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大规模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收获颇丰(图)
2009年3月3日,记者从世界文化遗产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保护区获悉,历时3年多,新中国成立以来龙门石窟第一次大规模窟前遗址考古发掘——东山擂鼓台3个洞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有重大收获:发现了多处重要遗迹,出土文物1700余件。
考古发掘持续3年多
龙门石窟擂鼓台位于龙门东山石窟区南端,为东山石窟区开凿较早、规模较大的一组洞窟,由北、中、南三洞及窟外崖面多个小龛构成相对独立的区域。
北洞为我国最早的密教造像洞窟。窟外壁面小龛较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中洞又称“大万五”佛洞,因壁面布满1.5万尊佛像而得名。
相传,此处曾是古战场,开战时,士兵在此擂鼓助阵,后人便把这里叫作擂鼓台。发掘前,这里是个雅致的小院落,有展示文物的厅廊等。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2005年3月起,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联合对擂鼓台窟前区域进行了3年多的持续发掘,发掘面积300余平方米。
考古发掘收获颇丰
早些时候,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由于擂鼓台一带地下多坚硬石头,发掘难度较大。正因为如此,300多平方米的发掘区域耗时3年多。
考古发现,擂鼓台3个洞窟前地面4米多深的堆积中,涵盖了唐、宋、金、元等7个堆积层。有用大石条砌成的、规模较大的唐代窟前踏道两处,有窟前殿堂包石台基,面积较大的宋代造像题记6处,建筑基础1处及唐宋时期窟前道路等遗迹。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窟前踏道保存基本完整,由条石垒砌而成,最长的条石有两米长,宽约0.5米,厚约0.3米。在窟前殿堂包石台基立面的正中间,有一块1米多高、2米多长的梯形青石,上有宋代造像题记。
擂鼓台南洞踏道以南的一处建筑基址上,有柱础石和青砖铺面,因大半尚压于南侧未清理的晚期堆积之下,其性质和功能还有待深入研究。
3年多来,这里发掘出五铢钱、经幢、佛首、瓦当、瓷器、陶器等器物1700余件,年代唐、宋、元等均有。其中一尊菩萨头像保存完好,发髻蓝色,色彩鲜艳,应为青金石颜料,非常珍贵。
有重要研究价值
据介绍,此次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龙门石窟第一次大规模窟前遗址考古发掘,也是国内石窟界从学术角度进行的第一次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清理。
3月3日,参加“龙门石窟擂鼓台三洞窟前遗址保护性展示方案评审会”的国内知名专家认为,这些发现对研究唐代寺院建筑乃至都城大型建筑石砌台阶样式及建造方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研究唐宋时期擂鼓台三洞窟前道路、唐宋时期洛阳城经龙门伊阙关与南方地区道路交通的使用情况有重要意义;对研究东汉时期伊阙关、魏晋至唐初时期擂鼓台区域交通以及建筑设施等有重要价值。
据悉,待窟前遗址保护性展示方案选定,并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龙门石窟管理部门将对该遗址进行保护性展示。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