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26日
《梵网经》卷下说:“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嗔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菩萨戒本疏[1] 》第九瞻给病人戒中解说道:“见苦不救,违修慈行,故制。”“文言‘一切疾病人供养如佛无异’者,佛是应敬之极,病是应悲之至,敬悲虽殊,田义还同,故无异也。”
福田,就是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称为福田。
一般说来[2] ,八福田是指:佛田、圣人田、僧田(此三种为敬田,又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和尚田、阿阇黎田、父田、母田(此四种为恩田,又称报恩福田);及救济病人的病田(又称悲田、怜愍福田、贫穷福田)。
(一)佛田,佛觉道俱圆,位登极果,世出世间最胜无比。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能获一切福,亦能灭一切罪,故称佛田。
(二)圣人田,谓菩萨、缘觉、声闻等出离三界,证悟圣道,具足无量功德智慧。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获胜福,故称圣人田。
(三)僧田,僧为僧伽,意为和合众。谓处众和尚,敬顺无诤,是佛弟子。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称僧田。
(四)和尚田,和尚即教授师。谓出家者,因师教诲之力,生长法身,其恩实重。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称和尚田。
(五)阇黎田,阇黎即阿阇黎(阿阇梨),意为正行。以能纠正弟子之行,即教授得戒等师,因依此戒,得生禅定智慧,其恩实重。若人能供养恭敬,即获福利,故称阇黎田。
(六)父田,父为资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成长,教诫育养,其恩罔极。为人子固当竭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念?设若心之至、孝之纯,则亦自然获福,故称父田。
(七)母田,谓母始自怀孕分娩,以至乳哺鞠育,护持长养,愍念劬劳,其恩罔极。为人子固当竭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念?设若心之至、孝之纯,则亦自然获福,故称母田。
(八)病田,谓见人有病,即当念其苦楚,用心救疗,给予汤药,则能获福,故称病田。
这八种事都能令人福德生长,所以称为福田。但是这八种福田,以看病福田最为第一。为什么呢?《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一切诸佛菩提智慧都是依大悲心而起的,而大悲心的引发需要以众生苦难为境缘,病苦为人生八苦之中最为难受之苦,受苦时间长而不定,一生当中随时都有受病苦的可能,轻则伤风感冒,浑身不适;重则糜胸烂足,疼痛难忍。因此病苦为人生最为难受之苦,也是最为引发悲心之缘。若人对于病患能与看视,就能生起大悲之心,因大悲心而起求无上正觉的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圆满无上佛道。因此病苦众生是最为引发菩萨大悲而成就一切智的增上缘,看病福田即是第一福田。
佛陀对看病福田在《梵网经》上是极为赞叹,同时在生活中也是身体力行的。从前,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舍卫国有一位长者请佛和比丘们应供。比丘们都到长者家里去了。佛没有去,只派侍者去取斋饭。为什么佛只派侍者去取斋饭呢?因为佛要去探望病人。这里,特别将佛当时探望病人和探望以后深刻地教训大家的故事叙述出来。
当时,佛在比丘们都走完以后,拿了钥匙去打开一个房门,只见一个比丘病情非常沉重,躺着拉屎拉尿,翻翻身都不可能。佛很慈悲地问病比丘:“你有什么病啊,这样躺着,不离床褥地大小便,连翻身也不行?”当时那个比丘由于生性质直,就很坦白地回答佛说:“我笨得很,我生性愚痴,自己一贯地懈怠和傲慢,平时同参道友们病了,根本就没有去看过,所以我现在病了,也没有人来看我;世尊啊!现在我实在是窘得可怜,一个人病在这里,无所依靠!”
这时,佛就亲自把那个病比丘抱出房外去,除去屎尿等一切不干净的东西,把他的坐具也洗了,又取清净水来把他的身子洗干净,然后给他穿上干净的衣服,重新铺好坐具,这才把他抱回房里来,佛并且“躬自舒手为枕”让他安安宁宁地躺着。同时,佛就亲切地给他说:“你不努力求“增上法”(也叫做胜法、殊胜法,主要是指的湼槃法),这是很不好的,应该使自己没有获得的能获得,没有证到的能证到;你如果不从思想上接受我这个话,努力求得增上法,将来还要受更大的痛苦呢!”佛还继续地给他说了一些很深刻的道理,用无数的方法劝他要勇猛精进地思惟佛法。佛这样安慰、勉励以后,起身出来,仍然把病比丘的门关好,马上就到“普会讲堂”去告诉侍者:“你迅速地召集舍卫城中一切现有比丘到这里来,我有话说。”
比丘都到齐了。佛慈祥而严正地宣布:“你们这些比丘,无父、无母、无兄、无弟,也没有姊妹,也没有自己宗族的五亲,因为你们出了家啊;但是你们之间,互不照顾,彼此抛弃,各人都以为好像世间上就只有自己一个人需要存在一样,这完全不是比丘所应该有的行为!你们这种做法,外道们是要钻空子的,他们将随时随地嗤笑你们说:‘释迦牟尼的弟子们究竟干吗呀,他们没有丝毫慈悲心,没有丝毫同道的感情,把活生生的人当做砖瓦木石看待,同道中哪怕有病得要死的,也没有谁去探望一下,让他孤苦窘迫地躺着等死。释迦牟尼那里就是这么坏,哪像我们这里上下和顺,多有规矩呀!所以,我们的教法好,我们的教法妙,我们的教法高于释迦牟尼,如果我们中间也有像释迦牟尼的弟子那样,我们就要受屈于释迦牟尼,而我们的教法也就不如他的教法了。’外道们这种嗤笑固然没有用,但是事实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我现在告诉你们,要你们从今以后,弟子要如事奉自己的父母一样地侍候师长至死不舍,师长要如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地照顾弟子至死不舍,同道之间要互相同情和帮助,无论什么时候,决不允许各顾各地互相抛弃;所有吃的穿的一切什物要平等分配,如果没有什物,应该首先劝大富多财的长者布施修福,如果大富多财的长者愚痴顽固不信劝教,又应该到商业家或城市里去乞食,特别重要的,还应该将好的饮食给病人吃,自己吃比较坏的。”说到这里,佛很慎重地告诉比丘们:“你们不是都想看我的身相,说是能因看见佛身获得很大的功德吗?那末你们就发心探望病人吧!探望病人跟看看我的身相是一样的,所获得的功德完全没有什末差别;不是说看了我,功德大些,看了病人,功德小些,没有这回事的,比丘们!你们互相照顾,互相看望吧!”
这个故事是再生动也没有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佛是怎样用实际行动具体地表现和应用他的慈悲的。离开现实的事情,我们 口头上的慈悲什么作用呢!佛在普会讲堂所说的话,对于我们现在的佛的弟子是完全适用的,我们应该领会佛的这一伟大教训的精神,在僧众中、在在家居士中、在人民群众中去学习佛那种关心病人、那种无微不至地护理病人的范例,种植无上福田,培养和维护自己的慈悲心,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成就无上佛道。
标签:慈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