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云冈石窟佛像脱下“黑袈裟” 脱胎换骨再现辉煌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26日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109国道改线使云冈石佛脱下“黑袈裟”,全面控制煤污染、实施城市综合整治、进行景区总体规划,大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不仅使城市的天空变蓝了,也开启了云冈石窟实现脱胎换骨般巨变的前奏。云冈石窟的保护也将因此迎来它的黄金年代。

  近日,记者站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武周山的云冈石窟前看到这里的5万余尊石佛,历千年风雨,仍然在向世人展示着永恒不变的微笑。

  “石佛就像一张张‘酥饼’,如果不加干预,要不了多少年,有些石佛就会不再存在了。”云冈石窟研究院的前院长李治国对云冈这座艺术宝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深为担忧。由于位于煤都大同,挖煤烧煤带来的煤灰和二氧化硫污染,曾一度成为对1500多年前鲜卑民族所创造的这一伟大历史奇迹的最大威胁之一。

  尽管有着担忧,但和上世纪相比,云冈石窟周边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大气质量已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虽然对于文物保护来说,这仍不算是最佳条件。

  109国道改线、推广型煤、整治重点污染企业、加大绿化力度……由保护云冈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带动起来的一系列城市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不但让旧日的煤都变了模样,也让在现代化建设和环境保护两难困局中艰难挺立的云冈石窟,得以重展欢颜。

  国道改线 石佛脱下“黑袈裟”

  109国道云冈石窟段附近有30多处大大小小的煤矿,每年生产原煤上千万吨,每天都有上万辆大吨位的运煤卡车开往各地,运煤车带来的二次扬尘很快就落在了雕像身上,石佛披上了“黑袈裟”。1993年,一篇《云冈石窟5万佛像身蒙“黑纱”》报道,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经多方呼吁,1998年至1999年间,国家投入1亿多元,实施了对云冈石窟带来直接影响的109国道改线工程,煤尘对佛像的腐蚀因此大为减轻。

  作为迄今为止还能看到的为数不多的鲜卑民族文化遗存之一,云冈石窟以其规模之宏伟、雕刻艺术之精湛,被誉为世界古代石雕宝库。然而,这也是一座矗立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文化遗产。

  自开凿1500多年以来,在自然界各种外力的作用下,云冈石窟受损严重。到上世纪中叶,云冈石窟的洞窟更是裂隙纵横交错,坍塌现象比比皆是,石雕风化剥落随处可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一派凄惨荒凉。

  对这一文化遗产带来破坏的不仅有风化,还有煤炭燃烧带来的二氧化硫的侵蚀。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完成的《工业粉尘对云冈石窟的影响》报告曾指出,工业粉尘是对云冈石窟进行侵害的主要因素,而当地燃烧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更是破坏古佛的元凶之一。

  云冈石窟研究院的前院长李治国告诉记者,当年离云冈石窟仅200米的地方,就是车水马龙的109国道。而在云冈石窟附近的周边地区,有30多处大大小小的煤矿,每年生产原煤上千万吨。据统计,平均每天都有上万辆大吨位的运煤卡车开往各地,而这些车的必经之地是离云冈石窟仅200米的109国道云冈段,运煤车带来的二次扬尘很快就落在了雕像身上,石佛披上了“黑袈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云冈石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大气中酸性气体和粉尘含量过高,其中总悬浮微粒全年超标率高于80%(国家大气二级标准),降尘全年超标率为60%。”李治国说,根据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区的划分及其执行标准的级别,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区属一类区,本应执行一级标准的规定,可见云冈石窟空气污染中粉尘的污染远远超过这一规定值。

  石窟外降尘浓度也相当高,年平均为每立方米378毫克,窟内积尘在水平面上的厚度在5年内达到0.1厘米至0.8厘米,从重量上讲相当于每平方米能积下5公斤尘土。

  另据大同市环境监测站对云冈石窟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降尘、硫酸盐化速率、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监测,云岗石窟降尘和硫酸盐化速率冬季比夏季高出一倍左右,这是石窟周边区域居民取暖、炊事用煤产生污染造成的。

  “过去曾有游客说云冈石窟的石佛活似‘卖炭翁’,实际上煤尘污染给云冈石窟带来的破坏不只是让石佛外表蒙上‘黑袈裟’、有碍观瞻这么简单。通过实验研究,煤尘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水都有一定吸附作用,这样也就在石雕表面形成了酸性环境。”李治国说,云冈的石窟主体部分是利用山体的侏罗纪砂岩雕凿而成,石雕表面的胶结物以钙为主,在酸性环境下,将使胶结物变少甚至消失,长此下去,会有两种结果:一是石雕表面呈砂粒状,加速风化;二是形成石膏类物质,因其具有吸水性和膨胀性,将不断渗入石雕表面,造成开裂。

  要保护云冈石窟,必须把煤炭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

  1973年周恩来总理到云冈石窟参观时提出“不管怎么样,云冈石窟艺术一定要想办法保存下来”,随后拉开了科学保护云冈石窟的序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在李治国看来,正是1993年发表的一篇名为《云冈石窟5万佛像身蒙“黑纱”》的报道,揭开了云冈石窟大规模环境整治的序幕。

  李治国告诉记者,当年《云冈石窟5万佛像身蒙“黑纱”》报道一经发表,引起了文物保护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多方呼吁后,1998年至1999年之间,国家投入1亿多元,实施了对云冈石窟带来直接影响的109国道改线工程,笼罩在云冈石窟身上的层层黑纱开始慢慢减少,煤尘对佛像的腐蚀大大减轻了。据悉,国道为文物保护让路,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的竣工则大大减少了石窟周边的环境污染,并直接促成了云冈石窟在2001年底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云冈石窟走向世界。也正是这次“申遗”的经历,让李治国深深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文物,搞好云冈石窟周边的环境整治就是对云冈石窟最大的保护。

  云冈石窟景区所处的十里河下游地区大小煤矿星罗棋布,开采面积日趋扩大。据大同市环保局大气污染控制科科长罗库介绍,云冈石窟附近共分布着同煤集团下属晋华宫矿等5家国有煤矿和青磁窑等3家地方煤矿。在国道改线后,对石窟环境影响最大的就是距石窟不足600米的同煤集团晋华宫矿和吴官屯矿的两座大型煤矸石山,这两座煤矸石山含硫量极高,且自燃现象严重,因而造成这一地区局部性的酸雨现象。

  为此,环保部门加强日常监管,督促企业对当地矸石山进行治理,尤其今年以来,石窟附近居民区的116台锅炉都加装了脱硫除尘设备,几个地方煤矿也投资1500余万元对45万平方米的矸石山进行黄土覆盖、碾压再绿化这样比较彻底的治理,使石窟周边环境有了很大改观。

  另外,山西省政府还专门投资2250万元,实施矿区采煤废水调蓄回用工程,在云冈石窟景区段修建拦河工程两处,形成年调蓄采煤废水272立方米、年利用粉煤灰1万吨的能力,并通过治河拦沙、绿化林草保持水土,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

  经过治理,云冈石窟文物景区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大佛终于可以大口“呼吸”清新的空气,眉目也逐渐清晰起来。

  控制煤污染 打造绿色大环境

  云冈石窟环境的彻底改变,要建立在大同整个大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如果大同的城市环境治理不跟上去,云冈石窟仍将受到威胁。既然煤对石窟的影响最大,大同就在煤上做文章:推广型煤削减燃煤污染、实施控制大气污染五大工程、进行产业转型、加大绿化力度等。大同天变蓝了,来大同看云冈石窟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虽然在国道改线后,云冈石窟周边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大气质量已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对于文物保护来说,仍不算是最佳条件。云冈石窟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黄继忠博士说,在1995年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就有日本专家指出,中国的自然文化遗产10年风化,相当于日、韩100年的风化,尤其对于大型露天石质文物来说,对外部环境的要求会更高一些。

  “云冈石窟的保护,与大同的城市环境整治密不可分。”黄继忠说,环境污染是户外石质文物风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云冈石窟环境的彻底改变,要建立在大同整个大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如果大同的城市环境治理不跟上去,云冈石窟仍将受到威胁。而大同仅仅靠一个一流的景观,也绝对成不了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

  为了让拥有“中国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张国字号名片的大同真正摆脱污染的笼罩,并且给千年古佛创造一个美好的“后花园”,大同人并不满足于云冈石窟周边的环境整治,他们以此为起点,展开了全面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既然煤对石窟的影响最大,就要在煤上做文章。据了解,大同不仅煤多,煤质也好。目前正在开采的侏罗纪煤系,是最好的动力用煤,被称为“工业精粉”和“世界动力煤细粮”,具有火力强、灰分低、硫、磷等杂质少,挥发分高、硬度高等特点。如果要用数字来诠释上述特点,那就是:发热量每千克高达8000大卡,高出普通煤2000大卡至3000大卡;每百公斤煤烧完后只有5公斤至8公斤灰渣,只有普通煤的一半。但是,为了减少燃煤造成的污染,大同市正在进行一次悄悄的“革命”,让老百姓放弃使用原煤的传统习惯,而改用排放污染少的型煤(污染物排放仅为原煤燃烧排放的20%至30%)。

  进入采暖季,主抓“原改型”这项工作的大同市环保局副局长郝士扬经常到几家型煤生产厂家查看,保证型煤供应和生产质量。郝士扬介绍说,大同自2007年开始向市民推广使用型煤,从开始时不被理解,甚至出外宣传型煤的车辆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到现在型煤的环保优点已经渐入人心,众多平房居民的抵触情绪逐步缓解,开始主动了解并接受型煤。从统计情况来看,目前大同全市城区5.2万户平房居民中,已经有80%开始主动使用型煤取暖。今年市区型煤推广范围内的型煤销售总量上升了15%至20%,进入11月份以来,型煤销售同比增加了300吨以上。

  除了几年来的大力宣传外,政府在型煤的推广上也加大了投入。据介绍,大同市政府对使用型煤的居民发放补贴,普通居民每吨补贴100元,低保户每吨补贴130元,这样,与原煤相比,每吨至少要省一半资金,让人们在感受到型煤使用带来的环保洁净的同时,更可以感受到经济上的实惠。郝士扬说,过去由于居民不了解型煤的使用和好处,环保部门有时要到社区挨门逐户去做居民的工作,现在居民主动购买型煤,还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销售状况。

  除了推广型煤使用外,环保部门还重点从五方面入手控制大气污染:一是治理燃煤锅炉,拆除了1500多台不符合改造要求的燃煤锅炉,并为500多台锅炉加装脱硫除尘设施,同时鼓励使用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二是控制餐饮油烟。目前大同市区493家大中型饭店中,已有441家加装了油烟净化装置;三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除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和治理外,还对全市500多辆公交车和5000多辆出租车实行了“煤改气”,大大减轻了大气污染;四是对大同市139家重点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治理,要求今年年底实现全面达标排放;五是加强扬尘污染治理,重点控制电厂、储煤厂、水泥厂等可能产生扬尘较多的污染源,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置和管理。

  控制燃煤污染的效果如何,下面这一串数字就能看出大同的变化来:

  ——2001年大同市全年二级天仅为49天,2007年这一数字跃升至293天;2003年大同综合污染指数为6.08,到2007年已经下降为2.79。一升一降,颇具深意。

  ——2007年,大同市政府拿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环境保护,根据当年的“城考”结果,大同从前几年的全国倒数第3,变成了全国倒数第18,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因此获得山西省政府奖励200万元。

  为使石窟有更好的外部环境,今年以来,大同市政府拿出了更大的气魄和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编制御东新区规划、集中改造城市道路、出台古城保护规划、修复部分文物古迹、建设新桥梁、旅游产业提速提质,等等。据了解,大同市已经开展的这些工作

  都是围绕“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进行的,目的是要使大同从资源型城市的传统发展轨道,转向可持续发展轨道,把过去污染严重的“煤都”建设成新型能源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努力有了成效,现在大同天变蓝了,环境变美了,来大同看云冈石窟的人也越来越多了。黄继忠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视察云冈石窟时,看到云冈沿途与核心景区的崭新面貌与可喜变化,深有感触地说:“云冈变漂亮了!”

  “你们这次来,真是来对了。今年从市区到云冈石窟这条路真是大变样了!不少大同市民都携家带口重游云冈呢。”黄继忠说。

  在云冈石窟,记者遇到一位从北京来的旅游者张琦。他告诉记者,过去听来过这里的朋友讲,原来云冈石窟道路附近有很多小排房、违章建筑,但这次他来了一看,没想到这条路变了模样,并且绿化得不错,“特别是新种植的松树等树种看起来非常大气,一下子提升了旅游专线公路的档次。”

  记者也有同样的感受,从五岔路口出市区,进入全长12.8公里的云冈旅游专线时,让人倍感目悦神怡,迎风畅怀。从今年初春开始打响的云冈旅游专线绿化战役,已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沿路满眼是凝碧的翠绿和绚烂的鲜花;以前土黄裸露的山坡上已是松柏成林,绿草如茵,香花万点。这样的改造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大手笔、大气魄足以让很多大同市民为之振奋。

  很多人说:“大同市正在寻求一次华丽转身。”可以预见的是,云冈石窟的保护也将因此迎来它的黄金年代。

  整体规划 再现云冈千年辉煌

  大同计划投资17亿元对云冈旅游专线附近的5个行政村进行拆迁和重新绿化,加上省道339线云冈景区段向北改线,使得云冈石窟前的小盆地成为一个封闭的大景区,并与现有的云冈公园综合规划。加之随着长达10公里的景观治理工程的实施和十里河的蓄水,核心景观区将再现北魏古河道景观,再现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的“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盛景。

  “天教微雨为清尘,来看云冈万佛身”,这是郭沫若在1964年7月游览云冈石窟时所留下的诗句。雨中游云冈,的确别有一番风情,然而根据文物保护工作者多年的研究表明,防水恰恰是延缓石雕进一步风化的关键。

  云冈地区本属于干旱区,每年平均降雨仅为400毫升,但毛细水和凝结水还是对石雕的保存构成威胁。2002年以来,投资数百万元的大规模石窟勘查治理工程从石窟所处整个山体的大范围着眼,彻底调查清楚水从哪里来、积水影响有多大等,通过多年勘查,拿出了石窟顶部的防渗方案。

  云冈文物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在国内没有先例的情况下,首次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土工毯新技术方法防止顶部渗水,即利用天然膨润土遇水膨胀,可以吸收自身重量两倍的水,并且在吸水和膨胀过程中形成防水层;而在天气干燥时,膨润土会自动回缩,同时,释放出内部水分。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石窟渗漏问题,也解决了窟内凝结水的自然蒸发难题,有效防止了佛像风化。下一步云冈还将建设保护性窟檐,并着手限制旅游人数,更好地保存石雕。

  关于凝结水的问题,以黄继忠为代表的一批文物保护工作者研制出了国际上第一套可以定量监测凝结水的设备,目前已经在云冈石窟的两个洞窟中进行试验性应用。通过对洞内的温湿度的监测,研究人员已经初步掌握了不同类型的石窟出形成凝结水的规律,得出的结论是:当岩石表面与外部环境的温度差或湿度差达到80%以上时,将会出现凝结水。云冈石窟目前已经在第五窟利用除湿机来减少凝结水的形成,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01年,云冈石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之后,云冈大景区的规划与实施方案已高起点、高品位地确定。2008年,大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大战役”,即历史文化名城攻坚战、御东新区启动攻坚战和云冈石窟景区综合整治攻坚战,而这仅仅是云冈石窟实现脱胎换骨般巨变的前奏。

  据了解,大同市委、市政府计划投资17亿元对云冈旅游专线附近的5个行政村进行拆迁和重新绿化,并将晋华宫矿工人村拆迁,总动迁人口万余人,辐射景观区域104万平方米,加上省道339线云冈景区段向北改线,使得云冈石窟前的小盆地成为一个封闭的大景区,与现有的云冈公园综合规划,充分挖掘云冈石窟建设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建成一座既有北魏风貌、又能延展石窟文化的精品园林景观。并在吴官屯西部十里河上游建设日处理能力两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将河道上游的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中水作为河道景观用水及沿途绿化用水。随着长达10公里的景观治理工程的实施和十里河的蓄水,核心景观区将再现北魏古河道景观,再现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的“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盛景。

  采访结束时,记者再次漫步在云冈石窟前。景区内游人如织,在众人仰望的目光中,在蓝天碧草的掩映下,承载千年风雨的石佛益显雍容慈和。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石佛将和我们一起默默见证脚下即将要发生的一切。

标签:石窟|辉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