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泥塑佛像的收藏
佛像收藏热中不应该忽视“擦擦”的收藏。“擦擦”是藏语“tsha-tsha”的音译,意指印制或脱模印制的小型泥型佛像或小塔,也有一些是梵文的经咒。
“擦擦”最早发源于古印度,是造像功德的一种。新疆的和阗曾出土过五世纪前后的“擦擦”,西安附近也出土过南北朝、隋朝“擦擦”,至唐代更为流行,寺僧、信徒均制此类泥佛像、佛塔作供养,当时称作“脱佛”、“脱塔”、“善业泥”。唐代以后,汉地佛教不再盛行“擦擦”的制作,但在新疆、西藏等地却仍大量出现。
制作“擦擦”的模具常见的有铜模、铁模、陶模和木模。其材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的泥土(因各处土质不同而呈多种颜色),和以高僧骨灰、珠宝粉末、经卷香泥及名贵藏药,和好的泥需经摔打使其致密,然后捏成泥团或泥片,纳泥入模或以模具扣捶泥片。脱摸后有的还在背面加印梵文经咒真言,修整边缘晾干即成,部分晾干后再加以彩绘或烧制成陶。当然,最重要的是必须经过喇嘛开光,方可作为具有法力的造像供养。制作完毕的“擦擦”大多供养于佛塔的塔座中,也可与经书、珠宝等一同作为“装藏”置于佛像内,还有就是放置于寺庙附近的专门供奉“擦擦”的小房子“擦康”里或成排、成片镶嵌于佛殿或洞窟的墙上。除上述寺庙的供奉方式,民间则将“擦擦”供奉于供台上、佛龛里,或置于“噶乌”(护身银或铜制的佛盒)随身携带。
由于过去人们对佛造像的研究收藏大多集中于金铜佛像、唐卡等较大的作品,忽视了大小仅2-3厘米至20-30厘米的“擦擦”。其实,作为藏传佛教雕塑艺术最重要的标本之一,“擦擦”与同一时期的大型塑像、壁画的风格和时代特征有着显而易见的共同之处。尤其是清代以前的“擦擦”已经较为少见,其收藏价值必将为世人所重视。陕西历史博物馆就将“擦擦”的收藏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其收藏过程中,要注意了解、研究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佛造像的时代特征;同时了解、研究藏传佛教主要寺庙的分布情况(“擦擦”主要是由寺庙组织制作);通过对“擦擦”正、反两面的仔细观察,分析其模具的制作使用状况和区别新、旧情况(已经有不少仿制旧物出现与市场上)。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