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最后的江门宫灯
一盏盏璀灿夺目的东艺宫灯放射出文化之光。
江门东艺实业有限公司厂长邓勉工艺师说:“这一款经典宫灯,是1949年注册的。”
江门河从门前缓缓流过,不舍昼夜。长堤风貌街225号,一间小小的门面并不惹人注目。步入其中,数百盏中国宫灯玲珑剔透、金碧辉煌,引人注目。“一百年来,华侨们顺着江门河分散到海外,而五邑文化,包括五邑的灯文化,也就这样顺着江门河流到有华侨的地方。”江门东艺宫灯的传承人美籍华人李仰东向我们介绍。
春节刚过,在五邑大学张国雄、梅伟强、冈虎三位教授的引领下,记者第一次接触了江门宫灯,也第一次知道了原来在我们身边就有中国最传统的宫灯,更丝毫没有察觉,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国江门宫廷灯饰,正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中国最传统的宫灯◆
据李仰东先生介绍,700多年前,南宋的末代皇朝随着广东新会崖门宋元大海战的大败而灰飞烟灭。大战后,南宋宫廷里的艺人、御师纷纷逃难流落于江门、新会一带。此后,汉人常于元宵、中秋等节日张挂花灯,以示怀念并祝愿。自此,江门、新会等地多添了中原生活饮食文化色彩,这也是江门宫灯的历史渊源。
据了解,清光绪年间(约1880年),新会七堡人李希焱便开始在江门贩卖葵扇、宫灯等手工艺品,并于19世纪末在江门长堤开设宫灯瓷业行。
1925年,李希焱的儿子李发继承祖业,为东南亚华侨代办各种饮食业的装饰用品和杂货,其中江门的葵扇、陶瓷、宫灯更是大量出口。
“抗战结束后,出身于印刷业世家的李发的夫人担心内战爆发,使祖国文化遗产流失,便来到北京,流连于故宫紫禁城,并用最直接的白描手法将部分宫内物品描下记录注释。”李仰东介绍,上世纪40年代末,由于内战,李发将生意渐渐移至香港,并于1951年将工厂改设成专业生产古典宫灯以及宫廷饰品的厂家。“建国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外联系不便,李太的记录是这几十年来东艺宫灯设计的宝贵蓝本”,在香港的几十年间,东艺宫灯曾12次参加香港的工展会,6次获冠军奖及多项奖项。
“由于将工厂转移到香港,东艺宫灯是中国唯一经过了内战、文革时期而没有停止生产的宫灯企业,虽历经浩劫,宫灯文化一直没有间断。”李仰东说。
1989年,为了支持家乡的发展,73岁的李发先生不顾年迈毅然将经营数十载的宫灯厂迁回故乡江门继续生产古典宫灯,产品全部外销。
◆产值曾高达7000余万港元◆
李发先生把宫灯用现代材料进行改造,如把木雕改为现代复合材料,可折叠拼装,用灯泡作为照明光源,不但保留了宫灯传统的韵味,也增加了其实用性,深得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地海外华人的喜爱。1949年,李发先生在英国为东艺宫灯申请了专利,这也是江门最早期的专利产品。
上世纪50年代,宫灯得到较快发展。上世纪60年代,香港及东南亚各大电视台都采用该产品为古装戏的专门道具。各地海外会馆、华人餐馆、佛教寺堂、华人牌坊,更以挂灯推介中华文化为荣。
上世纪70年代,中美正式建交,“海外华人自豪了许多,强调自己的文化特色,李发先生的宫灯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时期”,李仰东介绍,当时,在美国的华侨大量采购包括宫灯在内的各种中国特色产品,从1971—1976年,李发先生雇用的工人超过了500人。1976年,东艺宫灯的产值曾达7000余万港元。
“我自己在美国生活了9年,感觉在海外的中国人更看重传统的中国文化,这么多年来,可以说,只要有华侨的地方就有人知道东艺宫灯。可是,当我回到江门后,却发现人们对东艺宫灯知之甚少,东艺宫灯像是被遗忘的角落。”李仰东黯然说到。
◆江门宫灯面临背水一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宫灯市场严重萎缩,其所承载的文化也在日渐式微。李发先生的宫灯工厂走到了倒闭的边缘。“这几年,李发先生在江门的工厂每年都在亏钱,亏了有几百万元,李发先生一直自己掏钱给工人发工资也舍不得把厂子关掉,因为关掉就意味着东艺宫灯的灭绝。”李仰东说。
2007年,李发先生91岁高龄了,他的儿子们也已经60多岁了,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热爱祖国、热爱故乡而且热爱艺术并对艺术有追求的人来传承此文化遗产。
李仰东从小就热爱艺术,也一直作为原材料的供应商与李发先生保持着联系。同样源自新会七堡,同样曾生活在江门水南,同乡同族,让李仰东和弟弟李学军与江门宫灯有了割舍不断的情缘。抱着将宫灯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理想,李仰东兄弟接手了李发先生的工厂。
“去年3月我们洽谈接手李发先生在江门的工厂。”李仰东说:“做决定前我从纽约回到江门,我就守在宾馆里看电视,看《根在五邑》,看开平碉楼申遗,我一直呆到开平碉楼申遗成功才走,我决定在江门开始我人生的又一次创业——我很激动,在海外的华侨有一大半是我们五邑人,我相信宫灯可以成为最适合的送给华侨的手信,有这么好的文化,我对接手东艺宫灯有了信心。”
重新盖厂房,找回老工人,制作模具,调配资源,李氏兄弟前期已投入近200万元。目前正在还原原有的300多个款式的宫灯,但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困难重重。
“我去年回来时,有许多朋友对我接手东艺宫灯非常不理解,”李仰东笑着说:“他们说,有那么多资金,干嘛不去炒股票或者炒楼?”“如果想舒服,我会留在纽约时代广场继续作画。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我也一直想从事旅游产品的开发,东艺宫灯能走到现在是很幸运的,做了这么多年,没有受到干扰,一直在发展,我对用新材料新技术发展这门传统的工艺很感兴趣。”李仰东说。“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在努力,努力再努力,我不会考虑转型,也没有退路——如果我退缩了,就意味着东艺宫灯的灭绝。”李仰东认真地说。
◆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门东艺宫灯的价值和现状,引起了我市张国雄、梅伟强、冈虎等专家和教授的关注,也引起市文化局的注意。去年,江门东艺宫灯“列席”参加了我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在有关专家和部门的帮助下,东艺宫灯正在申报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相信,这一盏盏从南宋走来的江门宫灯,会顽强地生存下来,成为五邑侨乡的又一大文化特色。
□ 专家声音
梅伟强(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所)
祝愿江门东艺宫灯
“申遗”成功
我国宫灯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文献记载,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时,于元宵节时在上阳宫里挂起了影灯,这是宫灯之肇始。沿袭此例,以后宫灯均在元宵节时悬挂。宫灯的文化内涵很丰富,是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文化及造型、玻璃工艺于一身的文化艺术制品,不仅有实用性,观赏性,而且富有文化韵味。
宫灯对江门侨乡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它同700多年前崖门宋元大海战有关,宋亡后宫廷里的艺人、御师等流落在江门、新会一带,从此传入了源于中原的宫灯文化;其次,流传至今的江门宫灯同新会七堡人李希焱有关,是他约于光绪6年(1880年)最早在江门从事宫灯手艺制作,后创办东艺宫灯商行。1925年他的儿子李发继承祖业,宫灯生产达到了鼎盛,于1949年成为获得英国专利权的中国最早产品;再次,近年来李先生把东艺宫灯由同族人李仰东先生传承后,李仰东独辟蹊径,将江门侨乡的世界文化遗产碉楼及其他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绘制在宫灯上,使之成为有江门侨乡特色的旅游精品,荣获了旅游产品设计优秀奖。李先生尚准备把传统宫灯制作工艺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一定能为江门侨乡添灯争彩。我祝愿东艺宫灯“申遗”成功,再创新辉煌。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