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楚天传梵音,禅在平常心——正慈法师做客楚天台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03日
来源:湖北佛教在线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正慈法师与楚天卫星广播《打开博客》主播做节目

  7月30日下午两点,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黄石市东方山弘化禅寺方丈正慈法师做客湖北楚天卫星广播《打开博客》节目,和广大听众交流了平常心是道,生活禅,以及如何解除烦恼,从而达到智慧圆满的人生等生活哲理,听众反响强烈。

  “禅本来就是缘自于生活,禅就是生活当中体念出来的智慧,生活里头的智慧”,“要想在生活中体验到禅意,关键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虽然学禅不能当饭吃,但是却能使你的饭吃得更有滋味”。禅的哲理、禅的故事、禅的妙用,在法师平和而亲切的声音中娓娓道来。恩施、襄樊、十堰等地的听众纷纷发来短信,向正慈法师请教自己在生活和修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正慈法师一一作答。

  通过电台互动的短信平台交流,有缘的听众将收到正慈法师的《出家人的样子》、《茶禅的滋味》两本著作和一串佛珠,结一份佛缘。

  花絮之一:见缝插针 再做节目

  法相庄严的法师到楚天广播电台做节目,大家的眼睛一亮。《您早,老人家》的节目主持人也想见缝插针:“法师,能不能在我的节目里也说几句话?”《打开博客》节目主持人田旭急了:“我和法师还要讨论节目,你先等我们说完。”于是,讨论完下午两点即将开始的节目,距离节目直播半个小时,法师的面前又多一个话筒,接受了另一个节目的采访——老年人的养生。离节目直播开始不到五分钟了,师父最后慈悲地向老年朋友们祝福健康吉祥。录完之后,大家欣欣然。

  花絮之二:法师平常心

  站在楚天台的门口等待节目主持人时,法师见人来人往,忙往大门旁边让,走到门边站着,怕影响了进出的人。

  讨论好今天的内容,要去做节目了,主持人激动地往直播室走,法师提醒:“东西掉了。”——主持人太激动了,居然把稿子掉在桌上了!

  花絮之三:足履不染尘

  做节目的这天下雨。走在楚天台过道泥泞的地上,陪同过来的居士忽然发现,虽然到楚天台的路上也走了一段路,在台里又走了一段路,可师父的鞋袜裤腿都没有沾一点泥。而旁边几位工作人员,脚边、腿上都是泥点。“师父,您脚上怎么没沾一点泥啊?”法师微微一笑,没有说话。陪同居士暗想:在细节上,连走路一步一步,师父都跟我们不一样哦!

  花絮之四:感动节目人

  节目做完,后续不断。主持人的父亲也是老新闻人了,说认真听了节目哦,挺好。楚天台里的几个节目主持人听了也都说,听这样的节目,有想流泪的感觉,很感动。当然,法师结缘的书,大家近水楼台先得月,节目之后,都“抢”着来请了!

  供稿:湖北佛教在线记者曾赤梅

  楚天电台主持人田旭

  图片上传:空水

  附:节目概要(与实际现场略有出入)

  节目主题:平常心是道

  片花:正慈方丈简介

  湖北省黄石市东方山弘化禅寺方丈。生于1971年,1983年出家,1988年考入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山分院,1990年考入北京中国佛学院,1994年考上研究生,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1997年11月回东方山弘化禅寺升座担任方丈,2000年担任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并成为湖北省惟一一位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的法师,2002年当选湖北省人大常委。出版有《茶禅的味道》和《出家人的样子》(点击在线阅读)两本散文集,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多篇,被称为“学者和尚”。

  2007年12月,湖北省佛教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武昌闭幕。年仅36岁的正慈方丈,当选为省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成为全国佛教界省级佛协最年轻的会长之一。

  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打开博客,我是田旭,很高兴能够邀请东方山弘化禅寺的正慈法师作客直播室!

  大家看不到正慈法师的样子,我来描述一下,正慈法师长得慈眉善目,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弥勒佛,年轻的弥勒佛,和蔼可亲,很有亲和力。

  主持人:我有一个网名叫禅心茶意,法师有一本书叫《茶禅一味》,说明我和法师还是有缘人啊。中国人都喜欢喝茶,喝茶时也有许多讲究,但多数人喝茶可能只是在品尝茶的味道,并不能体会到其中的禅意。茶禅总是联系在一起,禅是什么,好像很深奥,机锋也很多。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一个禅故事。觉得很有趣,请法师给大家讲讲这方面的故事,我想大家都喜欢听故事的,呵呵。

  正慈:比如有源律师请教大珠慧海禅师道:“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道:“饥时吃饭,困时睡觉。”

  有源不解地说道:“那岂不是每个人每天都在修行?”

  大珠道:“不同!别人吃饭,挑肥拣瘦,不肯吃饱;别人睡觉,胡思乱想,万般计较。”“饥时吃饭,困时睡觉” 这就是缘于禅嘛!所以说禅是需要有缘分的。佛就是用禅的故事在点化世间上的有缘之人。故有“佛门广大,不渡无缘之人,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因为禅本来就是缘自于生活,禅就是生活当中体念出来的智慧,生活里头的智慧,以清净的心来调剂,这就可能产生禅定,定就能产生智慧。从这个层面而言,禅其实它是一种思想。禅就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感悟到、领悟到的一种生活的智慧。禅的世界其实离我们并不太远,而是我们的心,被世俗的世间的万物所蒙蔽,所迷失掉了。我们得到的是烦恼,失去的是回不去的心。其实禅就是吃饭的时候你就用心的去吃饭,睡觉的时候你就安心的睡觉,禅就是如此的简单,如此的单纯,让人简单的记起原来就是吃饭和睡觉。禅原来就是在这里头。古人其实早就说过“道不远人”。道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的生活是充满着禅意和禅机的,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但大多数人由于无明的遮蔽和执着妄想的缘故而不能识得,意识不到自身具有体验禅的潜能,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因此,目前的佛教界正在积极地倡导“生活禅”,目的就是要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到生活中,启发百姓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主持人:听了法师的话,使我觉得学禅真是好处多多。但做为普通百姓,如何才能在生活中体验到禅味呢?

  正慈:要想在生活中体验到禅意,关键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什么是“平常心”呢?我记得一首对联是这样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个就是“平常心”的生活。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有诗意的描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時节。”这首偈子,表达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若无闲事挂心头,一年四季各种不同的天气都各有各的好,悟道者一概笑而纳之。有这么一则公案也很有意思:

  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禅师:“什么是道?” 南泉说:“平常心是道。” 从谂禅师又问:“是否有目标可循?” 南泉答道:“有目标就错了。” 赵州不解:“没有目标可循,又怎么知道是道呢?” 南泉说:“道不属知的范畴。知是一种妄觉,不知则是没有智慧。得道之人虚怀若谷,无滞无碍。” 赵州从谂当即心如朗月,明白了大道。这里的平常心即是指没有污染,没有附着的本然心地,也就是六祖大师所指示的“本来面目”。

  学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地体会生命的实相,不只是心灵的宣泄与净化,更是精神的升华,使人的生命丰富而活泼。虽然学禅不能当饭吃,但是却能使你的饭吃得更有滋味。祖师们讲“日日是好日。”其实每一天都崭新的,每一天都是你人生的新的一天,新的开始,从你的心来开始你的新的一天吧!你说阿弥陀佛、对不对?

  主持人:对。听了法师的开示,我好象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最高深的道理就蕴含在最平凡的事物中,最困难的事情要从最平凡的地方入手。不过,我还是有点困惑,现实生活中,人们认为许多事都应当执着地去追求,可是佛法却劝人不执着,这应当怎样理解呢?

  正慈:执着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感受,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被困在其中,不能自醒,不要困在里头就好了,所以佛陀的意思,翻译成中国话,就是觉者的意思,就是有觉悟,一个觉醒了的人,这样就好了。不会被执着所转,关健是要在转烦恼化为智慧,也就是说你很执着,但也很快乐。

  这种所谓“自己的感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执”,也是让人们备尝痛苦的主要原因。佛教说“不执着”,主要是用破除“我执” 的办法来对治人们自心的烦恼,而不是要制止你有人生的目标。因为一个人活在世上怎么可能没有追求呢?佛教的“不执着”,是要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恰当的人生目标。如果我们不能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盲目追求,那就可能会出问题,就会因为执着而困在里面,想到“钱”就困在“钱”里;想到“情”就困在“情”里,痛苦烦恼不断。可是一旦你把自己放在了最恰当的位置上,并在这个位置上做到最好,那就是真正把握了自我,这并不是执着。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让执着的花朵,生长在我们的心田。执而不着就好了。

  用一句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别太把自己太当回事。

  主持人:我的理解是不执着不等于不做事,不认真,只是不能以“我执”之心来做事。对吗?

  正慈:对呀!佛教众生修行,在六度之中以“精进”度来对治懈怠,要勇猛“精进”,佛经当中有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就是鼓励我们要自强不息,要当勤精进!

  主持人:现代人有一个通病就是烦恼很多。按照佛教的说法,烦恼是因无明而起,烦恼皆由心生。这个世上其实没有人能让你烦恼,除了你自己,是这样吗?

  正慈:佛教管烦恼叫无明,无明就是不明事和理,不讲事理,不知种瓜得瓜,自作自受,不能明因识果,这是烦恼的根源。所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往往做错了才知道后悔,学佛之人讲因果报应分明,如影随形,丝毫不爽,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自身心灵的影射,人生只有短短的数十年,珍惜人生,珍爱生命,虚度一生,有愧于己呀。经上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古人也讲,自知者明,知人者智,不然糊里糊涂过一生,枉来世间走一遭。

  故知,烦恼第一是因为有无明的存在;第二是因为过于执著;第三是由于看不开,放不下;第四是因为太自私。所以欲望太多,烦恼就多,所以说,多欲为苦,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其实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都存于我们的一念之间。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一念之中,故君子慎独,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多数人因为不知道不论是苦难、敌人、或是幸福,都未曾离开自心的感受。所以,想克服困难,结果困难更多;想要打倒敌人,反而制造出更多的敌人;本来要追求快乐,结果欢乐却远离自己。烦恼与快乐皆是一念间:

  以前有个老太太,过的不是很顺心,整天哭丧着脸,因此人们就送她个外号叫“哭婆”。一天,有位老禅师见老太太愁眉不展,泪流满面,就问老太太,她说“你不知道我内心的痛苦啊,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雨伞的,二女儿嫁给了一个做面条的。一出太阳,我就担心呀,大女儿的雨伞不好卖。一见雨天呢,又害怕二女儿家的面条不好卖。所以心情总是高兴不起来。老禅师听后,便说:“我教你一个简单快乐的方法,以后你见太阳出来,就想着二女儿家的面条生意很好做;天一下雨呢,你就想起大女儿家的雨伞就有了生意。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每天笑嘻嘻的过日子喽。”老太婆接受了老禅师的意见,从此由哭婆变成了笑婆。

  所以,一个人若是心不着境,真的是没人能够让你烦恼。

  主持人:看来真的是自寻烦恼呢,法师,禅宗里有句话叫做:“活在当下”,是不是说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来到,我们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这话怎么理解?

  正慈: 普通一般读书的学者,对人生短促的见解,也有很多。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就是说明人生不是长命永生,而是短促的有限。李太白有一首诗中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这也是形容人生的短促,早上是一个妙龄少女,晚上就变成白发皤皤的老太婆了。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白驹是代表日影,人生一世,如在壁隙中看日影似奔马地闪过,比李太白的朝丝暮雪更跑得快了。但比起佛家修道者对于人生体验的速度,则尚觉不如;怎样见得呢?

  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问小和尚说:人命有多长久呀?一个小和尚就说:数日之间。佛说:你还没懂。又一个和尚说,生命就像我们吃的一顿饭那么长。佛说,你懂一点了。又一个和尚:呼吸之间。佛说:善哉!子知道矣!修道者能够体察到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所谓“口气不来,便是来生”。

  活在当下即活在无牵无挂的此时此地,这是解脱烦恼的最佳态度与状况。现代的人之所以烦恼多多,就是因为许多人都不能生活在当下的状态里,总是将时间和精力浪费于瞻前顾后这件事上,使得自己的的心情总是在“得不到”和“己失去”两种痛苦状态间摇摆不定。而禅宗非常强调当下这一念心,是因为当下这一念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形式。生命在当下一念,生活也在当下,困惑在当下,觉醒也在当下,……所有的一切,离开了当下,找不到一个实在可以把握的机会。所以,只有活在当下,才是远离烦恼的秘诀。这个当下之之念心,在佛教上十分的有深意,如相信科学的人说科学是万能的,信仰上帝的人则说上帝是万能的,而我佛说人的心力是万能的。是心作主,是心作佛,是心为人的主,我们要作心的主人。

  听众发短信到短信平台,可以和正慈法师沟通一下

  主持人 :我们学习佛法佛理不一定要出家,但可以增长智慧,少一些烦恼,少一些无明,以出世的智慧来做入世的事情,呵呵

  感谢正慈法师今天做客直播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标签:正慈|楚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