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襄盛世 慈悲渡众生
——西南名刹重庆华岩寺发展纪实
一说起佛教,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起一个个这样的字眼:古寺孤僧、看破红尘、青灯黄卷、礼佛诵经……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佛教为社会所认可和习惯的固定形象的代言符号。殊不知,时势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佛教也不可能完全飘离于时代与社会之外。位于重庆市西南郊的华岩寺就是新时代寺庙的一个典范,近年来,在寺庙方丈道坚法师的领导下,华岩寺慈悲济世,普渡众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近日,笔者走访了重庆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刚从藏区回来的他,虽满面风尘疲倦之色却掩不住从心底溢出的喜悦,让人感悟到了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正意义——他刚刚参加了自己倡导实施的“佛子在行动”慈善公益专项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自七月七日由重庆出发,历时十四天,行程四千公里,走访藏区十余县,扶助贫困藏民三百人次。
对于如何促进华岩寺发展,加强佛教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道坚法师思路极其清晰,胸有成竹地提出:以菩提心为依怙,以修持为核心,以教育为特色,以文化为契机,以弘法为本怀,以慈善为方便。佛教救济世间,关爱世间,用慈悲的理念,感染社会,让人们感受佛教的温暖,也就是感受社会的温暖。
古刹新气象
重庆华岩寺又名花岩寺,巴蜀十大古刹之一,位于重庆市西南郊九龙坡区华岩风景区,距市区23公里,华岩寺依山傍水,雄伟壮观,全寺由大老山的大雄宝殿接引殿和华岩洞组成,建筑总面积近万平方米,寺院占地七十余亩,有房三百余间,殿阁巍峨,山水相间,茂林修竹,泉水潺立,环寺又有:天池夜月,曲水流霞等八景,岗峦起伏,群山如莲,被誉为巴山灵境,川东第一名刹,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但华岩寺地处西南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又没有国家财政的经费支撑,要想保护好文化遗产,谈何容易。而且重庆空气湿度大,寺里石建筑又比较多,易遭到风雨的腐蚀,须几十年一大修。华岩寺距今330余年历史,经历代扩建始成现今格局,据志书记载,明清两代均有重大修复,故目前仍保持明清风格。可是年久失修,殿堂又都是几百年的老梁,易断。要保护明清风格,又要召开多种宗教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升座伊始的道坚法师毅然决定:1、修建居士楼,把僧人和居士分开管理,加强道风建设;2、扩建素斋楼,为更多的信众提供学习佛法的保障; 3、加强主体建设的修缮,保持西南大建筑的风格。
药师殿已于去年维修完成。要完成明末清初时的格调和建筑艺术风格,道坚法师坚持全用老木料,重庆没有就到全国各地去收。并且注重建筑艺术,书画、壁画、彩画、木雕都用上,要有创造意识,采用民间民俗文化特征,具有宗教价值、人文价值,尽量剔除一些现代人的痕迹,恢复它的历史原样,靠自己的力量承担了对国家文物的保护。
著名学者巴格尔说:“在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中,只有佛教是有意识、坦率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佛教慈悲平等,圆融无碍的教理教意,决定着这种凝聚的团体力量,有助于各种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助于人心的向善,风气的净化,从而促进整体社会的协调发展。
华岩寺,始建于唐宋,至明清,进入了鼎盛时期,具有西南主体地位,法脉至成都、内江、泸州、乐山、巴县以及北京等,故《巴县志有“华岩寺宗支流衍于天下”的记载,是西南佛教的祖庭,在河北、广州、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影响也很大。道坚法师表示,发扬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优良传统,精进不懈地弘扬慈悲、智慧、和平的佛法理念,实现人心和善、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共生吉祥,是佛教立足社会无可推卸的责任。佛教之于和谐社会的意义,重在其自身内蕴的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心安众生安”,佛教在净化人心、服务社会方面具有强烈的主动性。
履行佛教的社会责任,拯救人文精神的衰落,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缔造和平繁荣的世界做出贡献,是时代赋予佛教的神圣使命。佛教注重生命自觉和智慧启迪。对人类道德的提升,精神的开展,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对建立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维护世界的永久和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履行佛教在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对佛教的要求,也是全球佛教适应时代的共同趋势,更是佛教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此,华岩寺内设重庆佛学院、觉初佛教图书馆、般若讲堂、净宗修学中心、禅学修持中心(待建)、文物展览馆(在建)、华岩文教基金会、佛教影视中心、弘法部、信息部、华岩英才传习舍、无尽学社、中华正信读经会、经书结缘处等弘法单位。在全国率先举办华岩手语服务队、培训班、菩提心月艺术团、读经会、青年学佛沙龙、文人聚会、笔会、社会各阶层专业人士的心理辅导,积极推动慈善公益事业,造福社会,利乐众生,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人民政协网 http://epaper.rmzxb.com.cn/2007/20070822/?pageStart=0&pageEnd=12¤tpage=1)
精心育桃李
华岩寺承办的重庆佛学院是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成立、重庆市民宗委主管、重庆市佛教协会主办的高级宗教院校。现有教职员工(包括外聘教师7人)共29人,全院分设男女众预科班、本科班和研究班、师资研修班,现有学生109人。在校长惟贤法师的指导下,常务副校长道坚法师领导全体师生开创了佛教院校的新局面。道坚法师本人也在繁重的事务之余带头学术研究,今年又出版了《佛教与社会探论》、《破山禅师语录(点校)》、《北韵佛曲》等佛教文化专业书籍。法师还亲自带领十二名研究生法师,为培育僧才废寝忘食。近几年来佛学院着力培养了一大批爱国爱教、解行并重的僧伽人才,学院致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教育、僧格和人格养成教育,明确秉承太虚大师以来的“人间佛教”思想,倡导“悲智行愿”菩萨行道,积极参与弘法利生事业。如支持华岩正信读经会和华岩寺般若讲堂的讲经活动、夏令营、慈善福利项目等弘法活动,让众生以喜闻乐见的弘法方式,轻松愉快地学习佛法,减轻社会心理压力,收效明显。部分媒体报道时说“重庆佛学院找准佛教与和谐社会的契入点,在加强学院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利用教学资源反哺社会,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和良好作用”
慈善无止境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崇尚慈善,匡扶弱小、济贫惜老的优良传统。慈善与爱密不可分,爱心是慈善的起点,慈善是爱心的归宿,从很高的思想高度出发,对慈善的理念做了深刻的诠释。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始终把觉悟世间、改造世间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心肠曾让千千万万的受苦生灵得到庇护,无论是资金援助还是物力相帮,体现的都是佛教主动关心社会、安抚社会、改造社会的入世情怀。
大力弘扬慈悲济世、乐于奉献的菩萨精神,倡导广行布施、助人为乐的理念,积极支持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为社会的稳定和谐、为塑造平等、友爱、正义、文明的社会大同精神而不遗余力。“慈悲为万善之基、众德之藏,慈悲精神是佛道之根本。”出家长达16年学习的道坚法师一语便道出了佛教的核心精神。
佛教重在人类解脱的精神境界,从直面人生现实的缺陷着手,透过现实的迷雾,探索心灵的脉络,最终体悟世界的真如妙理,拯救众生,改善社会,圆满人生。佛教树立的慈悲观,有助于人类确立理想的人生价值取向。个性张扬且符合社会共同道德认同,能够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才是理想的价值追求。道坚法师表示:让人们明白佛教的核心精神,只要你过得好,就行了,不求任何回报,哪怕是一声谢谢。
华岩文教基金会是在重庆市民政局注册的公募性基金会,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慈善机构,自成立以来,在理事长道坚法师的领导下,弘扬佛教传统优良文化,发扬佛教“爱国爱教、护国佑民”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社会扶贫、济困、悯孤、养老、助学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在社会大学设立“华岩奖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为贫困边远地区修建希望小学;为藏区同胞发起“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关怀社会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及贫困家庭慈善公益活动,打造了“慈善进社区”、“佛子在行动”等系列的慈善公益项目,福利社会,和谐社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如2007年6月25日,道坚法师带领基金会工作人员来到重庆西南医院看望了受到严重迫害,死里逃生的垫江15岁小女孩。道坚法师与她进行交流,得知小女孩依然因受伤而感觉到恐惧、头痛时,拉着她的手为她作详细而全面的人生心理辅导。代表基金会资助小女孩治疗费用一万元,还把随身携带的佛珠赠送给小女孩,祝愿她走出生命阴影重建健康身心。在医院里,道坚法师对女孩的父母及前来看望的其他善心市民、媒体记者们表示,严厉谴责歹徒的极端暴行,赞叹生命的顽强和珍贵,呼吁大众重视健康身心的建设,祈求社会和谐让人间充满慈悲和智慧。在法师的感召下,社会上爱心人士先后为她捐款20多万元,解决了女孩的治疗难题。
访谈中,道坚法师的电话不停地在响,并且有不少人在他的办公室外排起了长队,我们不得不告辞了。最后他表示:政力有限,民力无穷,功德无量。慈善事业是社会事业,她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社会氛围,需要有公民慈善意识和社会慈善价值观的支撑,而这种氛围和支撑的形成又需要慈善宣传的引导和各级领导的参与及推动。要通过大力宣传百姓中乐善好施的典范,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要通过大力宣传广大企业、机构参与和支持慈善事业的典范,激发企业和机构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共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