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吸纳佛教智慧 维护内心和谐
据中国佛教制度研究网报道:北方的11月,已经充满寒意。地处凤凰岭山脚的龙泉寺,夜里一片清寂,抬头能看见天空的星星。北京城的灯火隔了远远的一段距离,看上去像另外一个世界。
约定采访时间,赶到龙泉寺已经是夜里8点。学诚法师平和从容地在会客室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对于每个问题,法师几乎都是不假思索,似乎这些问题已经在胸臆间盘桓已久。
记者:您最近在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接近全国宗教团体领导人研讨会上,提出“佛教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人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学诚法师:宗教有走向社会的基础。第一,它有信仰内涵和思想理论基础;第二,它有社会实体结构,比如宗教团体、寺院;第三,它有文化产品,比如书刊、杂志等;第四,它有出家的僧众和在家的信众等。佛教有一套严格的传承体系,它的思想理论、实践方法、修证果位,是对社会众生的一种关怀。现代人压力很大,焦虑、忙碌、身心不和谐,需要靠佛教慈悲、宽容的心和智慧的抉择去指引。
记者:您与企业家接触多吗?在佛教走向社会过程中,如何看待企业家这个群体?
学诚法师: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企业家越来越多,我接触的企业家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现在,企业家的素质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地位越来越稳定,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也趋向成熟,这与国内很多企业的发展壮大是紧密相连的。
佛教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力量。首先需要群众的参与、互动,同时也需要企业界、文化界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社会很大一部分物质财富由企业家直接掌握和支配。这种财富成为一种变革的力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记者:目前企业界不少人推崇“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强调“狼文化”,而佛教提倡平等、宽容、忍耐等诸多美德,您作为佛教界的高僧大德,怎么看待这种冲突?
学诚法师:一部分人对“狼文化”的崇拜,能否代表整个企业界和社会的主体,值得进一步商榷。从佛教的角度讲,做一件事情有它的目的,做人也有目的。企业要赢利无可厚非,但是单纯追求利润、产值和财富,不够全面,还要关注人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内心越来越清净、善良,每个人的心灵都能够敞开,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如果企业里的每个人都将物质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就容易造成不顾一切的后果,这是很危险的。企业文化不能以物质利益笼罩一切,我们是人,而人就要有智慧、有人性,应该以一颗宽容、慈悲的心,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服务社会、造福人群。
记者:您认为,佛学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企业经营管理可以从其中汲取哪些营养?
学诚法师:现在有一种“白领修行”的方式。在企业工作的人,一直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辛苦、忧虑、身心不和谐,有必要定期进行精神的调适。这种调适在企业环境中很难实现,而寺庙的环境、佛教的修行方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西方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企业经营管理者从寺庙里得到过很多借鉴,其做法也相对比较成熟,而国内却刚刚开始,这要有一个过程。要逐渐接触、慢慢了解佛教,消除对佛教片面、负面甚至错误的看法。
记者:有许多迹象表明,“国学”正在重振,“国学”已经成为企业界、学术界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您认为佛学在“国学”中处于一个什么地位?
学诚法师:佛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思想最为精粹,理论最成体系,经典著作浩如烟海。相比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而言,佛教经典无论从数量还是内容,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它有很多寺庙作为文化载体,有很多法师、信徒传承发扬,因此经久不衰。
鸦片战争以来,“国学”的影响力逐步下降,现在要完全恢复到过去的水平是极其困难的。第一,西方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第二,缺少过去那样的书院,没有足够的人才培养场所;第三,现代商业社会里,利益关系贯穿一切,传统伦理观念面临着很严峻的冲击。
传统社会是一个静态社会,科技、交通不发达,一个村庄的人基本上是一个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紧密,而现代社会却是一个动态社会。因此传统文化的重振,仅靠单一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多种力量的融合,才能重建中国伦理道德的完整体系。
伦理是社会最为坚实的基础,它表明人与人之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和谐”的观念很好,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个性,但也能够包容不同个性的事物,吸纳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价值观。异中求同,同中存异。
记者:佛教在重振“国学”的时候,能做些什么事情?
学诚法师:重振“国学”,佛教大有可为。最简单的,比如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在寺院吃住、每天早晚课读经书等等,使最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是否有活力,体现在它能够生活化。可以说,传统的生活形态,佛教寺庙里保持得最好。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