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文化遗产项目: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传统的热贡艺术主要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并为藏传佛教服务。自1958年宗教改革以后,随着大量佛徒的还俗,热贡艺术开始流向民间,并在民间传播。
热贡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分布在黄南州同仁县的五屯村、年都乎村、尕沙日村、郭玛日村等村落,又自成体系。其中五屯村以绘画为主,兼事雕塑和堆绣;年都乎村以堆绣为主,兼事雕塑、唐卡和壁画创作;尕沙日和郭玛日村以唐卡和壁画创作为主。
热贡艺术的传承方式主要以师徒传承和父子传承为主,由于历史上的热贡艺术品不追求署名,好多历史精品佳作不知作者,其师承关系只能追溯到近代以来。
热贡艺术凭借其精美的设计、艳丽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不仅在佛教盛行地区流行,而且也越来越受到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们的欢迎,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有繁荣的趋势,但是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四个大师级的画家前后于世纪之交离世)、市场经济和商品意识的不断冲击、旅游业的不断繁荣,热贡艺术精品越来越少,而充斥市场的赝品、复制品和粗制滥造的现象却越来越多,急需抢救保护。
唐卡
绘画即卷轴画(藏语译音为唐卡),是一种便于悬挂,易于收藏的画种,用彩缎装裱而成。这种画具有显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热贡地区的唐卡题材极为广泛,常见的有:释迦牟尼、无量寿、菩萨、文殊、观音、白度母、罗汉、护法神以及各时期有名的高僧等。在绘画技巧上它相似于汉族的工笔重彩,一般采用单线平涂略加烘染和色块填勾的手法,构图都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画面上的神、佛、山水、花草、楼台亭阁、各种鸟兽等都绘得很细致、生动而色彩鲜艳,特别是一些被夸张变形的密宗造像,性格鲜明,形态各异,对不同身份的神给予不同身份的性格,有的静坐,有的狂舞,有的微笑,有的愤怒,有的和善慈祥,有的青面獠牙,真是千变万化,姿态各异,各尽其妙。热贡唐卡画人物形象笔精而有神,形象栩栩如生;写走兽花鸟,则精于勾勒,注意设色,姿态生动,配奇石山景,峰峦叠嶂,气势雄伟;绘宫殿楼阁,格调稳重,布置壮丽。在取景布局上视野广阔,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把同一主题而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一幅作品犹如一本连环画,使画面有咫尺千里之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热贡唐卡这种独到之处的技巧,使其在同类艺术中别具一格,成为藏画艺术的一种风范。
壁画
彩绘主要是壁画,在技巧上近似工笔重彩、单线平涂和彩色晕染填勾,内容多为释迦牟尼、菩萨、护法神像以及佛经故事等。
壁画的作法,先要经过一道墙皮处理的工序:白灰底→抹细泥→磨光→涂胶和白土,待干透后作画,也有湿壁画。热贡地区主要是布壁画,作画前先把画布渗湿绷在木框上,然后用不太浓的白石灰水刷一遍,使布质软化,再把白布平铺在光滑的木板上,用卵石反复磨压,最后将水胶粉液刷到布上,绘制极工致的形象,画好后绷到墙柱上便成为"壁画"。
堆绣
堆绣是一种运用“剪”、“堆”技法塑造形象的特殊的艺术。从技法上区分,它又分为“剪堆”和“刺绣”,热贡地区的堆绣主要以剪堆为主。堆绣制作时,艺人根据内容表达需要选好种种颜色的绸缎,剪成一定尺寸的任务、走兽、花鸟等,用彩色绸缎粘压在事先剪好的纸张模式上,然后让颜色从浓到淡,依次粘堆。由于中间突出,故产生了较强的立体效果,犹如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堆绣的取材大都是佛经故事,多以人物为主,一般不表现大场面。它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配置,粗犷中见细腻,由于主体佛像突出,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有较强的立体感。堆绣,是刺绣艺术的创新,是刺绣与浮雕的结合。一幅堆绣就是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
雕塑
雕塑在热贡艺术中占有显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泥塑、木雕、砖刻、石刻等,其中泥塑最为发达。泥塑分为单色泥塑和彩塑,它是热贡雕塑的主体。泥塑艺术的成熟期约在十七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初期,这个时期的塑像造型完美生动,神态刻画惟妙惟肖,服饰衣褶既简练流畅,又富于质感,既玲珑剔透,又雅致大方,色彩对比强烈又鲜艳协调,使单色泥塑和彩塑统为一体。
热贡泥塑和寺院建筑相结合,力求表现其广泛的内容。塑像的取材范围也十分广泛,除以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作为装饰纹样和陪衬物外,往往还根据佛教故事或经典的需要塑色彩形象,如奇谲多样、光怪陆离的护法神,青面金刚,马头红发的天神,有的骑狮坐象,舞枪弄棒,有的颈挂人头盖骨做的项链,狂怒舞蹈……神态各异使人敬畏。选择具有概括性的一瞬表情与形体动态,使人们从静的形象中联想其前因后果,从而间接地把握与这一物体形态相联系的潜在内涵,是热贡泥塑家极大的成功。
另外,木雕、砖雕、石雕也颇具规模,木刻主要是印刷用品的经书板,门楣、柱头上的装饰雕刻,也有相当量的木雕佛像。砖雕主要见于建筑物,如屋脊上的花、龙凤、对狮,飞檐上的兽吻,墙壁上的浮雕等。
传承人介绍:
更登达吉
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上寺的一名僧人,他的父亲夏吾才郎是第一位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藏族艺人。而6岁起便跟随父亲勤习唐卡绘画技艺的更登达吉,2007年也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启加
男、出生于1940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岁时在本村寺院出家为僧,从师于他的舅爷——“神画师”桑杰太(僧名落藏喜饶)。少年时,他便随舅爷到塔尔寺,拉卜楞寺去绘制大幅的壁画和唐卡。18岁时还俗。1979年青海省文联在同仁县成立热贡艺术研究所,时年39岁的启加作为民间唐卡的杰出画师,被第一批吸收,从此开始了在研究所的专业绘画工作。2006年12月经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西合道
藏族,1946年12月出生在同仁县隆务镇下吾屯村,7岁就开始跟随舅舅——著名唐卡艺术家尕藏学习绘制唐卡,由于画工娴熟,很快就在当地成为很有声望的画师。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西合道开始潜心绘制和研究唐卡艺术,他走遍了西藏、甘肃、内蒙古、山西、云南、四川等地,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从而使自己绘制唐卡的水平更具特色。在青藏等地寺院中提起热贡画家,人们都知道有个西合道画师,内蒙古、甘肃以及青海各地的许多寺庙都纷纷邀请他去绘制唐卡。按照老规矩,唐卡是传内不传外的。西合道大师率先打破传统,他把技术传授给学生,现已带出20多个徒弟为热贡唐卡艺术的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请为首批民间艺术研究员。2006年代表中国,前往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加文化部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把热贡艺术推向了国际,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成果。同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今年又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在此期间西合道大师作为热贡唐卡鉴定领导小组组长配合国家文化部完成了热贡生态保护试验区的调研工作,受青海省政府委托制定了青海省第一部有关地方文化的法律法规(青海省热贡唐卡鉴定标准),这么多荣誉来的时候西合道大师并没有忘记自己要做什么,仍然坚持要把热贡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西合道大师已经连续3年辈中央美院聘请为客座教授。今年又被西北民院唐卡专业聘请为授课教授。为唐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去年8月,继闽南、徽州后,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挂牌。西合道大师配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青海省文化厅等相关领导单位的支持下,开始筹建中国热贡艺术传习所。将把发扬和传承热贡艺术视为己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博大精深的唐卡文化。
娘本
藏族,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黄南州热贡艺术协会会员、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画院院长。1971年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上村,从12岁起就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郎先生学习中国藏传佛教热贡艺术,曾随着大师四处作画,是其真传弟子。1995-1997年,为了提高自己对汉族传统绘画的认识与理解,娘本专程赴成都拜师学艺,系统地学习和研讨了汉族的传统工笔绘画艺术,这使他的眼界和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广阔和多样。1997-1998年参加了《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创作。2007年6月,经首届中国唐卡大师宣传推介系列活动组织委员会,中国书画经营家协会,全国书画院创作交流协会的专家评审,娘本获得“首届中国唐卡大师”称号。同年8月1日,娘本创办了自己的画院青海省黄南州热贡画院并担任院长,旨在继承和发扬热贡唐卡艺术的文化遗产,培养更多的年轻画师,实现和完成了恩师夏吾才郎大师未尽的遗愿和事业。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