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文物普查获重大发现 罕见金代纪年壁画墓“露脸”
6月22日,记者从文物部门获悉,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在我省甘泉县境内发现了一座金代纪年仿木结构砖室壁画墓,并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另外,两处唐代、宋代佛教石窟的发现,为研究唐、宋时期佛教文化在陕北南部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资料。
纪年壁画墓保存完整
据介绍,金代纪年仿木结构砖室壁画墓位于甘泉县城关镇袁庄村北的山坡上,坐北朝南,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室呈正方形,下部与甬道相连,两侧各有一砖砌棺床。墓室中部四壁为壁画,壁画绘于打磨光滑、涂白垩的方砖上,嵌入墓壁,用条砖围成边框,形成独立的画面。图中人物上方均题有墨书姓名,男性老者为“朱後”,其身后男子为“男朱孜”。女性老者为“□氏”,身后女子为“高氏”,图右上方墨书“明昌四年十一月初一日工毕。”西壁也同样有三幅壁画,左图为“董永葬父”、右图为“孟宗哭竹”故事,中间的宴饮图中,一中年男子与两妻妾对坐方桌旁,身后侍立一对男女,图中人物均题有墨书姓名,中年男子为“朱孜”,两妻妾分别为“妻高氏”、“妻刘氏”,侍立男子为“男喜郎”,女子为“郭氏”,图右上方有与东壁相同的墨书纪年。墓室北壁分别绘有山石、松树、人物等,南壁除了精美壁画外,还有“明昌元年二年三年三佰禾一斗粟/明昌四年初熟”等墨书的纪年文字。墓室壁画以上为砖雕仿木结构,仿木建筑构件上涂红、黄、白色彩绘,墓门拱券及壁画上下绘卷草纹、牡丹花叶图案。
“此墓因早年曾被盗扰,清理中除发现四具残缺不全的尸骨外,没有发现葬具和任何遗物。从遗存尸骨散乱不全及没有葬具的情况看,该墓应是一座二次葬夫妻合葬墓,墓主人应是墓室东壁饮宴图中的朱後及其妻妾。由墨书题记可知,该墓由朱後之子朱孜修建,金章宗明昌四年(1194年)完工。”甘泉县文物旅游局的专家说,该墓仿木结构保存完好,彩绘壁画色彩鲜艳,墨书题记内容丰富,是甘泉乃至延安地区境内首次发现的金代纪年壁画墓。墓中壁画有两幅饮宴图,分别表现墓主朱後夫妻及子媳、其子朱孜夫妻及子媳饮宴的场景,并墨书其姓名,明确朱氏祖孙三代人谱系关系。这种将墓主人及其家族成员形象分别绘于同一墓室壁画中的现象较为罕见。
文物专家表示,延安地区境内分布有大量宋金时期仿木结构雕砖墓和壁画墓,但由于基本未经科学发掘,其整体面貌目前尚不很清楚。甘泉袁庄金代纪年壁画墓的发现,为金代建筑、服饰、丧葬习俗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特别是该墓有明昌四年的确切纪年,为本地区宋金时期同类墓葬的分析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标尺。
新发现两处唐代、宋代佛教石窟
此次普查中,文物工作者还发现了两处唐代、宋代佛教石窟。唐代石窟位于洛河南岸临河的一处悬崖峭壁上,西距著名的秦直道方家河遗址仅有500米。该石窟为单体窟,窟门呈竖长方形,高约1米,两侧雕刻有力士造像,力士身体健硕,肌肉突兀,头戴宝冠,身着长裙,手持法器,怒目而立。由于该石窟开凿于崖壁中部,下距河床、上距崖顶各约近20米,因而无法进入,窟内的情况不明。但从洛河对岸望去,隐约可看见窟内有一些石刻佛像。根据窟门两侧力士的造型及雕刻风格初步判断,这座石窟的开凿年代应为唐代,是该县境内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现的第三处唐代石窟。
宋代石窟位于一石壁上,南距柳洛峪村2公里。由两个小型石窟和一个造像龛组成。石窟均为方形窟。1号窟深约2米、高约1米,两侧窟壁上雕刻菩萨、佛,以及形态各异的十六罗汉造像。2号窟深约1.5米、高约1米,正面窟壁刻一佛二弟子两组,两侧分别雕刻两菩萨、天王、供养人及罗汉造像。佛龛高80厘米,雕刻一尊坐佛,风化严重。从该石窟的形制、造像组合及雕刻风格,参照该县境内已发现的有明确年代的石窟特点分析,初步判断其年代应在宋、金时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