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受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的委托,在西藏博物馆、萨迦寺维修工程指挥部的协助下,去年7月开始对萨迦寺进行为期2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萨迦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位于西藏萨迦县城及其北部山坡。按其位置可分为南、北寺,分别建造在仲曲河南、北岸,不仅建筑规模宏大,而且寺藏文物丰富,在西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萨迦寺的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国家又将萨迦寺与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共同列为西藏的三大文物保护工程,进行大规模的古建维修和综合治理。
据传萨迦北寺共有拉康(佛殿)、贡康(护法殿)、颇章(宫殿)等建筑108座,绝大多数毁于20世纪60年代,只有贡康努、拉让夏、仁钦岗等少数建筑近10几年来进行了修复。萨迦南寺是八思巴委托萨迦本钦释迦桑布于1268年开始兴建的,修建在仲曲河南岸的平地上,是一座城堡式的寺院建筑。南寺内藏有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其中以经书、佛像、瓷器和壁画著称于世,被称为“第二敦煌”。
本次发掘工作从7月9日—9月27日。主要对萨迦北寺得确颇章和南寺羊马墙及护城河进行了发掘,同时,还对北寺的其他建筑如桑阿德吉林、冈嘎祖拉康、古绒颇章、乌孜尼玛、荣康、希脱颇章、尼德拉康、夏布丹拉康等遗址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测绘。收获如下:
萨迦北寺得确颇章的发掘
得确颇章遗址位于仲曲河北岸温波日山南坡一个较开阔的台地上,在整个萨迦北寺建筑群偏西侧的位置。建筑群内的房屋在60年代被全部拆毁。得确颇章内的建筑大致分为3组,呈“品”字形排列,南侧1组,北侧2组,将之分别编号为Ⅰ、Ⅱ和Ⅲ区。
共计清理房间30间,总面积近1700平方米。大体理清了各个建筑的相互关系以及单体建筑的柱网分布、墙体结构、门窗位置、建筑技术,以及这3组建筑的功能和早晚关系。根据对遗迹、遗物的分析,以及通过萨迦寺年长喇嘛和萨迦老贵族在现场的回忆指认,南侧的建筑(Ⅰ区)是萨迦法王寝宫,西北侧的建筑(Ⅱ区)是藏药加工厂,东北侧的建筑(Ⅲ区)是护法神殿。在护法神殿清理出排列有序的护法神塑像残部;在藏药加工厂清理出加工藏药的石臼、石磨盘、石磨球、藏药原材料等;5座建筑内还存有壁画残部。
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共计500余件(组)。包括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铜鎏金菩萨像、铜文殊菩萨坐像、石雕护法神像等造像;银质金刚杵、铜质金刚杵、铜质金刚铃、骨质颅碗、铜质颅碗、陶质颅碗、象牙质骷髅等法器;青花盘、青花碗等瓷器;银质藏币、铜质藏币、铜质印度币等货币;陶罐、陶壶等生活用具残片;玛瑙珠、珊瑚珠、料珠、银镶绿松石等装饰品;石臼、石磨盘、石磨球等研制藏药工具;以及铁铠甲片、炭化经书残页、各类擦擦(模制小陶像、小塔)等。
萨迦南寺羊马墙及护城河的发掘
萨迦南寺有内、外城墙,内城城墙经多次维修,现保存完好,城墙高大厚实,在东面正中开设城门,四角设有角楼,四面有马面,顶部原有垛口,其上可供人环绕行走。外城(即羊马城)城墙则相对低矮单薄,系土坯或夯土筑成,东面曾开设有大、小门,其外侧东、南、西面还有护城河环绕,北面则因紧邻仲曲河,形成天然屏障。
为了给“萨迦寺文物保护方案”的制定以及“萨迦寺文物保护范围”的划定提供确切的资料,对萨迦南寺东、南、西面的羊马墙和护城河壕沟进行了清理发掘,同时还对羊马城东面的两座门址进行了清理。发掘清理面积共计476平方米。羊马城墙与护城河壕沟实际是一个整体建筑,羊马城的城墙直接修建在护城河壕沟内侧之上,与高大的内城墙相配合,构成一套完整的立体防御系统。护城河壕沟的剖面结构呈倒梯形,内外两侧相互平行,均有石块砌成的坚固护坡,底部铺有卵石。护城河壕沟西、南面各有3处锯齿状的凹进部分,一般凹进5—6、长12米。羊马城城墙在南侧东部和东侧南部尚保存有部分墙体,墙基用石块直接砌筑在护城河壕沟内侧石砌护坡上,墙体为夯土或土坯筑成,墙顶部有石片遮檐。
发掘出土的遗物中有不少为过去少见。如作为法器的嘎巴拉碗(人头骨碗),以前只见过骨质、铜质的,而这次除了这2种外,还出土了陶质的。再如藏语称为“擦擦”的模制陶质小佛像、佛塔,以前也发现过不少,但这次集中出土的萨迦派传统风格擦擦,还是首次看到。据不完全统计,共出土各类完整擦擦140余种,总数量超过800个。特别是出土的“萨迦五护法”内容的成套擦擦,尤为珍贵。
此次对萨迦南、北寺的发掘,基本搞清楚了萨迦北寺得确颇章各组建筑的布局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对萨迦南寺羊马墙及护城河遗址的布局与结构也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萨迦寺的维修保护工程起到了参考作用。同时,也为西藏考古和佛教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批新资料。(张建林 张 博 田有前 李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