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内蒙古兴和县佑安寺往昔峥嵘
佑安寺遗址前的石狮子 内蒙古晨报记者 谭浩翻拍
人称“北京八环”的兴和县 内蒙古晨报记者 余斌摄影
佑安寺模拟图(资料图片)
绥东第一庙——佑安寺 内蒙古晨报记者 谭浩翻拍
内蒙古晨报报道:这里曾是多教一体的综合古刹;这里全盛时喇嘛近千人,香火地360顷,朝圣者来自方圆千里之外;这里的主持拥有喇嘛教最高学位;这里的大佛用铜5000余斤,铸造技术堪称一流;这里的大锅能一次供万人喝茶,天下无双……
★“北京八环”——兴和县
兴和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它东距北京240公里,西距呼和浩特220公里,是自治区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一个县,人称“北京八环”。柔玄镇(今兴和县台基庙村南)乃北魏六重镇之一。战国时代的赵武灵王曾在这里“胡服骑射”。东汉时,鲜卑族部落联盟大酋长檀石槐“立庭于弹汉山(今县境大青山),啜仇水(今二道河)之旁”。北魏时,拓跋力微居长川(今土城子一带)达39年之久,开创了北魏王朝的基业……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成祖朱棣亲征阿鲁台到西洋河。清代为察哈尔正黄旗、正红旗驻牧之地。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共1903年)置兴和厅,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厅为县。这里的许多历史遗迹至今仍被人啧啧称道,闻名遐迩的古刹佑安寺就是其中一例。对佑安寺的印象,还是小时候听爷爷讲过。2006年春节,记者亲往,只听说在“文革”中已被损坏,但一睹旧址,也可体味当年的辉煌。
从兴和县城向北驱车22公里,即到佑安寺遗址,当车绕过弯曲的乡间土道,来到所谓风水特好的“九龙口”胜地时,满眼见到的是一片荒芜,站在昔日的“莲花宝座”前,记者不禁愕然了。眼前的景象怎么也不能使记者联想到这是“晨钟暮鼓漠南北,佑安佑宁河西东”的佑安寺。庙宇荡然无存,连残断的石柱,倒塌的瓦砾也极少存在,只有一尊残缺的石狮在张口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康熙曾在兴和县屯兵养息
佑安寺,又名巧尔基庙,位于兴和县团结乡十四苏木行政村(原察哈尔正黄旗十四苏木),据《兴和县志》记载:佑安寺是一座以藏传“黄教”为主,融入了汉传、南传佛教,并兼有蒙古“萨满老教”,是多教一体的综合古刹。该寺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康熙三十年前后重修与扩建,雍正十年完工,寺庙占地面积300余亩,建筑庙宇669.5间,全盛时期额定喇嘛209名,有香火地360顷,香火最旺盛时有900余名喇嘛诵经,民国初年,堪称“绥东第一庙”。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再次亲征噶尔丹。当年夏天,康熙皇帝调集大军出长城,来到正黄旗地(今兴和境内)为十四苏木的草原风光,威宁海子(今涝利海)的秀丽湖色尤其是巧尔基(佑安寺)里传来的朗朗诵经所吸引,康熙帝在此屯兵养息,谋划军机。他感慨万千,对部下说,朱氏明朝近二百年内几十次修复长城,“亦不见其安”,而今“建一庙宇,则胜养十万兵”。从此,察哈尔八旗喇嘛教寺庙剧增,喇嘛也相应增加。到民国十九年,据察哈尔省统计,寺庙80座,喇嘛7844人。而巧尔基庙为当地绥东第一大庙。
雍正初年,巧尔基庙的扩建初见规模。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巧尔基庙和青海互助县郭隆寺同时修建竣工,并敬意请雍正皇帝赐予庙名。当时察哈尔八旗噶尔丹军已平息,人民安居乐业,故御赐名“佑安寺”。青海互助县郭隆寺为“佑宁寺”。后来为此诗云:
祥云缭绕狼烟尽,
干戈化为铙钹声。
晨钟暮鼓漠南北,
佑安佑宁河西东。
佑安寺的俗名叫做巧尔基庙(召),“巧尔基”乃喇嘛教最高学位,系乾隆年代所赐学位。有此学位特许直接晋见皇帝,遇有大事可径直去向皇帝面奏,而且免行跪拜礼。佑安寺主持活佛享有此特权,足见当年这座庙宇之威望及影响。
从县志追忆佑安寺辉煌
据《兴和县志》记载:佑安寺占地300余亩,建筑占地200余亩。摹仿北京金銮殿、雍和宫和青海等地名寺式样建造。它坐北朝南,整个建筑呈长方形。以居中三层正殿为轴心,东西两侧对称布局。主体建筑有三层楼正殿,居中央,两侧配殿为二层楼,一为文殊殿,一为普意殿,其余对称排列各种神殿佛堂,还有僧舍和伙房、仓库等。从南到北五进院落、三层殿阁。从东到西,各有侧殿配房几十间。庙内曲径回廊。庭台楼阁,红砖灰瓦,错落有致,抱粗榆树荫盖,森严中有几分幽静。僧舍建在大殿的两个街巷,各为独立藏式院落。
庙宇东西有两股清泉,从山涧流出,东有石拱桥一座(当地称大水道),中央正门(山门)为红砖二层阁楼,门前有石狮一对。七米高木质玛尼杆(经幡杆)两根,后有钟楼古楼相配。还有藏经阁对峙而筑。正对四大天王庙,绕过四大天王庙,踏二十七级石阶则步入正殿。
正殿(当地称“三级楼”)规模最为宏伟,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主体建筑宫殿楼阁折合房间669间。天井内四根巨木高柱直径约为二尺(全为同样粗树木用卯相接,后缠麻丝,用牛皮纸裹,红色桐油漆刷其皮),其柱看似四根直径相同上下同粗的擎天大柱。其余四十多根小柱分散支撑在殿宇内厅四周,宽敞明亮,建筑设计科学合理。殿内正中大佛底座共分大小不等佛像排列,还有供奉的铜盅、银碗,四周墙壁彩画连幅,经幡伞笼罩,亮灯彩帘悬挂,鼓钹法器陈列,铺展两排地毯。佛大僧小,庄严肃穆。诵经等大小佛事皆在此殿举行。正殿二层前檐正中有冈磨铜铸成黄铜鹿和法轮(喇嘛教象征),金光闪闪,几里之外遥遥可见。
整个庙宇乃为官办,因此分为东西两仓,东仓为三丈六尺高佛殿,内塑释迦牟尼铜像,硕大无比,怀中能坐8人。
佑安寺的佛事活动主要有诵经、祭祀和“查马大会”(查马俗称跳鬼)。诵经全年不止,祭祀以祭脑包为主。喇嘛率领信徒随从。浩浩荡荡,鼓号齐鸣,场面壮观,有祭祀天地,消灾祈福之意。有时拿上黄油和白面制成的图案雕塑在火上燃烧,举行“送鬼”仪式。
“查马大会”为农历六月十三到十五,历时三天,六月十五最为热闹。它来源于西藏佛教《金刚驱魔神午》,有藏族“跳鬼”仪式,皆为大小喇嘛穿戴牛头马面之面具,分列有序,又叫又唱、又跳又舞,红火热闹,正值炎夏,整个佑安寺十几口泉眼很旺的井水难以供应众人之饮。当地有名的顺口溜“去巧基庙赶会,没赶上跳鬼,望了一阵脊背,喝了几口凉水”,说的就是赶会情景。
“三大”今何在?
兴和县妇联副主席、原文物管理所所长何荣向记者介绍说:佑安寺内有三种东西远近闻名,人人皆赞,人们俗称“三大”,即大佛、大锅、大小道,只不过大佛已经下落不明,大锅被“文革”时的革命小将锻造成了改天换地的工具,大水道(石拱桥)的白色长方形石条在1958年修黄石崖水库用于铺砌库岸和闸门过水道。
大佛是三丈六尺高的铜佛爷,即释迦牟尼铜塑像,它安放在东仓二层高楼。像高2.4丈,坐于莲花台上,用5000余斤铜片拼集而成,佛重两吨,在塞北古城多伦铸造,用驼队运来,整个佛像表层镀金,金光闪闪,高大形象令人仰而观止,逼真的铸造技艺堪为一流水平。
大锅是佑安寺僧用膳房中一口铸铁锅,能供万名朝圣敬香者喝奶茶。每到大型佛事活动,提前一个月用羊砖(干羊粪砖)烧茶,然后才能饮用。此锅盛水万余斤,洗锅有专用梯,无专用梯人难爬上,而且所铸之锅技艺精湛,外边锅沿铸有花边云纹,还有铸造时间、地点,天下无双。此膳房占地近三百米,而且还配有中锅两口。大锅烧完粪灰堆积如山,在现在的佑安寺西南角遗迹尚存。
大水道(石拱桥)即佑安寺为防止东北角顺山势而下洪水修建的一座石拱桥,其桥由白色长方形石条而砌。桥孔内可并排行走五辆车,能藏下上千人,其桥跨度大而坚实,造型奇特美观。可惜该桥现已不复存在,石条也做他用。
★在重建中回味三百年历史
面对佑安寺遗址,没有人不扼腕叹息,如果说我们还一味沉浸在批判毁坏者的愤怒之中,还不如让我们在即将重建时鼓掌,公元934年,佑安寺遭到掠夺,1949年前,又一次遭到破坏,佑安寺已是满园疮痍,破败不堪。
解放后佑安寺曾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9月,红卫兵造反派破“四旧”,第一代建庙时的喇嘛铜棺被砸,尸体被焚烧,整个庙宇神像更是无一幸免。1972年,主楼也被拆毁,庙碑被破坏(下落不明),经卷被焚被抢,除供销社所占几间庙宇得以保留外,其余已荡然无存,变成一片废墟。
佑安寺三百多年历史,它集汉、蒙、藏文化艺术之大成。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令人惊叹。佛像有泥塑、有纸型,汇聚天南海北之技术。“四大天王”雕塑为纸裱塑,其结实程度火烧不燃,水浸不烂,还有医药技术、藏医、蒙医、中医水平一流,庙内安置药性草木,味香,不但杀虫灭菌,而且还不返潮。
建筑技术虽为土木结构,但三百年风雨剥蚀,没有错位塌陷之处。
庙内藏经无数,多为藏文,也有蒙文。藏经数量之多,经卷样式之繁全国寺庙之最。
坟庙(当地称“古冬庙”)铜塔中活佛尸体用“ 木乃伊”技术保存,“文革”破坏时取出,尸体没有丝毫腐败,皮肤白晰,肉有弹性,慈容不改,胡须飘然,确为罕见。
2003年3月,兴和县人民政府与中国西部大开发促进会理事、中国民族经济对外合作促进会会长助理贾海涛达成了共建佑安寺佛教文化影视城的意向。2003年5月15日,兴和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佑安寺藏传佛教活动场所”。2003年6月28日中国民族经济对外合作促进会会长王福临考察了佑安寺旧址,县政府决定列入遗址遗迹景观旅游资源,在建设影视城的基础上恢复佑安寺的主体建筑及相应设施,目前恢复工作正在筹备中。8月28日,康巴大活佛出席了“佑安寺”奠基仪式,并亲手埋下宝瓶。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