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敦煌动京城
从小受熏陶
2008年的新春,一场来自大西北的展览,轰动了京城。由中国美术馆和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主展览和“面壁生华———艺术名家与敦煌”“古韵新风———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创作展”两个别开生面的辅展览,从1月19日至3月21日展出,在京城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敦煌艺术热。
展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对记者说:“轰动这个词,近来已经被用得庸俗了。但这次真正是轰动,名副其实的轰动。”马书林这样形容这次的轰动:大展接待的总观众量,在18日已经达60多万人次,展览期间尤其双休日,观众更是络绎不绝。3月8日那天,参观的人排成九曲蟠龙,当天共有28780余人参展。大展创造了美术馆历史上日观众量、月观众量和参展观众总量的纪录。日参观最高接近3万人次,第一个月达到30万人次,总参展人数超60万人次,这三项都是中国美术馆的最高纪录,盛况空前,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史上史无前例。“我是这次大展的筹划组织者,心中很感动,体会到了自豪感。”
本报记者亲身的感受,证实马书林副馆长所言非虚。本报记者于3月15日到达北京,下车后,买地图查看怎么坐车去美术馆,路边一位青年听说我们去美术馆,说:“是看敦煌艺术大展的吧?”热情地给记者指路。3月16日早上到达展馆前,见美术馆外莫高窟牌楼赫然伫立;而整个中国美术馆大楼被包装、改造成敦煌莫高窟的外观,我们仿佛置身于河西走廊的敦煌,而不是大都市的北京,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展馆还未开门,记者看到了迎着朝阳排队购票和排队进入场馆的观众长龙。这天是星期天,前来参展的观众络绎不绝。美术馆中人头攒动,参展的既有佩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其中有不少坐着轮椅的老人(这是美术馆为方便观众专门提供的)。有些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在展品前认真地临摹。
慕名前来参观的不仅是北京的观众。曾经在敦煌研究院工作15年,现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马世长教授告诉记者,他的一些香港朋友,包括香港大学校长夫人,千里迢迢坐飞机来,就为专门参观展览。看完展览后,第二天立即乘飞机返回香港。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何琳说,山东德州美术学校的老师3月12日带了8个学生,特意坐火车来参加少儿美术专场活动。敦煌研究院的讲解员丁淑君也告诉记者,在大展期间,不断有各地博物馆的人员前来联系到当地举办展览,其中包括郑州、深圳、台北,而到天津展出已经大体敲定。
2月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3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分别到中国美术馆参观敦煌艺术大展。2月29日,一改以往的春节招待会歌舞晚会的形式,“文化部驻华使节迎春招待会”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10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近400名贵宾齐聚一堂,在中国美术馆渡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文化部外联局局长李冬文,甘肃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以及文化部、中国美术馆的各级领导出席了迎春招待会。由敦煌研究院派出的15名讲解员,用中、英、法、德、日、韩语进行讲解。大展即将结束的3月16日晚上,又举行了一个有100多位部长参加的部长专场。无论是来自国外的外交官还是中国的部长和夫人,都兴趣盎然地听讲解员的讲解,对展览赞不绝口,对敦煌艺术表达出浓厚的兴趣。
2月29日,正在北京参加有关会议的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以及副省长咸辉来到中国美术馆,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敦煌艺术大展,并对展览的成功举办和引起的热烈反响给予了高度评价。陆浩对中国美术馆在展览中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表示亲切的慰问。陆浩说,敦煌石窟是甘肃历史文化繁荣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结晶,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这次展览在向外界展示敦煌文化的同时,也展示了甘肃的文化魅力和发展生机,对于推介甘肃、宣传甘肃发挥了重要作用。
敦煌大展也引起了北京甚至山东、天津、河北、香港等地媒体的争相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新世纪周刊、法制晚报、中国证券报、经济观察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新京报、北京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等中央及当地媒体及时给予了充分报道。有些媒体进行了连续多次的报道。一些媒体每天定点报道大展消息,而众多记者前来采访,让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分身乏术;预约采访的电话也打爆了他们的手机。
由于大展过于火爆,其闭幕时间从2月21日延至3月21日,原计划在此期间推出的其他17个展览不得不因此“让位”,这在中国美术馆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艺术精品,再造敦煌
“这次展览是再造敦煌。几辈艺术家,用自己的心智心血,打造了这个展览。莫高窟是没有作者的,但这个展览是有作者的。这些作者们‘卑躬屈膝’临摹敦煌壁画,在长期临摹过程中,对祖先创造的遗产,不仅是膜拜,而且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展览是从现存的2000余幅作品中,抽出来的精华,构成了敦煌艺术的编年史。”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说。
敦煌研究院几代美术工作者已经完成敦煌石窟12个洞窟整窟的纯手工临摹复制,整个过程长达60年之久。这次大展将其中的10个复制洞窟集中展出,前所未有。其中榆林窟第29窟是去年才临摹整理完成的,初次与观众见面,该窟是西夏风格最为浓郁的一个洞窟,是晚期敦煌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除了包括藏经洞在内的10个洞窟外,大展还从包括常书鸿、董希文、段文杰、李其琼、侯黎明等几代艺术家临摹的2000余件敦煌石窟壁画临摹品中精选120幅展出,构成1000年的编年史。这些展品,有佛经故事、佛像、飞天、伎乐天、供养人、藻井,其中不乏鸿篇巨制,如《帝王图》《张骞出使西域》《都督夫人礼佛图》《张议潮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千手千眼观音》都是长达数米的完整的壁画临品,还有敦煌彩塑复制品13尊。
除了临摹复制的艺术作品之外,还展出了一些真品。如敦煌石窟彩塑真品9尊,包括6座菩萨彩塑像,1尊力士彩塑头像,1尊弟子彩塑头像。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真迹10件,其中8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敦煌花砖10件,其中有著名的八瓣莲花砖。
无疑,展品的主要部分是来自艺术家的临摹作品。据介绍,壁画临摹是敦煌艺术研究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兼具保护、展示和传播功能,以此把敦煌艺术的形象传达给没有来过敦煌的人们。从上世纪40年代成立保护机构起,敦煌研究院的美术工作者就开始了壁画的临摹工作。最初的临摹几乎在白手起家中起步。60多年过去了,几代敦煌美术工作者不但总结出从起稿、线稿、上色、画面整体调整、完稿等一整套临摹技法,而且建立了以客观临摹、整理临摹和复原临摹为基本方法的敦煌壁画临摹体系。这次展览,是对60年临摹精品、临摹经验的一次总结和检阅。
“临摹也是再创造。同样的一幅画,不同的人临摹,还是不一样。这次展品选择的考虑,首先是艺术观赏性高的作品,然后才是编年史。我们临摹的都是精华,很多都是画家们在年富力强的时候画的。现在四五十岁的画家,也都有超过20年的临摹经验。临摹品中,段文杰等老一辈工作者的单幅临摹多,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画家,则以整窟临摹为多。临摹一个洞窟,需要四五年才能完成。如这次展览的榆林窟29窟,15个人整整临了4年。所以,这些人的生命都耗在这上面了。每张画都是他们生命的记录,这些人都非常了不起。”侯黎明说。
侯黎明介绍说,临摹分为复原临摹和现状临摹。复原原作,更多靠经验,靠科学化验。如《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那幅,是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作品。原作上整个抹了一层泥,几乎看不清。我们看到的是段文杰先生一笔一笔地复原出来的,给中国美术史添了一件绝无仅有的杰作。没有他就没有这张画。我们看到的唐朝的绘画中,没有达到这么华丽、鼎盛和高端的。复原靠的是素养,比对,不是杜撰出来的。复原不能全靠经验,这次展出的另一复原图,使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因为原作全是黑的,保护研究所利用先进的设备,通过化验、分析,弄清楚颜料成分是朱砂,证明现在黑色的部分本来是红色的。”
布展方提供了美轮美奂的艺术品,而观众则不但欣赏这些艺术品,同时也被画面中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所吸引,画面中体现的从北魏到元代1000年时间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形象生动的内容,是人们认识那些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最鲜活直观的第一手资料,引起人们的强烈好奇和满足。
“从民俗角度说,包罗万象,先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吹拉弹唱、歌舞宴饮、历史、地理、宗教、语言文学、绘画、书法等,内容非常丰富,无所不包”。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说。“建筑是造型的艺术,石窟本身就是佛家寺院,是特殊的寺院建筑。研究建筑史,拿掉石窟是不完全的。佛教建筑,唐以前是没有资料的,现在研究,就靠石窟。石窟中既有精神信仰的内容,也有很多物质文化内容。全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保留了非常多的形象的历史资料。如农业耕作,牲口怎么用,狩猎,宴饮,结婚的场面,弥勒殿中有许多唐代人婚礼的场面,都是写实的。这是文献记载不能替代的。又如很多石窟中保留下来的供养人的像,就是当时的服饰纪录,能够反映1000年的服装演变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马世长教授说。
记者在展馆注意到,很多参观者从极为细小的细节,来认识壁画中蕴含的价值。在一幅名为《于阗国王供养像》面前,一位女士敏感地看出了这位国王两只手上佩戴的巨大戒指。而这幅图像显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戒指的文化史,是难得的一手材料。在盛唐时期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前,人们议论唐朝以胖为美的时尚,因为这幅华丽无比的贵夫人画像,传达了太多的社会文化史的内涵。这些画面是研究唐朝的服饰,发型,阶级等级,化妆时尚,纺织品技术难得的教材。在西夏时期的《千手观音》中,则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工具,人们从中了解到西夏时期的手工业生产的状况。从《宋国夫人出行图》则可以看到当时车马御服等情况。敦煌壁画被称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千年“百科全书”。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