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甘肃天梯山石窟佛像修复彩塑

       

发布时间:2006年05月07日
来源:天梯山石窟   作者:天梯山石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图

  据悉,在甘肃省博物馆,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部门,部门的工作人员全是专业人士,他们每天的工作十分有趣,是专门给一些特殊的「病人」看病治疗,而这些「病人」全部都是国宝文物。今天,人们透过他们正在修复的一对甘肃省武威市天梯山石窟的彩色菩萨塑像,来聆听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甘肃省博物馆技术部主任张健全∶「这是一对天梯山石窟的彩塑,以後评审,肯定是国家一级文物!」他和两个助手正在修复两尊唐朝泥塑彩绘塑像,对於塑像的文物价值,张健全显得非常自信。

  据了解,佛像两侧的菩萨,右侧一尊高二百五十八公分,已经基本修复完毕,经过吊拉後固定在一个木架上;左侧一尊高二百五十六公分,还躺在一块木板上接受「治疗」。

  令人惊讶的是,在一些局部,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精美的纹饰图案。这些图案构图严谨,内容祥和,主要色调呈石青、石绿、赭石、铁红等,全部是纯天然的矿物顔料。令人赞叹的是,塑像的裙带边缘以及一些图案中,使用金粉勾画,更加衬托出塑像的雍容华贵。

  张健全表示∶「这两尊塑像,我们发现有些地方使用的是『钛白』,这可是惊人的发现!因为现代人们对於钛白的发现、制作以及使用,仅仅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此间发现钛白,足以说明那时我们国家就已经发现并在使用钛白。」

  此外,可以注意到,在两尊塑像的表面,还覆盖有一层──二毫米的泥土。那麽,这层泥土「外衣」怎麽会披在这精美的塑像上呢?

  张健全说∶「这是重层塑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多数塑像都有这种现象,就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因为塑像所在的寺院,在香火鼎盛时期,一些地方富绅想塑造佛像显其虔诚,但由於寺院没有空地、捐赠的资金有限等原因,只好采用这样一个变通的方法,给塑像塑身,就算是塑像了。」

  张健全表示∶「但是,这尊塑像後来的塑身,不管是著色还是手法,显然非常粗糙,完全不能与原塑像相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损坏了塑像的艺术价值。然而,根据文物修复的原则,现在我们只能尊重这样的现实。」

  在张健全的介绍中,听到了他的遗憾,他说∶「即便如此,这两尊塑像可还是咱们的国宝!因为它反映的是我们甘肃一段重要的文化历史。」

  那麽,张健全为什麽说这样的塑像是国宝?它又反映了甘肃的怎样一段历史呢?这就要从两尊彩塑的出处说起。张健全说,两尊塑像的出处就是赫赫有名的天梯山石窟,而天梯山石窟曾对我国著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据了解,天梯山石窟是北凉王沮渠蒙逊组织工匠开凿,是我国最早见於史册记载的由一国之君直接开创的石窟。距今约有一千五百八十年的历史,历史上著名的凉州石窟,在我国石窟乃至整个佛教艺术中都颇有影响。

  前凉以後,许多著名僧侣在这里修建寺塔,开坛讲经、翻译著述。由於唐代以後,凉州石窟不再见於史册,逐渐销声匿迹,凉州石窟究竟在什麽地方,长期以来则无人知晓。

  而对於天梯山石窟的再次发现,人们不得不说起冯国瑞和史岩两位先生。

  二十世纪五○年代,甘肃省著名学者冯国瑞先生乘土改之便,曾到天梯山下作过短暂的访问,提出天梯山石窟即历史上著名的凉州石窟。但由於石窟的梯道已毁,未能进窟考察。

  一九五四年,我国著名美术史学家史岩先生冒著坠入悬崖的危险,腰系绳索,进入洞窟。全面勘察後,发表《凉州天梯山石窟的现存状况和保存问题》的简要报告,正式揭开天梯山石窟的神秘面纱,这是唐代以来唯一关於天梯山石窟的最为详尽的记录和报告。但由於史岩先生勘察的石窟究竟是不是北凉王沮渠蒙逊创凿的凉州石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时隔不久的一九五八年,黄羊河水库的兴建,使蓄水库北岸上的天梯山石窟面临水淹之患。

  为挽救石窟艺术宝库,甘肃省文化局报请当时的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文化部批准,将石窟内大部分壁画、塑像迁移保护。

  一九五九年十月,由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为队长、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吴怡如为副队长的天梯山勘察搬迁工作队,对石窟进行清理发掘。经历半年时间,四十多身塑像、百馀平方米的壁画及二十五箱残片均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一九九四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中国著名石窟研究专家宿白先生,不顾七十多岁的高龄,亲临天梯山石窟实地考察,经研究考证,中国石窟起源於凉州石窟,天梯山石窟创立了「凉州模式」。

  张健全介绍说,根据《魏书.沮渠蒙逊传》记载,蒙逊涉猎书史,有谋略。两位伯父沮渠罗仇兄弟在後凉统治者吕光部下被杀後,於三九七年率众推段业为凉州牧,脱离後凉独立。段业任蒙逊为张掖太守。四○一年,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凉州牧、张掖公,建国北凉。

  据了解,天梯山石窟位於武威城南五十公里,地处中路乡灯山村的凉州天梯山石窟,创建於东晋北凉,後经历代开凿,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是我国早期的石窟之一。窟内保存壁画数百万平方米,佛像一百多尊,以及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初唐绢画等珍贵文物。其中主体建筑大佛窟如来坐像高达三十多米。大佛左右两边站立迦叶、阿难、普贤、文殊、广目、天王六尊佛像,神态逼真,形象各异,塑造精致。现窟内大佛依山佛像,中心柱、佛龛及部分壁画尚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十六国时期,凉州一度成为佛教文化的中心,北魏灭北凉,「徙凉州三万馀家於京师(平城)」,魏文帝时,相继任僧统的师贤法师、昙曜法师,皆为凉州僧人,现存云冈最早的一批石窟,就是昙曜法师主持修造的。

  据了解,昙曜法师,武威人,少年出家,生卒年月不详,北魏时担任沙门统之後,即向文成帝建议开凿石窟。经文成帝首肯之後,便主持开凿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四六○年)开始,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五二四年)止,前後六十多年,石窟栉比相连三十馀里。前期洞窟为皇家主持开凿,极具皇家色彩和强烈的政治氛围,而後期则多为当时社会中、下阶层的人们所营造。前期开凿的西部窟群即昙曜五窟(十六~二十窟),为前期的第一期工程,相继开凿的中部窟群(七、八窟,九、十窟,五、六窟,一、二窟,和十一、十二、十三窟),则为前期的第二期工程。

  据了解,云冈石窟的开凿,略晚於敦煌,是我国五大石窟群之一。其中雕塑艺术,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和智慧。他们的辛勤劳动,为人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人们看到这些珍贵的艺术珍品,就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昙曜法师倡导开凿石窟的功绩。由於他的倡导,後来逐渐发展成为规模极其宏伟的云冈石窟群。

  最早的昙曜五窟具有凉州石窟及龟兹佛教之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五窟中的五尊主像,分别代表北魏五个皇帝的形象,所以极具皇家气派。这组洞窟气势雄宏,造像巨大,质朴而又大气,并具有浑厚、朴拙的西域风格,其设计规模、创作风格、艺术水平,完全可作为我国早期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

  值得一说的是,在此之後仿照云冈石窟开凿的龙门石窟,也没有脱出凉州石窟的模式。现在人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原佛教石窟艺术的成就,无不闪耀著凉州石窟的熠熠光彩。

  图:甘肃省博物馆技术部工作人员检视修复天梯山石窟的一尊彩色菩萨塑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