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行善是一种精神境界
新京报网络版:作者:作来
丛飞走了。
一个行善者走了。一个歌者,将自己拥有的数百万家财捐给那些失学的孩子们,他得到了社会恒久的尊敬。
行善者都是迫于自己灵魂的要求,才走上行善之路的。行善者不忍心看到在自己的
生活周围还有那么多苦难在发生,那些不幸的人们无力自救,只有期待社会与陌生人施以援手。行善首先是向善,像向往光明、向往快乐一样向往着善,没有行过善的人不知道,行善却也有大快乐,这种快乐是精神上的一种安慰。当我们乞求社会财富与地位时,我们是一个弱者,而当我们行善时,我们突然发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是社会的强者,是一个可以帮助别人帮助真正的弱者的人。
在台湾花莲,有一位老人,证严法师,她主持的慈济会里有一句话,让我震撼:行善要及时!他们的会员向别人捐赠时,就心诚地向对方说一声:谢谢。为什么要向被救助者说一声谢谢呢,因为是对方让我们表达了慈善之心,让我们得到了一种心灵感受,灵魂得到了一份安慰。我们的民间曾用神话的方式来鼓励人们向善:说那些在道边乞讨的人们,他们都是神派来的,来试探人间的善良,施舍的人们都会得到神更大的回报与关爱。那些不关怀他人苦难的人却得到了惩罚或下到地狱之中。
我的记忆中我的祖母深受佛教精神影响,她不是佛教徒,但她的日常语言行为却深受佛教文化浸染,她的口头禅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她对陌生人也怀有一份特别的尊重,她说:万年修得同渡人。这些看似寻常的语言,却具有伟大无比的精神力量,一是它从精神上鼓励了行善者,也从精神上惩戒了做恶者,二是对同船同车的陌生人会怀有一种叫“缘分”的情感,这种情感对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具有重大意义,比那些“不要与陌生人说话,不要把自己的行李物品交给陌生人看管”这样的训戒语言要高明千倍。这些日常语言现在怀想起来,真是充满着温暖的善意与人文关怀。正是有这样一份善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家还有我们村子在极度缺粮的情况下,每年春节前后都有一批批从淮河以北南下的乞讨者,都能得到我们各家各户的救助,吃饭时会向乞讨者添一口饭,不在吃饭时间,会向他们的布袋里添一酒盅米,点点滴滴的帮助汇成小溪,滋育着无数难民,使他们苟活了下来。没有一个人对乞讨者说,我们家米也不够,你去向富人或政府求助吧。因为有这样一份来自儿时的内心体验,我到了城市,只要发现道边有老人乞讨,我都会捐出一点零钱,我如果与自己小孩一道,这样的活动有时我会让小朋友去做,让他学会给出一点,而不是每天想着再得到一点。
今天我们一些媒体在向富人发难,认为富人们捐款太少没有慈善之心,我想说的是,富人有富人之难,普通人有普通人之富,每一个人都像丛飞一样及时行善,并从行善中感受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快慰,这是最为重要的。
从今天起我们就可以做一个行善的人,只要口袋里装一些零钱,只要有人在道边乞讨,你就施舍;只要有人上不起学,在力所能及之内,你就勇敢地关注和帮助他们。你要做的是感受这种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内心体验,至于乞讨者会不会因此富得盖高楼,或是被幕后黑手盘剥,那需要政府与媒体去跟踪或制约,我们要做的是及时行善。(编辑:付刚)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