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岁白塔做“植皮”手术 应急抢险工程月中完工
信报消息:今年7月的一场大风刮掉了妙应寺白塔上的一大块墙皮,随后白塔寺管理处组织施工队对这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塔进行抢险修缮。目前,整个白塔从塔座到塔顶已经被脚手架层层围起,本月中旬,“植皮”后的白塔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来自各方的参观者。
病因
大风刮落白塔皮上报国家文物局
妙应寺管理处主任何沛告诉记者,今年7月的一天北京刮了入夏以来最大一场大风,一块20平方厘米大小,八九厘米厚的塔皮被风吹落在紧挨着白塔的办公室的房顶上。“我正在屋里,就听见头顶一声巨响,开始我以为地震了,后来发现是塔皮掉了一大块。所幸是中午,没有多少游客,又正砸在我办公室房顶上,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何沛回忆起那天的情形直感到后怕。
记者了解到,这座白塔距离上次修缮已有9年时间,由于风化、雨淋、紫外线等外界因素,塔皮有多处小面积的剥落,7月那次塔皮脱落为近年来最大面积的一次。于是,妙应寺管理处马上向北京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上报此事,并于今年9月开始设计应急抢险施工方案,请文物古建工程公司进行施工。
透过层层铁架,记者近距离观察白塔,发现它其实是呈灰白色,背阴的一面有多处大面积因潮湿而形成的发霉变黑的地方。塔皮脱落、酥碱的情形随处可见。有的塔皮脱落处如一元硬币大小,脱落的中心部位已经变黑,就像被子弹扫射过一样。那块面积达20平方厘米的脱落处,目前已经修补好,洁白如雪,与周围塔皮形成鲜明对比。
据了解,空气污染是白塔表面腐蚀的罪魁祸首,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无时不在威胁着白塔。由污染引起的酸雨更是白塔的致命杀手,受其腐蚀,塔皮表面酥碱、鼓起,与塔身剥离。何沛告诉记者,从历史记录来看,目前白塔表面的腐蚀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他们还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将白塔与污染相隔离的有效办法,只能被动地去修补被污染腐蚀的白塔,所以只有减少污染,如控制汽车尾气排量才是根本之道。 施工
修缮只刷两道浆传统麻灰技失传
负责本次工程一位姓孙的师傅告诉记者,这次修缮只刷两道浆,比正常古建修缮少一道浆,每遍厚度尽量薄,不超过2厘米。这倒并不是为节省原料,而是由于施工时温度较低,如果腻子涂厚了,到明年开春由于热胀冷缩会全部开裂的。即便这样也必须保证在平均气温达到零下五摄氏度之前完工,再冷涂料就要上冻了。为了赶在降温前完工,有时晚上他们也要加班。
这次抢险修缮完全按照古时施工的方法进行,为此还特地请来曾参加过故宫修缮的老师傅做顾问。塔身上所刮的腻子俗称麻刀灰,里面掺入麻绳等天然材料。“这种麻刀灰凝固后非常牢固,当我们清理上次修缮时的腻子时还颇为费力。”何沛说。但他也告诉记者,如今这种麻刀灰和古代建筑修缮所用的麻刀灰相比已经有所不同,更多的加入了现代建筑用原料,因为没人知道传统的“麻刀灰”配方中到底有哪些天然原料了。
刮完腻子刷涂料白塔补皮千平米
在刮完腻子后,还要再刷一遍白色涂料,孙师傅介绍说,他们选用的是一种透气性能比较好的现代建筑所用的外墙涂料。除对塔身重新粉饰外,铜制镏金宝顶也将进行清洁,去除上面的附着物。整个工程将于本月中旬全部完工。
孙师傅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目前所承接工程中最高的一座古塔,经过测算,需要修补“脱皮”的面积在1000平方米左右,而重新粉饰全塔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为保护古建筑,所搭的脚手架铁管不能与古建有任何接触。由于白塔寺院内不能开进搅拌车,只能将在外面配好的麻刀灰用车运到院门口,再用手推车运到施工现场,在塔顶施工的工人,也只能用小桶把腻子、涂料运到高处。
奥运会前大体检揭秘塔心材质谜
何沛告诉记者,本次修缮是一次应急抢险工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整个白塔还会进行一次大规模全面的勘测、修缮。除解决塔皮脱落问题外,塔本身的通风问题也急需解决。通过观察发现目前塔内积水较为严重,是原有透气孔可能已经被塔内的杂质堵上,导致通风不畅造成的。
目前他们已经在做白塔整体勘测的计划,整体勘测周期为2年,投资200多万。用激光定点检测的方法勘测目前白塔的抗震性能、内部湿度等数据。除此之外这次勘测也有助于解决白塔自建立以来的一些未解谜团。首先是白塔的内部结构从没有记载,有人推测塔内还存在塔中塔。塔内的中心柱是何材质,透气孔所在都无人知晓。通过勘测,这些问题有可能找到答案。
历史
世祖选址妙应寺金城玉塔动天下
妙应寺白塔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查勘选址。经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推荐,由入仕中国的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这座白塔,既为供奉释迦舍利,又作为政权与神权的象征而“坐镇都邑”。当它凌空而起时,京师的市容为之生辉,金城玉塔的说法轰动一时,名扬天下。元代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述:“非巨丽,无以显尊严;非雄壮,无以威天下。”据佛经记载,世界8.4万塔之中,大者有八,该白塔为八大塔之一。
白塔竣工后,元世祖忽必烈又命人以塔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方各射一箭,划界为寺址,修建了一座占地为16万平方米的规模宏大的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建起了“一如内庭之制”的众多殿堂,成为皇室在京师进行佛事活动的中心和百官习仪之地,也是最早译印蒙文、维吾尔文的佛经场所。当时寺院能容纳僧人7万之众,可见它的宏大规模非同一般。但不无遗憾的是,这样一座大寺庙却没有留下一纸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寺院殿堂被雷火焚毁,唯剩白塔独存。大圣寿万安寺就这样随着元朝的灭亡而化成了灰烬。
形制源于古印度元代藏传第一塔
白塔的形制源于古印度的覆钵式佛塔,是一座典型的藏式佛塔,既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元代藏式佛塔,也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妙应寺白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塔体是砖石结构,通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塔基底座面积810平方米,分3层折角须弥座式,高9米。塔身为覆钵体,直径18.4米,由7条大铁箍紧紧环箍在塔身上。在塔身与塔基的接合处雕有24个突起的莲瓣围成的莲座,莲座上有内迭5道环带形的金刚圈,使方形塔基自然过渡到圆形塔身。塔刹的底座是一层小须弥座,上面是一个颀长的下大上小13道水平轮圈的圆锥体刹身,即所谓的十三天,也称相轮。顶层是一个直径为9.7米的厚木衬底的铜质华盖,又名宝盖、天盘,其周沿垂挂着36片带佛字、佛像等图案的铜质透雕的配饰,下面各悬吊着一个风铃。刹顶是一个铜鎏金空心的小型喇嘛塔,其高度与坡度恰好与十三天成为一个整体,制作之巧,古今罕有。
到明朝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北京宛平人郭福请命朝廷,重兴庙宇。11年后的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建成,赐名“妙应寺”至今。该寺虽然建址在元代大圣寿万安寺的地基上,但是其规模缩小很多,只占地1.3万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元代藏传佛教风格改换成了汉族寺庙的特色,由以塔为中心而成了前寺后塔,以寺庙为主、以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的建筑格局,后又经多次重修,终于形成了清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玄机
白塔内藏密封册至今盒子未敢开
1976年地震,白塔寺的白塔震裂了,在修复白塔的时候,工作人员在塔的中部发现了一些文物,其中有一个“密封册”,同时发现的文字记录表明,这是乾隆皇帝对佛的供奉品。这个精美的盒子用金线、银线和各种彩色丝线一层层缠绕起来,正面还用丝线缠出了白塔的形状。文物工作者曾用x射线探照过,发现盒子里面装着类似玉瓶的东西,但玉瓶里到底有什么,就谁也不知道了。
这个“密封册”到现在还一直没有打开过,虽然缠绕的丝线可以绕开,但是现在没有人知道那些丝线缠绕的方法,一旦绕开,就再也无法还原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