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七十一岁老人珍藏一尊紫褐色金属佛像
2008年8月12日,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口岸街道71岁的老人仇恨初拿出一尊珍藏了60多年的佛像,向记者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8月12日下午,高港区口岸街道一个摆满根雕的小平房里,71岁的仇恨初从里间捧出一只布包,解开包裹,打开里面的木盒,再剥开一层旧报纸,露出了一尊高约5厘米的紫褐色金属佛像。
仇恨初小心翼翼地将佛像捧在掌心。佛像底座上,左侧有一个“佛”字,其他部位有被铲过的痕迹。仇恨初说:“被铲掉的字是‘昭和六年造’或者是‘昭和十六年造’。底座上还有几个字,是日文。文革期间,我继母生怕这尊佛像会惹祸,特意用凿子凿掉的。”
仇恨初端详着佛像,感慨不已,“看到这尊佛像,眼前就是炮火硝烟的童年,还有它的主人——那个书生气的青年画家。这尊佛像藏在箱底60多年,现在把它拿出来,应该不会惹祸了。”
仇恨初说:“记忆里,童年的岁月,处处是炮火硝烟。我的老家在盐城阜宁城区。日本鬼子拿着长枪在街上耀武扬威地走时,人们就像躲避瘟神。母亲和奶奶总是提醒我和哥哥,别随便出门。“我7岁那年夏天,母亲生下小妹妹,当晚,听说日本鬼子打进阜宁了,进城后到处杀人放火,抢东西。母亲让奶奶带着我和哥哥以及4岁的大妹妹逃到乡下亲戚家。之后,父亲将他们接到了高港。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那年,仇恨初8岁。“处处是鞭炮声,人们还在街上敲锣打鼓、扭秧歌,过春节都没那么热闹。”不久,高港龙窝大关桥与曾家山之间的一片建筑群成了1000多名日本战俘的住处。仇恨初说:“上学、放学时,发现走在路上的日本兵都垂着头,遇到当地成年人,日本兵不停地点头打招呼。”“一个20多岁的日本战俘,平头,中等个子,偏瘦,很斯文的样子。虽然穿着日本士兵服,却每天拿着铅笔和白纸,或在俘虏营门口,或在大街上画速写。我和几个同学很好奇,围上前看。他画的是街景。”
熟悉之后,这个日本战俘用生硬的汉语问仇恨初是否喜欢画画,还说愿意教他。当年中秋节下午,仇恨初和一个同学拿着馒头到那个日本战俘面前,日本战俘正蹲在路边画画。看见他们手里的馒头,不住地咽口水,说:“我给你们画像。如果你们认为好,就给我一个馒头。”仇恨初说,从那之后,那个日本战俘一看到他,就主动和他打招呼。“他说,一年前,他在日本某大学读书,学的是美术。1944年初春,他被强行征兵到中国。他不希望打仗,日本百姓也不希望打仗。因为这场战争中,遭难的不仅是中国人。有男丁出征的家庭,亲人们在家里很担心。日本宣布投降了,他们也解脱了。”
从这个日本战俘的口中,仇恨初了解到,俘虏营里伙食不好。仇恨初动了怜悯之心,常悄悄从家里拿一些好吃的东西给他。“家里有什么就拿什么,用旧作业纸包着,藏在书包里,他接到纸包就放进衣袋,连声说谢谢。”
1946年春节这一天,仇恨初想送几块糖给日本战俘。他在路边等了很久,也没等到,跑到战俘营一看,战俘都不见了。
中午时分,继母拿出一尊佛像,她说,除夕夜里,日本战俘把他的所有日用品,包括军用毛毯、棉被等都送来了,还从身上掏出这尊佛像,请她转给仇恨初。“他说,他们获准回国了,很感激我们的帮助,这些物品,他不想带回国了,送给我家。佛像是他来中国前,母亲送给他的护身符。他身上没钱,没法买礼物,只有把这尊佛像留给我,护佑我一生平安。继母生怕留下日本战俘的东西招祸,当晚将军用毛毯、棉被等丢进了茅坑,只留下了佛像。”
仇恨初说,临行前,日本战俘还留下了姓名和联系方式,可纸条被继母撕掉了。
“60多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常常在我的脑海里。如果他还健在,也应该是80多岁的人了。也许是受他的影响,我对美术特别有兴趣,一辈子酷爱根雕。如果能在有生之年,凭这佛像续缘相认,那就太好了。”仇恨初说。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