

  相聚是缘。一些师长总是不断地给予我关爱,给我知识的营养,给我智慧的启迪。南怀瑾老师是我结缘的“高人”之一,不仅高寿,更有高见……他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可谓精彩,可谓曲折。一言以蔽之,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超然物外的情怀,大彻大悟的智慧,经营着当下的人生。

 

  多年来,社会各界精英人士和文化学者络绎不绝,慕名前往,追随南老师参禅悟道,研习佛理。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南老师,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步伐矫健,气韵生动,一派仙风道骨,令人肃然起敬。南老虽已年届九旬,但他从来都是亲自打理自己的生活,负责自己的饮食起居。有时吃饭我坐在他身边,不时想尽我的热情,为他服务一下,他总是说:“自己来。”事必躬亲,自己动手是南老师的习惯。他的学养修为、处世哲学、人生智慧、情怀境界,都对我影响极为深刻,令我受益匪浅。

 

  一次,到太湖大学堂,正遇上他给一家著名大学国学院的学子们讲国学。从当前的国学热讲到什么是国学,研习国学的目的,以及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怎样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研习国学。从《易经》讲到《诫子书》,讲到《朱子治家格言》,九十多岁的老人,整整五个小时,时而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像是拉家常;时而随口吟诵,声音高亢悠扬,如行云流水。可谓“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讲到精妙处,仿佛给人以“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之感。

 

  南老师是一个眼界非常宽广的人。谈到当今世界发生的一些事情,南老师曾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今日的世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如交通的便利,建筑的富丽,生活的舒适,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怀着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和忧患意识,南老师创办太湖大学堂,希望给心灵处于困境和精神处于危机的现代人以疗救与利导。

 

  南老师是一位智、仁、勇兼具的大师,在人生的道路上,南老师从修身、齐家到治业,从入世、精进到超脱,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很多精神营养。人生处处皆为道,一切智慧与理性的交融,不断给我启迪,充盈着我的生命境界。

 

  2007年,李小琳的《静水深流》一书出版前夕,南怀瑾先是亲笔为其题写书名《静水深流—-小琳新书》给予鼓励,之后又专门写了一段提示,云:“人有生命而有活动,生命之活动,从言语文字而言,又名之曰行为。复从生命行为之根源而说,又名之曰性;从行为活动之作用而说,别名曰情。但人性与情绪,都因自受现实现象所影响,而起千差万别之作用。究其根源,皆自受‘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而来。故明儒洪自诚论人之性情,有谓「涉世浅,点染亦浅。阅历深,机械(行情 专区)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诚为不易之名言也。今小琳自以平日所作汇之成章,乞为之言,故即以此示之。”师生情深,可见一班。

 

  伯父点化我心智

 

  2012年9月28日,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刚从美国回到上海,就接到南怀瑾护士小组的电话,让他29日马上赶到苏州。此时正值中秋,南怀瑾却已驾鹤西去。30日晚,南存辉作为家乡南姓族人和南怀瑾弟子,参加了南老的告别仪式,在太湖大学堂送老师最后一程。

 

  南怀瑾的离世,令南存辉痛失恩师。他回忆起2011年中秋去拜见南老的情形。当时,南存辉将在浙江安吉九亩山上种植的有机蔬菜瓜果,列了一个小清单送到南老家,老人接单后很高兴,说:“你是我看到第一个会用礼单的人。”又对大家说:“今天要给存辉一个奖励,送他一尊佛像。”

 

  和其他商界精英不同,南存辉与南怀瑾同是姓南,同出一宗,他们的交往自然也演绎了诸多令人神往且与众不同的故事。

 

  南怀瑾17岁就离开家乡,1949年离开大陆到台湾,后游学世界各地,因此,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南存辉,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有缘第一次见到南怀瑾。南存辉清晰地记得那次见面的场景。

 

  那天,他和家乡温州乐清市的一位领导去香港拜访南老。听说南存辉是家乡来的,又是同宗,南老很高兴,让年轻的南存辉管他叫“爷爷”。“爷孙俩”很愉快地拉起了家常,交谈结束时南老特意交待:“以后到香港来,晚上7点回家吃饭,不用在外面吃。自家人,不必客气。”他俨然把南存辉当成了家里人看待。

 

  次日,南存辉回到温州,收到了南老助手发来的一份传真,说昨晚很高兴,忘了排辈分,我比你父亲年长,你可称我伯父。按南氏族谱字辈“嗣元应德光,常存君子道”的排序,南存辉是“存”字辈,南老谱名“南常泰”,属“常”字辈,比他大一辈,称他伯父是适合的。

 

  南存辉第二次去香港拜访南老时,南老直言劝说南存辉趁着年轻跟他好好学习。南存辉因为经营企业事务繁忙,虽然常给南老发信息问候、打电话请教,但面对南怀瑾老师多次劝他“放下”,却迟迟“放不下”。

 

  2008年春节,南存辉去太湖学堂看望南怀瑾。南老很严肃地问南存辉:“你几岁了?”南存辉答:“1963年生。”南老追问:“你就说你几岁了?”“45岁了。”南老一声棒喝:“四十多岁了,你还不回来学习?财迷一个!”南存辉知道南老一片苦心,从此,就是再忙再累也忘不了学习。

 

  2009年,南老在太湖学堂开修禅课,为期7天。南存辉被允许参加,但要求学习期间放下杂事,静心研修,不可接听手机、不可请假、不可会客。通知明言:做不到,不要来。

 

  这时,刚巧碰到南存辉正在为企业上市冲刺,证监会已通知他一周内到北京进行过会答辩。当时,南存辉很矛盾,最后痛下决心向董事会说明,南老已经九十高龄,南老的课一旦错过,今后难再有机会。假如公司错过上市,今后还有机会。

 

  在这7天的静修中,平时每天要接听二十多个电话的南存辉,真的不接一个电话,心无旁骛,静心学习。研修结束后,他才飞赴北京。次日,正泰顺利通过过会答辩。

 

  南存辉还从南怀瑾大师那里学会讲故事,讲话中一个个“蹦出”的小故事,或微言大义或直白幽默。

 

  在2012年召开的一次“滇浙产融对接”论坛上,央视主持人发问:“您悄悄地告诉我,云南这边要把浙商引过去,浙江省委、省政府要把浙商招回来,您作为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是站在哪一边?您听哪边的?”

 

  南存辉笑答:“两边都是领导,两边都听。”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小姑娘到庙里拜佛,跪下时,脖子上掉出个十字架。一老太太问她:“你拜佛怎么戴着十字架?”小姑娘答道:“没关系呀,菩萨、上帝都是我的领导,是领导都拜。”这一说,会场气氛马上轻松许多,与会的两省领导也笑了。

 

  令南存辉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力量的是“心态的调整”。这些年,他经历了太阳能风波、金融危机等多次危机,面对压力,始终保持平和心态,平心静气地处理问题,以平常心做不平常的事,能够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心境愈来愈开阔。这与他接受南怀瑾老师的教育有着很大关系。

 

  南怀瑾在学术研究上很重视古为今用。《资治通鉴》是给帝王治国看的,他推荐南存辉等弟子学习,并组织大家结合实际分组讨论。作为一个公司领导,经营一个企业,假如懂了这些用人之道,驾驭之术,就可“治大国若烹小鲜”,很多管理智慧就渗透在这些经典里面。

 

  南存辉和南怀瑾的父辈都曾居住在乐清柳市的殿后村南宅,后来南怀瑾的父亲因经商搬迁到地团村(今翁垟街道地团社区桥头村),南存辉的父亲则搬到了上园村。南存辉的父亲生前曾出资近200万元,在殿后村建造祥希耕乐园这个占地八千多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南怀瑾老师仙逝后,家乡人征求南存辉的意见,能否借用耕乐园搭建悼念场所,南存辉当即应允。

 

  南存辉第一次见到南老时才三十出头;南禅七日的时候,南存辉四十多岁;如今南存辉已到“知天命”之年。南存辉说,人生有三重境界:刻意人生、随意人生、禅意人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如何处事、怎样处世,南老都给了他很多的启发和教益。对他来说,南怀瑾不仅是长辈、老师,更是他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张耀伟:

 

  一代宗师的教化

 

  张耀伟是一个在南怀瑾思想的影响下从体制内转型起步创业的文化商人,也是一个在南怀瑾支持和帮助下从政府官员蜕变为成功人士的商界精英。他说,老师曾手把手教导他如何经商立德,甚至用自己的稿费支持他创业,使他在短短三年就取得巨大的成功。他忘不了的是,南怀瑾在与病魔博弈的人生最后阶段,还主动为其题写“道南文化”一词,鼓励他创办道南文化控股公司和道南大学堂,从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张耀伟回忆说,他和南老的渊源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叶开始的,当时他的伯父张尚德是南怀瑾老师的学生,常以台湾知名教授的身份来内地进行学术交流,包括汪道涵、王元化、邓伟志、裘沛然、任继愈、汤一介、张岱年、冯契、苏渊雷、胡道静等在内的内地学界名家都与伯父有过交往,他也因此拜识了上述大家。这期间他听说了南怀瑾的许多传奇,但很少见到南怀瑾。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他才有幸常常去拜望。

 

  张耀伟第一次见到南怀瑾的印象,是一个削瘦的耄耋老人,一股圣人之气,温而厉,恭而安,威而慈祥。说话声音宏亮,精神矍铄,令人肃然起敬。当初,张耀伟的伯父张尚德叮咛他说,向南怀瑾老师学做人是一件大幸事,南老师毕生传道、授业、解惑,是在善意与服务中建立人品,在健全的人品中建立起风格,在高贵的风格中形成风尚。因此,张耀伟曾多次恳请老师做公开讲课,但南怀瑾一直都没有应允。

 

  2006年3月的一天,张耀伟去拜访老师,给南怀瑾讲了一个亲历的故事:

 

  有天下午,他陪女儿去上补习课,因为坐位是不固定的,为了找一个好位置,他们课前一刻钟就到了教室找了一个好位置坐下来。不一会儿,一个男同学疾步过来,用胳膊肘把他女儿推开坐了下来,他女儿噙着眼泪委屈地要与男同学理论。此时这个男同学的妈妈走过来大声嚷道:“我们上次来也是坐这个位置。”张耀伟父女无言以对,他愤然地拉起女儿的手另外找了一个位置。晚上回到家,女儿告诉他,下午男同学的妈妈是她的任课老师。张耀伟听后有一种骨梗在喉、芒刺在背的感觉。他认为,这位肩负着妈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年轻女人的举止,丧失了为人师、为人母的基本道德。张耀伟向南怀瑾述了自己的忧虑,当今社会,经济兴盛,但传统的情、礼、义等都被物化了,新闻出版工作者对弘扬传播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南怀瑾听了这个故事,才勉强答应了张耀伟去传媒界演讲的邀请。

 

  为了做好演讲筹备工作,张耀伟和《文汇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领导商量确定,讲演会规模在200人左右,如果南老老师同意,除了报刊全文刊发外,电视转播车到现场全程录播。为了把会议办成功,张耀伟想适当邀请一些企业家参加,酌情收一些费用。老师听后情绪激动地坚决反对,强调事先不能作任何宣传预告,不准收费。南老要张耀伟做一个费用预算交给秘书,由他设法解决。

 

  南怀瑾老师讲演会消息虽严格保密,所有名单都是内定的,却不知道消息怎么走漏了,海内外都有人来电要求参加。最后,讲演会来了近300人,除上海及全国各地的传媒界人士外,还有港澳台及欧美等地远道而来的听众。事后,张耀伟才体会到南怀瑾的名字在海内外的影响。

 

  南怀瑾通贯文史哲,精谙儒释道,熟知当今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追随南怀瑾的弟子中有很多工商界成功人士,在谈到要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需要有什么样的领导素养时,南怀瑾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成功皇帝的抚政要诀:一是反应快,二是决断快。在谈到李宗吾《厚黑学》时,南怀瑾老师曾讲了5条成功者的条件:像牛一样健,像狗一样贱,像猴一样精,像狐狸一样灵敏,像鬼一样魅。南老师出世入世的适度结合,充分体现了他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给张耀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怀瑾一生坎坷,游走世界各地,但始终坚持他的理想追求,传道、授业、解惑。在日常生活中,南怀瑾的口头禅是“有饭大家吃”。365天,南怀瑾所到之处,餐桌边总是围满了人,有贤贵、有布衣、有出家人,“来者不拒”。张耀伟常看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和地方,总能得到南老的帮助。这种“有饭大家吃”的宏举着实影响了包括张耀伟在内的许多人的价值观。

 

  2011年6月,张耀伟专门出版了《师情化义——我与南怀瑾老师的缘》一书,记述南老对他的教导和影响。张耀伟说,他从南老那里得到了恩师智慧的加持,那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哲学,更是一种精神,南怀瑾老师改变了他的人生。

 

  潘建国:

 

  老师指点我建“天宫”

 

  远远看去,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顶的龙华寺和兜率天宫酷似西藏布达拉宫,巍峨壮观。龙华寺层层叠叠,殿后有殿,房旁有房,一进紧接一进,引人入胜,是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皇家风格的佛教寺院。

 

  与龙华寺一水相隔的,就是香水海上在人间首次示现的兜率天宮。兜率天宮由七重宝垣、兜率天内院、紫金莲花三大部分组成。七重宝垣是天宫的基座部分,其宽99米,长180米,高28米。宝垣外围由5000米汉白玉栏杆围合,似七层白云烘托着巨型莲花。七重宝垣的四周雕刻着诸天罗汉菩萨及佛造像,雕刻长度达四千余米,令人叹为观止。宝垣内部为佛教艺术博物馆和佛教八大宗坛水陆内坛等。兜率天宫中间部分是兜率天内院,内供世界最大的室内坐佛——23米高的说法天冠弥勒像。天宫顶部为48瓣直径五十六点七米的巨型紫金莲花,堪称世界之最。莲花是大乘佛教的象征,巨型莲花代表着弥勒菩萨接引持五戒行十善的娑婆世界众生往生兜率净土。巨型莲花也代表着佛菩萨脚踩的莲花,莲花上供奉着巨型无相大佛。礼佛者心有多大,佛就有多大。莲花上的无相大佛也契合了《金刚经》“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之意。花内为金碧辉煌的可容纳千人的善法堂。

 

  回顾近半个世纪的人生道路,品味兜率天宫建设的艰辛,让潘建国无法忘怀的是老师南怀瑾对他的指点和鼓励。

 

  那是2000年世纪之交,一度生意非常红火的潘建国进入事业低谷,自信心也跌落到谷底。那段时间,他不停地出入于名山古刹,拜访高僧大德,企图寻找人生的答案,但始终没有结果。偶然机缘,潘建国读完了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似乎才有所感悟。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潘建国废寝忘食地读完所能找到的南怀瑾的著作,懵懂中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在寻找答案的同时,潘建国还渴望能当面找南老求证。2002年夏天,潘建国曾带着自己出版的宣纸版佛像图书,专程赴香港寻师。经过多方努力,他虽然没有见到南老,但还是托人把自己的书送到南老手中,并出人意料地收到南怀瑾用一个红包包着的书款,获悉年底南老将在义乌双林古寺带领大家打禅七的佳讯。

 

  2002年底,潘建国提前赶到义乌双林古寺做义工,和师父们一起建禅堂、盖食堂、接送客人。大年初七,他见到了盼望已久的南怀瑾,跟着南师打禅七。这个禅七,彻底改变了他的心性。离开双林古寺前,潘建国暗暗发了一个愿:如果有机缘,一定要建一个居士禅修道场,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正信佛法的熏陶。

 

  2007年6月27日,潘建国等人与绍兴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建设会稽山弥勒圣境的协议。协议明确圣境的核心建筑是“兜率天宫”和“会稽山龙华寺”,核心理念是“包容和谐快乐”。

 

  但真的要打造兜率天宫,一连串的问题都来了。从古到今,还没有人造过兜率天宫。兜率天宫是什么样的?没人知道!无助中的潘建国去请求南怀瑾。南师指点说,你可以依据经典——《弥勒上生经》,参考善财童子参弥勒的描述。潘建国和他的创作团队花了近一年时间,在国内外收集素材,终于创作出兜率天宫的效果图。当他把效果图送呈给南老看时,南老笑得很灿烂,大加赞赏。

 

  建筑的形态确定了,佛教文化如何定位?潘建国又去向南怀瑾求教。南老告诉他,兜率天宫要定位在中华文化的弘扬,儒释道等各宗文化都可宣讲,兜率天宫就是个讲法的地方。佛教文化更要包容各宗各派,可以建八大宗坛,让八宗有成就者都到兜率天宫登坛讲法。龙华寺的定位要以禅宗为主,也比较切合现在的人间佛教和居士佛教。

 

  经过五年多建设,兜率天宫和龙华寺工程已接近尾声。潘建国如释重负般跟南老说:“老师,明年天宫开放时,我想请您老人家到兜率天宫莲花内的千人大法堂开堂讲法,好吗?”南师不置可否地笑笑,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南老让宏忍法师请出了两座供奉有“三乘同依佛舍利”的水晶舍利塔,让他和弘宗法师请回兜率天宫和华林园供养。

 

  欣喜之余,潘建国不由得有些诧然。更没想到,7月份就得知老师闭关的消息,9月20日,从太湖大学堂公告知道,南师四大违和,正住于禅定。9月29日下午,南师仙逝。潘建国第二天下午就赶到太湖大学堂,参加老师的荼毗法会,为他送行。

 

  2013年9月29日,是南怀瑾往生一周年祭日,被潘建国择定为兜率天宫正式建成对外开放的开光之日。潘建国说,弥勒净土建设的文化形态有别于现在的传统寺庙:对香客免费提供清香三支,不卖高香烧高香;不以经忏为寺庙谋生手段;寺庙经济采取基金会管理模式,公开透明,接受功德主监督;寺庙由四众弟子共同建设管理,法务系统由出家众管理,事务系统由在家众管理;佛教文化以讲经说法禅修静修为主;提倡“人间佛教”模式,鼓励信众积极参与到人间净土(小康社会)的建设之中;提倡自力利他,行菩萨道,觉悟众生,服务社会,共同创建美好的人间净土。

 

  这将是南怀瑾又一遗留人间的教化功德。

 

  吕松涛:

 

  让生命在参悟中涅槃

 

  汉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用这句历史名言来解读现代商业现象,那就是商潮汹涌,潮起潮落,皆因利来利往。要勇立潮头,必须摆脱“利”的诱惑,心存“利他”的愿力。上海绿谷集团董事长吕松涛对此有着特别深刻的感悟。

 

  出生在安徽淮北平原的吕松涛从小天资聪慧,勇于挑战未来。他大学本科读的是管理学,考研时竟选择“自然辩证法”。他搏浪商海二十多年,三起三落,历尽坎坷。他在《让生命破壳而出》一文中详尽叙述了自己与南怀瑾先生结缘、求道、新生的经历,让人看到了在熙熙攘攘的商业社会中另一种伟大的力量。

 

  1991年11月,在即将掀起的92下海潮前夕,吕松涛就带着怀孕的太太和全部家当,从安徽踏上了南下珠海的列车,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他们从经营大排档做起,通过炒地皮赚得了第一桶金,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积累了巨额财富。

 

  1994年7月,吕松涛与珠海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司,并转战上海。青春的情怀和最初的成功让吕松涛自以为能力无边,企业盲目膨胀,行业涉及广泛,加之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没有及时跟上,朋友出事又导致资金链突然断裂,吕松涛的企业瞬间跌入破产绝境。

 

  1997年初,吕松涛重整旗鼓,注册成立了上海绿谷集团,开始第二次创业,不到一年时间,公司又重新崛起,年销售额超过4亿元,成为中国抗癌领域的龙头企业。1999年底,面对初具规模的企业,一起创业的6位股东因为对企业的愿景出现分歧,突然提出分家,抽走巨额资本,让公司又一次跌入赔钱的境地。在这期间,吕松涛开始接触南怀瑾的著作,似懂非懂地拜读,产生了对南怀瑾先生的仰慕之情。

 

  2000年初,吕松涛开始了第三次创业,他用6年的时间将初创时只有一百多人的企业,发展成有九千多名员工,营业销售额突破20亿元的上海民营50强。就在此时,吕松涛在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陈越光的引荐下,见到了久仰的南怀瑾。

 

  那是一次让吕松涛终身难忘的见面,也是让吕松涛第一次直接感受到南怀瑾先生非同常人的一次见面。

 

  那天下午,陈越光带着吕松涛一起去上海长发花园拜见南怀瑾先生。大家刚坐定介绍完毕,吕松涛就发现南怀瑾身边的工作人员神色有变。待确定他是上海绿谷集团董事长的身份后,工作人员从房间里拿出一迭报纸。原来绿谷集团的销售人员在宣传产品时,编说南怀瑾先生吃了绿谷的保健品,身体特别好,并在文中以南怀瑾先生的口吻赞扬产品功效。南怀瑾的几个学生本来要找吕松涛打官司,但被南怀瑾先生阻止了。

 

  在南怀瑾先生的调和下,吕松涛向南怀瑾介绍了公司的发展情况,并汇报了自己对中医药(行情 专区)事业发展的认识,取得了南怀瑾先生的认可,并留他们一起吃晚饭。席间,南怀瑾问吕松涛:“我的书读过几本?”吕松涛说:“能见到的书都读了,一小部分读不懂。”南怀瑾说:“你说的是实话,但又过高估计自己了,你是大部分读不懂。”吕松涛说:“老师,这个时代变化太快,随机应变太累。”南怀瑾笑着点头默许,然后说道:“你没有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一’,当然你现在也听不懂。”南怀瑾又说:“你没有人生的宗旨和纲领,当然只能在红尘里乱滚。”南怀瑾先生的这句话,点中了吕松涛心中的要害。

 

  2007年2月18日,农历大年初一,吕松涛怀着求索人生答案的急切心情,带着不破不立的决心,从上海开车到了太湖大学堂,开始为期一年的闭关。就在在闭关期间,公司的业务亦如其所料,最终还是出事了。

 

  2007年4月30日,国家药监局关闭了绿谷集团的核心企业——西安药厂;2008年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曝光了绿谷集团的不端业务;与此同时,数百家媒体聚焦绿谷,全国各相关主管部门开始严查绿谷;绿谷集团人去楼空,一个相当规模的公司又一次归零。吕松涛的第三次创业又降至冰点。

 

  2008年11月,吕松涛到了美国,他对自己的发展史不断进行自我批判,虽说得出一些结论,但总难满意。南怀瑾先生对他的状态十分关心,让秘书宏达转告他:不要搞理性,多念准提咒。于是,吕松涛既不看书,也不默想,平时就念准提咒,每天打坐4小时,参话头“我错在哪里?”12月初的一天,他突然参明白四个字:“心不在焉”。是呀,十几年来自己在没有方向地打拼,只有外在的努力,没有做与自己内心相契的事。虽然在做中医药,但始终“心不在焉”,心不在中医药,没有为客户着想,一切从自己出发,所有事情就很难合于“道”了。

 

  2009年春节,吕松涛从美国回来后立即开启了第四次创业历程。他从患者出发,关心员工,一切都如顺水行舟,公司回归正轨,业务突飞猛进。吕松涛彻底理解了自助天助的真意,理解了何为势如破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没钱,他在2008年几乎放弃了中医四诊仪的开发,是南怀瑾先生鼓励他,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坚持搞。现在,四诊仪已经研制成功,若没有南怀瑾,亦没有今天的四诊仪。

 

  吕松涛感慨地说,若没有南怀瑾先生的教诲和加持,根本不可能绝处逢生。是南怀瑾先生让他的生命获得涅槃。

 

  南怀瑾:一个时代的智者

 

  从1918年3月18日诞生,到2013年9月29日离世,南怀瑾的一生,见证了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苦难中崛起到新生的涅槃。

 

  南怀瑾曾说:“我常常感到,国家亡掉不怕,还可以复国,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为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南怀瑾身体力行,不遗余力,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这是世人对南怀瑾的一种敬仰。

 

  和20世纪众多的国学大师一样,南怀瑾饱读经书,才华横溢,特立独行,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铸造了自己的文人风骨和精神世界。与20世纪众多国学大师不同的是,南怀瑾更注重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学用结合,在实践中求证知识的力量,检验文化的生命,用历史的经验指导当下的社会实践。

 

  “买票不入场”是南怀瑾的一种人生智慧。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准备召开国民大会,“民主政治”一度热闹非凡,南怀瑾的两位朋友认为南怀瑾人脉丰富,年轻有为,而且具备世间、出世间的学识修养,希望南怀瑾出面组织成立新党。南怀瑾听后婉言谢绝,笑说:“你们大家是我的好朋友,真想把我抬到火炉上烤啊!”1947年,南怀瑾回乡计划带家人离开大陆。那时的温州还听不到内战的枪声。一天夜半,其父问他天下大势如何收场,南怀瑾回答说,国民党已是落日残阳,将来肯定是共产党的天下。其父惊讶地问:你是共产党?南怀瑾回答说,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我做过政治教官,读过共产主义的书。我是您儿子,是共产党的话一定会告诉您的。那是南怀瑾父子最后一次见面。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民族的统一大业和两岸人民的福祉,他毅然入局,担当两岸密使,挥书《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一式两份,托交海峡两岸最高当局,促成汪辜会谈和海峡两岸“九二共识”达成。

 

  “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经营和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南怀瑾20世纪80年代提出到中国大陆投资必须具备的四项理念和认识。投资达30亿元的金温铁路,是浙西南2000万人民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梦想,从商而言,不值投资。为了给中国建设开创先例,引用外资兴建公共基础设施;义所当为桑梓谋福利,南怀瑾积极倡导修建金温铁路,并出任金温铁道开发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多方筹资,委曲求全,历时十年,终于促使金温铁路建成通车,并还路于民。南怀瑾说:“真正的改革开放,经济开发,不是钱的问题。过去国家在政治的措施上,思想的领导上,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弄了很多框框,把自己捆起来,捆得死死的。现在所谓改革开放、开发,就是把那些捆死自己的框解放开来,使自己活起来,这是主要的精神。”金温铁路建设,也就是南怀瑾投资理念的实践。做商人,南怀瑾亦从容。

 

  “不要以为拿什么大学的文凭,有个博士学位的,那并不能算成功。你们要晓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你们把这些年的基本生活教育的精神带到社会上,我可以断定你们将来是顶天立地的人,与众不同。”这是2012年6月21日,95岁的南怀瑾在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举行的首届毕业典礼上,端坐台前给予30位6年级毕业生的“临别赠言”。太湖大学堂是南怀瑾教育实验基地。2006年,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首次招生,学校采取住宿制度,学生必须学习武艺、静定、野炊、读经等生活课程。那里没有现代化的操场,只有孩子们玩泥巴、野炊的草地;没有奥数,但有武术;学习美术,却也教授做饭。孩子们没有考试压力,但有更现实的生活教育,入学后要自己洗衣、叠被,大孩子要帮助低年级学弟学妹,全校就像一个大家庭。南怀瑾这样解释“实验”的目的:“‘国际’这个名称,就是要把国际的文化精华吸收过来,‘实验’什么?因为不同意这一百多年来的小学大学的教育方法,我们主张文化教育要文的武的合一,要新的旧的合一。实验的是这个。”

 

  2006年7月,南怀瑾在太湖大学堂举办首期以“禅与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为主题的讲习班,面向国内外80多位学员讲述最新的科学与禅学的关系。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参加讲习班后,深有体会地说:“南师的教导让我找到心的宁静,使我不为个人得失忧虑,一心去追求我所认为的真理。”同年10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创始主席、风靡全球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作者彼得圣吉,专门组织ELIAS团员来太湖大学堂参观学习,听取南怀瑾的演讲。ELIAS是意为“跨国部门创新成长中的领导者”的英文缩写。该组织始于安南对在联合国全球契约计划中开发学习共同体工作的要求,其参与者要求在单位、组织和部门之外有丰富的人脉关系和同事网络,掌握共同理解并处理复杂问题的先进技巧,还要对推动本地和国际社会的真正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深刻的个人愿望。前来学习的30多人来自12个国家,包括联合国环境、资源、卫生等组织的负责人,联合利华、巴斯夫(BASF)、日产(NISSAN)等跨国公司的高级主管。这些都是将在未来会对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人,他们同样在各自的工作中体会到,我们的世界正陷入一个必须被拯救的境地。他们来向南怀瑾请教“救世之道”。

 

  “峡谷柔情天付予,临风玉树立中衢,知君关心两件事,世上苍生架上书。”这是南怀瑾20多岁时,一位名叫钱吉的患难之交送给南怀瑾的一首诗。关心苍生、关心文化是南怀瑾一生从事的两件大事。南怀瑾26岁在峨眉山请普贤菩萨作证,发宏誓愿,重续中国文化断层。七十多年来矢志不移,苦心孤诣,筚路蓝缕,做出来巨大的牺牲。2012年9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唁电中说:“(南怀瑾)老师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遗产不遗余力,令人景仰。切盼老师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南怀瑾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事业上的丰功伟绩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国学大师是南怀瑾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标识符号,但这也仅仅是他一生的一个立面。正如自称为南怀瑾的“老学生”,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周瑞金所说,“国学大师”、“佛学泰斗”、“禅宗大师”、“道家高人”、“密宗上师”、“当代大隐”等等,这都只是南师学问修养、人生行止的不同侧面,不足以概括他的全面素养、品格、地位、和贡献。

 

  南怀瑾常说自己“一无所成,一无是处”,自己永运处于“学人”之位。1994年倡修金温铁路期间,南怀瑾曾写了一纸呈送时任浙江省副省长刘锡荣,并转达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省长万学远、副省长柴松岳暨省府与有关部门主管诸公共鉴的长达数千言的建言。此书在礼节性的问候后,南怀瑾就开门见山地说:“昔贤有言:‘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老拙虽非敢以智者自况,第以年岁痴长、阅世较深之故,常不惮为直率之言。”这是南怀瑾鲜有的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评说。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南怀瑾为金温铁路建设呕心沥血,弃小嫌而顾大局,为国家民众义所当而为之,但很多人只以一般商人投资眼光处理这件事,让南怀瑾感慨不已。也许是“酒后吐真言、愤怒出诗人。”感叹之后,南怀瑾道出真性情,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能预测到结果的有智慧的人,才是他给自己的一种定义。

 

  《周易》是南怀瑾最爱读的“一本治世的老书”,《周易系辞上》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意思是说,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不同的人看问题的立场方法是不尽相同的。《论语》则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智和仁的结果是勇。南怀瑾常常引用北宋大儒张横渠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表达自己的胸襟。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大智慧,也是当代人追求的境界。因此,我们说南怀瑾是一个有巨人思想的时代智者。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