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山西太山龙泉寺石函之迷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29日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六角地宫放置的宝函

石函打开后,木棺已散落

  神秘金棺出土,使长久以来“隐藏”深山的太原龙泉寺一时为世人瞩目——

  太山龙泉寺,位于晋阳古城遗址以西3公里处的风峪沟北山腰。曾经,这座山,以及这座寺,鲜为人知,就连不少土生土长的太原人都不知道在省城晋源镇有这么一个地方。本月,这座“小山”为世人带来天大的惊喜:据媒体报道,在该寺一处建筑基址下,有一座六角形地宫,里面放置着盛唐时期的宝函——最外是石函,石函里是木棺,木棺里是铜棺,铜棺里是银棺,银棺里是金棺;金棺尚未打开,专家认为里面可能是佛舍利。

  龙泉寺引起关注

  “龙泉寺到底在什么地方?”自从“千年宝函破土而出”的新闻传遍省城大街小巷之后,这成为很多百姓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之一。其实,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带给大家太多的好奇,而那金棺的来历也带给大家很多的神秘感。

  日前,当记者再次前往太山时,遇上了很多“同伴”,他们是来自老年骑协的成员,专门从市内骑车一个小时来一睹太山的芳容。果然,与一路上的尘土飞扬相比,太山的一草一木都吸引着几位老人家,他们唱着《好汉歌》一路攀爬,歌声顺着茂密的丛林飘落至山下,真有些人间仙境的味道。

  沿着山路而上,在供人休憩的凉亭里,有几位老人正在聊天。“以前听老辈人说,咱晋阳城里有内外八件宝贝,内八件指的就是难老、对越、水镜台等;外八件就是蒙山、天龙山、西山,也有咱这太山……”如今已经80岁高龄的张明德老人讲述道。

  作为地道的晋源人,张明德老人虽然知道太山也算古晋阳的一部分,但为何能与蒙山、天龙山一起被纳入“八宝”的行列,老人家也是一无所知,他只知道龙泉寺因太山顶上的一座“龙王庙”得名,直到现在都有一缕泉水从石龙嘴里向外流。

  走进山门,右手旁的无字石碑显得非常醒目,因为这块碑身高6米,其中地面高3.8米,地下埋葬着2.2米。据太山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座石碑是除武则天、唐玄宗的孝敬碑之外唐代的又一大体量的石碑。“尽管文献上很少有龙泉寺的记载,但却明确标有这块碑建造的时间,为唐大历六年,即公元771年。”工作人员说,从这块碑的体积来看,在唐代应该算是高规格的,将其搁置在龙泉寺内,能看出当时这座寺庙的地位。

  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记者在无字石碑对称的位置,看到了一个高64厘米的八角形华严经幢,上面刻有文德元年 (公元888年)的字样,也就是唐僖宗的最后一年。在我国,现存的华严经幢非常稀少。“上世纪40年代,两名日本人在山西旅游,随后就出版了一本名为《山西古迹志》的书籍,他们在书中不仅提到了太山,而且介绍了寺庙的各种建筑和存有的文物古迹,其中就提到有这座华严经幢。”太山文管所书记陈志根说,当他在上世纪90年代来太山工作时,并没有发现书中所描述的华严经幢,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附近的河道旁散步,发现了河道上的垃圾堆里有一座“微型塔”,仔细一看,上面刻有“华严经幢”四个大字。于是,这座同样产生于唐代的珍贵文物,才重新回到龙泉寺。“华严经幢虽然不及石碑的建造年代久远,但同样反映了当时太山以及龙泉寺在唐朝时期的鼎盛。”陈志根说。

  其实,龙泉寺的“宝物”多着呢,既有唐代遗存的文物古迹,也有明、清两代的菩萨塑像和佛堂。

  守护宝函那一夜

  龙泉寺因山涧上流下的泉水得名,可是现在看来,流出的泉水越来越少,越来越细,所以太山文管所所长张志敏就决定在山坡的一块平地上挖一个人工湖,一来可以为景区增添些景观,二来以备消防用水之需。谁知道,这一挖就挖出来了千年的宝贝。

  工人们在5月7日挖到石条和石门后,并没有擅自施工,而是迅速向太原市考古研究所汇报。紧接着,考古工作者赶到现场,通过层层清理,从缝隙中看到了石门。

  从5月7日发现,到5月8日的正式挖掘,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多个小时。夜幕渐渐降临时,六角形的地宫完整地呈现在大家眼前,而更大的惊喜莫过于里面放置的一件石函。“石函保存得非常好,还能清晰看见上面纂刻的字,考古专家当时就说这件石函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物。”张志敏介绍,通过石函上的字,可以断定这是件唐代的“宝物”,不过大家似乎都有些紧张,因为除了里面究竟放置什么还是个谜外,怎么保护石函也是个难题。天色暗淡了,周围没有一丝光亮,只听见鸟儿的叫声,以及松鼠在树林里乱蹿的声音。张志敏告诉记者,当时他们一边打着手电,一边将石函掀起一个宽约2厘米的小缝,然后就看见了一件青色的铜器。“其实具体是什么我们压根不知道,只是觉得看到青铜器就了不得了,所以大家立刻决定将石函抬到了太山的接待室。”

  “打开石函,一个用铜片打造的青龙跃入大家眼帘,而且在这条青龙的背上还有一位仙人,这在很多考古发现中都非常稀少。”此外,在石函内侧,有散落的木头,而在它的下层,还有座鎏金铜棺。5月8日晚,当看到这一切时,现场所有人都为之振奋,张志敏立刻找出来干净的被单,把石函内跌落的鎏金铜饰清理出来,放在被单上。“当晚我们只是把一些明面上的‘大件’文物拿了出来,可是石函内仍然有很多东西,比如小珍珠、镂空青铜构件等等仅从里面现存的文物来看,这就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宝函。”于是,张志敏和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决定,将石函初步保护起来,等天亮后再派专人护送下山,进行进一步考古保护工作。

  尽管大家已经初步认识到了这个石函的价值,但摆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一个难题,因为太山接待室内并没有保险箱,如何才能保护好石函,以免其内的文物丢失?苦思冥想之后,大家决定用纸把石函整个包裹起来,就连底部也不放过,然后让所有在场的人在纸张的接口处签上名字,并用宽胶带纸一层一层地缠绕刚刚包裹好的石函。“如果有人想打开石函,就必须掀开这层纸,可是在破坏胶带纸的同时,签名也会不完整,所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微杜渐。”张志敏说。

  从早上一直忙到凌晨,当累了一天的张志敏望着床边的石函时,反而睡不着了,那时的他既紧张又激动,紧张是源于自己的使命感,因为要看守石函,保证其安全性,而激动则源自太山,因为连他都没有想到,这座默默无闻的太山,竟然能出土如此高价值的文物,所以他整晚没睡,一直在回忆太山的历史。直到第二天早上,在武警官兵的护卫下,石函被护送下山。

  专家再看古晋阳

  龙泉寺塔基下的地宫是唐代的,出土的石函也是唐代的,而且是武则天在位时,唐朝繁盛时期的物品。从目前的考古情况看,金棺已经亮相,虽然未能开启,但里面可能藏有舍利子……种种迹象向世人印证,太山在唐朝时期非同一般,而此次考古发现,更多地为晋阳古城遗址历史的沿革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也便于让考古工作者研究唐代以及晋阳古城宗教发展的脉络。

  晋阳古城遗址就位于省城晋源镇一带,从公元497年创建,经过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的发展和繁荣,最终形成了唐北都的鼎盛局面,可是在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水灌晋阳城,将这座辉煌的古城尘封于地下1500年。考古专家介绍道:通过几年来的考古工作,我们认为晋阳古城遗址总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分为城区遗址、寺观区遗址和墓葬区遗址。之前,我们只是将蒙山、天龙山等地划分为古城的(宗教)祭祀区域,太山地宫的发现,印证了这一说法。

  唐朝时也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史书记载,武则天常到太山附近的童子寺祭拜,而龙泉寺与童子寺也相距不远,所以武则天也极有可能到过此地,这也证明晋阳古城在唐代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时我国北方乃至全国的重要城市。

  考古工作也需要一种联想,当众多遗址和遗迹出现时,我们就可以想象出这所城市昔日的样子。”考古工作者描述道:“当时的人们除了生产、生活外,最频繁去的地方就是宗教区,无论是蒙山还是太山,都是香火兴旺,青烟直冲云霄,人们在这块寄养精神的区域里有所思,有所想。

  作为金棺的发现地,太山龙泉寺理应要配备相应的保护措施,历史脉络越来越清晰的晋阳古城遗址同样需要保护。考古专家表示,应该将西山一脉的寺观区、西山东麓的墓葬区、城池遗址区三大遗址相结合,形成大遗址保护展示区。在众多考古专家心中,有这样的愿望,就是在古城遗址的基础上建造一个遗址公园,在对遗址进行全面保护和展示的同时,让历史人文景观和生态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在有效改善省城环境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认识晋阳古城遗址。

标签:石函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