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政协常委学诚法师:儒释道文化与社会和谐
近日,就文化软实力建设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刚从澳门“首届文明对话暨论坛”归来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据了解,该论坛邀请了儒释道三方的代表人物就“中华文化与社会和谐”的主题进行对话交流,其中儒家代表是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林安梧先生,佛教代表是学诚法师,道教代表是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
记者:从“首届文明对话暨论坛”归来后,您有什么感受?
学诚法师: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文明的时代,一个交流对话的时代。澳门恰好是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儒释道三方又在这里济济一堂地展开对话与交流,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兼备,所以说这次论坛是一次众缘和合的盛会。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已经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融入到炎黄子孙的血液当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之一。所以我们一谈传统文化就谈到儒释道三家。
这次,儒释道三家抱着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接纳、互相学习的心态坐在一起对话,这样的对话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儒释道三家对话的历史已经超过了2000年。例如,佛教一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与儒、道的对话,在佛教典籍《弘明集》、《广弘明集》以及很多祖师大德的著作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
记者:我了解到,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您十分关注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并撰写了三篇相关的大会发言。请您结合这次论坛,谈谈佛教文化中有哪些可以为软实力建设吸收的内容,以及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学诚法师:目前,各国传统的由经济发展、军事装备、科技进步等所构成的硬实力竞争愈演愈烈,由文化感染力、价值观感召力、道德影响力等所构成的软实力竞争又风起云涌。“软实力”竞争的兴起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站在整个世界的高度去谋求人类的福祉,追求人类文化的兴盛和繁荣?我们认为,具有五千多年深厚文明底蕴和丰厚文化积淀的中国文明最有可能完成这一使命,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就是儒释道。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以解脱为目的、以教育为中心、以文化为纽带的宗教。一方面,中国佛教文化的沟通与交流,给人类留下了伟大的文化遗产。佛教建筑、雕塑、铸造、绘画、音乐、印刷、戏剧、诗歌、小说等文化与艺术方面的创造,对中国文化影响既深且广。另一方面,中国佛教秉承“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根本精神,以慈悲、智慧、平等、圆容作为始终不变的主题,源远流长地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宋儒张载提倡大心之说,在《西铭》中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把整个人类都视为自己的同胞,把世界万物看成自己的朋友。明儒王阳明提倡大人之说,大人者即“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宋明理学直接承继先秦儒学和西汉经学,构成了中华文明和谐哲学的新高度。
老子早就领悟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是说一个认识了宇宙真理和生命智慧的个体或民族就必然会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就会圆融周遍;圆融周遍才能合符自然;合符自然才算合于道,合于道才能久远广大,始终无有危险。
儒释道三家都以其对自然社会、人类的敏锐洞察和深刻领悟凝聚为中华文明的高超智慧,涵养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当代文化软实力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记者:作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您认为应该怎样在促进佛教文化建设的同时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呢?
学诚法师:我们认为,在吸收佛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应该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尤其是通过推动佛教思想的弘扬和开展,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相信,佛教文化会日益凸显其纽带的作用,成为联系社会各界共同为改革开放、社会安定、民族振兴、经济繁荣而作贡献的积极因素。
例如,寺院可以通过举办讲座、音像、壁画、板报、讲经法会、教唱梵呗、摄影展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让人们能够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认识和了解佛教的历史文化,达到净化身心、教育自我、增进道德、觉悟人生的目的。
佛教的组织与团体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稳妥地开展诸如关爱生命、慈善救济、心灵环保等为主题的佛教文化常识普及活动,以此为契机,积极倡导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时尚新风。
毋庸置疑,认真发掘、整理并深入研究、探讨佛教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将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