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胜古迹-雍和宫
雍和宫在北京城的东北角,北新桥北街路东,是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黄教寺院。雍和宫南北长400米左右,东西宽近120米。这座寺院,殿宇宏伟,楼阁巍峨,既有宫殿金碧辉煌的建筑,又有古刹庄严肃穆的气氛。
明代这里叫太保街,是明末太监们的官房,规模不大,只比老百姓的民房稍高一些,灰瓦屋顶,无甚特殊之处。
清兵入关后的第二代清廷皇帝--康熙,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此为其四子胤祯贝勒修建贝勒府。由于胤祯生母身位不高,故在营建府邸方面本人不敢太挥霍。到了康熙四十八年(1708),胤祯被封为和硕雍王之后,才敢向清廷提出预支三年王俸的要求,大肆修建王府,即雍王府。
胤祯于公元 1723年采取了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当上了皇帝,即清世宗雍正皇帝。他的家庭照例搬进了皇宫内院。在他大肆铲除异己的政治活动中,其御用工具"粘竿处" (特务机关)就设在原雍王府。胤祯当上皇帝之后,其王府即为"潜龙邸"。在他继位后的第三年(1725),把王府的一半改为行宫,另一半赐给喇嘛章嘉呼图克图,作为黄教的上院。后来行宫部分失火,仅剩庙宇部分。 雍和宫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伫立雍和宫的南院,可见一座巨大影壁、三座高大碑楼和一对石狮。过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富丽庄严,别处罕见。鼓楼旁,有1口重8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
当了不?3年皇帝的胤祯,于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暴死于圆明园。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皇帝。他把雍正的灵寝停在雍和宫内永佑殿。为此,将殿宇升级,下令在15天内,把原来主要殿宇上绿色琉璃瓦全部换成黄色。雍正之棺椁在永佑殿停放一年之后,葬在西陵(泰陵)。但其"御影"仍留殿中,所以雍和宫又称作雍正祠堂。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遵照其母孝圣皇太后钮祜录氏之意,将雍和宫正式改为喇嘛庙。于是重新规划,改建庙宇,扩建了现在天王殿以南部分,并从蒙古招来500名喇嘛长驻于此。乾隆此举即尊母愿和其父在世时信佛之宗旨,又符合清朝对潜龙邸处理之规定,更重要的是对蒙古表示了"怀柔"之道,稳定了边防,可谓一举多得。此外,对雍和宫屡有修建,逐渐成为现在的规模。
辛亥之后,民国四年(1915),雍和宫开始售票开放。日伪统治时期,不但庙宇失修,连庙里的喇嘛们吃饭都成了问题。喇嘛们不得不做点小生意,赖以糊口。到解放前夕,该庙已相当败落。北京解放后不久,人民政府两次拨专款(1950年和1952年),修缮雍和宫。喇嘛们的生活也有了保障。十年浩动期间,雍和宫殿宇虽得以幸存(据说周总理曾下令保护),但喇嘛们却未能幸免。主持喇嘛伯云乌尔吉被批斗后,送往茶淀农场劳改了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喇嘛们又回到雍和宫,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79年,政府又拨巨款对雍和宫进行了全面修缮,使这座庄严的庙宇重新放出了异彩。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飞速发展,雍和宫成为市内的一处观光热点,尤其是对日本、东南亚一带的佛教信徒们颇具吸引力。他们来此布施、随喜、捐资,为维修庙宇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80年代屡加修缮,至今该庙以全新的面貌出现。雍和宫于1961年3月4日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