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想象”的社会危害
2009年06月08日 08:44:32 来源:北京日报
观点提要
对于“潜规则”的过度想象,不但会助长社会矛盾的激化,不利于矛盾的正常解决,也会成为一些人在思想上、行动上认同“潜规则”的借口。在全社会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向“潜规则”宣战的同时,承担起个人的道义责任,养成按规则想问题做事情的良好习惯,并形成风气,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清除“潜规则”存在的社会土壤。而在这种风气的培育上,媒体尤其应当肩负起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一则传言困扰着江苏省人民医院。传言称,一位携带艾滋病毒的女医药代表,因为医药行业“潜规则”而与该医院多名医生有染,致使多名医生、护士感染艾滋病毒。而经记者调查,此传闻纯属谣言,造谣者已被警方拘留(5月27日《中国青年报》)。耐人寻味的是,消息见报后,很多媒体评论和网友跟帖不是指责造谣者的无德,而是一味强调,现实中“潜规则”泛滥才是谣言产生的土壤。
“潜规则”一词自从2001年由吴思先生发明以后,几年里迅速成为社会流行的热门词汇。的确,由于人性的一些弱点,由于文化传统中的一些积弊,由于制度的一些缺陷和漏洞,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潜规则”这种龌龊的东西。对于这种不公平、不透明的丑恶现象,人们痛恨、谴责、鞭挞,是非常自然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社会中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就是过度地用“潜规则”思维来诠释社会现实,我们姑且称之为“潜规则想象”泛滥。类似上文提到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潜规则”传言不是孤立现象,在当下正处于发展迅速同时又矛盾多发、问题集中时期的中国社会里,“潜规则想象”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心态。
比如,前几年有一则新闻,也是江苏一家医院,在大门口挂了十年“无红包医院”的牌子,当记者就此事征询多位朋友的看法时,他们的反应竟然是一致怀疑。再比如前一段时间的“杭州飙车事件”和“巴东烈女事件”,当社会上发生某件负面新闻或恶性案件,许多人立刻会推定有什么“官为恶”、“富不仁”的内情,并对事件处理做出一些毫无根据的想象,传言因之而四起。
必须说,这种过度的“潜规则想象”对于培养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是十分不利的,对于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也是十分危险的。一方面,如果人们总是用“潜规则”思维去看待社会上的一切事物,只可能放大人们对社会的负面观感,人为增加阶层对立,激化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在思想上把“潜规则”当成一种社会常态,就会在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依从“潜规则”。这样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倘若形成恶性循环,只会加剧“潜规则”现象的猖獗泛滥。这些危害当引起我们警惕。
有人会说,正是因为社会上确有“潜规则”存在,所以才会有人们对于“潜规则”的想象啊,要想从根本上铲除这类谣言,最好的办法不就是铲除谣言产生的土壤吗?
的确,谣言产生的土壤必须加以铲除,那就是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应该下大力气完善法律和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的力度,尽最大可能消除各式各样“潜规则”得以生存的空间。但同时,如果以“潜规则”的现实存在,就宽容造谣者的“合理想象”,那也是道义上的不负责任。把责任都推托到社会环境的“土壤”上去,不重视、不强调个人的道义责任,正是“潜规则”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潜规则”的过度想象,不但会助长社会矛盾的激化,不利于矛盾的正常解决,也会成为一些人在思想上、行动上认同“潜规则”的借口。在全社会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向“潜规则”宣战的同时,承担起个人的道义责任,养成按规则想问题做事情的良好习惯,并形成风气,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清除“潜规则”存在的社会土壤。而在这种风气的培育上,媒体尤其应当肩负起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洪 良)
来源:新华网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