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龟兹壁画刻在葫芦上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17日
| |
| |
“有人把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雕刻在了葫芦上”,最初从故宫的一位朋友那里听说这件事,还以为能有如此技艺的是一位新疆老艺人。当那天在北京见到其人,记者吃了一惊,想不到竟是位生于70年代的女子。
她叫马江红,初见时她抱着一个半米高的袋子,不知其中为何物。等到她掀开那袋子,显现出来的内容立刻夺走了那天灿烂阳光的锋芒。这个大葫芦实在吸引人:半米来高,整体覆盖着泛着淡淡光泽的浅褐色彩漆,鼓胀出来的大肚子最是好看——几个或坐或躺或立的古西域人物环绕在周围,举止各异、眉目传神。
这是马江红特地从新疆带过来的她的一个作品,葫芦上刻绘的是克孜尔千佛洞第七十六窟壁画“菩萨与天人”。
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马江红一直从事版画设计,而她与葫芦雕刻结缘,开始于几年前的喀什之行。当地维吾尔族手工艺人创作的彩绘葫芦深深吸引了马江红,她花600元买回一个葫芦,开始了葫芦上的艺术之旅。
“我用的葫芦不是传统"葫艺"的小葫芦,是新疆特有的吊葫芦,个头大。”不仅材料特殊,马江红说,她的“葫艺”主题从一开始就盯上了西域风情。
这些年,多次前往克孜尔千佛洞,她总是久久地凝视着窟中的壁画。仅是临摹古龟兹画家的力作就不简单,何况是将平面的壁画用刻刀“转移”到立体的葫芦上,难度不言而喻。
一遍遍地去洞中临摹;收集有关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和龟兹乐舞的资料,将它们吸收于心;无数次被刻刀划伤手指……一幅幅壁画最终近乎完美地表现出来,在仅仅一两毫米厚的葫芦表皮上。这就是我们带给你的一个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故事,简单却并不平凡。
延伸阅读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东南约60公里处。现存洞窟有编号的有236窟,其中的洞窟形制较为完整、壁画遗存较多的约占三分之一。石窟主要是公元四至八世纪的遗存,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壁画的题材主要是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千佛洞对研究龟兹社会的历史、佛教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壁画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